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技术教案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课程案例式教学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课程案例式教学《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工程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案例一:汽车车身材料的选用某汽车制造公司计划开发一款新型轿车,要求轻量化、安全性高和成本低。
教师可以引进一些真实案例,介绍不同材料在汽车车身中的应用,并对比其性能和成本。
学生通过学习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处理和成型工艺等知识,分析不同材料在汽车车身中的优缺点,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材料。
案例二:塑料制品的设计和生产某家电公司计划生产一种新型塑料制品,要求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
教师可以引进一些真实案例,介绍塑料材料的种类、性能和成型工艺。
学生通过学习塑料的物理、力学和热学性质,设计塑料制品的结构和形状,并通过模流分析软件模拟塑料流动和充填过程,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
案例三:金属零件的制造工艺某机械制造公司需要生产一种复杂形状的金属零件,要求具有高精度、低成本和高效率。
教师可以引进一些真实案例,介绍金属材料的机械行为、热处理和成型工艺。
学生通过学习金属的加工性能、模具设计和加工工艺等知识,设计金属零件的成形工艺和工装夹具,优化产品的加工性能和生产效率。
通过案例式教学,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具体的工程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可以提供实际情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案例式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为了有效实施案例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案例背景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和共同解决问题。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课程案例式教学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课程案例式教学一、课程简介《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是一门工程类必修课程,主要涵盖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工程材料的性质、结构和应用,学习成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各种成型工艺的优缺点及选择方法。
二、课程目标1.学习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结构以及应用。
2.熟悉常见的制备工艺及其原理,例如液相法、气相法、固相法等,并了解其优缺点及适用领域。
3.掌握各种材料的加工、成型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例如挤出、压缩成型、注射成型等,并了解其应用领域。
4.通过案例分析,学习材料和成型工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汽车车身结构材料选择某汽车厂生产一种小型轿车,需要选择车身结构材料。
根据车身结构的要求,材料需满足以下条件:(1)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以保证车身的整体刚性;(3)具有较低的密度,以减轻车身自重,提高燃油经济性。
需根据这些要求,选择最合适的材料。
分析:根据要求,选择轻量化高强度钢材料。
轻量化高强度钢材料可以提高车身整体刚性,同时由于具有较低的密度,可以减轻车身重量。
此外,高强度钢材料的抗腐蚀性也比较好,可以满足车身的寿命要求。
2.注塑成型参数的优化某电子厂需要生产一种塑料零件,需要使用注塑成型工艺。
根据经验,选取了一组常规参数进行注塑成型,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产品存在短射、缺陷等问题,需要对注塑参数进行优化。
首先,需要分析问题的原因。
短射、缺陷等问题一般是由于注塑成型时塑料流动不畅造成的。
因此,需要进行模具设计的优化,包括增加冷却水道、调整流道设计等。
其次,可以从注塑参数入手,例如调整注塑温度、压力、注塑时间等参数。
此外,也可以考虑采用一些添加剂改善塑料流动性能,例如界面活性剂、内润滑剂等。
四、案例教学的优势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教学设计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一、基本描述课程名称: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总学时: 64 讲课学时:60实验学时: 4开课单位:机械电子工程系授课对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先修课程: 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金工实习等。
开课时间:第三学期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凌爱林主编《工程材料及长形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 王爱珍主编《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3.刑建东主编《工程材料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二、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及任务本课程是数控专业学生必修课。
