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浙江省高中历史学考+选考标准培训资料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浙江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浙江浙江省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历史1. 史前文化- 河姆渡文化:位于浙江余姚,距今约7000年,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
- 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年,以杭州良渚遗址为中心,已发现有大型水利工程和贵族墓地,体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
2. 春秋战国时期- 越国:位于今天的浙江一带,是春秋时期的主要国家之一,与吴国争霸。
- 越王勾践:越国国君,以卧薪尝胆、复国雪耻著称,最终灭吴。
3. 秦汉时期- 秦朝统一六国后,设立郡县,浙江地区成为会稽郡的一部分。
- 汉朝时期,浙江地区经济逐渐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进步。
4. 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浙江地区的文化和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5. 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浙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 五代时期,浙江地区相对稳定,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
二、近现代史1. 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后,宁波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浙江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科技。
-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浙江部分地区受到影响,社会动荡。
2.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浙江成为国民党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部分地区成为抗日前线,民众积极参与抗战。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浙江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
三、文化遗产1. 世界文化遗产-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其独特的山水园林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证据,201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手工艺:如杭州丝绸、龙井茶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 传统戏曲:如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四、历史人物1. 古代人物-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浙江学考历史必背知识点高一

浙江学考历史必背知识点高一历史学科是浙江学考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需要广大高一学生们认真学习的一门学科。
了解并掌握历史必背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还可以为我们备战浙江学考提供有力的支持。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一学生在历史学科中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的早期文明1.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特点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思想家的思想3.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过程和政策影响4. 汉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成就和西汉、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二、世界古代文明1.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2. 南亚、东南亚以及非洲大部分地区古代王国的兴起与发展3. 古代美洲文明的兴起和衰落三、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1.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魏、蜀、吴三国的兴衰2.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成就3. 北宋和南宋时期的历史事件、文化成就和科技发展4. 元朝的建立和蒙元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 明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6. 清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四、世界近现代史1. 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和工业革命2.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影响3.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和影响4.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东西方对峙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与分裂5.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上几个部分涵盖了高一学生需要备考的历史知识点,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 制定学习计划:将历史知识点分布在一定时间内,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每天或每周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复习。
2. 多种学习形式: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课外阅读、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3. 建立知识框架:通过整理知识点,建立起知识的框架,将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历史脉络。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二文档:专题概览1 Word版含答案

专题概览(一)1.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及其特点(1)条件①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原始阶段的刀耕火种(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的铁犁牛耕(个体农耕)的变化。
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③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2)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③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④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及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3)评价①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古代政权的安危;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3.(1)严格限制阶段:(周秦至唐代)①时间:有时间的控制。
②地点:凡县治以上的城市才设市;在城中有特定位置。
③管理:受官府严格控制。
④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2)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①时间: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晓市)。
②地点:分散在城中,坊、市的界限不复存在。
③管理: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
④城市职能:经济职能加强。
4.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1)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
(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典例】“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第21讲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课件

图解历史 1.“价格革命”
2.“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前因后果
合作探究
主题 文明汇合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
史料呈现 史料1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
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 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 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 (1)含义:金银贬值,物价上涨。 (2)影响: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成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1)物种交流: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 回欧洲,后来又传到欧洲和美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 (2)生产方式传播。
新航路的开辟
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 (1)商品种类增多:如美洲商品进入欧洲市场。 (2)贸易范围扩大: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建立了直 接的商业联系。 (3)贸易中心转移:⑥ 大西洋沿岸 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 贸易的枢纽。(如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尼德兰的安 特卫普和英国的伦敦等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4)特权贸易公司出现:⑦ 东印度 公司。
自 考点一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主 学 考点二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习
考点一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自主学习
一、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 1.原因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出现① 资本主义萌芽 。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欧洲出现“寻金热”。 (3)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② 奥斯曼土耳其 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4)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2023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3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2021年,浙江省博物馆组织“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精选260多件文物进行对比展示,共同见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这两种文化的相似处除了精美的玉器,还有A.采用青铜农具劳作B.种植玉米和南瓜C.使用马拉战车作战D.建有祭坛与神庙2.史籍评述汉末一人物:“资益州(今四川成都)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
”“乘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
”据此判断,这一人物是A.刘备B.孙权C.曹操D.刘秀3.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当时北方民族政权的担忧:“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在这一压力下,宋神宗A.任用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B.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C.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D.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4.清朝颁布过一部《钦定历代职官表》,力图表明本朝各项制度都有传统的法度或成例可依,以此来论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但它为理藩院溯源时,却发现理藩院在明朝和两宋都无迹可寻。
理藩院这一中央机构的前世身影,在元代可以是A.枢密院B.宣慰司C.巡检司D.宣政院5.下表是晚清著名记者徐凌霄的求学大事记。
这样的求学经历最主要得益于A.洋务运动B.清末新政C.中华民国建立D.新文化运动6.1928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回顾总结道:“湘赣两省派来‘进剿’的反动军队,至少有八九个团,多的时候到过十八个团。
然而我们以不足四个团的兵力,和敌人斗争了四个月之久,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原因就在于边界党的政策是正确的。
”文章中提到的“割据地区”位于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7.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载:“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新高考)浙江省高中历史学考+选考标准(命题范围完整版)

