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疾病控制(中级)相关专业知识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重点
2016年疾病控制(中级)卫生统计学考点全版.doc全版.doc

卫生统计学考点第一节概述1、主要内容:a 、卫生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中的统计理论和方法)b、健康统计(医学人口统计、疾病统计和生长发育统计)c、卫生服务统计(卫生资源、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医疗保健制度和管理中的统计问题)。
2、卫生统计工作的步骤:设计、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3、医学统计资料主要四个方面:统计报表、报告卡(单)、日常医疗卫生工作记录,专题研究或实验。
4、观察单位:是获得数据的最小单位,观察单位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观察单位可以是人、标本、家庭、国家等。
5、变异:是指客观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6、变量:观察单位的某种特征,称为变量。
a、数值变量(定量变量)b、分类变量(定型变量或字符变量)。
7、总体: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
确切的说是性质相同的所有观察单位的某种变量的集合。
8、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变量值就构成样本,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
9、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度,通常以符号P表示。
10、误差:测量值与真值之差或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之差。
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第二节数值资料的统计描述1、频数分布就是观察值在所取得范围内分布的情况。
重要特征: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
2、频数分布类型:正态分布型频数、正偏态分布型频数,负偏态分布型频数。
3、集中趋势指标:算术平均数(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指标使用条件计算公式算术平均数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数值变量资料几何均数①对数正态分布,即数据经过对数变换后呈正态分布的资料;②等比级数资料,即观察值之间呈倍数或近似倍数变化的资料。
中位数①非正态分布资料(对数正态分布除外);②频数分布的一端或两端无确切数据的资料③总体分布不清楚的资料。
为奇数 ,为偶数,4、离散型趋势指标: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指标计算公式主要优缺点极差R=Xmax-Xmin 计算简单,便于理解;只考虑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异,不能反映组内其它观察值的变异度,不稳定,受样本量影响很大。
疾病控制-(中级)-专业知识

疾病控制-(中级)-专业知识疾病控制中级资格考试试卷专业知识D.30天E.40天93.百日咳病人接触者医学观察94.登革热病人密切接触者防蚊隔离观察95.白喉病人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96---98题共用备选答案) A.8"-'48hB.1~3dC.2~l5dD.18dE.10~21d96.风疹的潜伏期是97.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是9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潜伏期是(99~100题共用备选答案)A.肠侵袭性大肠杆菌B.肠产毒性大肠杆菌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D.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Ol57:H7大肠杆菌99。
目前发生世界性(包括发达国家)大肠杆菌暴发的病原体是100.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皿C)最主要成员是疾病控制中级资格考试试卷专业知识第10页(共10页)试卷代码:361.320 1 1年度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疾病控制(中级)专业知识姓名:准考证号:201 1年度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诚信承诺书本人参加2011年度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按照国家有关考试纪律的规定,郑重承诺以下事项:1.保证报名时所提交的报考信息和证件真实、准确。
如有虚假信息和作假行为,本人承担一切后果。
2.自觉服从考试组织管理部门的统一安排,接受监考人员的检查、监督和管理。
3.保证在考试中诚实守信,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考试法规、考试纪律和考场规则。
如有违法、违纪、违规行为,自愿接受监考人员、考试管理机构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l2号令《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所作出的处罚决定。
承诺人(签名):二。
一一年五月日疾病控制中级资格考试试卷专业知识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不属于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特点的是A.防治对象包括患者、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B.防治工作由专科医院的内科负责C.防治工作由防疫、防病部门和医疗、康复部门共同完成D.防治工作通过三级医疗保健网来实现E.有社区疾病的监测系统和评价计划,以保证不断修改与完善社区防治规划2.计算发病率的公式中,分子是A.期内新发病例.B.期内遗留病例C.期内死亡病例D.期内痊愈病例E.期内新发病例+遗留病例3.对伤寒和副伤寒易感的人群是A.儿童B.老人C.妇女D.儿童及妇女E.普遍易感4.地方病病因研究的核心是A.传播途径B.危险人群C.危险因素D.病因链E.致病条件5.阿米巴痢疾致肠外并发症,最常发生阿米巴脓肿的脏器为A.脑B.肝与肺C.肾D.脾E.心脏6.狂犬病病毒感染后发病兴奋期的表现不包括A.恐水B.抽搐C.瘫痪D.面肌痉挛E.吞咽困难7.下列不属于人兽共患病的是A.猪链球菌病B.布氏杆菌病C.血吸虫D.麻疹E.流行性乙型脑炎8.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也会同人类一样发病死亡的动物是A.蛇B.象C.猴D.牛E.猪9.脊髓灰质炎诊断中具有确诊意义的是A.肢体瘫痪B.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C.血沉增快D.鼻咽分泌物分离出病毒E.肢体弛缓性瘫痪10.预防接种的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指标是A.发病率B.患病率疾病控制中级资格考试试卷专业知识第1页(共10页)疾病控制中级资格考试试卷专业知识C.病死率D.阳性率E.保护率11.地方病防治的最终目标是A.掌握地方病分布B.消除地方病C.探讨地方病的流行规律D.探讨地方病的发生原因E。
疾病控制中级相关专业知识知识点整理