课程主要讲述材料及零件的力学性能、纯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合金的相结构与结晶、铁碳合金、非合金钢、金属热处理、工程材料的表面处理、合金钢、工程铸铁、非铁金属材料与粉末冶金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新型材料及应用、工程材料的选用、铸造成型、锻压成形、焊接与胶接成形、非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成形、零件毛坯的选择、金属切削基础与装配技术简介等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工程材料的分类、性能及选用原则;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材料的各种成形原理、方法及应用范围;掌握工程材料成形的结构工艺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机械设计、制造问题的基本能力三、教材选择和分析教材选择:A.凌爱林主编《工程材料及长形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B.王爱珍主编《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C.刑建东主编《工程材料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教材分析:课教学内容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能力素质的培养。
首先,应恰当取舍教学内容,根据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安排。
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
根据该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和特点,结合学时的安排,实际教学中从教材的整体内容出发,有侧重地进行取舍,筛选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内容,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质量与数量的矛盾。
四、课程体系基础知识部分依然是教学内容的关键,如:铁碳合金相图、碳钢的编号、分类和性能,热处理方法、目的等,讲到每一个知识点,都用相应的工程实例来分析。
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教学设计

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教学设计1. 前言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是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工程专业学生的加深对材料和成型工艺的理解和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进行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程中更好地掌握材料和成型工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1.学习材料的基本性质,理解材料在工程专业中的应用;2.掌握塑性变形、脆性断裂和疲劳断裂等材料失效的机理和特点;3.学习成型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掌握各种成型工艺的适用条件和特点;4.学会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成型工艺。
3.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3.1 材料基础知识本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工程材料的分类和性质;2.材料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测试方法;3.材料中的缺陷和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4.材料成型过程中的变形和应力分布规律。
3.2 材料失效机理和成型工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材料疲劳断裂和塑性变形失效机理;2.热成型、冷成型、挤压、锻造等成型工艺原理;3.变形加工、焊接等其他成型工艺;4.各种成型工艺的适用条件和特点。
3.3 材料和成型工艺的选型本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成型工艺;2.针对不同工程环境,选择合适的防腐蚀和防爆措施。
4. 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和练习能力的培养。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理解材料的基本性质和成型工艺的原理;2.借助实验室的实际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材料试验和成型工艺操作,了解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3.集中讲解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天气环境下的着装防护要求,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工程材料和成型工艺;4.考虑来自学生的反馈,修正教学方法并拓展相应的教学领域。
