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三节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

合集下载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汇总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汇总

20
1. 胶体颗粒凝聚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1) 带电胶粒稳定性的经典理论--DLVO理论 带电胶粒的两种相互作用力

双电层重叠时的静电排斥力 粒子间的长程范德华吸引力


DLVO理论认为,当吸引力占优势时,溶胶发生聚 沉; 当排斥力占优势,并大到足以阻碍胶粒由于 布朗运动而发生聚沉时,则胶体处于稳定状态。 颗粒在相互接近时两种力相互作用的总位能随相 隔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总位能 VT=VR+VA 式中:VA——由范德华力所产生的位能; VR——由静电排斥力所产生的位能。
4
一 、 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
2、水环境中颗粒物的吸附作用
专属吸附是指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的作
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 起作用。
专属吸附作用不但可使表面电荷改变符号, 而且可使离子化合物吸附在同号电荷的表面上。
5
表3-8水合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专属吸附 与非专属吸附的区别
项目 非专属吸附 专属吸附 发生吸附的表面净电荷的符号 - -、0、+ 金属离子所起的作用 反离子 配位离子 吸附时发生的反应 阳离子交换 配位体交换 发生吸附时体系的PH值 >零电位点 任意值 吸附发生的位置 扩散层 内层 对表面电荷的影响 无 负电荷减少, 正电荷增多 注:本表摘自陈静生主编,1987。
(4)水体悬浮沉积物
悬浮沉积物是以矿物微粒,特别是粘土矿物 为核心骨架,有机物和金属水合氧化物结合在矿 物微粒表面上,成为各微粒间的粘附架桥物质, 把若干微粒组合成絮状聚集体(聚集体在水体中 的悬浮颗粒粒度一般在数十微米以下),经絮凝 成为较粗颗粒而沉积到水体底部。
(5)其他
3
一、 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通常测定水中有机物的水解是一级反应,RX的消失速率正 比于[RX],即
半衰期与有机物属性、温度、 pH有关,与有机物初始浓度 无关.
五 . 光解作用
光解作用是有机污染物真正的分解过程,因为它不可逆地 改变了反应分子,强烈地影响水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归趋。 1、直接光解: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了光能而进行分解反应。 2、敏化光解:水体中存在天然物质被阳光激发后,又将其激 发态的能量转移给化合物而导致的分解反应。 3、氧化反应:天然物质被辐射而产生自由基或纯态氧等中间 体,这些中间体又与化合物作用而生成转化的产物。
b) 吸附作用一般有较大的吸附热放出,而分配作用放热很少。
c) 分配作用的等温线为直线,而吸附作用的等温线为非直线。
d) 当有多种有机物并存时,吸附作用受吸附位竞争的影响,而分 配作用只与有机物的溶解度有关,与表面吸附位无关。
二 . 分配作用
2. 标化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 Kp= ρa / ρw
式中:ρa、ρw—分别为有机毒物在沉积物中和水中的平衡质量浓度。
二 . 分配作用
b.几种疏水 性有机化合 物在活性炭 -水体系中 的吸附—非 线性等温线
二 . 分配作用
二 . 分配作用
• 理论提出: 在土壤-水体系中,土壤对非离子性有机物的吸着主要是溶 质的分配过程(溶解),即非离子性有机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 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 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有机物在土壤(沉积物)中的吸着存在两种机理: 1)分配作用:即在水溶液中,土壤(沉积物)有机质对有机 物的溶解作用。 2)吸附作用:即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土壤矿物质对有机物 的表面吸附作用或干土壤矿物质对有机物的表面吸附作用。

