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变电站设计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探究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探究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摘要】本文以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节能化、友好型、以及科技化这三个方面入手,就现阶段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的主流发展趋势做出分析与阐述,希望能够为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引导与参照。
【关键词】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发展趋势分析传统变电站建筑设计过分关注对城市变电站应用功能要求的满足。
在这一观念作用之下,使得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基本成为了为电气设备构筑“外壳”的包装工作。
对于我国而言,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工作呈现出“两型一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指变电站建筑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工业化)。
同时,变电站建筑60年寿命周期影响下,如何最大限度的将变电站建筑的使用性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其实现高效且稳定的运行,这一问题备受关注。
结合上述分析来看,城市变电站建设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对节能化、友好型、以及科技化特性的体现。
本文试针对以上相关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 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的节能化发展趋势分析在社会大众对于用电持续性与稳定性给予高度关注的情况下,城市变电站建筑备受各方关注与重视。
可以说,在现阶段的发展趋势作用之下,城市变电站建筑已成为城市建设的核心与基础所在。
只要城市在发展,只要城市对电能商品有特殊性要求,就需要展开对变电站的建设工作。
在此过程当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即在于:对于经济发达且相对成熟的城市而言,在变电站建设过程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土地资源的紧张。
这一问题在城市变电站选址工作中体现最为突出。
不难发现的是:城市变电站选址工作难度不断提高,往往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当中,并不具备最为合理的建设点位。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国电网公司给予特别的关注与重视,并组织开展了有关城市变电站的典型设计工作,在充分结合城市发展特点以及用地特点的基础之上,展开了多套变电站的典型设计工作。
通过典型设计的方式,使得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有据可依,在规范设计行为的同时,达到合理节约占地资源的重要目的。
变电所设计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变电所设计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的使用面越来越广,电力行业发展得也越来越快,变电所的作用
在很多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变电所不仅仅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实现电
网在变电站之间的电压和频率调整的关键电力设备,主要用于调整电力系统的频率和电压,也可以控制电流和负荷,保护电网等。
它在实现电网的稳定运行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国内外变电所设计方面,最近几十年来受到了重视,瞬变绝缘系统性能表现在变电
所中也得到了改进。
研究电磁孤岛是实现绝缘系统发展的关键,目前它已经被应用在一些
国外的新型变电所中,如英国的Castleford变电所和Germany的Svelt变电所,电磁孤
岛室提高了变电所的绝缘性能,实现了高电压变电所的设计。
此外,高科技智能化变电所的应用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的开发受到了微机控制技
术的启发,使得变电所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加强了变电所叠放和装配有效率,促进了运
行安全和电网健康状况,实现了电力系统智能化,充分体现出变电所的科技性和智慧性。
此外,便携式变电站的应用目前也受到广泛的重视,它的核心设备更小更灵活,重量
也更轻,可以由汽车及其他移动架设,使变电站更加便携,比传统形式变电站更方便快捷,更有利于故障处理,为一些重要突发事件提供更好的保障。
未来,变电所设计也会不断发展,技术变得越来越先进,它们会越来越智能、精细、
整体化和便携。
同时,也将更注重抗震设计和安装,以应对灾害、故障和其他突发事件。
变电所的使用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可以提供更稳健的运行保障,为我们社会发展作出更大
的贡献。
《变电站电气设计国内外文献综述3100字》

变电站电气设计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一致性,欧美中等各个国家在电力的发展上采取了一定的同一措施,例如说力求技术整合标准,统一并共同研讨制定了变电协议基本标准之一的 eiec61850标准。
通过同一个紧密相关的系统功能处理模型,使不同国家不同电厂之间能够很好的进行整合,从而统一的进行质量控制和问题监控。
国外的很多制造商和厂家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出了出色的成果,他们在不同的变电设备不同的电厂间进行良好的联合,并且生产出来智能的电器仪器设备和二次设备的技术。
我们很容易看到装置是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的,而且将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以这个方向进行发展,因为厂家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生产人员,而如何对这些设备进行整合,朝着自动化的方向进步是需要专业人才的。
我们知道一些智能的小型组合开关键和小型智能组合开关柜是小型智能化的一些较特殊的例子,那么在能够看到变电站工作的过程中,就相当于是做了一次网络自动化智能评估。
在整体的个人感受上,经济相差不大,都大大提高了电力变电站的工程技术水平。
有不少的欧美国家把目标放在了智能控制系统上,而中国是在技术和管理得到优化后,再争取能够为正常的此类程序提供服务。
欧美,日本和北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电力系统都比较强劲。
除了智能化之外,大多数的变电站都已经实现了无人值守这一特点。
通过统一的调度中心进行管理,所以说当他们的电网真的发生事故的时候,调动中心就可以利用机器来做出最及时的反应和应急处置。
