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过程:
环节一:
整体感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 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环节二:
精读感悟----部分理解,重点突破
三、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苏教版语文三下第二十四课
24.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寓言两则之鹬蚌相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4课+精品获奖公开课课件+徐州市学讲计划+杨春早

了解故事: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 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 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了解故事: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 “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 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想一想,这段文字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鹬和蚌为什么那么容易被渔夫捉住?
了解故事:
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 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 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它们为什么会筋疲力尽?你觉得他们这样做傻不傻?
理解寓意: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想一想,他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 “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 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比一比,看谁能把威胁的语气读得惟妙惟肖。
了解故事: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 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 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面对鹬的威胁,河蚌害怕了吗?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了解故事: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 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 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试一试,把河蚌毫不示弱的语气也读出来。
了解故事: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 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 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认识寓言:
比较本课的两则小故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1.都是篇幅短小的小故事。 2.都是借小故事来说明道理的。
认识寓言:
看图,你知道这是什么寓言故事吗?
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 寓言两则,鹬蚌相争》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比赛课面试试讲课件

你不松开壳儿, 我就这样夹住你的 就等着瞧吧! 今天不下雨,
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
明天不下雨,
没有了水,
明天拔不出来,
吃不到东西, 你也会饿死在
你就会干死在
这河滩上!
这河滩上!
“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 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 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 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 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夹(
)住
)菜
夹(
)衣
)克
皮夹(
为什么争? 怎么争? 争的结果?
啄肉 威胁
夹住
毫不示弱
一齐捉住
“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 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 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 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 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威:凭借使人畏惧的 力量压服。 胁:逼迫恐吓(hè )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 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 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 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 河滩上!”
寒 冷 愤 怒 拥 挤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 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 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 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 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 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 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 饿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你现在不松开壳儿的话, 就等着瞧吧。今天这天是不会下雨 的,明天也是不会下雨的,这样的 话,没有了你需要的水,你就会干 死在这河滩上!”
“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 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

24、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鹬蚌相争》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选自《战国策·燕二》。
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设计理念】寓言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一种文体,以小故事蕴含大道理,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寓言教学,往往采用“读故事—谈道理—举例子”三部曲,偏重于思想品德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忽略了寓言本身所内在的文化韵味。
本设计意在从寓言故事出发,紧扣一个“读”字,带领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艺术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上出寓言的特点,更上出语文课的文化味。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寓言故事并不陌生,苏教版教材在二年级就已出现寓言类课文,如《狼和小羊》、《狐假虎威》。
他们对什么是寓言已有初浅的了解,知道一些寓言的基本特点,对学习寓言的方法处于起步阶段。
三年级的孩子喜欢读故事,喜欢表演,教师应从朗读入手,加强从读中悟出道理,进一步交给孩子学习寓言的方法。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故事、领悟寓意,懂得为了一点利益双方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点】以语言文字为基础,读好对话,读懂寓言。
【教学难点】通过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寓言故事并阅读,了解寓言的特点。
2、学生预习课文。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特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鹬蚌相争。
板书课题。
2、复习寓言的基本特点。
3、过渡:这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
【设计意图:寓言是常见的文体,三年级孩子在课内课外已不是第一次见面,“鹬蚌相争”就是本课的第二篇寓言。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鹬蚌相争

24.鹬蚌相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一、故事导入,了解鹬蚌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2、了解鹬蚌(1)PPT出示:鹬、蚌图片,仔细观察鹬和蚌的字形,猜猜看哪个是鹬,哪个是蚌?①a预设:生1鹬这个字是鸟字旁,所以…..b追问:鹬这种鸟和其他鸟有什么不同?有没有课前查资料了解过的?(又尖又长的嘴巴,栖息水边,吃昆虫、鱼等,大多数为迁徙鸟……)c这又尖又长的嘴巴是它最有力的武器,它常常用来——PPT啄肉,啄在字典里的解释是PPT:鸟类用嘴巴用力叩击取食,读读这个字——读(没有啄到,力气小了再读),男生读,女生读。
②那么这个就是——蚌,它有什么特点?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a生:喜欢生活在河、湖、沼泽里的贝类,外壳坚硬,长圆形,可产出珍珠。
b是的它有者长圆形的坚硬的壳儿,PPT出示:壳儿(教师范读)c读好儿化音:它常常——张开壳儿合上壳儿松开壳儿d这两片坚硬的壳儿就是它克敌的法宝!PPT: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e告诉我,这只蚌是怎么克敌的?PPT:夹住(这个词特别容易读错,这是一个多音字PPT:夹jia(用力地使物体固定不动)(双层的(衣被等))这里应该读什么音?是什么意思?河蚌用它的壳牢牢夹住…..请你读,你读,一起读。
来把它放在句子再读。
PPT: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一)检查预习,初读故事1、把这些字词带入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觉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精读课文,领悟寓意1、通过读课文,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争的古文字是这样写的PPT:争的古文字,什么意思呢?(两只手抢一个东西)怎样组词?(争论、争斗、争夺、争吵)2、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怎么争的?争的结果是什么?第二遍读课文,默读,边读边想并画出文中写鹬蚌相争的具体语句。
24鹬蚌相争苏教版三年级