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第三节讲解

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第三节讲解

例:某有机分子量为192,溶解在含有悬浮物的水体中, 若悬浮物种85%为细颗粒,有机碳含量为5%,其余 粗颗粒有机碳含量为1%,已知该有机物在水中溶解 度为0.05mg/L,那么其分配系数(Kp)如何计算?
lgKow=5.00-0.670×lg(0.05×103/192 ) Kow=2.46×105 由公式Koc=0.63Kow Koc=0.63×2.46×105=1.55×105 由公式Kp= Koc[ 0.2(1-f) Xocs + f Xocf ] Kp =1.55×105 [ 0.2(1-0.85) ×0.01 + 0.85×0.05 ] Kp =6.63×103
解;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芳基磺酸盐LAS,含磷,泡沫减少,可生物降解) 有机农药(有机氯农药DDT、六六六等毒性大,难分解,
禁用,有机磷农药含杀虫剂与除草剂,毒性大,难降解)
取代苯类化合物(苯环上的氢被硝基、胺基取代后生成的芳 香族卤化物,主要来自染料、炸药、电器、塑料、制药、 合成橡胶等工业)。
六、水体的污染小结
四、光解作用
光解作用是有机污染物真正的分解过程,因为它不可逆 的改变了反应分子,强烈的影响水环境中某些污染物 的归趋。
光解过程可分为三类: 1、直接光解: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了光能而进行分解反
应。
2、敏化光解:水体中存在的天然物质被阳光激发后,又 将其激发态的能量转移给化合物而导致的分解反应。
3、氧化反应:天然物质被辐照而产生自由基获纯态氧等 中间体,这些中间体又与化合物作用而生成转化的产 物。
许多有机毒物可以像天然有机化合物那样作为 微生物的生长基质。只要用这些有毒物质作为 微生物培养的唯一碳源便可鉴定是否属于生长 代谢。在这种代谢过程中微生物对这些有毒物 质可以进行较彻底的降解或矿化,因而是解毒 生长基质。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总含盐量(TDS):
TDS=[K++Na++Ca2++Mg2+]+[HCO3-+NO3-+Cl-+SO42-
2、天然水的性质
(Characteristic of Natural Waters) (1)碳酸平衡(Balance of H2CO3) 水体中存在四种化合态:
CO2、CO32-、HCO3-、H2CO3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Water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本章重点
1、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进行沉淀-溶解、氧化-还原、 配合作用、吸附-解吸、絮凝-沉淀的基本原理;
2、计算水体中金属存在形态;
3、pE计算;
4、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 挥发速率、水解速率、光解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的 计算方法。
农药
有机氯 有机磷
多氯联苯 (PCBS) 卤代脂肪烃 醚
单环芳香族化合物 苯酚类和甲酚类 酞酸酯类 多环芳烃(PAH) 亚硝胺和其他化合物
2、金属污染物 (Metal Pollutant)
Cd、 Hg、 Pb、 As、 Cr、 Cu、 Zn、 Tl、 Ni、 Be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强酸 弱酸 强酸弱碱盐
总酸度= [H+]+ [ HCO3-] +2[H2CO3*] - [ OH-] CO2酸度= [H+]+ [H2CO3*] - [CO32-] - [ OH-] 无机酸度= [H+]- [ HCO3-]-2 [CO32-] - [ OH-]
二、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及存在形态
1、有机污染物 (Organic Pollutant)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ppt46张)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ppt46张)
能成为生长基质的有毒物质,能快速的被微生物 降解,对环境的威胁较小。 对于生长代谢过程,微生物群落对有毒物质一般 需要较长的适用期(2-50天)


生长代谢过程中的转化速率方程--Mond模型

Monod方程用来描述当化合物作为唯一碳源时的降解速率
E(酶)+S(底物)
ES
E+P(产物)
dB dc B c 1 1K s 1 R Y max dt dt K c R B c s max max

半衰期与有机物属性、温度、 pH有关,与有机物 初始浓度无关.
水解速率与pH的关系

Mabey等把水解速率归纳为
◎酸性催化过程 ◎碱性催化过程 ◎中性催化过程

水解速率为三个催化过反应速度的和:
d[RX] K [RX] h dt K K [H ] K K [OH ] K [H ] K K K /[H ] h A N B A N BW
①分配作用

