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合集下载

PeterNewmark西方翻译理论

PeterNewmark西方翻译理论

B. 在表达形式上,语义翻译是译文与原文 的形式更为接近,并尽量保留原文的声 畅地道, 简明易懂。
C.当信息的内容与效果发生矛盾时,语 义翻译重内容而不重效果,交际翻译则 重效果轻内容。
e.g.
Wet Paint! 湿油漆! 油漆未干,请勿触摸!
the letter --- the spirit
the words --- the sense
form --- message 他认为直译和意译都忽视了翻译应当 考虑翻译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本的类 型。
各种翻译方法的差异:
SL emphasis
TL emphasis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直译 原文语言形式
意译 译文语言形式
语义翻译法集逐字翻译、直译和忠实 翻译的优势
交际翻译集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优 势
理论基础
理论论述 以德国心理学家、功能语言学家布勒
和雅各布森论述的三大语言功能为依据, 即表情功能、信息功能、感染功能。还 采用了弗哥茨基(Vygotsky)关于思维 的本质的观点来区分两种翻译:
“内心言语本身就是一种功能,而不是外在言语
的内在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内心言语才是纯 粹意义上的思维。”
据此,纽马克认为成年人运用语言的目 的和运用语言进行的最基本的活动是思 维,而不是说话或写作、交际或(自我) 表达。
A.每个人在思考的时候,总会有单词或句 子出现在脑海里,而不可能只是一片空 白。这说明,语言能表明人在思考,但 语言不等同于思维。
一、生平 二、主要理论
一、生平
彼得·纽马克,生于1916 年,是英国著名的翻译家 和翻译理论家。他从事过 多种欧洲语言的翻译工作, 是出色的译者和编辑。纽 马克同时也是一位语言学 家,并担任英国语言学家 协会会长。他的主要兴趣 就是把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应用于翻译实践之中,把 翻译研究和英语语言研究 相结合。

西方翻译理论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古罗马时期的翻译活动室西方翻译史上第一次大的翻译高潮,带有明显的文学活动性质。

及至进入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界的主流。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着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

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1.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2.语言学中心阶段3.系统翻译理论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5.翻译的哲学理论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背景知识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2.代表人物A. 西赛罗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

他倡导意译B.哲罗姆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C.多雷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D.约翰德莱顿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E.亚历山大泰特勒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F. 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G.施莱尔马赫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H.弗朗西斯纽曼强调原作的异味I. 马修阿诺德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二.语言学中心阶段背景知识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1960s)1.代表人物(1)罗曼雅各布逊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C.强调对等的差异性(2)尤金奈达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C.他的理论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3)皮特纽马克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4)韦内科勒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B.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等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1970s)1.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目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课件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课件

翻译科学之父切斯特曼
总结词
翻译科学派创始人
详细描述
切斯特曼是翻译科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将 翻译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 的“五步骤”理论,即分析、转换、重构、 验证和接受。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强调了翻 译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后来的翻译研究产 生了重要影响。
翻译等值论者尤金·奈达
总结词
功能对等理论创始人
诸如许渊冲、杨宪益等,都是文学翻译领域的杰出代表。
商务翻译
商务翻译
商务翻译是指将商务文件、合同 、协议等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 种语言的过程。商务翻译要求翻 译者具备专业的商务知识和语言
表达能力。
翻译要点
商务翻译的要点是准确、专业、 严谨,确保译文在商务场合中能
够被准确理解和使用。
实际应用
商务翻译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 ,例如国际贸易、投资、法律等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挑 战与未来发展
文化差异与翻译的挑战
语言与文化差异
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是最大的挑战之一。译者在 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文化意象的传递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递原文中的文化意象是一个重 要的问题。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两种文化,避免因文化差异 造成的误解和歧义。
01
强调译本的功能和目的,关注译本在目标文化中的接受度。
多元化翻译理论的涌现
02
包括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等,关注译本与
权力、性别等议题的关系。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结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3
强调译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关注文化差异的处理和传递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 要流派

第三讲 西方翻译史及翻译理论概述

第三讲 西方翻译史及翻译理论概述
第三讲 西方翻译史及翻译理论概述
一、西方翻译简史
有文字记载的西方翻译史的起源 ——公元前三世纪 西方翻译史的两条早期线索: 1. 与《圣经》翻译密切相关 2. 罗马征服希腊——希腊文翻译成拉丁文 公元前三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 城翻译的《圣经· 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 的希腊史诗《奥德赛》

But the LORD came down to see the city and the tower the people were building. "Look!" he said. "If they can accomplish this when they have just begun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ir common language and political unity, just think of what they will do later. Nothing will be impossible for them! Come, let's go down and give them different languages. Then they won't be able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In that way, the LORD scattered them all over the earth; and that ended the building of the city. That is why the city was called Babel, because it was there that the LORD confused(变乱) the people by giving them many languages, thus scattering them across the earth.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简介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

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

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

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

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的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

罗曼.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

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 加入美籍。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 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 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 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以 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详尽的分析和 论述。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 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因此,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 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 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 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 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 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 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 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 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 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 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60、70年代,德国译学界受结构主义语言 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 (O. Kade)维代表的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 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 (Saarbrü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 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与可变的 语用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 翻译科学。 功能派翻译理论在这时兴起,针对翻译语言学派 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 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 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目的论影响深 远,功能学派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目的学派。

