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赏析方法

合集下载

初中古诗词赏析方法

初中古诗词赏析方法

初中古诗词赏析方法一、赏“情”。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呻吟,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情”。

通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这是赏析的第一步。

课本所选古诗词抒发的感情大体主要有以下几种:1、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杀敌报国)。

2、人际间真挚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

3、思乡之情。

4、热爱山水田园。

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悲愤郁闷。

6、感伤时事,怀古伤今。

(其中有些情感有交叉)。

归纳出这几种情感并非让学生与诗词对号入座,而是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不致于曲解诗人的情感趋向。

如何来确定呢?1、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

如李白傲视权贵的个性,渴望施展才华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的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国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岑参、范仲淹边塞军旅生涯;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无奈;李煜由帝王沦为阶下囚的遭遇。

等等。

2、其次是通过标题来确定。

有些标题即指明了诗的主题(词牌名与内容无关,另当别论),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友情的;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诗,往往表现的是戍边将士们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

等等。

3、再次是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而别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令人伤感;“杜鹃”、“子规”,叫声哀婉,令人凄凉哀伤;“菊花”、“梅花”象征是坚强、高洁。

等等。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初步把握诗的主旨,这仅是“点”,要想真正具备这种把握能力,由点到面,还需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古诗词。

二、赏“技”。

“技”指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这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浅析如何赏析诗词(500字)

浅析如何赏析诗词(500字)

浅析如何赏析诗词(500字)第一篇:浅析如何赏析诗词 (500字)浅析如何赏析诗词今年中考许多省市将诗词赏析列入了考试内容,我们江西省也不例外。

这种考查方式,改变了以往单单注重积累而忽视赏析的观点,不仅考查了诗词的理解,而且对诗词的诵读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但是文学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活动,可以说诗词鉴赏是诗词教学的弱项及中考复习的盲点,为此,本人抛砖引玉,谈谈赏析诗词的方法。

一、从作家、作品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入手,把握作品主旨及作者的情感倾向在平时教学中,凡是课本中出现过的诗人或者课外阅读中遇到过的诗人,我都让学生了解其生平简历,人生爱好,写作倾向。

比如有关王维,他是盛唐的山水诗、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作者厌倦官场生活,企图从佛教的禅理中求得精神的解脱,从山林胜景中寻求乐趣,反映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

其诗艺术成就较高,刻画细致,富有诗情画意,正如苏轼所评价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又如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他的诗气势豪放,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学生能了解诗人,自然就好理解他的作品了。

具体涉及到某首诗时,我还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二、从诗词内容入手来赏析纵观初中语文课本,从内容上我把诗词分为七类:送别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爱国诗、咏史诗和爱情诗。

并让学生把学过的诗词按此进行分类,如送别诗有《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边塞诗有《使至塞上》、《渔家傲》等。

通过这么一归类,学生可以“俯视”诗词,至少在内容的理解上不会有所偏颇。

三、从诗词表现的情感入手来赏析1、或表现诗人对朋友、亲人的思念、留恋之情,或表现对朋友、亲人的美好祝愿。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行人已去而诗人仍伫立远望,表现诗人依依惜别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初中古诗词文言文赏析

初中古诗词文言文赏析

初中古诗词文言文赏析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并深入学习古诗词文言文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学生不仅需要积累大量的古诗词和文言文作品,更要学会赏析这些作品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以下是对初中古诗词文言文赏析的详细解读。

首先,赏析古诗词文言文,需要了解作品的背景。

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下创作的,因此,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对于深入理解作品内容至关重要。

例如,杜甫的《春望》是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动荡、人民疾苦的深切感受。

其次,赏析古诗词文言文,要注重作品的语言特色。

古诗词文言文的语言精炼、含蓄,常常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通过“空山”和“新雨”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再者,赏析古诗词文言文,要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每一篇作品都有其核心思想,这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主旨。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哲思。

此外,赏析古诗词文言文,还要关注作品的艺术手法。

古诗词文言文在结构上往往讲究对仗、平仄,音韵上追求和谐、悦耳。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仅在内容上表达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而且在形式上也展现了诗歌的韵律美。

最后,赏析古诗词文言文,要结合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同,对同一篇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赏析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发挥想象力,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总之,初中古诗词文言文赏析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感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通过赏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精髓,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方法技巧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方法技巧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方法技巧总结古典诗词的简单赏析是近年来中考语文的常考题,要做好此类题目,关键是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二是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一、如何把握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其实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弄清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类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诗人在低头采菊与仰头见山这一不经意的瞬间,与篱菊和南山形成了一种若有若无的默契关系,进入了悠闲淡远、恬然自适的佳境。

第二类情感:伤春惜春,对人生苦短的慨叹。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北宋?王令《送春》)以惜春之情来写送春,新颖别别致。

