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式焙烧炉讲解
带盖炭素环式焙烧炉的节能

栩 _ }q9 负 的 件 , 恤i { : 分 S 以 x A - 1 压条 卞
价由两
个 为一 排 沮度可降 1 0左右, 有的 减 个, 烟 到 5C 0 国内 厂家已 用 方法。 采 此 控m wm 纷的印排 烟滋, 持妒 密 保 室的 闭 和 最佳 压 性 炉内 的负 状态, 有 减 姻 走的 理热。 就能 效的 少 气带 物
冲 国全胭学会 能汀与热工2 沁学术年会 以
77 3
带盖炭素环式焙烧炉的节能
李书 伦 王淑赞 高 钧扬 ( 林炭 吉 素集团 ) 公司
幼 井 通 炭索生 各带盖 始 护的多 工乡 侧 析, 述了 盖环 招 护实 行中的 过对 产设 环式 认 项热 数 试分 阐 带 式 长 际运
热能损 耗梢祝 及节能的途径.
泥 , 样密封效 好。 果炉 炉口 采 咬口 炉口 这 果更 如 盖与 之间 用 方式密 效果也 封, 很好。
“ 对 炉 上 观 孔 炉 上 二 空 孔 火 盆 组p 和 等 r 采 双 密 于盖 的察 室的次气 井 座 盖处 可用层
封结 或 构 其它先 靠的 方法, 会 效的 进可 密封 都 有 控翻 灿胶廿渝 问 题。
上。
高 0% 达8 以
目 带 琢 部 护盖 炉 间 密 , 报 栩 曰 诸棉 , 用 栩 F 盖 司 沙 与 口 的 封 大 剩 南 j 垫 使 岩 的 好 前
于 火 近 来 的 业 防 炉 破 和 形, 将 口 映 T "改脚姻州耐火 耐 土, 年 有 企 为 止 口 捅 变 还 炉 由 " 水
通 、 1 、
钾 仍 协
之 炉 炉 散 炉 一 摘、 底的 热占 体 散 热的23 右, 减 这部 /左 为 少 分 损 采用 热 低的 型 火 失, 导 率 断 附
焙烧工艺学

一、焙烧的概念和机理1 焙烧的概念:焙烧是把压型后的生制品装在焙烧炉内、保护介质(填充料)中,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按规定的升温速度进行间接加热,使生制品内的黏结剂焦化,并与骨料颗粒固结成一体的热处理过程。
2 焙烧的机理:炭素生产用的黏结剂一般为煤沥青,是一种由多种多环和杂环芳香族化合物及少量高分子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生制品中的骨料已经过1300℃左右的高温煅烧,所以焙烧的过程主要就是黏结剂煤沥青焦化形成沥青焦的过程。
二、焙烧目的焙烧的主要目的是使黏结剂成为沥青焦,把骨料颗粒结成一个整体,获得最大的残炭量,使制品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
具体物理化学性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排除挥发分2、降低比电阻,提高导电性能3、固定几何形状4、黏结剂焦化5、提高各项物理化学性能三、焙烧过程的四个不同阶段1、低温预热阶段明火温度350℃时,制品温度在200℃左右,黏结剂软化,制品成塑性状态,这段的升温速度要快一些。
2、挥发分大量排除,黏结剂焦化阶段明火温度在350℃—800℃之间,制品本身温度在200℃—700℃之间,黏结剂开始分解,挥发分大量排除。
450℃—500℃时黏结剂焦化成沥青焦。
此阶段必须均匀缓慢的升温。
3、高温烧结阶段明火温度达到800℃—1200℃,制品本身温度达到700℃以上,黏结焦化过程基本结束。
此阶段升温速度可以适当加快一些,当达到最高温度后保温15—20小时,这是为了缩小焙烧炉内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温差。
4、冷却阶段冷却过程温度下降太快,会引起产品内外收缩不均产生裂纹废品,也会对焙烧炉炉体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冷却降温速度控制在50℃/h为宜,到800℃以下可使其自然冷却,一般到400℃以下方可出炉。
四、对焙烧过程产生影响主要有以下因素(一)、升温速度的影响(二)、压力的影响(三)、制品收缩的影响(四)、焙烧炉室温度场分布的影响(五)、黏结剂迁移的影响(详细论述省略)一、填充料的主要作用1、防止制品氧化2、固定制品几何形状3、传导热量4、阻碍挥发分的顺利排除,同时导出挥发分二、填充料的性能要求1、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焙烧最高温度下既不熔化烧结,也不与生坯制品和炉体耐火材料发生化学反应。
环式焙烧炉

