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合集下载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2、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

3、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4、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6、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7、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二、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1、象征: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2、对比:作用是突出强调。

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3、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4、伏笔、照应: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情节发展自然、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5、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6、设置悬念: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7、托物言志:借助于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或说明事理,把要表达的意思寄托在具体的事物之上,这叫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好处是,能把抽象的道理或含蓄的感情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语言生动而不呆板,能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发人深思。

8、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三、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1、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2、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阅读理解专业术语及其作用

阅读理解专业术语及其作用

. -阅读理解专业术语及其作用Ⅰ.常用写作手法(技巧)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只有5种〕【作用详见五~八】二、表现手法:比照、类比、象征、衬托、衬托、反衬、比喻、幽默、挖苦、联想、想像、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巧设悬念、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虚实结合象征、托物言志的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三、修辞手法: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夸:衬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提醒本质,给人以启示。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屡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加强语气。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比照: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注: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名称上既有重合又有不同,要学会分清两者的差异四、构造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五、记叙及作用:(1) 顺叙作用:能按*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展记叙。

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作用: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导语: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

下面是店铺为你准备的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八种常见修辞手法1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总结(全)-所有表现手法总结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总结(全)-所有表现手法总结

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一)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

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

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5。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6。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8。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二)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说明方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作用大总结

说明方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作用大总结

说明方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说明方法: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5)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形式相同,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8)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9)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10)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

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拈连(又称:顺捏)。

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分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分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分及其作用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技巧,通过巧妙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然而,有些人对于修辞手法的方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分存在一定的困惑。

本文将从方法和表现手法的定义、区别以及作用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方法和表现手法的定义1.方法:方法是指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技巧性手法。

它是作者用来传达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描绘景物等的一种方式。

常见的方法包括排比、对偶、夸张、反问等。

通过使用方法,作者可以以特定的方式组织语言,使读者获得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

2.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指修辞手法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形式。

它是作者根据作品需要,选择合适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主题、情感和意象的方式。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通过使用表现手法,作者可以丰富作品的意义和形象,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二、方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别方法和表现手法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范畴不同:方法是指创作过程中的技巧性手法,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表现手法是指修辞手法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形式,是一种表达方式。

2. 抽象与具体:方法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描述了创作的策略和思维方式;而表现手法则是具体的、可视的,通过具体的修辞手法来展示出来。

3. 总结与展示:方法通常是作者根据作品整体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手法来组织作品的结构和内容;而表现手法则是通过具体的表达形式,将作品的内容和意义展示给读者。

三、方法和表现手法的作用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方法和表现手法,旨在实现以下几个目的:1.增强艺术感染力: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巧妙运用,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2.丰富作品的意义:通过使用方法和表现手法,作者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意象、比喻和象征,从而丰富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3.塑造形象和刻画人物: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明,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观赏性。

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第一篇: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常用基本概念汇总与辨析一、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拟物、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二、常见记叙文(散文、小说)写作表现手法及作用(常见的有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突出表现。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2、比拟(拟人和拟物)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4、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

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6、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9、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

比如:(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大的掸子(胆子)!
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

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

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

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

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10、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

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1、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2、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3、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作用是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

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特征。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更多: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借景抒情: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下定义;这是一种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事物特有属性的说明方法,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常
用此方法来增强文章的科学性,严密性,其作用是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
2.举例子;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举出一些准确恰当,有代表性的例子能够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使复杂的事理简单化,浅显化,把事物说明得准确,明白,易懂。

其主要作用是使说明内容具体化。

3分类别;这是把被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几类,并逐一说明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内容清晰,明白,条理分明。

4列数字:这是运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事物的方法。

其作用是准确严密的说明事物或事理。

5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物性的说明方法,相当于修辞手法的比喻
6作比较:选择与说明事物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或事理进行比较,最大的作用是使被说明对象特征更加突出,更加清楚明白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

8画图表;为了能更好的说明事物,有时可以用画图表的方法
9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名作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