②吸附作用

土壤矿物质对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吸附作用
2. 标化分配系数

有机物在沉积物与水之间的分配
Kp cs cw cT cscp cw cw( 1Kpcp) cw cT ( 1Kpcp)
Kp —分配系数(与沉积物中有机质浓度有关) cT —总有机物浓度(μg/L) cs —沉积物中有机物浓度(μg/kg) cw —溶解在溶液中的有机物浓度(μg/L) cp —沉积物浓度(kg/L)
KA、KB、KN的计算

在lg Kh—pH图中,三个交点相对应于三个pH值
IAN-酸性催化与中性催化直线的交点的pH值 IAB-酸性催化与碱性催化直线的交点的pH值 INB-中性催化与碱性催化直线的交点的pH值

【环境化学】第3.3章 水环境化学——第三节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分配作用

【环境化学】第3.3章 水环境化学——第三节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分配作用
分配系数与水中有机物的浓度
分配系数Kp的表示 Kp= a/ w
ρa 、ρ w分别为有机物在沉积物中和水中的平衡浓度
有机物在水与颗粒物之间平衡时的总浓度T
ρT= a p + w
ρT -单位体积溶液内颗粒物上和水中有机物质量总和,g/L;
ρa -有机物在颗粒物上的质量分数, g/kg;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类-VOCs
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凡有机物(不包括金属有机化合物和 有机酸类)其在标准状态(298K 和101.3kPa)下的蒸气压大 于0.13kPa 者即属VOCs类化合物
物种: 包括很多芳烃(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等)在内的许多有 机物都具有易挥发特性。由此组成了一个有机化合物大类, 被称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类(VOCs)。 除芳烃外还包括诸如四氯化碳、三氯乙烯等挥发性非芳烃类 化合物。
17
第三章/第三节/3.2 挥发作用
挥发作用
挥发作用-有机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交换 水体中易挥发的有机物
大部分卤代脂肪烃及芳香烃化合物,有从水体向大气解吸的倾向。
影响挥发速率的因素
有机物本身的亨利系数 水体的几何形状和流型(如水面大小、流速等)
18
第三章/第三节/3.2 挥发作用
颗粒物(沉积物和土壤)从水中吸附憎水有机物的量与颗粒物 中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5
第三章/第三节/3.1 分配作用
3.1.2 相关研究工作
Chiou的研究结果: 当有机物在水中的含量增高,接近其溶解度时,憎水有机物 在土壤上的吸附等温线仍为直线。 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水平衡的热焓变化在所研究的 浓度范围内是常数。 发现土壤—水分配系数与水中这些溶质的溶解度成反比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3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3

3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3.1 分配作用3.2 挥发作用3.3 水解作用3.4 光解作用3.5 生物降解作用3.1 分配作用¾水中含有机质的固体物质对溶解在水中的憎水有机化合物表现出一种线性的等温吸附¾直线的斜率只与该有机化合物在固体中的溶解度有关,即固体对有机化合物表现为一种溶解过程¾这种过程与有机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中的溶解作用相类似,服从分配定律,化学上通常把这种作用称为分配作用一些非离子有机物的吸附等温线(土壤-水体系)3.1 分配作用¾分配作用中,溶质在固体上的溶解与固体表面吸附位无关¾由于分配作用从物质转移的方式上与吸附作用有相似的地方,即都是溶质在固体上浓度增加的过程,故有时在表述上没过分强调这两种作用的区别¾包括水中悬浮物在内的沉积物或颗粒物都是含一定量有机质的固体物质,而水中有机化合物或有机毒物一般是指憎水有机化合物活性碳对一些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的吸附等温线3.1 分配作用分配定律¾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以相同的分子量(即不离解、不缔合)在不相混溶的两相中溶解,即进行分配,当分配作用达到平衡时,该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严格地说是活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一定量规律被称为分配定律。

3.1分配作用分配定律¾分配定律在数学上表述为分配系数,用K表示:PK P= c s/ c w——有机化合物的分配系数式中:KPc s、c w——分别为有机化合物在沉积物(固体有机质)中和水中的平衡浓度。