环式焙烧炉 (ring type baking furnace)国内外碳素焙烧炉发展状况环视焙烧炉是生产碳素制品最关键的大型热工炉窑设备,对一个预焙阳极生产厂而言,环式焙烧炉的基建投资占整个碳素厂总投资的50%~60%,而且焙烧炉设计及技术的先进性对产品的质量单位投资的产能、能耗及能源综合利用、炉子寿命、产品生产成本都有很大的影响,焙烧炉火道墙结构的设计,材质的选择和施工工艺是设计焙烧炉最关键的技术。
碳素生产企业环式焙烧炉火道墙采用砖砌结构,由轻质耐火砖、粘土耐火砖、异型耐火砖砌筑而成。
根据焙烧炉火道墙尺寸的不同,每条火道墙重约7~9吨,砖层多打40层。
在生产过程中,依照工艺要求反复地升降温(1250℃~1300℃),降温(20℃~30℃),每次装、出炉时,天车夹具、碳素产品都不可避免地会碰撞到火道墙上,这样火道墙就会发生变形,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就必须拆除重砌。
火道墙主要损坏形式:传统工艺采用耐火砖加耐火泥浆砌筑,采用了卧缝打灰、立缝不打灰的砌筑工艺,这样会出现砖缝泥浆脱落,影响了火道墙的整体结构强度。
由于砌砖更多的注重了火道墙的牢固性,但忽视了火焰的流向,不可避免地出现温度死角,对产品的均匀性造成影响。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产生不均匀热膨胀以及频繁升降温和装出焙烧品的撞击,造成火道墙变形,继而火焰不走正道→温度死角→温差变大→炉箱变形等恶性循环,能耗增大,降低炉体寿命,出现频繁中小修。
目前国内碳素焙烧炉的设计是5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技术,火道墙采用砖砌筑结构,经历了半个世纪,并为大多数碳素厂所采用。
随着生产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该技术的一些技术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边火道墙向外突出或整体倾斜,使料箱变窄,装出炉困难;(2)中间火道向内外凹陷,使火道变窄,影响热流气体的流动和燃烧效果;(3)火道墙裂缝严重,导致漏风漏料,影响产品质量,增大热能损耗,破损比较严重的火道墙必须进行中修、大修,由于火道墙是由小块耐火砖砌筑而成,拆除一条火道墙大约需要7~8小时,重新砌筑需24小时左右,拆除并重砌一条火道墙就必须搬运近17吨的材料,这不仅给修炉工作带来困难,而且给车间的正常生产增加难度。
氧化铝循环沸腾焙烧炉耐火材料的应用

