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书法与篆刻》教学设计

《中国书法与篆刻》教学设计

中国书法与篆刻●课程意义:书法和篆刻是中华名族悠久的文化艺术,艺术价值非常高,生活气息也很浓厚。

其学习主要有实用和欣赏两方面的意义,同时还融入立德树人,陶冶情操,强健身体,启发智慧等多方面的意义,而对其的学习不尽是继承先辈的丰富遗产,且是对中华千年艺术文化深厚底蕴积淀的感知体会,是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学生的对书法及篆刻的认知面比较窄,知识不丰富,知识概念化,但他们还有自己的,不是很成熟的审美认知。

只要善加引导, 得当,得法。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见解,敢于实践、多学实练,在交流中培养起自信的书写能力,主动的求知欲望,科学的学习能力,让其浅显的认识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渐渐加深与完善。

●设计理念:根据诱思探究性学习方式:“自觉创情境,始终含情意,体验为红线,实践为实战,思维为主攻”。

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书法篆刻学科特点,设计诱思:用眼睛欣赏书刻美——用心感受书刻美——用语言表述书刻美——用双手实践书刻美——用心创造书刻美。

充分利用有效教学手段,制作声情并茂的情境课件,运用动感画面,情景音乐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以实践演示、现场教学的教学模式,设计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轻松且具探索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实践探究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取知识,从而突出主体地位,实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备课资料:教科书、教参、书法篆刻相关书籍材料、演示材料、作品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课时:4课时(自我调整)●授课类型:新授课鉴赏课实践练习课●教学目标——○知识双向目标:(一)、书法教学目标1.了解书法的发展脉络,认识中国书法的艺术形式特征。

2.认识书法的工具材料及特性。

3、学习书法的执笔法、基础运笔方法。

4、学写书法的姿势,书法的运腕。

5、书法学习如何选帖临帖。

6、书法的演变过程、五大书体、重点讲析篆书。

7、经典大师及作品赏析,实践演练。

1.第一单元《品篆刻之美》教学设计

1.第一单元《品篆刻之美》教学设计
(丞相李斯以鱼鸟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凭。)
从此,玉玺成为历代正统皇帝即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和凭证。
这个“传国玺”成为承天受命的象征,受到历代疯狂追捧争夺,在汉朝继续代代相传。
(“皇后之玺”玉印,此印为汉代玉印精品,是皇 后佩带的饰物,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此印刻工精致、线条细腻、字形匀整端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学具:毛笔、宣纸、墨汁、砚台(墨盒或者白瓷盘)、篆刻所需的工具、篆刻图谱等
教学过程
单元情境创设:
都说“江南四大才子”中最有才华的人,不是唐伯虎而是……他!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徵明。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他创作了《兰亭修禊图》,该图描绘了 1000 多年前王羲之、谢安等名士于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举行的风雅集会。在这场雅集上,众人坐在兰亭曲水边,饮酒作诗,畅谈胸中抱负。王羲之即兴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拓展: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篆刻家丁仁、王福庵、吴 隐等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目的而发起。 西泠印社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艺术团体。印 社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因临近西泠桥, 故取名“西泠印社”。
边款是刻于印侧的题识。 隋唐以来,官印周围多刻有制 印年月、编号、释文等。)
篆刻印章的制作刀法:
三指执刀法:用大拇指、食指执刀,用中指 抵住刀杆,无名指、小指抵住中指, 刀口向左,刀杆微微倾斜。
五指执刀法:用五指握刀,大拇指在外,呈握拳状。
冲刀法:冲刀,顾名思义就是刀锋入石后由右至左,或者向身体的反方向直接冲刻。具体操作时,刀锋向外,刀杆微卧,与印面形成一定角度。
切刀法:切刀就是将刀锋切入石面,然后顺着笔画的方向一起一伏地切刻前进。这样切刻出来的线条留有刻刀逐步移动时的痕迹,显得沉厚苍劲。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书法和篆刻作品,了解重要的书法家和流派,了解中国文字的源流以及书法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书法和篆刻艺术的不同流派及表现形式;对书法作品的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3、情感目标:对书法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关注和尊重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形式、艺术语言和审美取向,了解中国文字形成的源流和发展的历史,领略文字书写的艺术美,认识书法艺术与一般文字书写的区别。