④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
b
c
b
c
⑤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b
▲2.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①“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b
c
d
▲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①“一国两制”的构想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⑤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b
b
c
b
c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
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②武昌起义的爆发
③中华民国的建立
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⑤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b
b
b
b
c
▲3.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五四运动
②中国共产党“一大”
③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历史学考+选考考试标准
必修第一册
专题
知 识 条 目
考试要求
必考
加试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
c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①秦的统一
②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b
b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①汉代“刺史”的设置
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1.巴黎和会
①巴黎和会的召开及美英法日的图谋
②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
③《凡约》的主要内容、客观作用和局限性
学考考前辅导讲座

17
18 19 20 21 22
世古政
世近文 世近文 世近经 世近文 二战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中近政
中近经 中近政 中近政 中现政 中现政 中现经 中现经
23
24 25
二战
世现政 世现经
8
9 10
中近经
中近文 中近经
23
24 25
世现经
世现经 世现经
1.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2.慷慨纵横---辛弃疾 排序:三民主义、以自强、以制夷、 物竞天择
四
五 六
重大理论成果
现代文化科技 西方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一机关行使三权力 星光掠过太阳表面1.7秒的的偏转--广义相对论 4 《十日谈》人性 2
2015.10学考题
题号 范围 题号
2016.04学考题
范围 中现经
题号 范围 题号
范围 世近文 世近政 世近经 世近文 二战 二战 世现经
1
中古政
16
1 2 3 4 5 6 7
中古政 中古文 中古政 中古经 中古文 中古经 中近政
16 17 18 19 20 21 22
2
3 4 5 6 7
中古经
•2 两 次 学 考 卷 分 析
•10月
统计
16.4
总分
50
必修1
20
必修2
18
必修3
8
二战
4
中古
12
中近
10
中现
6
希罗
2
世近
8
世现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浙江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总复习课件:专题二考点11840年到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

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b)
战争名称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
时间
发动国家
签署条约及主要影响
1840~1842年
英国
中英签订《 南京条约 》,中国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
英法
俄国侵占大片中国领土;英法攫 取了更多在华权益,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黄海海战 (b) (1)时间及地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2)爱国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致远”舰管带邓世 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靖远”舰管带叶祖珪。其中邓世昌和林永升为国 捐躯。 (3)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失去了 黄海海域 的制海 权。(注意: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在不久后的威海卫战役)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b) (1)起因:1895年,《马关条约》割 台湾及澎湖列岛 给日本。 (2)主要力量:一支是 邱逢甲和徐骧领导的义军,另一支是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 (3)斗争地点:新竹、台中、彰化、台南等地(其中台中附近的大甲溪战役很是 壮烈)。 (4)结果:由于缺乏清政府的支持,10月,台湾全部沦陷。
3.过程 (1)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3)瓜分中国狂潮——中国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特点 (1)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为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 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仍占据主导地位。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 主体。 (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 (6)中国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化。 5.结束标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此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3.罗马人的法律
①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②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价值
b
c
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①光荣革命
②《权利法案》
③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b
b
c
④《王位继承法》
⑤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b
c
▲2.美国1787年宪法
①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⑤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b
b
c
b
c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
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②武昌起义的爆发
③中华民国的建立
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⑤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b
b
b
b
c
▲3.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五四运动
②中国共产党“一大”
③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①国联的主要活动及其作用
②《洛迦诺公约》、《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
b
c
第二次世界大战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和主要影响
②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
③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2.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
①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②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b
b
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1.民主政治的摇篮——希腊
①古希腊文明产生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②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c
b
▲2.卓尔不群的雅典
①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②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
③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b
▲1.巴黎和会
①巴黎和会的召开及美英法日的图谋
②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
③《凡约》的主要内容、客观作用和局限性
b
C
c
▲2.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①凡尔赛体系及其实质
②国联的建立、主要机构及其盟约
C
B
▲3.华盛顿会议
①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② 中国的山东问题
③凡-华体系的实质与不稳定性
b
b
c
▲4.维护和平的尝试
▲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①鸦片战争的背景
②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④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b
b
c
c
▲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①黄海海战
②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b
b
③左宗棠收复新疆
b
▲3.伟大的抗日战争
①卢沟桥事变
②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④国民革命
⑤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⑥红军长征及其意义
⑦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
⑧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c
b
b
b
b
b
b
c
八七会议的召开和会议内容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
⑾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b
b
c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③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④元朝行省制度
⑤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b
b
b
b
d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C
d
▲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①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②清朝军机处
③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b
c
c
④清朝的边疆政策
c
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①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埃塞俄比亚军民抗意斗争、西班牙内战
②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b
b
▲3.走向世界大战
①英、法、美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和历史教训
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后果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过程
C
C
D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的时间和标志
②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c
c
③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c
▲3.民主政治的扩展
①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②《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③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④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b
b
c
d
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①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②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及其主要内容
历史学考+选考考试标准
必修第一册
专题
知 识 条 目
考试要求
必考
加试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
c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①秦的统一
②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b
b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①汉代“刺史”的设置
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④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
b
c
b
c
⑤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b
▲2.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①“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b
c
d
▲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①“一国两制”的构想
②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重大意义
b
c
▲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①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②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b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①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③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b
b
c
▲2.扩日持久的战争
①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
②波兰、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
③敦刻而克撤退、不列颠之战
b
b
b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①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②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其意义
C
C
▲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莫斯科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
C
▲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①瓜岛战役、意大利投降、库而斯克会战、诺曼底战役及期影响
②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③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b
b
b
④“一国两制”理论创新的意义
c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②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
c
b
▲2.外交关系的突破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中日邦交正常化
b
b
b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②马恩河、凡尔登和索姆河战役
③一次大战演变为扩日持久的战争的原因
b
b
c
▲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①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与标志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b
b
c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影响
C
D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