在故障处理和预测方面,欧美国家做的比较先进,他们已经可以通过自动化和调度中心来进行对故障的预判和处理,防范风险等各项工作使得机器能够大规模的增强了可靠性,并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维护。
2.国内研究现状近些年来随着我们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健康发展,对提高电能生产质量和电力供电系统可靠性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充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才能满足我们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的新时代要求。
变电站自动化发展综述

三.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
1.网络技术 2.防误闭锁技术 3.分散式同期合闸技术 4.时钟同步技术 5.分散式故障录波技术 6.分技术
7.分散式低周减载技术 8.分散式母线保护技术 9.电压无功控制技术 10.保护信息管理技术
1.网络技术 网络层完成信息传递和系统对时等功能 流行两种网络层结构:即双层网和单层网结构
现场总线是面向底层设备的通信网络,解决IED 之间通信的低端应用
●
以太网最初是应用于上层(管理层)的通信网络 的高端应用
●
随着工业以太网发展,以太网设备成本下降,正 在走向低端产品,用以太网一统网络世界为时不 远
●
2.防误闭锁技术
╌何为“五防”:
(1) 防止误分、误合开关 (2) 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刀闸 (3) 防止带电挂(合)接地线(接地刀闸) (4) 防止带接地线(接地刀闸)合开关(隔离刀闸) (5)防止误入带电间隔
大多按电压等级110KV为界划分
110KV及以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典型结构图
监控工作站
GPS 路由器 MODEM
调度
对时总线
总控通信单元 (远动工作站)
总控通信单元 (远动工作站)
RS232/422/485
现场总线
测控装置
保护装置
保护测控装置
第三方智能设备
110KV部分
35KV,10KV部分
110KV及以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典型结构图
国际电工委员会解释为“在变电站内提供包括通信基础 设施在内的自动化系统 (SAS-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tem: The SAS provides Automation in a Substation including the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设计及研究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设计及研究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提升,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设计及研究成为了电力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
智能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二次系统的优化设计对于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现状、优化设计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现状目前,大多数变电站的二次系统还处于传统的人工控制模式,存在着人工操作复杂、反应速度慢、易受外部干扰等问题。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现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通过采用先进的数字化、通信和控制技术,实现了对变电站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智能化控制和远程管理,具有了较强的自愈能力和智能化运行特性。
在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现状中,智能化装备广泛应用的智能化管理系统也逐渐成为了变电站的核心部分。
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对装备状态和环境条件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实现了对整个变电站的智能化调度和运行管理,为提高电网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 数据驱动的优化设计数据驱动的优化设计方法是目前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设计的主要方向之一。
通过采集和分析大量的装备运行数据和环境参数数据,利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装备状态和性能的精准预测和评估。
在此基础上,通过智能化调度和控制算法优化,实现了变电站的设备运行、维护和修复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运行可靠性。
2. 智能控制策略的优化设计智能控制策略的优化设计是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设计的另一主要方向。
通过引入先进的控制算法和策略,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模型预测控制等,实现了对变电站设备的精细化控制和优化调度。
智能控制策略能够在实时监测到设备状态变化的情况下,迅速调整设备运行参数,保障变电站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未来,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将朝着更加智能、便捷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220KV变电站电气设计说明书

220KV变电站电气设计说明书第1章引言1.1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1) 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往制约数字化变电站发展的主要是IEC61850的应用不成熟,智能化一次设备技术不成熟,网络安全性存在一定隐患。
但2005年国网通信中心组织的IEC61850互操作试验极大推动了IEC61850在数字化变电站中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IEC61850技术在变电站层和间隔层的技术已经成熟,间隔层与过程层通信的技术在大量运行站积累的基础上正逐渐成熟。
(2) 当前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由于半导体芯片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也已从早期、中期发展到当前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阶段。