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1、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
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2、认识鹬和蚌。
出示鹬的图片:(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嘴巴又尖又长、腿又细又长)(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出示蚌的图片:(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
(蚌有坚硬的外壳儿)(2)板书:蚌。
3、揭示课题,齐读。
二、讲读课文。
1、认识了鹬和蚌,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鹬和蚌之间发生的故事吧。
2、读了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分段读一下课文。
其他同学思考问题:课文是围绕题目中的那个字来写的。
(板书:争)3、围绕“争”,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板书)把事情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写,这就是一种写作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
有没有哪个同学可以帮他解决这些问题呢?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填空: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三、细读课文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课件出示)2、指导学生朗读(1)问:鹬被蚌紧紧夹住了,如果你就是这只鹬,你会怎么想?追问:你要是这只鹬,你会怎么生气地说?感悟,有语气朗读(2)问:鹬这样生气,蚌害怕吗?它表现得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毫不示弱)指导“弱”的写法。
(3)帮助学生理解“毫不示弱”提问:“毫不示弱”你怎么理解?(4)指导造句“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在线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在线阅读)《鹬蚌相争》语文教案1师:好了,同学们,俺把麦克风还是交给大家,等会儿谁回答问题,附近同学可以快速的传给你,好吗?放在这个位置。
好,昨天跟大家见面的时候,找你们班主任聊一聊,了解一下你们的情况,班主任老师说咱们班的同学之所以能在这个年级当中这么出色,是因为大家非常特别爱看课外书,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吧?在俺国浩瀚的书海当中,有一本著名的古书是战国策,在这本书当中有许多寓言故事,你注意看,发现什么呢?看谁的眼睛是最尖的。
来,那男生。
(生看屏幕,回答)生:说。
师:恩,你听的非常认真。
根据这个提示,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呢?你。
生:言就是说明道理的故事。
师:可以,还可以怎么说?有道理的故事,或者说这个故事当中。
那根据这个,来想一下,俺们该怎么学习寓言啊?俺们要干吗啊?那女生。
对,首先要读一读故事,然后要想一想故事当中所蕴涵的道理?那今天俺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鹬蚌相争》。
赶快读一读,同学们,不认得的字上面有音节,你可以看一看。
生:自由读。
师:那么在这个短短的故事当中,都有谁啊?你来。
生:都有鹬和蚌师:还有谁啊?来你说。
生:鹬、蚌,还有渔夫。
师:好的,你见过鹬吗?生:没有。
师:没有。
那俺们来看看鹬,长什么样啊?长长的腿,尖尖的嘴,你看它生活在什么地方?生:河边。
师:对,知道它吃什么吗?你说。
生:吃蚌。
师:吃蚌,吃蚌里的肉,还吃什么?你说。
生:吃鱼。
师:还有吗?你说。
生虾。
师:对,吃河里的这些**。
蚌俺想大家见过,见过吧?(生看屏幕,了解蚌的外型)生:见过。
师:好了,那么咱们再看一生字,这个字儿。
生:夹。
师:大家都认识。
那你知道夹字是怎么来的呢?你看在远古的时候,人们用这图来表示夹的意思,后来啊人们觉得画图画太麻烦了,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这就是甲古文的“夹”。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变成了最后俺们楷书的“夹”,你注意看,这就是原来图画当中的(有三个人呢,图画中)生:大人。
鹬蚌相争教学PPT课件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4课