教学难点:欣赏书法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造型美。

教学准备:教师用具:教材。

学生用具:课本。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2分钟)二、引入新课:(5分钟)1、直接板书课题:书法的艺术欣赏(板书)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阅读,粗略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

2、提问: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书法。

什么是书法?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书法:“书”中国文字;“法”是书写者内涵、性格、精神的一种体现,一种书写文字的方法,即书写方法。

(板书)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写字是艺术,可是,写字却不一定是书法。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这是人类艺术产生的极源。

同样人们在书写活动中,也有美的追求,希望把字写得漂亮,而这种对美的追求以前是处于本能,后上升到自觉的一种行为,所以产生了书法这门艺术。

本课主要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欣赏、分析、评述一件书法作品,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演变,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运用笔墨、结构、章法、气韵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书写法字艺术样式。

步骤:欣赏、分析、评述。

三要素:笔法、结构(结体、章法)、墨色。

3、识字游戏,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猜字游戏,老师分别请两位男生,女生上黑板书写出老师出的文字,猜猜看是什么字,没有请到的同学可以在下面自己书写,比比看谁猜得多。

高中书法篆刻教案模板

高中书法篆刻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书法和篆刻的历史、流派、代表人物及其艺术特点。

2. 技能目标:掌握基本的书法和篆刻技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书法作品和篆刻作品。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书法和篆刻艺术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书法和篆刻的基本技法。

2. 书法和篆刻艺术的历史与发展。

教学难点:1. 篆刻时刀法的运用与把握。

2. 书法作品中笔画的流畅与力度的控制。

教学准备:1. 教具:书法碑帖、篆刻教材、书法用品、篆刻工具等。

2. 学具:毛笔、墨、砚台、宣纸、刻刀、印泥、砂纸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书法和篆刻艺术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展示书法和篆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二、新课讲授1. 讲解书法的基本技法,如起笔、转笔、收笔等。

2. 讲解篆刻的基本技法,如刀法、石料选择、印泥使用等。

3. 介绍书法和篆刻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如王羲之、柳公权、王献之等。

三、实践操作1. 学生练习书法,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书写中的错误。

2. 学生尝试篆刻,教师讲解刀法运用,指导学生操作。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书法和篆刻的基本技法。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书法和篆刻水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展示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和指导。

二、新课讲授1. 讲解书法和篆刻的流派及其特点。

2. 介绍书法和篆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印章、书法作品等。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尝试不同流派的书法作品,如楷书、行书、草书等。

2. 学生练习篆刻,尝试不同的刀法,创作个性化印章。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书法和篆刻艺术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书法和篆刻艺术,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书法和篆刻作品,评估其技法和艺术水平。

书法与篆刻课教案书法与篆刻的基本技法与表现形式

书法与篆刻课教案书法与篆刻的基本技法与表现形式

书法与篆刻课教案书法与篆刻的基本技法与表现形式书法与篆刻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书法与篆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书法的基本笔画和字体特点;2. 了解篆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学习书法的书写技巧和篆刻的刻写技法;4. 进行书法与篆刻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书法的基本技法1.1 毛笔握持姿势和用笔方法1.2 笔画的顺序和力度掌握1.3 字体特点和书写结构的认识1.4 书法的表现风格和意境的塑造2. 篆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1 篆刻的定义和功能2.2 商周篆刻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3 秦汉篆刻的演变和影响2.4 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3. 书法与篆刻的实践操作3.1 通过模仿经典名篆和字帖进行字体练习3.2 进行自由创作,体验书法和篆刻的艺术过程3.3 学习利用篆刻刀进行刻写,掌握刻刀的使用技巧3.4 探索书法与篆刻结合的创新表达方式四、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操作,让学生观摩和模仿;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书写和刻写,通过实践加深理解;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操作,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概述介绍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向学生展示一些作品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书法的基本技法2.1 毛笔握持姿势和用笔方法教师示范正确的握笔和用笔方法,让学生模仿练习。

2.2 笔画的顺序和力度掌握通过示范字画的书写,让学生观摩和学习正确的笔画顺序和力度掌握。

2.3 字体特点和书写结构的认识介绍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字体的表现形式。

2.4 书法的表现风格和意境的塑造分析一些优秀作品的表现风格和意境,并进行学生间的讨论和交流。

3. 篆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1 篆刻的定义和功能介绍篆刻的定义和用途,让学生了解篆刻的基本概念。