其重要特点是:以分层分布结构取代了传统的集中式;把变电站分为两个层次,即变电站层和间隔层,在设计理念上不是以整个变电站作为所要面对的目标,而是以间隔和元件作为设计依据,在中低压系统采用物理结构和电器特性完全独立,功能上既考虑测控又涉及继电保护这样的测控保护综合单元对应一次系统中的间隔出线,在高压超高压系统,则以独立的测控单元对应高压或超高压系统中的间隔设备;变电站层主单元的硬件以高档32位工业级模件作为核心,配大容量内存、闪存以及电子固态盘和嵌入式软件系统;现场总线以及光纤通信的应用为功能上的分布和地理上的分散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尤其是基于TCP/IP的以太网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得到应用;智能电子设备(IED)的大量应用,诸如继电保护装置、自动装置、电源、五防、电子电度表等可视为IED而纳入一个统一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与继电保护、各种IED、远方调度中心交换数据所使用的规约逐渐与国际接轨。
这个时期国内代表产品有CSC系列、NSC系列及BSJ系列。
(3) 国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国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西门子公司为例,该公司第一套全分散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LSA678早在1985年就在德国汉诺威正式投入运行,至1993年初,已有300多套系统在德国和欧洲的各种电压等级的变电站运行。
110KV变电站设计 毕业论文

Abstract
Thispaperdesigna110KV substation.Firstly,according tothegavedsystem,electricity lineand the parameters of load,which provided by the assignment book,through considering the substation which will be built and feeders,analysising load materials,confirming the Main electrical wiring form of 110KV、35KV、10KV side based on security,economy and reliability,then conform the numbers,volume and type of the main transformer through load calulation and supply district,thus getting the parameters of all the component,simplify electric circuit,select short point carry onshort circuit calculationsoperationcircuit,selectandcheckoutelectricalequipment,includingbus,breaker,disconnect switch,voltage transformer,current transformerand so on,so that conform the distribution apparatus。Configurating relay protection and setting-calculation for the electricity line,transformer and bus according to the load and short calculations。At the same time,this paper analyse simply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grounding system。Finally,two pictures be drawed which include Main electrical wiring diagram and 110KV Power distribution equipment sectional drawing interval.
变电站设计开题报告

快恢复非故障线路供电。
要实现这些功能,采用常规变电所的一、二次设计,选用传统的二次设备是很难满意要求的,必需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研制和开发变电所自动化系统,以全微机化的新型二次设备代替常规设备,尽量做到硬件资源、信息资源共享,用不同的模块软件实现常规设备的各种功能,用计算机局域网代替大量信号电缆的联接,用主动模式代替常规设备的被动模式。
变电所自动化系统,不仅功能上满意了配电自动化的要求,而且集微机监控、数据采集和微机保护于一体,将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变电管理和通信等综合为一体,做到硬、软件资源共享。
实现了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和城网变电所的遥控、通测、通信、遥调的要求,并实现了变电所的无人值班运行,同时简化了变电所二次部分的硬件配置,减轻了施工安装和运行维护的工作量,降低了变电所的总造价和运行费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断路器交流操作技术的成熟,保护和监控系统平安牢靠性的提髙和对室外环境的适应范围扩大,小型化无人值班110kV变电所必定向三无(即无人值班、无房屋建筑、无电缆沟道)方向发展。
4、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设计成果的应用价值4.1电气主接线设计110kv进出线的接线方式,35kv出线的接线方式,10kv出线的接线方式设计。
在进出线路较多时为便于电能的汇合和安排,常设置母线作为中间环节,是线路简洁清楚,运行便利,有利于安装和扩建。
由于本变电站各电压等级进出线较多,应采用有母线连接。
接线方式主要有单母线接线、单母分段、单母分段带旁路母线、桥形接线、3/2接线、双母接线、双母分段接线。
4.2变压器选择包括变压器台数的确定,变压器容量的确定,变压器相数的确定,绕组数量的确定,调压方式和冷却方式的选择。
4.3短路电流计算在电力系统设计中,短路电流计算应按远景规划水平年来考虑,远景规划水平年一般取工程建成后5—10年中的某一年。
计算内容为系统在最大运行方式时,各枢纽点的三相短路电流和单相接地短路电流。
4.4电气设备的选择和校验进行设备选择时,应依据工程实际情况,在保证平安牢靠的前提下,乐观地采用新技术并留意节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变电站设计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摘要分析我国变电站的设计和发展趋势,得出数字化变电站的设计前景应该是以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为基础的,以全面控制为依托,向着更适合供电实效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现状;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力系统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我国变电站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的变电站设计的发展趋势。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技术经过10余年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力系统的变电技术也有了新的飞跃,我国变电站设计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1我国变电站设计趋势分析
随着制造厂生产的电气设备质量的提高以及电网可靠性的增加,新型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必须有安全可靠的保障,检修时间少,更换部件费时短。