流行病学1、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得3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疾病包括传染病、寄生虫、地方病与非传染病等一切疾病伤害包括意外、残疾、弱智与身心伤害健康包括身体生理生化与各种功能状态、疾病前状态与长寿△流行病学工作深度得3个范畴:揭示现象(描述性流行病学)、找出原因(分析流行病学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得病因线索)、提供措施(人群流行病学实验,即实验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研究得3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与数理法△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得原理,其中包括疾病得流行现象;②疾病得发展过程,其中涵盖了机体得感染过程与传染病得流行过程;③人与环境得关系,即疾病得生态学;④病因论,特别就是多因论;⑤病因推断原则;⑥疾病防治得原则与策略,其中包括:疾病得三级预防,疾病发展得数学模型等。
△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②疾病得监测;③疾病病因与危险因素得研究;④疾病得自然史;⑤疾病预防得效果。
△特点:①群体特征;②以分布为起点得特征;③对比得特征(对比就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得核心);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得特征;⑤社会医学得特征(研究对象得生物、心理与社会生活状况);⑥预防为主得特征(群体性与社会性、预防性、宏观方法性、实用性)2、疾病得分布△发病指标①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通常为1年)、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得例数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K=100%,1000‰,或10000/万)②罹患率:就是人群新病例数得指标,指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得发病率,以日、周、旬、月未单位,使用与局部地区疾病得暴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暴发情况。
③患病率:某特定时间内得总人口中,患有某病(包括新与旧病例)者所占得比例,也称现患率。
可分为期间患病率(通常超过1个月)与时点患病率(以不超过一个月为度)。
疾病控制中级、公共卫生中级个人复习知识点汇总(急慢传染病、病原生物和地方病等)

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0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4.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分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10.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12.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的现象14.变态:从卵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和本能的一系列变化的总称。
17.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起作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18.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无发育无繁殖(数量/形态不变),虫媒对病原体只起传递运载作用19.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需在一定种类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或(和)繁殖至一定数量后才能传播给宿主20.免疫逃避:在免疫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可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而存活、寄生21.旅游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部,引起腹疼、腹泻和吸收不良的症状,此病在旅游者中多见22.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了免疫力,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被杀死,疟疾发作停止。
疾病控制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

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份子等组成,实现免疫防卫功能。
1〕固有免疫应答: ①吞噬细胞有吞噬病原体作用②皮肤黏膜的物理组挡作用③局部细胞分泌的抑菌、杀菌物质的化学作用④自然杀伤〔NK 〕细胞对病毒感染靶细胞的杀伤作用⑤血液和体液中存在的抗菌份子,如补体。
2〕适应性免疫应答: T 及 B 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2、免疫组织和器官包括:周围淋巴器官和组织,如淋巴结、脾及中枢淋巴器官、骨髓、胸腺。
3、免疫的功能①免疫谨防:去除病原微生物等抗原异物,反之免疫缺陷病。
②免疫自稳:消除损伤、衰老的细胞,反之自身免疫性疾病。
③免疫监视:去除突变或者畸变的细胞,反之肿瘤或者病毒持续感染。
免疫份子1、免疫球蛋白〔Ig 〕:具有抗体活性或者化学构造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①分泌型〔sIg 〕:体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
②膜结合型〔mIg 〕:B 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抗体〔Ab 〕:B 细胞识别抗原后增值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具有免疫功能。
抗体活性存在于α、β和γ球蛋白区。
△Ig 构造:由 2 条重链〔H 链〕和 2 条轻链〔L 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
①重链和轻链:依重链恒定区氨基酸组成及罗列顺序,将Ig 分为 IgM,IgD, IgG, IgA, IgE 五类。
②可变区〔V 区〕和恒定区〔C 区〕:重链和轻链的 V 区和 C 区分别称为 V 、V 和 C 、C ③铰链区④功能区: L 链有 V 和 C 两个功能区, H 链有 V 、C 、C 、C 四个功能区,有的 Ig 有 C H4共五个功 能区组成。
高变区〔HVR 〕:V 和V 各有3 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罗列顺序更衣变化,称为高变区〔HVR 〕, 有叫决定簇互补区〔CDR 〕。
⑤水解片段:木瓜酶水解片段→2 个一样的 Fab 段〔抗原结合片段〕和 1 个 Fc 段〔可结晶片段〕。
疾病控制(中级)卫生统计学考点