幼儿园书法篆刻欣赏教案

幼儿园书法篆刻欣赏教案

幼儿园书法篆刻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书法篆刻的基本知识,认识书法篆刻的价值和意义;2.通过欣赏和比较不同风格的书法篆刻作品,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3.掌握基本的书法篆刻技巧,提高幼儿的手工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书法篆刻的基本知识(1)什么是书法篆刻(2)书法篆刻有哪些种类(3)书法篆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欣赏不同风格的书法篆刻作品(1)明清对联:《秋夜长》、“月高枕簟”、“雨馀梧叶声”、“金风玉露一相逢”(2)小楷:《千字文》、《颜勤礼传》、《孝经》等经典名著(3)大楷:《道德经》、《论语》等古代经典文献(4)行草:张旭行草《兰亭序》,苏轼行草《赤壁赋》,欧阳询行草《九成宫醴泉铭》等名作(5)篆书:汉印、唐碑等名胜古迹3. 学习基本的书法篆刻技巧(1)练习横、竖、撇、捺、弯钩、提和点等笔画;(2)练习不同字体的书写,如小楷、大楷、行草和篆书;(3)制作简单的篆刻作品。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简要介绍书法篆刻及其价值和意义,并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风格的书法篆刻作品,引起幼儿兴趣。

2.学习环节(1)介绍书法篆刻的基本知识,让幼儿了解什么是书法篆刻,有哪些种类以及起源和发展历程。

(2)欣赏不同风格的书法篆刻作品,让幼儿感受到每种字体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和气质。

(3)学习基本的书法篆刻技巧,让幼儿掌握横、竖、撇、捺等笔画,并练习不同字体的书写,最后制作简单的篆刻作品。

3.巩固环节让幼儿欣赏自己和同学们制作的篆刻作品,并互相交流,分享心得体会。

4.拓展环节(1)组织幼儿观看名家书法篆刻作品,加深对书法篆刻的了解和感受;(2)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书法篆刻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3)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和创作,在班级内开展书法篆刻比赛或展览等活动。

四、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表现和讨论来检测学习成果;2.收集幼儿制作的篆刻作品,并进行评选;3.通过考试或小测验来评估学生对于书法篆刻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教材分析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教材分析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教材分析教案标题: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教案的教材为《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

该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书法与篆刻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材内容包括书法与篆刻的基本知识、历史发展、艺术特点以及名家作品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书法与篆刻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史;- 掌握书法与篆刻的艺术特点和技法;- 熟悉中国书法与篆刻的名家作品。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书法与篆刻艺术的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书法与篆刻基本知识的介绍(1课时)- 书法与篆刻的定义与区别;- 书法与篆刻的发展历史;- 书法与篆刻的艺术特点。

2. 书法艺术欣赏(2课时)- 介绍中国传统书法的不同字体(篆、隶、楷、行、草);- 分别选取不同字体的名家作品进行欣赏;-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构图、用笔、气韵等方面。

3. 篆刻艺术欣赏(2课时)- 介绍篆刻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 分别选取不同时期的篆刻作品进行欣赏;-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题材、形式、技法等方面。

4. 名家作品赏析与创作(3课时)- 选取数位书法家和篆刻家的代表作品进行赏析;-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创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演讲法:通过讲解介绍书法与篆刻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史。

2. 观摩法:通过观摩名家作品,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3.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构图、用笔、题材等方面的特点。

4. 创作法: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课堂练习: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小组或个人练习,检验学生对书法与篆刻的理解程度。