5.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和评估,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教学设计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一、基本描述课程名称: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总学时: 64 讲课学时:60实验学时: 4开课单位:机械电子工程系授课对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先修课程: 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金工实习等。
开课时间:第三学期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凌爱林主编《工程材料及长形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 王爱珍主编《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3.刑建东主编《工程材料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二、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及任务本课程是数控专业学生必修课。
课程主要讲述材料及零件的力学性能、纯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合金的相结构与结晶、铁碳合金、非合金钢、金属热处理、工程材料的表面处理、合金钢、工程铸铁、非铁金属材料与粉末冶金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新型材料及应用、工程材料的选用、铸造成型、锻压成形、焊接与胶接成形、非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成形、零件毛坯的选择、金属切削基础与装配技术简介等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工程材料的分类、性能及选用原则;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材料的各种成形原理、方法及应用范围;掌握工程材料成形的结构工艺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机械设计、制造问题的基本能力三、教材选择和分析教材选择:A.凌爱林主编《工程材料及长形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B.王爱珍主编《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C.刑建东主编《工程材料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教材分析:课教学内容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能力素质的培养。
首先,应恰当取舍教学内容,根据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安排。
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
根据该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和特点,结合学时的安排,实际教学中从教材的整体内容出发,有侧重地进行取舍,筛选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内容,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质量与数量的矛盾。
四、课程体系基础知识部分依然是教学内容的关键,如:铁碳合金相图、碳钢的编号、分类和性能,热处理方法、目的等,讲到每一个知识点,都用相应的工程实例来分析。
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修订版教学设计

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修订版教学设计1. 课程介绍本课程是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的修订版教学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工程材料和成形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
主要涉及工程材料的性能与选用、材料成型理论和工艺、热处理以及焊接等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分类、性能和选择方法,了解各种常用成型工艺的原理和应用,掌握热处理的基本方法和计算,以及理解焊接的原理和常用焊接工艺。
2. 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2.1 课程内容•工程材料分类、性能和选用•材料成型理论和工艺•热处理基本方法和计算•焊接原理和常用焊接工艺2.2 教学目标•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分类、性能和选择方法;•理解材料成型的原理和应用;•掌握热处理的基本方法和计算;•理解焊接的原理和常用焊接工艺。
3. 教学方式与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具体教学方式和方法如下:3.1 讲授采用授课的方式,传授基础知识和理论,并注重与实际工程实践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2 观摩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材料成型的原理和工艺流程。
3.3 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成型工艺的特点和工艺流程,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