西方翻译理论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概述1.西方翻译史‎上的5个重‎大历史时期‎:1). 古代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 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2). 罗马帝国后‎期---- 圣.哲罗姆翻译‎钦定拉丁文‎版《圣经》与此同时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被译为‎拉丁语3). 文艺复兴时‎期(renai‎s sanc‎e 14世纪至‎17世纪初‎)---- 英国钦定英文版《圣经》4). 近代时期(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大量西方文‎学名著的互‎译以及东方‎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被译‎为西方各国‎语言5). 现(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翻译活动和‎组织日趋成‎熟。

翻译活动空‎前繁荣:翻译从以往‎的文学领域‎扩展到:商业翻译--- 科技翻译--- 机器翻译2.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翻译的语言‎学派:以语言为核‎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

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英美‎,代表人物有‎奈达(Nida)、卡特福德(J.C.Catfo‎rd)、纽马克(Peter‎Newma‎rk)、哈蒂姆(Hatim‎)等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

目的论影响‎深远,功能学派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目的学‎派。

功能学派主‎要集中在德‎国,其代表人物‎为汉斯.韦米尔(Hans V erme‎e r) 文化学派“文化学派”在中国翻译‎界普遍使用‎,其核心研究‎范式是“描写/系统/操纵范式”。

从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将翻译文学‎作为译语文‎学系统的一‎部分,并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范‎式。

代表人物有‎詹姆斯.霍尔姆斯J‎a mes Homle‎s和英国的‎苏珊巴斯奈特(Susan ‎ B assn‎e t)阐释学派翻‎译理论阐释学He‎rmene‎u ti cs‎是关于理解‎、解释及其方‎法论的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west
According to Steiner (1998: 248-9), the history of discourse on transl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1) a "traditional" perio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Christian era to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which is a period of "immediate empirical focus“ (2) a period of "theory and hermeneutic inquiry", growing out of German Romanticism around the beginning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For the true translator, there are only two choices: to "either (1) disturb the writer as little as possible and move the reader in his direction, or (2) disturb the reader as little as possible and move the writer in his direction"
a "traditional" period
Over two millennia, only a few authors have succeeded in introducing "anything fundamental or new". These creators and transformers include " Saint Jerome, Luther, Dryden, Holderlin, Novalis, Schleiermacher, Nietzsche, Ezra Pound, " (1998: 28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chlegel wrote that, in translating Homer, it was necessary "to get away from the notion of literal precision so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fidelity", because "truth must be the translator"s highest, indeed virtually his only, mandate"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s "On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 ---"the major document of romantic translation theory, and one of the major documents of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in general". Schleiermacher distinguished between the "interpreter (Dolmetscher) who works in the world of commerce", and the "translator proper (Ubersetzer) who works in the fields of scholarship and art".
Schleiermacher"s preference was for the former. "If the target-language readers are to understand, they must grasp the spirit of the language native to the author, they must be able to gaze upon the author's inimitable patterns of thinking and meaning; but the only tools that the translator can offer them in pursuit of these goals are their own language, which nowhere quite corresponds to the author's, and his own person, his own inconsistently clear understanding of, and vacillating admiration for, the author."
(3) a "modern" period, reaching well in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which the influence of General Linguistics is increasingly dominant (4) the contemporary period, a cultural turn to translation studies.
西塞罗主要观点
译者应该像演说家一样,使用符合古罗马 语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 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翻译应保留词语 最内层的东西,即意思。 翻译也是文学创作。 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相通,因此翻译 可以做到风格对等。 提出“解释员”式翻译和“演说家”式翻 译,即直译与意译。
St. Jerome
He insisted on “the accurate transmiss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rather than the budding orator's freely ranging imagination“. He introduced "the first major shift in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Jerome maintained the major terms of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original meaning and translated meaning, the concepts of literal and dynamic translation ("word for word" and "sense for sense“). Interpret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correctly in order to reproduce it properly" (Gentzler 1993: 95).
Cicero (西塞罗公元前 106-前43年, 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
"I saw that to employ the same expressions profited me nothing, while to employ others was a positive hindrance… Afterwards I resolved to translate freely Greek speeches of the most eminent orators". As a consequence, "I not only found myself using the best words, and yet quite familiar ones, but also coining by analogy certain words such as would be new to our people, provided only they were appropriate" (Robinson 1997a: 7).
马丁· 路德 (1483-1546)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 能与语法背道而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 理解和表达。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John Dryden
In the Preface to his translation of Ovid"s Epistles (1680): "metaphrase…turning an author word by word, and line by line,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paraphrase, or translation with latitude…where [the author’s] words are not so strictly followed but his sense”. "imitation, where the translator assumes the liberty, not only to vary from the words and the sense, but to forsake them both as he sees occasion"
哲罗姆(347--420)
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 的原则。 应当区别对待文学翻译与宗教翻译。前者 意译,后者直译。 正确的翻译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解。
Martin Luther
Luther"s aim is to keep communication with readers and listeners, but the audience for his new translation of the scriptures was composed not of scholars but plain speakers of vernacular German, "the mother in her house, the children in the street, and the common man in the market" (Robinson 1997a: 25, modified). "wild, shaggy, "rebelliou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