3.1分配作用¾有机化合物是溶解在水相和固相两个相中,有机化合物在水体中的含量,须考虑固相(悬浮颗粒物或沉积物)在水中的浓度。

对于有机化合物,其在水中和颗粒物之间总浓度为:c T= c s×c p+ c wc T-----单位溶液体积有机化合物总浓度,μg/Lc s-----有机化合物在颗粒物上的平衡浓度,μg/kgc p-----单位溶液体积中颗粒物的浓度,kg/Lc w-----有机化合物在水中的平衡浓度,μg/L3.1分配作用3.1 分配作用标化分配系数¾在水体中,有机化合物在颗粒物中的分配与颗粒物中的有机质含量(类型?)有密切关系。

3.3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1课件(2)

3.3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1课件(2)

1.计算气体的溶解度时,需要对水蒸气的分压加以校正。 2.亨利定律并不能说明气体在溶液中进一步的化学反应。 溶解于水中的实际气体的量,可以大大高于亨利定律表示 的量。
三、挥发作用—亨利常数的估算
一般方法
KH' Ca /Cw
亨 利 常
Ca 有机毒物在空气中 尔的 浓摩 度m,o/lm3; KH' Henr定y 律常数的替换形 量式 刚, 为 1;
当亨利定律常数小于1.013Pa·m3/mol时,挥发作用 主要受气膜控制,此时可用Kv =KH’Kg这个简化方程。如 果亨利定律常数介于二者之间,则式中两项都是重要的。
四、水解作用
水解作用是有机化合物与水之间最重要的反应。
R+ X H 2O RO +H H X
有机物通过水解反应而改变了原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但 并不能总是生成低毒产物。 在环境条件下,一般酯类和饱和卤代烃容易水解,不饱 和卤代烃和芳香烃则不易发生水解。
此时水中有机物的浓度(ρw)为:ρw =ρT / (Kp ρp十1)
二、分配作用—标化分配系数
一般吸附固相中含有有机碳(有机碳多,则Kp大),为了在 类型各异组分复杂的沉积物或土壤之间找到表征吸着的常数, 引入标化分配系数(Koc):
Koc = Kp/Xoc
Koc——标化的分配系数,即以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 Xoc——沉积物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
四、水解作用-水解速率与pH的关系
实验表明,水解速率与pH有关。Mabey等把水解速率归纳为由 酸性或碱性催化的和中性的过程,因而水解速率可表示为:
RH Kh[C]{KA[H] KN KB[OH-]}[C]
KA 酸性催化过程的二应 级水 反解速率常数; KB 碱性催化过程的二应 级水 反解速率常数; KN 中性过程的二级反解 应速 水率常数; Kh 在某一下准一级反解 应速 水率常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吉林石化苯爆炸
硝基苯
松花江
背景介绍:
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硝基 苯精馏塔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直接经济 损失6908万元。

事故形成的硝基苯污染带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引发松 花江水污染,在国内历时42天,12月25日进入俄罗斯。

水污染导致下游哈尔滨市供水中断,瓶装饮用水迅速脱 销,全市浴池、洗车行、美容院紧急封停;部分企业停工; 哈尔滨全市中小学被迫停课。

三线相交处,得到三个pH值IAN、INB、IAB
K K B KW I AN lg N K I NB log K A N
1 K K I AB log B W 2 KA
由此三式可计算KA、KB、KN

水解速率曲线呈U或V型;当KN=0,只出现点IAB
吸附作用 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土壤矿物质对有机物的表面吸附, 或干土壤矿物质对有机物的表面吸附,前者靠范德华力, 后者是化学键力,如氢键、离子偶极键、配位键等。
吸附作用的特征:

Lambert 研究了农药在土壤-水间的分配,认为当土壤 有机质含量在0.5-40% 范围内其分配系数与有机质的含 量成正比 Karickhoff 研究了芳烃和氯代烃在水中沉积物中的吸