3.4 讨论组织讨论,倡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推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4. 课程评估为了监测和评估学生学习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评估方式。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4.1 平时作业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4.2 课堂测试通过简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针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论文,考核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5. 考试内容与形式本课程考试内容覆盖全课程知识点,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工程材料和成型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
6. 参考资料•《工程材料基础与选型》•《成形工艺学与模具设计》•《热处理工艺》•《焊接工艺》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希望本课程能为学生提供实用的工程材料和成形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工程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材料成型技术课程设计

材料成型技术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材料成型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应用领域;2. 掌握材料成型工艺的原理、过程及关键参数;3. 了解材料成型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成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2. 能够熟练操作材料成型设备,完成简单的成型实验;3. 能够运用现代设计方法,设计简单的材料成型产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材料成型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3.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树立绿色生产理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技术学科,旨在让学生了解材料成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成型工艺,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特点:初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对新技术、动手操作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材料成型技术概述- 材料成型技术定义、分类及应用领域;- 常见材料成型方法及其特点。
2. 材料成型工艺原理- 金属成型工艺原理及关键参数;- 塑料成型工艺原理及关键参数;- 陶瓷、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简介。
3. 材料成型设备与工艺参数- 常见材料成型设备结构、原理及操作;- 工艺参数对成型质量的影响;- 成型工艺参数的优化方法。
4. 材料成型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常见成型缺陷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成型过程中材料性能变化及其控制;- 提高成型质量的措施。
5. 现代材料成型技术简介- 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 金属粉末成型技术;- 数控成型技术。
6. 实践教学- 简单成型实验操作;- 成型设备操作与维护;- 设计简单的材料成型产品。
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章节进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材料成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技术教案

教案(理论课)2010~2011学年第2学期课程名称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教学系机械工程系授课班级焊接091主讲教师晏丽琴职称讲师培黎工程技术学院二○一一年二月课程基本情况系主任:年月日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材料加工概述一、材料加工概述二、材料加工的基本要素和流程第二节材料成形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发展概况一、凝固成形的基本问题和发展概况二、塑性成形的基本问题和发展概况三、焊接成形的基本问题和发展概况四、表面成形的基本问题和发展概况第三节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绪论学习思考问题·材料加工的基本要素和流程是什么?·材料成形存在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本课程的性质和基本任务是什么?一、材料加工概述任何机器或设备,都是由许许多多的零件装配而成的。
这些零件所用材料有金属材料,也有非金属材料。
零件或材料的加工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以下4类:(1)成形加工:用来改变材料的形状尺寸,或兼有改变材料的性能。
主要有凝固成形、塑性成形、焊接成形、粉末压制和塑料成形等。
(2)切除加工:用于改变材料的形状尺寸,主要有车、铣、刨、钻、磨等传统的切削加工,以及直接利用电能、化学能、声能、光能进行的特殊加工,如电火花加:[、电解加工、超声加工和激光加工等。