卫生统计学考点第一节概述1、主要内容:a、卫生统计学得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中得统计理论与方法) b、健康统计(医学人口统计、疾病统计与生长发育统计)c、卫生服务统计(卫生资源、医疗卫生服务得需求与利用、医疗保健制度与管理中得统计问题)。
2、卫生统计工作得步骤:设计、资料得搜集、资料得整理、资料得分析3、医学统计资料主要四个方面:统计报表、报告卡(单)、日常医疗卫生工作记录,专题研究或实验。
4、观察单位:就是获得数据得最小单位,观察单位就是根据研究目得确定得,观察单位可以就是人、标本、家庭、国家等。
5、变异:就是指客观事物得多样性与不确定性。
6、变量:观察单位得某种特征,称为变量。
a、数值变量(定量变量)b、分类变量(定型变量或字符变量)。
7、总体:根据研究目得所确定得同质研究对象得全体。
确切得说就是性质相同得所有观察单位得某种变量得集合。
8、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变量值就构成样本,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
9、概率:事件发生得可能性大小得量度,通常以符号P表示。
10、误差:测量值与真值之差或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差。
分为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
第二节数值资料得统计描述1、频数分布就就是观察值在所取得范围内分布得情况。
重要特征: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
2、频数分布类型:正态分布型频数、正偏态分布型频数,负偏态分布型频数。
3、集中趋势指标:算术平均数(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指标使用条件计算公式算术平均数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得数值变量资料几何均数①对数正态分布,即数据经过对数变换后呈正态分布得资料;②等比级数资料,即观察值之间呈倍数或近似倍数变化得资料。
中位数①非正态分布资料(对数正态分布除外);②频数分布得一端或两端无确切数据得资料③总体分布不清楚得资料。
为奇数 , 为偶数,4、离散型趋势指标:极差、标准差与变异系数指标计算公式主要优缺点极差R=Xmax-Xmin 计算简单,便于理解;只考虑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异,不能反映组内其它观察值得变异度,不稳定,受样本量影响很大。
疾病控制中级-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知识点整理

急慢性传染病、媒介生物控制、消毒、医院感染1、鼠疫△病原:引起鼠疫的鼠疫耶尔森菌隶属肠杆菌科,不形成芽孢,无动力,革兰染色阴性。
自然界存在着鼠疫菌的噬菌体,是鉴定鼠疫菌最重要的指标。
pPCP是鼠疫菌重要的识别特征。
△疾病过程:鼠疫菌在机体内大量增值后,细胞表面的内毒素对机体造成严重毒害,而鼠疫菌的鼠毒素主要造成心肌等高度依赖能量供应的组织坏死。
△自然疫源地宿主:主要储存宿主——啮齿类动物主要储存宿主的特征:①在较长时间内形成高强度的菌血症,从而能够感染蚤类引起疾病的传播;②对鼠疫有一定程度的耐受性并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因而鼠疫流行不会造成整个种群的灭绝;③是该疫源地的习见种,具有较多的数量;④分布广,能够支持鼠疫在不同区域内流动,或者有足够数量的易感动物不断地迁入鼠疫流行地区。
媒介:吸血节肢动物,主要是蚤类传播△鼠疫感染人类:西部以旱獭为主要宿主的地区,主要以主动接触疫源动物的方式感染;其他地方以蚤类叮咬为主要感染方式。
△临床表现:高热、严重的中毒症状、病程进展极端迅速感染初期,腺鼠疫——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大、硬、痛、固定)血行性鼠疫→继发性肺鼠疫(呼吸急促、剧烈胸痛,最初干咳,继之咳频,吐泡沫状鲜红血痰,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败血症鼠疫:出现高热、呼吸急促、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皮下及黏膜出血,时有血尿、剧烈头痛、神志不清,时而狂躁,时而昏迷。
脑膜炎鼠疫:侵犯神经系统原发性肺鼠疫:健康人吸入含有大量鼠疫菌的飞沫,可以不经前面的疾病阶段直接导致发生肺鼠疫。
是最危险的鼠疫病型。
△诊断:发病前10日到达过鼠疫疫源地,或接触过来自这些地区的可疑病人与可疑物品,是考虑鼠疫诊断的重要依据。
疑似诊断的范围:1)高热、严重的内毒素中毒症状,病人在起病48小时内死亡或进入休克状态;2)高热、出现具有大、硬、痛、固定特征的淋巴结肿大;3)高热、肺部受累,剧咳,痰中带有鲜血;4)或者出现上一项情况,并发生确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疾病控制中级考试内容