《鹬
蚌
相
争 》的典故
《战国策· 燕策二》记载: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 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 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 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 “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 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 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 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 你也会活不成的。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 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 俩一起提拿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 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
就这样,鹬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 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 把他们一起捉住了。
河蚌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 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 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 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三下
《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南洋小学
一、导入课题,设疑激发
1.出示鹬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鹬)出示蚌的图片,问这又
是什么?(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在写的过程中师对“鹬”和“蚌”两个字作适当讲解)齐读课题——鹬蚌相争。
2.鹬和蚌,一个经常在天上飞,一个生活在水里,它们怎么会
相争起来呢?课文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3.原来是因为这样才相争起来的呀,我们一起来把故事的起因
给读清楚。
齐读
二、读演体验
1.鹬和蚌相争起来了,鹬是怎么做的呢?请你快速读读第二自
然段。
(点击出示第二自然段)
2.(点击出示图片)鹬的嘴被河蚌牢牢地夹住了,能拔出来
吗?你从哪里读明白的?(点击出现“用尽力气”)是呀,
鹬又抓、又敲、又甩,结果还是拔不出嘴来。
这时,它想到了什么办法?(点击出示“威胁”)
3.现在,你就是那只鹬了,你会怎样来威胁蚌,让蚌觉得很害
怕,觉得你非常厉害呢?(指名读)
师评1:真的是气势汹汹啊!小眼睛都瞪大了,在狠狠地吓唬蚌呢!(若生读得很棒的话,接说——学着他的样子,我们再来威胁蚌。
)
师评2:是在狠狠地威胁吗?感觉像是商量!这不是一只正在威胁蚌的鹬,是一只温柔的小绵羊。
再来一遍行吗?对蚌大声地放出狠话,让蚌觉得不听你的话,后果太严重了!4.我们一起来做做鹬,对蚌大声地放出狠话,让蚌觉得不听你
的话,后果太严重了!
5.鹬抓住了蚌离不开水的弱点威胁蚌,强硬极了,那蚌听了鹬
的话,服输了吗?(点击示文第三自然段、指名读: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1)它呀,是毫不示弱(点击出示“毫不示弱”)河蚌根本就不怕它,谁来读好这个词?它偏不向鹬低头,再
来读。
表示弓子强劲有力。
篆文在加,表示强弓已老,比喻强劲弓在使用很久之后失。
隶书省去其
,两“”会义,表示弓子强劲有力;,像须发,表示年,篆文在各加,表示强弓已老旧,比喻强劲。
隶书省去其中一撇
相存,因此字形采用两个会义。
(2)连起来的意思就是一点也不表现出软弱的样子来.
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别人差。
表示态度强硬,在某些事
情上不甘落后,不服输。
(3)现在你又是那只一点儿也不服输的蚌了。
问问你,蚌,你为什么不怕鹬啊?(生交流)怪不得,蚌不仅
毫不示弱,还。
(课件出示“得意洋
洋”)蚌啊,快狠狠地回击鹬吧,让鹬也知道知道你
的厉害。
(评价1:听出来了,蚌也抓住了鹬的弱点,同样强
硬。
评价2:嗯,挺强硬的!不过这得意劲儿还可以再
大一些。
评价3:哎呀,你好像有点被鹬吓到的样子,
你可也抓住了鹬的弱点了啊!)
(4)再请一只蚌。
(5)(出示两段文字)你们看,鹬怎样来威胁蚌,蚌就怎样与它针锋相对。
鹬说,蚌就回答;
鹬说今天,蚌就说今天。
(6)鹬和蚌针锋相对的这一幕啊,老师还要请男女生来生动地表现出来。
现在女生就是鹬,男生就是蚌,老
师给你们读旁白。
你们好好较量较量!(分男女生
读)
三、身临其境,初探寓意
1.出示: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指名读)
鹬和蚌斗来斗去,斗了好长时间,谁也不让谁,这就叫——“相持”。
(板书:相持)
2.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鹬被晒得头昏眼花,蚌也口干舌燥,可他们还是——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太阳下山了,别的河蚌都钻到水里去了,鸟儿也忙着归巢,可是这只鹬和蚌还是——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3.哎呀,不好了,有渔夫来了!鹬啊,蚌啊,快逃吧!唉,鹬啊,你为什么不飞走啊!蚌啊,你呢?你为什么也不跑呀?原来,它们都已经——筋疲力尽了。
这就叫:两败俱伤。
(小卡片出示该词)
4.引读并点击示文第三自然段: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
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5.瞧,这就是那个渔夫(出图示)。
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渔夫的心情吗?(引出观察眼睛、嘴巴)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喜笑颜开)你脑海里还想到了哪些表示特别开心的词语?(生交流)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四字词语,我们一起读一读(点击出示喜出望外、喜形于色、喜上眉梢、喜不自禁、喜眉笑眼、笑逐颜开、、乐不可支)。
6.渔夫为什么这么开心啊?(指图)让我们做一回这幸运的渔夫吧,一起读这一自然段。
这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板书:渔翁得利)
7.小练笔:渔夫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鹬和蚌一齐捉住了,心里乐开了花,那鹬和蚌呢?它们被抓在了鱼篓里,失去了自由,而且即将要失去生命。
现在,你就是这鱼篓里的鹬或者蚌了,你此刻的心情怎样啊?(后悔,难受)可怜的鹬和蚌,想起刚才的互不相让,心头肯定有很多话要说,赶快在这一自然段的边上写下来吧。
8.交流。
(评价1:这只鹬垂头丧气的,真的很难过!评价2:这只蚌哭丧着脸,后悔极了!评价3:它们不互相争斗了。
评价4:它们不再互不相让了。
评价5:这只蚌眼泪都快出来了,真的是悔恨交加呀!)
9.听出来了,现在鹬和蚌都明白了:鹬蚌相争,可能是——两败俱伤,最后让渔翁得利了。
(是的,让别人得利了。
)
四、拓展反思,深化认识
1.《鹬蚌相争》这个故事呀,出自《战国策》这本书,是一个叫苏代的人讲给赵王听的。
那时有七个小国,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一直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
有一回,其中的两个小国——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决定攻打燕国。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就给赵王讲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想一想当赵王听完这个故事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2.那学完了这个寓言故事的你,又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3.是呀,遇到争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相争、相持,那应该相互怎样呢?——(想让)板书:想让。
4.看来,小小的寓言还真有魅力,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就能让我们明白一个大大的道理。
小朋友们,平时我们可以多读读,让自己变得更加智慧,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