着现象,发现当颗粒物大小一致时其分配系数与有机质
的含量成正相关。

Chiou 进一步发现有机物的土壤-水分配系数与溶质在 水中的溶解度成反比(图3-27)
有机物的土壤-水分配系数与溶质溶解度的关系:
吸附等温线并非线性,不同污染物之间的吸附 存在竞争吸附关系,有放热现象。

分配作用
分配理论认为,土壤颗粒(或沉积物)对有机化合 物的吸着主要是溶质的分配过程(溶解),即有机化合 物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 达到分配平衡。

第三节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取决于有机污染 物的自身性质和环境水体条件.
迁移转化主要 方式有: 吸附、 挥发、水解、光 解、生物富集、 生物降解等.

一、分配作用(吸附与解吸)
1.分配理论 吸着:指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沉积物)中的吸着存在.可 以用二种机理来描述有机污染物和土壤质点表面间物 理化学作用。 分配作用 表面吸着 吸附作用

水 - 土的分配系数与溶质(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
成反比。
2.标化分配系数(Koc)

有机物在沉积物(土壤)与水之间的分配系数Kp
Cs Kp Cw Cs、Cw表示有机物在沉积物和水中的平衡浓度

假设有机物在沉积物和水之间平衡时的总浓度为CT (µ g/ L) 可表示为:
CT CS CP CW

3. 生物浓缩因子 (BCF)

有机毒物在生物群-水之间的分配称为生物浓缩或生物 积累。 生物浓缩因子(KB)的定义: 有机毒物在生物体某一器官内的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 浓度之比,用BCF或KB表示。
测量技术上的困难:

化合物的浓度因其他过程如水解、微生物降解、挥发 等随时间而变化;

生物体中有机物的扩散速度(慢)以及体内有机物的代 谢作用,使平衡难以到达。
通常,水体中绝大多数有机污染物的大气分压为零, 因此,上式可改写成:
若根据总浓度进行计算:
其中: αw— 有机毒物可溶解相分数
1、亨利定律

亨利定律是表示一化学物质在气-液相达到平衡时, 溶解于水相的浓度与气相中化学物质浓度(或分压力) 有关,亨利定律的一般表示式: p=KH cw
KH =p/cw

四、光解作用
光解作用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物分解过程,它不可逆的改 变了有机物的分子结构。 物质吸收了太阳辐射后,可将其转换为热能;若吸收了紫 外或可见光,可得到有效的能量进行光化学反应。

水体光化学反应分类

直接光解 :化合物直接吸收太阳能进行分解反应。 光敏化反应 :天然有机物(腐殖酸,微生物等),被太阳 光激发,又将其激发态的能量转给化合物导致的分解反应。 光氧化反应 :水中天然物质由于接受辐射产生了自由基或 纯态氧中间体,它们又与化合物作用。
式中:p —污染物在水面大气中的平衡分压,Pa; cw—污染物在水中平衡浓度,mol/m3; KH —亨利定律常数,Pa•m3/mol。

在文献报道中,常用的确定亨利常数的方法是:
KH'=ca/cw
KH'=KH /(RT)=KH/(8.31T) = 4.1×10-4KH 对于微溶化合物,(摩尔分数<0.02),亨利常数的 估算公式为:

KH =ps•Mw/Sw KH'=0.12ps· Mw/Sw· T)
2、挥发作用的双膜理论(略)
化学物质从水中 挥发时必须克服来 自近水表层和空气 层的阻力。

气膜和液膜控 制了化学物质由 水向空气中迁移 的速率。

三、水解作用(简述)
有机毒物与水的反应是X-基团与OH-基团交换的过程:
在水体环境条件下,可能发生水解的官能团有烷基卤、 酰胺、胺、氨基甲酸脂羧酸脂、环氧化物、腈、磷酸脂、 磺酸脂、硫酸脂等。

标化分配系数Koc 为了比较不同类型和不同组成的土壤或沉积物,吸 着有机物的能力相对大小引入的常数,即以有机碳为基 础的分配系数.
K OC
Xoc表示沉积物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

KP X OC
若考虑到颗粒物大小影响,则:
f:细颗粒(d<50μ m)质量分数;
Xsoc、 Xfoc :分别为粗、细颗粒组分有机碳的含量。
Cp 表示单位溶液体积内颗粒物的浓度 ( kg/L )
CT K PC PCW CW

CT 表示单位溶液体积中颗粒物上和水中有机物质 量总和,水中有机物浓度为:
CT CW K PCP 1

从温度关系看,有机物在土壤中吸着时,热墒变化 不大,这表明,憎水有机物在土壤上的吸着仅仅是 有机物移向土壤有机质的分配机制。
1.