免疫学1、肥达氏反应属于凝集反应2、5种IG的特征3、补体的功能统计学1、对血压的测量资料是属于什么资料,如计量资料,等级资料2、Z变换需要的条件:均数,标准差3、变异系数,考了两题,一是身高和体重的比较用变异系数,一个是同时趁以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
什么不变?本人选择是变异系数不变4、构成比的概念,使用相对数应该注意的问题:两个率不能直接相加求平均率5、统计图表中的某资料用直方图6、回归系数中的最小二乘法原理:各实测的Y值与Y的估计值之差(即实测点至回归直线的纵向距离)的平方各为最小7、方差分析的公式选正确表达的是8、卡方检验的自由度。
公式(应用条件),比如对N有要求9、标准误的概念流行病学1、确定样本含量的条件中不是样本含量越大越好2、调查设计里的典型调查(个案调查)3、关于混杂因素的概念:是与研究因素和研究疾病均有关。
是疾病的一个危险因子,又与所研究的有联系,比如性别、年龄4、老年人口的死亡与总人口的关系5、总生育率的概念6,寿命表:什么叫简略寿命表(5-10岁为一个年龄段)。
什么叫完全寿命表(一岁一个年龄)7、实验流行病学的优缺点,有时可涉及医德的问题流行病学1、流行病学应用的是: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疾病的监测、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疾病的自然史、疾病预防的效果,不包括如研究药物的使用2、流行病学的概念是研究群体,流行病学研究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3、发病率的概念,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例数4、流行病学的三间分布:地区,人群,时间5、流行病学的病因模型6、病因研究和推理方法为假设演译法和MILL法则7、现况研究中抽样调查方法的实例,选择是属于何种抽样调查方法(主要是概念)8、筛检中灵敏度与漏诊率的关系,特异度与误诊率的关系(计算题)9、可靠性是用什么指标来表示的10、病例对照研究的对照人群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人群为社区人群11、病例对照研究会出现什么偏倚。
(即对各种偏倚的概念)12、混杂偏倚的概念13、队列研究的原理,发病密度用于什么情况(人口不稳定)14、率比RR,率差AR的概念,对于失访情况是否影响研究的判断15、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概念,主要是有干预措施16、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对照方法的概念,安慰剂对照的概念(比如对照给用淀粉)17、盲法的概念(如双盲是指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的情况)18、实验研究的特点和缺点(有时可涉及到医德的问题)卫生法1、卫生局对卫生监督员的处罚是属于哪种?2、被告的法律主体是哪些单位和个人3、新传染病防治法中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4、传染病的责任报告人为()5、发生甲类传染病时对接触者进行指定场所医学观察6、对猪链球菌感染死亡的猪应该集中消毒深埋,且应远离饮用水源50米以上7、除了限制人身自由外的刑事处分不属于卫生处罚里的内容8、食品卫生管理法中可以生产使用的是农药含量未超过国家标准9、化妆品中属于特殊化妆品的是防晒霜10、化妆品中要求的限量物质是防腐剂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生传染病菌种丢失的,省级政府应该在1小时内上报告卫生部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哪些情况是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分级的标准卫生经济学1、卫生经济法的概念是研究卫生系统在提供卫生服务是发生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2、卫生需要与卫生需求的概念,需求的形成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消费者的购买愿望,二是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卫生服务供给的两个条件:一是有提供卫生服务的愿望,二是有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3、替代品的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如门诊的服务价格下降,病房的需求下降4、卫生服务的弹性,需求缺乏弹性的概念是指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变动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
1、数据分为:数值数据、事实数据、文献目录数据。
2、信息是“通过各种方式可以被传递、被感觉并与某些特定的事实、主题或事件相连的消息、知识、情报。
”直接、本质地反映卫生实际状态的就是卫生信息。
3、信息、物质
1、系统的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
2、系统的特性: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目的性和环境适用性。
3、组织的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金流和信息流。
4、信息系统的功能:数据的收集和输入、数据存储----信息共享、数据传输、数据加工处理和数据以不同方式输出。
5、管理信息系统(MIS)功能:数据处理功能、预测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和辅助决策功能。
6、管理信息系统特点:是一个人-机相结合的辅助管理系统,它以解决结构化的管理问题为主,主要考虑面向管理完成例行的信息处理任务。
它追求系统处理问题的效益;其设计思想是实现一个相对稳定、协调的工作环境。
7、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三个阶段:①事务处理系统(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②管理信息系统(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③决策支持系统(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
8、信息系统分析阶段常使用的工具:
①系统概要描述的工具----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
②数据部分详细描述的工具----数据字典
③功能详细描述的工具----结构式语言、判断表和判断树
④数据库逻辑设计的工具----数据存储结构规范化
⑤数据存取分析的工具----数据立即存取分析图。
9、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六个阶段的划分:①可行性分析②总体规划③系统分析④系统设计⑤系统实施⑥维护和评价。
10、管理信息系统人开发方法:①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②原型法③面向对象法④雏形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