书法与篆刻教案

书法与篆刻教案
主要任务:
1永字八法和笔阵图;
2书体源流及其艺术审美特征;
3了解碑帖、各类书体的特点、技法要点等知识;
4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5书法作品的款式、章法、布局及欣赏标准;
6篆刻艺术的发展史;
7篆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
8篆刻的临摹、创作与欣赏。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中国书法与篆刻的性质、特点和技法,并能独立进行创作。
学院:艺术学院系:绘画系
课程名称
书法与篆刻
课程代码
总学时:48学时
讲课:12学时
实验:36学时
课程设计:3周
学分
课程类别
必修课()校级任选课( )
院级任选课( )学位课()
授课专业
授课班级
任课教师
职称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书法与篆刻艺术的性质、特点、源流及其艺术审美特征,掌握鉴赏、技法、创作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教学安排楷书和篆刻的临摩课,主要强调技巧的准确性,熟练性等基本技能训练,并结合实例,对各名家风格有大致的了解,并能择重点基本掌握。通过观察、理解、记忆做到对字帖风格的初步掌握。
学时:32
章节
第一章书法
教学目的
和要求
要求通过教师讲授、演示和学生的实践练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书体源流及其艺术审美特征,了解碑帖的基本概念、形成以及特点,掌握鉴赏、技法、创作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重点和
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书法的性质和特点;
掌握书法鉴赏、技法、创作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难点:书法技法的运用与创作。
2006年3月第二版。
备注
作业:书法楷书笔画结字临摹练习5张(4尺三开);
书法集字创作5幅(4尺对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书法和篆刻作品,了解重要的书法家和流派,了解中国文字的源流以及书法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书法和篆刻艺术的不同流派及表现形式;对书法作品的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3、情感目标:对书法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关注和尊重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形式、艺术语言和审美取向,了解中国文字形成的源流和发展的历史,领略文字书写的艺术美,认识书法艺术与一般文字书写的区别。

教学难点:欣赏书法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造型美。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教材。

学生用具: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引入新课:(5分钟)
1、直接板书课题:书法的艺术欣赏(板书)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阅读,粗略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

2、提问: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书法。

什么是书法?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书法:“书”中国文字;“法”是书写者内涵、性格、精神的一种体现,一种书写文字的方法,即书写方法。

(板书)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写字是艺术,可是,写字却不一定是书法。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这是人类艺术产生的极源。

同样人们在书写活动中,也有美的追求,希望把字写得漂亮,而这种对美的追求以前是处于本能,后上升到自觉的一种行为,所以产生了书法这门艺术。

本课主要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欣赏、分析、评述一件书法作品,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
演变,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运用笔墨、结构、章法、气韵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书写法字艺术样式。

步骤:欣赏、分析、评述。

三要素:笔法、结构(结体、章法)、墨色。

3、识字游戏,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猜字游戏,老师分别请两位男生,女生上黑板书写出老师出的文字,猜猜看是什么字,没有请到的同学可以在下面自己书写,比比看谁猜得多。

9个象形文字:月、日、羊、四、水、云、天、兔、眉。

(文字由象形文字开始,从而引出文字的演变过程,开始深入教学。


三、新课教学:(25分钟)
提问:文字是怎么形成,如何演变的?(6个演变过程)(一边板书,结合课本作品,一边讲解不同时期文字演变的过程和特点。

)刚刚和同学玩的游戏,是一种象形文字,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象形文字→篆书:大(甲骨文、金文、籀文)→隶书→楷书欧、颜、柳(唐)正书小(秦篆)赵(元)→行书→草书章草今草{小草、大草(狂草)
(1)象形文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们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的象形文字。

(2)篆书:A、大篆B、小篆:特点:形体齐整,线条匀称。

(铁线篆)
A、大篆分为:a、甲骨文:中国远古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多是古人占卜的记录。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朝王室用于古人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类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清朝末年,(光绪25年,西元1899年)甲骨文于1898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甲骨文之父)所识别,他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字,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

他把这些图案画下来,经过上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

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他们命名“甲骨文”。

字体形体:用刀刻在较硬的龟甲兽骨上,刀有锐有钝,骨质有软有硬、有粗有细,所以文字有长有短,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b、金文:又叫钟鼎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青铜器铭文分刻、铸,浇铸前要经过书写,刻模等制作过程,金文结构、章法随字形大小而变化,与甲骨文风格迥然不同。

《散氏盘》其书法浑朴雄厚,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奇垥隽纯正,壮美多姿。

c、籀文: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石鼓文》是籀文代表,因刻于10个似鼓的石头上而得名。

其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

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字形方正、大方。

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

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B、小篆:大篆和小篆两者分界线是秦朝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使得大篆演变成小篆,也称秦篆。

