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国学经典诵读内容.docx

合集下载

整理初中生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整理初中生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初中生国学经典诵读篇目1.国学经典篇目一、《弟子规》二、《三字经》三、《百家姓》四、《千字文》五、《论语》10段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7.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子曰:"由!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子曰:"君子欲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六、《老子大学中庸庄子》11段《老子》节选1.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3.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学》节选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诵读内容国学经典诵读篇目篇一【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注释】(1)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

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克:能够。

(3)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4)顾:思念。

是:此。

明命:光明的禀性。

(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

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译文】《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

”《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有关国学经典(精篇二《三字经》涵盖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及伦理道德,言简意赅,非常方便学生学习,具有传授知识和传播伦理道德观念的双重功能,三字经在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是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因此被称作“蒙学之冠”,全文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字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比较适合一年级的新学生,通过学习他们可以认识一些字以及多音字等一些基础知识,若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将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本学期二年级学习《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

北宋千字文被视为狮子教育的重要一环。

它不是简单的担子堆积,而是咏物咏事、条理分明、通顺可诵的韵文,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因而便于识读。

《千字文》短短千字,字不重复而能做到包罗万象又颇具纹理,难能可贵。

二、教学重难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千字文和笠翁对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七年级语文经典诵读篇目.doc

七年级语文经典诵读篇目.doc

七年级语文经典诵读篇目1、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观沧海晋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龟虽寿晋曹操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0、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1、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2、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4、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5、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七年级国学经典诵读

七年级国学经典诵读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白话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经典诵读2【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翻译】: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经典诵读【3】: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译文:人的品德随着胸怀而提升,胸怀因见识而扩大,所以,想要提升品德,就不能不扩大胸怀,要扩大胸怀就不能不增长见识。

经典诵读【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译文:不要因为坏事小而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小而不做。

只要贤能和品德能够服人。

经典诵读【5】: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译文】:做任何事情都应当留有余地,大道理目的,就不要再去过分的追求。

别人家里有喜事,不应该心怀妒忌;别人家里有祸患,不应该幸灾乐祸。

做了好事,希望别人知道,不是真正的善老左了坏事,害怕别人知道,便是大恶。

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经典诵读(四):
尽忠职守: 1、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译文:谦虚谨慎,尽心尽力,至死方休。

诚实守信: 1、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出自(先秦)《礼记儒行》译文:不要把金玉当作宝物,忠诚与信用才是宝。

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出自(汉)王充《论衡感虚篇》译文:人的真诚所达到一定的程度,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3、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出自(先秦)《诗经小雅》因为自身讲求诚信,所以对他人无所愧疚,对上天也无所畏惧。

4、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出自(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译文:诚是自然规
律,追求诚是做人的规律。

经典诵读(五):
诚实守信: 1、大丈夫以信义为重。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译文:大丈夫
是十分推崇忠义诚信的。

2、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出自(先秦)《战国策秦策
一》译文:路上既不会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百姓也不会违背法律和道德去
获取物质利益。

这才是天下大治的境界。

3、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译文:说话办事,诚信在先;欺骗与胡说,那怎么可以呢, 4、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

出自(唐)李白《唐诗纪事卷十八》译文:大海可以
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终不可改变。

5、君子诚以为贵。

出自(先秦)《礼记中庸》译文:君子把忠实诚信看得非常重要。

2019-初中国学经典诵读教材-实用word文档 (4页)

2019-初中国学经典诵读教材-实用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初中国学经典诵读教材初中国学经典诵读教材(一)1.已酉新正(叶颙)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2.癸已除夕偶成(黄景仁)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3.凤城新年辞(查慎行)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4.甲午元旦(孔尚任)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5.正月十五夜(苏道味)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6.上元夜(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7.十五夜观灯(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8.正月十五夜灯(张祜)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9.正月十五闻京师有灯恨不得观(李商隐)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10.元宵(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初中国学经典诵读教材(二)1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生查子(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七年级经典诵读

七年级经典诵读

1.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2.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3.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次率兽而食人也。

9.孟子曰:“不信任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天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10.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2.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13.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14.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15.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16.孟子曰:“大奖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17.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18.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9.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20.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21.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2.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23.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24.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5.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范文(通用6篇)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范文(通用6篇)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范文(通用6篇)国学经典诵读篇目篇一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

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

犹人,与别人一样。

(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

(3)民志:民心,人心。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

”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这一段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

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

审案和卖药都只是手段,或者说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强体质不再生病才是目的,或者说才是“本”。

说到底,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

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本末的关系如此,终始的因果也一样。

从哲学命题的角度来看,本末是本质论,终始是发展观,千古哲学的两大范畴在《大学》这篇儒学的入门读物中以轻轻巧巧的八个字对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再以八个字加以干净利落的解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真是语言极度简洁而蕴含无比深刻,显出“经”的本色。

获得知识的途径国学经典诵读篇目篇二《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在《南齐书·王敬则传》中说:“檀公(檀道济)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至今都非常实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作者杨南柯,秦朝咸阳人。

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经典诵读1 •《论语》(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节选3000余字)雍也第六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f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r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r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h含O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如。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wd !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驿xTng且角。

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f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1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f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f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f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f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季氏使闵子骞q方n为费宰。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you执其手,曰f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r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a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r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f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通汝)画。

”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f女得人焉耳乎?”曰f有澹dan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f不有祝蛇tub之佞ning ,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子曰r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r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r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r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宰我问曰r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f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r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同'悦')。

夫子矢s怖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I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述而第七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zhi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r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r子曰r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r自行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桃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r曰r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f暴虎冯ping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子曰f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斋,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r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r泰伯第八国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f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蕙xf,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f启予足!启予手!《诗》云彳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r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岀辞气,斯远鄙倍矣。

笼bian豆之事,则有司存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r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r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r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r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r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r师挚之始。

《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r子曰r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狂而不直,侗dong而不愿,惶kong悭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f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1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r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r子曰r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備fu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述1。

禹,吾无间然矣。

”子罕第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f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r牢曰[子云r吾不试,故艺。

”子曰r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r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r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r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r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赞kui ,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赞,进,吾往也。

”子曰汽吾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r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r子曰r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r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r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绵袍,与衣狐貉h©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j不枝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1是道也,何足以臧?”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r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乡党第十孔子于乡党,恂xCm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庭,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阖yin 闿如也。

君在,蹴睹cu ji如也,与与如也。

齐,必有明衣,布。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館he而il ai,,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fu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人傩nub ,朝服而立于陆zub阶。

2. 《道德经》(德经57——81章)(共5279字,节选1000余字)徳经•第五十七章故圣人云:「我无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徳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蒞li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

德经•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pin ,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德经•第六十二章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馴si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贵。

徳经•第六十三章為无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於其易,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徳经•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徳经•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徳经•第六十六章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徳经•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徳经•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徳经•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h©而怀玉。

徳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德经•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德经•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繹chan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德经•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

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德经•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无所陈之。

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 《诗经》(相鼠、子衿、鹿鸣)(200余字)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遍chuan 死?子衿4. 《孟子》节选(600余字)孟子曰f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 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