直接光解
系指化合物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发生的分解反应。 理论上,分子只有吸收一定波长的辐射才能进行光化 学转化,光化学反应的前提条件是污染物的吸收光谱 与太阳发射光谱在水环境中可利用的部分相适应. (1)水环境中光的吸收作用 水环境太阳辐射的特征

太阳辐射经大气层的散射和吸收作用,进入水体后,其 辐射强度和谱线分布有很大改变。

水解反应的结果改变了原有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水解产 物的毒性、挥发性和生物或化学降解性均可能发生变化。 几个水解反应示例:

水解反应示例:
CH3CH2CHCH3 Br CO2CH3 H2O H2O CH3CH2CHCH3 + Br- + H+ OH COOH + CH3OH
O HO CH3OC-NHC2H5 2 CH3OH + CO2 + NH2C2H5 O O H2O CH3P OCH3 + CH3OH CH3P OCH3 2 OH H2O HOCH2CH2OH O H2O CH2CN CH2COOH + NH3
I 0
其中 : Ld:直射光程;Ls:散射光程 Ld=Dsec, Ls=1.20D (省去推导过程)
水体加入污染物后: 吸光系数
a a E C
E C
E为污染物的摩尔吸光系数,由朗伯-比耳定律: A ECL 污染物吸光系数所占分数为: 若污染物浓度很低时,
水解速率 水环境中有机物水解通常为一级反应,RX的消失 速率正比于[RX],即

d [ RX ] / dt K h [ RX ]
Kh表示水解速率常数

水解速率与pH有关, Mabey等学者将水解速率归结为 由酸性催化、碱性催化和中性过程三个部分,因而水 解速率可表示为在某一pH条件下的准一级反应。
Iad-化合物吸收光的速率,C-化合物的浓度.
测量方法:在可控条件下,用平衡法和动力学方法求得。
二、挥发作用(略)
挥发作用是指有机物质从溶解态转向气态的过程。挥发 速率与有毒物的性质和水体特征有关

有机有毒物质挥发速率方程:
c:溶解相中有机毒物的浓度(mmol/m3) Z:水体的混合深度(cm或m) p:所研究水体上面有机毒物在大气中的分压(pa) KH:亨利常数 pa m3/mol Kv:挥发速率常数 cm/h Kv′:单位深度混合水体的挥发速率(1/d)

如果考虑到吸附作用的影响,则水解速率常数可写为:
K h K N aW ( K A[ H ] K B [OH ])
a W --- 有机化合物溶解态的分数
两点注意事项: 上述讨论适用于低浓度,且溶于水的有机物; 当pH、温度条件相近,野外测得的半衰期与室内相差 较大时(5倍以上),表明有其他降解过程,如:生物降 解,光解或颗粒物吸附迁移。
体内直接横穿 淬灭作用 (A0+Q*)
A

磷光作用(A0+hv)
淬灭作用(A0+Q*)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

分子活化后,可能进行化学反应,也可能通过光辐射的 形式“去活化”再回到基态(A0),进行光化学反应的 光子占吸收光子数之比称作光量子产率。即:
直接光解光量子产率φ d
dc dt
I ad
a E C
E C a
a E C a

污染物吸光平均速率: 其中:
Ka Ia E ja
j 为光强转化为与 c 单位相适应的常数。
(2)光量子产率:

激发态分子可能进行的转换途径:
内转换 (A0+热) 内转换(A0+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