(3)表面成形加工:用来改变零件的表面状态和(或)性能,如表面形变及淬火强化、化学热处理、表面涂(镀)层和气相沉积镀膜等。
(4)热处理加工:用来改变材料或零件的性能,如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等。
根据零件的形状尺寸特征、工作条件及使用要求、生产批量和制造成本等多种因素,选择零件的加工方法,以达到技术上可行、质量可靠和经济上合理。
零件制成后再经过检验、装配、调试,最终得到整机产品。
二、材料加工的基本要素和流程材料加工方法的种类虽然繁多,但通过对每种材料加工方法的过程分析表明,它们都可以用建立在少数几个基本参数基础上的统一模式来描述。
该模式便于对各种加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横向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理论课)2010~2011学年第2学期课程名称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教学系机械工程系授课班级焊接091主讲教师晏丽琴职称讲师培黎工程技术学院二○一一年二月课程基本情况系主任:年月日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材料加工概述一、材料加工概述二、材料加工的基本要素和流程第二节材料成形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发展概况一、凝固成形的基本问题和发展概况二、塑性成形的基本问题和发展概况三、焊接成形的基本问题和发展概况四、表面成形的基本问题和发展概况第三节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绪论学习思考问题·材料加工的基本要素和流程是什么?·材料成形存在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本课程的性质和基本任务是什么?一、材料加工概述任何机器或设备,都是由许许多多的零件装配而成的。
这些零件所用材料有金属材料,也有非金属材料。
零件或材料的加工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以下4类:(1)成形加工:用来改变材料的形状尺寸,或兼有改变材料的性能。
主要有凝固成形、塑性成形、焊接成形、粉末压制和塑料成形等。
(2)切除加工:用于改变材料的形状尺寸,主要有车、铣、刨、钻、磨等传统的切削加工,以及直接利用电能、化学能、声能、光能进行的特殊加工,如电火花加:[、电解加工、超声加工和激光加工等。
(3)表面成形加工:用来改变零件的表面状态和(或)性能,如表面形变及淬火强化、化学热处理、表面涂(镀)层和气相沉积镀膜等。
(4)热处理加工:用来改变材料或零件的性能,如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等。
根据零件的形状尺寸特征、工作条件及使用要求、生产批量和制造成本等多种因素,选择零件的加工方法,以达到技术上可行、质量可靠和经济上合理。
零件制成后再经过检验、装配、调试,最终得到整机产品。
二、材料加工的基本要素和流程材料加工方法的种类虽然繁多,但通过对每种材料加工方法的过程分析表明,它们都可以用建立在少数几个基本参数基础上的统一模式来描述。
该模式便于对各种加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横向比较。
任何一种材料的加工过程,都是为了达到材料的形状尺寸或性能的变化。
而为了产生这种变化,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材料、能量和信息(图1.2)。
因而材料的加工过程,可以用相关材料流程、能量流程和信息流程来描述。
三大流程:1.材料流程表征加工过程特点的类型;要改变形状尺寸和性能的材料状态;能够用来实现这种形状尺寸和性能变化的基本过程;2.能量流程包括机械过程的能量流程,热过程能量:电能、化学能、机械能3.信息流程形状信息、性能信息三、自发过程四、界面张力第三节形核一、凝固的热力学条件二、自发形核三、非自发形核四、形核剂第四节生长一、固液界面的结构二、生长方式三、生长速度第五节溶质再分配一、溶质再分配与平衡分配系数二、非平衡凝固时的溶质再分配三、成分过冷判据四、成分过冷与晶体生长形态五、微观偏析六、宏观偏析第六节共晶合金的凝固第七节金属及合金的凝固方式一、凝固区特性与凝固质量的关系二、凝固动态曲线与凝固方式三、凝固方式的影响因素第八节凝固成形的应用一、铸造生产过程中的凝固控制二、焊接生产中的凝固过程控制三、陶瓷与粉末合金制备过程中的凝固现象思考与练习第三章材料成形热过程第一节焊接成形过程一、焊接热过程特点二、焊接过程热效率第二节焊接温度场一、焊接传热形式及传导基本方程二、焊接湿度场的数学表述法数学解析的假定条件三、瞬时热源的热传导过程四、影响焊接温度场的因素第三节焊接热循环一、焊接热循环的主要参数二、多层焊热循环三、影响焊接热循环的因素第四节凝固成形热过程一、凝固成形热过程特点及热效率二、凝固成形热温度场第五节塑性成形热过程特点及温度场一、塑性成形热过程的基本特点二、塑性成形加热过程的热效率三、塑性成形的温度场思考与练习第四章塑性成形理论基础第一节金属冷态下的塑性变形一、冷塑性变形机理二、冷塑性变形特点三、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铸造成形2.1概述铸造是液态金属成形的方法铸造过程是熔炼金属,制造铸型,并将熔融金属在重力、压力、离心力、电磁力等处力场的作用下充满铸型,凝固后获得一定形状与性能铸件的生产过程,是生产金属零件和毛坯的主要方式之一。
2.2铸件形成理论基础2.2.1金属的充型2.2.2铸件的温度场2.2.3金属的凝固1)逐层凝固方式2)体积凝固方式3)中间凝固方式1.合金的收缩及影响因素1)收缩铸件在凝固和冷却过程中,其体积和尺寸减小的现象称为收缩。
金属从浇注温度冷却到室温要经历三个互相联系的收缩阶段:(1)液态收缩(2)凝固收缩(3)固态收缩2)影响收缩的因素(1)化学成分的影响(2)浇注温度的影响(3)铸件结构和铸3)缩孔及缩松2.铸造应力及变形1)热应力2)收缩应力3)铸件的变形3.缩孔、缩松、应力和变形的防止方法2.3砂型铸造工艺分析2.3.1 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的确定1.浇注位置选定原则2.分型面的选择原则2.3.2主要工艺参数的确定1.铸件尺寸公差2.铸件质量公差3.铸件加工余量4.铸造收缩率5.铸件模样起模斜度6.最小铸出孔(不铸孔)和槽2.3.3铸造工艺图的制定1.铸造工艺图2.铸造工艺设计实例(1)铸件结构及铸造工艺性分析(2)造型方法(3)铸型种类(4)分型面的确定(5)浇冒口位置的确定3.铸造工艺图分析比较2.4铸件的结构设计2.5砂型铸造方法2.5.1气动微振压实造型1)紧实效果好2)式作适应性3)生产率较高4)对机器地基要求较低2.5.2高压造型1.多触头高压造型2.垂直分型无箱造型2.5.3真空密封造型2.5.4气流冲击造型气流冲击造型简称气冲造型,是一种新的造型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气流冲击,使预填在砂箱内的型砂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冲击坚实过程。