为了进一步控制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
经过专家反复论证,我国少量变电站设计简化接线新方案已经逐渐采用。
简化接线方案集中在这些方面:我国330 kV/500 kV 电压为主网架的大区电网已经形成,500 kV/330 kV电压等级的接线较多采用3/2断路器接线。
但现在有些设计院提出:根据工程情况,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线路进行变电设备装置,主要是考虑到线路的可靠性和建设的投资问题。
电力建设工程中,超高电压等级330 kV/500 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占有重要的地位。
有关部门对此也极为重视,专门出台了超高电压等级,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模式化方案并以推广实施,大大提高了变电站建设的现代化水平,降低了变电站建设的总造价成本,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目前,变电站设计技术虽然趋于成熟,但是电力建设的发展永无止境,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建立更为广袤的供电体系,变电站技术控制必须向着更为经济合理、先进自控的方向发展,以最快地自动化、数字化进程来进行技术调整和发展应用调整。
2我国变电站发展趋势
随着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国内变电站的不断发展,变电站发展已经越来越快,为了适应新时代对变电站技术的要求,变电站必须进行技术改革,向着更为精准、自动化的有调控能力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变电站的发展趋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数字化
数字化变电站的研究,已从实验室进入实际工程应用阶段,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变革。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各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数字化变电站主要的特征就是一次智能化设备,二次网络化设备,符合IEC61850标准。
一次智能化设备和二次网路化设备从中充分体会到数字化变电
站的设计理念。
目前在国内市场的推动下和厂家的配合下能提供全套智能化、网路化的发展。
并且国内厂家已能提供全套数字化变电站所需的二次设备,可完全实现二次设备国产化;一次智能化设备,目前在国内市场的推动下和二次厂家配合下已能提供全套智能化的一次设备。
通过各电力公司和国内多个厂家的不懈努力,完全具备拥有建设自主创新,信息传递实现网络化,通信模型达到标准化使各种设备和功能共享统一的数字化变电站信息平台,提高了数字化变电站在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可靠性的自动化水平。
数字化的变电站技术发展为自动化系统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是我国自主发展的设备统筹,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2智能化
智能化电站的发展没有止境,特别是技术发展。
国内已有数个智能化变电站顺利进行投运,运行时间最长的已近两年,智能化变电站的设计和建设,必须在智能电网的背景下进行,要满足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体现我国智能电网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的特征。
可以说,智能化发展其实是变电站总体技术变革的结果,为了更好地完成技术要求必须要充实地进行各项工作的开展,保证技术的数字化支持。
一次智能化设备在线状态检测、变电站运行操作培训仿真等技术成熟,以及计算机高速网络在实时系统中的开发应用,势必对已有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产生深刻的影响, 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的一体化、智能化集成,指除了过程层的测量与控制执行等功能外,将目前变电站结构中间隔层的保护、控制、监视等功能也综合集成到过程高压设备现场。
智能开关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化变电站的系统结构又有了不同于常规变电站的革命性变化,也呈现了与常规变电站鲜明的技术特征。
2.3自动化
变电站的自动化能够保证供电工作的顺利开展,能更有效地完善功能综合提供。
自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起,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近几年一直是电力的一个重点。
无论国内国外,还是从管理方、运行方及设计单位对于变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均取得了共识,从而网络技术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发展实现更加简单,性能优于以往的系统。
现代变电站自动化具有较强的功能综合化、系统结构微机化、测量显示数字化、操作监视屏幕化、运行管理智能化等特征。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各种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的情况下,有效可控的现代化变电站已势在必行,如变送器、录波器、指针式仪表等;取代了常规的操作控制盘、手控无功补偿等装置,以及常规的报警装置如中央信号系统和光字牌等;取代了常规的远动装置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因此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大大提高了上级调度中心对变电站的实时运行和远方操作的监控能力,为实现变电站无人值班做基础。
引入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用方便,实用更加简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取代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成为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
3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化变电站的设计前景应该是以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为基础的,以全面控制为依托,向着更适合供电实效性的方向发展,保证了变电站技术的多方面融合,为电力自动化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为更好地进行系统改造提供了技术力量支持。
参考文献
[1]高翔.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王晋根.电网自动化及高压开关智能化装置与市场分析[J].江苏电器,2000,01:1-7.
[3]孙逊.变电合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5,19(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