通过写花、鸟,把自然物象点化为情感现象,抒发出对春的一种执著、深厚、缠绵、凄婉的依恋之情。

第三类情感:秋思、秋恨,对离愁别绪的咏叹。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唐?温庭筠《梦江南》)“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既是写眼中所见,又借景物巧妙地烘托出一种怅然若失的痛苦心情,那凄清的景象,不正暗示了那悠悠不返的男人辜负了女主人公的脉脉之情吗?读罢使人感同身受,平添一种怅恨。

第四类情感:爱国报国之志。

此类诗歌通常从亡国之痛、壮志难酬这两个角度来抒发的思想感情。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唐?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两句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不顾年迈体衰,一心想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两句借助梦境把诗人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五类情感: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控诉。

①不劳而获。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北宋?梅臣《陶者》)通过对比,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社会现实。

②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徭役、战争)。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初中古诗词曲常见赏析角度归纳(附答题思路)

初中古诗词曲常见赏析角度归纳(附答题思路)

初中古诗词曲常见赏析角度归纳(附答题思路)一、修辞1、对偶表达效果: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析:运用对偶的修辞,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2、比喻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语言生动、形象。

示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以春景写冬景,发挥联想,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3、拟人表达效果: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通过想象,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

4、夸张表达效果: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示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赏析:运用夸张的修辞,通过人物的视觉表现雪中酷寒,勾勒出瑰奇壮丽的沙漠雪景,写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

5、设问表达效果:引起人们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示例:《饮酒(其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赏析:运用设问的修辞,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次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回答了“而无车马喧”的原因,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6、反复表达效果: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示例:《行路难(其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赏析:句式由七言转为三言,节奏短促、跳跃,运用反复的修辞,表现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面对世事多艰,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7、互文表达效果:内容丰富、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示例:《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赏析:运用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答题思路】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诗(词曲)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第二步,结合诗(词曲)句内容解释这种修辞方法是怎样运用的;第三步,结合所用修辞方法的特点及语境,分析表达的艺术效果(或作者的情感)。

【初中诗歌阅读】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初中诗歌阅读】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初中诗歌阅读】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一、品味炼字类 [ 题目形式 ](1) 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 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 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 你最欣赏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一、品味炼字类[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题目形式](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弃置身。

如何教初中学生进行古诗词赏析

如何教初中学生进行古诗词赏析


教 学 生 抓 整体 。 定 古 诗 词 的 类 确
有羡鱼情 ” 表达诗人急 切入仕的愿望。又 如《 天净沙 ・ 思》 通过景物 的描 写来表 秋 ) 达一个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 曲也 元
同样 如 此 )
别 。 而 明确 诗 歌 的 结 构 。清楚 它叙 了什 进
么事。 写了什么景、 什么物 古语云 :诗言情 , “ 诗言 志 ” 。其意 是 说, 无论什 么诗 , 目的都是源 于 “ ” 其 情 、 “ ” 志 ,是作 者 为 了抒 发 自己 的某 种 感 情 ,表达 自己的某 种思 想或抱 负而作 。
如《 十五从 军征 》 事之 后 用“ 门 叙 出
东 向看 , 落 沾 我 衣 ”直 抒 胸臆 。 泪 2记 叙 +描 写 .
和 抒情性诗词的赏析则可。弄清 了诗 词
的 类 别 ,就 很 容 易 知 道 一 首 诗 词 记 叙 了
什 么事 , 或描写 了什么景 、 么物。 什 二 、教学生用联 系法赏析诗词的 画
文 化积 淀和 精 湛 的语 言 艺术 中汲取 营
养 、 育学 生的人文精神、 培 提高学 生的语 文水平 ,就成为 了语文教学 工作 者的一
项重 要 任 务 。
如《 赤壁 》 事之 后通过 “ 叙 东风 不与
周郎便 , 雀春深 锁二乔 ” 开议 论 , 铜 展 表
达 自 己怀 才 不遇 之 感 。
指 掌 , 悉 他 们 的 风 格 和 常 用的 手 法 , 熟 这 是 非 常 必要 的。 三 、 学 生 赏 析诗 词 的 艺 术 手 法 . 教 进

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 的议论表达 出自己 对早春 的喜爱之情。
3 描 写 +描 写 .