1、气冲紧实原理2、气冲造型紧实度2.5.5消失模造型1、铸造原理和工艺过程2、铸造特点和应用范围3、消失模铸造的新发展2.5.6冷冻造型2.6特种铸造2.6.1金属型铸造2.6.2离心铸造的分类离心铸造是将金属液浇入旋转的铸型中,在离心力作用下填充铸型而凝固成形的一种铸造方法。
1、离心铸造的分类2、离心铸造的特点3、离心铸造应用范围2.6.3压力铸造1、铸造原理和工艺循环2.压铸造机分类与比较3.铸造特点4.压铸模5.压力铸造的发展2.6.4低压铸造1.铸造原理和工艺过程2.铸造工艺过程3.铸造特点和应用范围2.6.5熔模铸造2.6.6壳型铸造2.6.7陶瓷型铸造2.6.8磁型铸造2.6.9石墨型铸造2.6.10真空吸铸1.工艺过程2.铸造原理3.铸造特点4.应用范围2.6.11差压铸造2.6.12半固态金属铸造2.6.13现代整体精铸造及快速凝固成型技术1.现代整体精铸造成形技术2.快速凝固成形技术2.6.14铸造成形过程数值模拟2.6.15铸造工程中的并行工程2.6.16常用铸造方法的比较2.7铸造技术的发展趋势1)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2)特种铸造工艺的发展3)特殊性能合金进入应用4)微电子技术进入使用5)新的造型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3.1锻压成形锻压是对坯料施加外力,利用金属的塑性变形,改变坯料的尺寸和形状并改善其内部组织和力学性能,获得所需毛坯或零件的成形加工方法。
它是锻造和冲压成形的总称。
3.1.1金属的塑性变形1.金属的塑性变形金属材料通常情况下都是由开数小晶粒构成的多晶体。
多晶体的变形与各个晶粒的变形行为有很大的关系。
2.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1)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2)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的影响3)产生残余应力3.冷变形金属的回复与再结晶1)回复2)再结晶4.金属材料的热塑性变形3.1.2金属及合金的锻造性1.材料的本质2.变形条件3.2锻造3.2.1自由锻1.自由锻的主要设备2.自由锻的工序3.自由锻工艺设计1)坯料质量2)坯料尺寸3)确定锻造工序4)锻造设备4.自由锻锻件的结构工艺性3.2.2模锻1.锤上模锻1)模锻锤2)锤上模锻的过程3)锻模模膛4)模锻图的绘制5)模锻工序的选择6)模锻件的结构工艺性2.压力机上模锻1.胎模锻锻模的种类、结构及用途2.典型锻件的胎模锻锻造过程3.胎模锻的特点3.3板料冲压3.3.1板料冲压的基本工序1.板料冲压的基本工序2.常见的分离工序及变形工序1)总裁2)弯曲将金属材料沿弯曲线弯成一定的形状的工艺方法称为弯曲。
3)拉深将平面板料冲压成各种空心开口件的冲压工序称为拉深。
4)起伏5)缩口6)胀型7)翻边3.板料冲压的特点及应用范围3.3.2冲模种类1.简单模2.连续模3.复合模3.4锻压新技术3.4.1精密模锻1.精密模锻的工艺流程2.精密模锻的特点及应用3.4.2精密总裁3.4.3回转成型1.辊锻2.轧制3.摆动碾压3.4.5超塑性成形1.超塑性成型的基本概念2.超塑性成型的特点3.超塑性成形的应用3.4.6高能率高成形1.爆炸成形2.电液成形3.电磁成形3.4.7粉未冶金及粉未锻造1.粉末冶金2.粉末锻造3.4.8液态模锻1.液态模锻的工艺流程2.液态模锻的特点应用3.4.9半固态金属塑性成形1.触变模锻工艺过程2.工艺特点3.适用范围3.4.10粉末冶金温压成形技术3.4.11数字化塑性成形技术1.设计数字化技术2.数字化分析技术3.数字化制造技术4.1焊接成形4.1.1焊接技术的发展4.1.2焊接特点和分类1.实现焊接的原理2.焊接热源的种类及特征3.焊接方法分类4.2熔化焊接4.2.1焊条电弧焊1.焊接电弧电弧是一种气体导电现象。
所谓气体导电,是指两电极存在电位差时,电荷通过两电极之间气体空间的一种导电现象。
2.电弧的主要作用力电弧在焊接过程中不仅是热源,而且也是力源。
焊接力对于熔池和焊缝的形成,以及焊条端部金属熔滴的过渡都都有重要的影响。
3.电弧的极性及其选择方法。
4.熔滴过渡5.焊接电弧的静特性。
6.焊缝形成过程4.2.2埋弧自动焊4.2.3气体保护焊1.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2.氩弧焊氩弧焊是用氩气作为保护气体的一种气体保护焊方法。
4.2.4电渣焊4.3.压力焊和钎焊4.3.1电阻焊电阻焊是利用接触电阻热将接头加热到塑性或熔化状态,再通过电极施加压力,形成原子间结合的焊接方法。
1.点焊在被焊工件上焊出单独的焊点。
2.缝焊(滚焊)3.凸焊4.对焊4.3.2摩擦焊4.3.3钎焊4.4焊接冶金过程和接头组织转变4.4.1焊接冶金过程1.熔焊液相冶金的特点。
2.保证焊缝质量措施4.4.2焊接接头的组织转变1.熔池结晶的特点和结晶2.结晶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4.5焊接结构工艺性4.5.1焊接应力与变形1.焊接残余应力与变形产生的原因2.焊接变形的基本形式3.焊接应力和变形对焊接结构的影响。
4.焊接变形的控制5.焊接变形的矫正方法6.减少和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措施4.5.2焊接结构的设计1.常见的焊接结构设计、2.焊接接头与坡口3.焊缝位置设计4.6焊接性和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4.6.1金属焊接性的概念4.6.2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1.低碳钢的焊接2.低合金结构钢的焊接3.中碳钢的焊接4不锈钢的焊接5.铸铁的焊接6.铝合金的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