《峄山碑》其碑字笔画的线条非常挺拔,其书体、笔画、结构和章法写字富有美感。

《峄山碑》的结字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独体字。

字形长方,有的略近于正方,碑阳的字中宫稍松。

(3)隶书:(汉代)提问:为何汉代开始使用隶书,而不继续沿用篆书?——更简便,文字的发展一直符合“简便”一词,去繁就简。

(举例)战争时,为了记录事情,人们发现篆书写得太麻烦,书写太慢,而后因为朝代的换代,文字的演变,字不同,书体不同。

(板书)如:“不”字,由篆书—隶书——楷书。

(板书“不”不同朝代的写法,演示文字的演变过程。

)隶书特点:书体方正,横画长而直画短,结构特征“蚕头燕尾”,笔法笔笔断,书体字形扁平,体势横向开张。

《曹全碑》为著名汉碑之一,在现有汉碑中,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含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

此碑用笔特征明显,逆入平出,以圆笔为主,运笔如顺势推舟,很少有大蹲大跳之笔,不激不励,笔势稳健。

结体精密,平和圆润,碑文字体精美,飘动秀逸。

《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追念他的功德而刻立的。

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形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

它的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外方内圆,方整而不板滞。

(4)楷书:书法也是书写者人格精神,情感的完整体现,它是书法家修养个性,才情精神,表达心情,追求物化精神的体现。

我们都说字如其人,从字体就可以看出书写者的性格是如何,也可以锻炼我们正直做人,如楷书一般,方方正正,因此,我们才出现了不同的楷书书体。

如楷书有四大家,欧、颜、柳(三者唐代)、赵(元代皇氏后裔),不同时代有不同书写者的书法风格,不同心情下写的字也有所不同。

欧阳询:运笔挺拔,书风狂猛,结构严谨,以骨力见胜;唐代颜真卿:结构严谨,正面视人,体型丰满,笔画对称匀整,横轻竖种,笔法圆润,柔中带刚;柳公权:笔法方圆结合,横画并入平出,收笔停笔下按,有蚕头燕尾笔式;(讲述“笔谏”故事)(唐穆宗)皇上见到夏州观察判官柳公权的墨笔字,很喜爱。

任命柳公权为翰林仕书学士。

皇上问柳公权:“你的书法怎么能写得这么好?”回答说:“用
笔在乎心地,心正笔法则正(心正则笔正)。

”皇上默默地改变了表情,知道柳公权这是用书法来规劝自己,应勤政为民。

(元代)赵孟頫:笔圆架方,流动带行,结构宽厚柔美。

(元代皇氏后裔)《颜勤礼碑》颜勤礼是颜真卿曾祖父,写此碑时年71岁。

是颜真卿书法最为成熟时期的佳作之一,其结构具有端庄豁达、舒展开朗、动静结合、巧拙相生、雍容大方之特点。

此碑结字端庄,宽润疏朗,气势雄强,骨架开阔,方形外拓,横细竖粗非常明显,方圆转折的笔法清晰。

(5)行书:是形体和笔势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结构、笔画近似于楷书,使转、风韵又似草书。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誉。

(板书)
A、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B、颜真卿《祭侄稿》天下第二行书;
C、苏轼(唐宋八大家)《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

(讲述苏轼故事)《渡海帖》(书本上范作)是苏轼临终前最后的字帖,字帖中苏轼情感波澜起伏,前七行书家心境较为平和,书写中规中矩,后随情感激越,用笔率意奔放,随意挥洒。

可明显看出苏轼被贬海南的悲愤情感。

而后心情慢慢有所平缓,字体随心情变化而变化。

写完这字帖,苏轼便肚子疼痛,去世了。

三大行书都是作者在非常平静的心情下的作品,抒发了书写者的心情。

(6)草书:是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也是体现书法家性格和表现力的一种书体。

草书分为早期草书、章草、今草。

今草分为小草和大草(即狂草)。

(讲述张旭的故事)张旭,草圣。

张旭喜欢喝酒,经常在酒馆喝醉了后不给钱,老板不让他走,让他写字作为酒钱,没有毛笔就直接用头发来写,别人都称他为“草癫”。

师: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针对板书回顾文字演变过程。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我们刚刚初略的了解书法的整个演变过程,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欣赏各个朝代和书体的书法作品,让我们深刻的理解了文字的文化内涵和我们中国历史的底蕴,我们处在一个键盘的时代,但是也要重视我们的艺术瑰宝。

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通过多练字、写字来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