初中经典古诗词赏析

初中经典古诗词赏析

1、孤雁唐(杜甫)孤烟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景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第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颔联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理遥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现了诗人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2、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哪个字更好?为什么?用“千”字好。

“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

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悠怨的老调,是雄伟知音。

3、山行留客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里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了是值得的。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喜爱与希望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4、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唐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古诗词赏析方法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古诗词赏析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的中考高考都加强了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考查,旨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教科书中收录了近五十首古诗词,时间跨度从西周一直到清末,所选古诗词可谓经典之作,几乎涵盖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赏析这些经典作品,确能使学生提高赏析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者应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情感价值观等局限,循序渐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赏析技巧,并指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到课外同类古诗词的赏析之中。

笔者在多年的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总结出了“三赏”教学法,即赏“情”,赏“技”,赏“妙语”,教学效果显著。

本文所述皆以七-九年级课本所选古诗词为例,兼以课外延伸训练的古诗词。

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铸极大的内涵,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

古诗词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或抒凌云壮志,我言婉约柔情;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或描摹事物,或吟咏古今……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

这就是诗歌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呤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

总的来说,人们欣赏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一、赏“情”。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呻吟,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情”。

通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这是赏析的第一步。

课本所选古诗词抒发的感情大体主要有以下几种:1、爱国情怀(忧国忧民,
杀敌报国)。

2、人际间真挚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

3、思乡之情。

4、热爱
山水田园。

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悲愤郁闷。

6、感伤时事,怀古伤今。

(其中有些情感有交叉)。

归纳出这几种情感并非让学生与诗词对号入座,而是帮
助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不致于曲解诗人的情感趋向。

如何来确定呢?
1、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

如李白傲视权贵的个性,渴望施展才华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的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国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岑参、范仲淹边塞军旅生涯;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
国无门的无奈;李煜由帝王沦为阶下囚的遭遇。

等等。

2、其次是通过标题来确定。

有些标题即指明了诗的主题(词牌名与内容无关,另当别论),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友情的;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诗,往往表现的是戍边将士们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

等等。

3、再次是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而别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令人伤感;“杜鹃”、“子规”,叫声哀婉,令人凄凉哀伤;“菊花”、“梅花”象征是坚强、高洁。

等等。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初步把握诗的主旨,这仅是“点”,要想真正具备这种把握能力,由点到面,还需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古诗词。

二、赏“技”。

“技”指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这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1、抒情方式。

抒情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藉此来言志抒怀的。

教者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具体为:①直抒式,直抒胸臆。

如《关睢》《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直接、强烈而真挚。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断肠人在天涯”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

②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③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

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

《观沧海》《春望》《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渔家傲》《天净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

④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

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2、修辞方法。

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极为重要,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

笔者在分析时常提问:为什么要用?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理解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

《雁门太守行》首句中“黑云”“金鳞”的比喻,写出敌重兵压境及守城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情形。

《书湖阴先生壁》中送青入门的两山是多么的多情可爱。

《望庐山瀑布》中的夸张则表现出李白诗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观刈麦》中农民辛勤劳苦与自己不劳而获的对比,表现白居易作为封建官吏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

《凉州词》中的“春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风吹
雨”都是双关词,要分析其深刻含义则要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比喻等修辞手法。

3、表现手法。

诗人常用烘托渲染、典故、借古讽今、虚实相对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

在教学中要讲解透彻,以便学生能由此及彼,在诵读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如《泊秦淮》首句以“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烘托出凄迷冷寂的气氛,暗示唐王朝国运衰微,隐含对国事的担忧,与下文沉湎声色享乐的达官贵人形成对比。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冯唐”典故的运用,表现苏轼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

王昌龄在《出塞》中借汉代李广英勇善战,威镇边疆来讽刺唐王朝用人不当,边将无能的现实。

《观沦海》中曹操先写眼前大海生机勃勃的实景,后写想像之景,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博大气象,借以抒写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宽阔胸襟。

三、赏“妙语”。

妙语指精妙的词语,学会赏析凝练精准的词语,这是古诗词赏析的较高境界,也是具备鉴赏能力的体现。

词语的理解赏析,主要是分析其含义和表达作用,体会其妙处。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指导赏析:一是换字法。

李白《塞下曲》“宵眠抱玉鞍”中的“抱”能否换成“枕”?“抱”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将士们只能抱鞍打盹,一有警情,“抱鞍”者即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故“抱”更合军中习惯,较“枕”准确。

二是填空法。

笔者曾让学生做过这样一道题:在“轻风( )细柳”的空格内填上一个动词,备选动词有“吹、摇、扶、舞”,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扶”,并且能说出“扶”字的妙处。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护、送”的妙处。

三是情境分析法。

“黄沙百战穿金甲”,让学生想象西北边疆地区,风沙强劲,漫天飞舞,人长期身处其间是何感觉,然后再说说“穿”的意思及表达作用。

铠甲都被风沙磨穿,更何况人的血肉之躯。

“穿”写出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突出表现戍边将士比钢铁还顽强的意志和杀敌报国的坚强信念。

以此种方法要求学生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的表达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