氧化铝循环沸腾焙烧炉耐火材料的应用中铝山东分公司为提高氧化铝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从德国卢奇公司引进一套产能为1600t/d氧化铝工艺技术及自动化水平高的流态化循环沸腾焙烧炉。
1997年9月点火烘炉、投运。
随后安装的一套于2001年11月点火。
此套装置所用的耐火材料内衬为硅酸钙板、轻质浇注料、耐火浇注料、耐火粘土砖和耐火纤维及锚固件。
一、氧化铝循环沸腾焙烧炉及其耐火材料的选择1、氧化铝循环沸腾焙烧炉的组成氧化铝循环沸腾焙烧炉用来焙烧氢氧化铝,由圆锥形旋风筒、文丘里烘干器、沸腾焙烧炉、喂料螺旋、流态化冷却机、循环床、卸料槽、下料管及风管和烟道组成。
设备形状基本为圆筒形,最大设备外径5.8m,高度32m,设备外壳由钢板焊制,内衬采用不定形耐火材料、耐火砖、硅酸钙板及耐火纤维组成,并有锚固件联接固定,整个装置各个设备之间相互联接,构成一个密封的、整体性较强的结构装置。
2、氧化铝沸腾焙烧炉用耐火材料的选择本装置最高炉温约1100℃,最高压力约12.5kPa,最高流速48.5m/s,焙烧时间约30min,即整个焙烧过程在高速、高温下完成。
由于所处理的氧化铝物料硬度较大,流动性好,对氧化铝产品质量的要求严格,任何内衬杂质的混入都直接影响产品的性能,因此,要求耐火材料必须满足下列条件:耐高温、耐磨损、高强度、热稳定性能好,整体性及密封性强。
在选用国产代用耐火材料时,应遵循三条原则:①保证所选各种耐火材料的理化指标满足卢奇公司的要求;②保证所选耐火材料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尤其是耐火烧注料;③所选耐火材料必须经过实践验证。
根据这三条原则,经对国内十几家有实力的耐火材料生产厂家进行实地考察、比较筛选后,最终选择了6家耐火材料厂,经过与国外耐火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对比,所选用的国内耐火材料和卢奇公司的耐火材料性能指标接近,有些性能指标甚至超过了国外指标(见表1)。
二、氧化铝循环沸腾焙烧炉耐火材料的应用循环沸腾焙烧炉整个装置所用耐火材料共计762t,主要有浇注料、耐火砖、硅酸钙板、硅酸铝纤维和耐火泥五大类,以及固定耐火材料的锚固件。
环形炉技术操作规程

环形炉技术操作规程一、概述环形炉是借助炉底传动,使放置在炉底上的管坯,在炉内由装料口移动到出料口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炉子。
中间经过预热段,加热段和均热段把管坯加热到所需要的轧制温度。
它是由转动炉底和固定炉罩所组成,炉底支撑在炉底托辊上,为了使炉底在同一圆心上转动,在内环还设一组定心辊,炉底靠炉底驱动装置(3套)进行转动,转动炉底和固定炉罩之间由水封密封。
管坯的装炉和出炉是借助装出料机来实现的。
二、环形炉烘炉操作1. 烘炉准备(1)环形炉钢结构,砌砖体及散状耐火材料,要按着图纸标准进行仔细的检查,必须完好无缺。
(2)空、煤气和水等动力管道必须完好,保温完好,具备运行条件。
(3)装出料机试车达到要求性能。
(4)清理净炉内外一切脏物。
特别是炉子内外环缝及水封槽,上述各项合格后,炉底连续转4小时(含反转),首先三套三环减速机单台转动,无问题后三台同时转动,检查转动情况。
(5)按布料工况(2.4º)转动2小时,检查转动是否平稳、准确,有无杂音,装出料机同时进行冷态调试,检查装出料机的可靠性。
2. 烘炉过程(按烘炉曲线进行)(1)低温烘炉阶段为了清除耐火材料中的物理水和砌筑过程中带入的水分而进行的烘炉,这段时间中的炉温不能超过 200℃,用木材烘炉,在炉底点燃三堆木材,为使炉温均匀,炉底可以进行前后转动(注意隔墙)。
注意:为防止火焰直接烧炉顶、炉墙及炉底,火堆不要太大,火焰不要太高,火堆过隔墙时要有专人看护,木材堆积高度不得大于隔墙高度。
(2)高温烘炉阶段为了驱除耐火材料中的结晶水和炉料烧结而进行的烘炉。
此阶段的炉温不能超过 1100℃,在烘炉曲线上超过350℃就进入了高温烘炉阶段;这个阶段开始用烧咀烘炉,点燃均热段一个烧咀,加热段2∽3个烧咀。
点烧咀时一定按下列顺序进行:开动鼓风机向炉内送风,打开炉门、闸门和烧咀风阀,清除炉内的残存可燃气体,然后减小风阀的开度,把火把送到烧咀前,同时慢慢的打开煤气阀,烧咀就可点燃,再调节空、煤气比例,使烧咀正常燃烧。
带盖环式焙烧炉与敞开环式焙烧炉应用之比较

C R ON T C NI E A B E H QU S
2 O 6 01 № V0 _ 9 l2
炭
素
技
术
带盖环 式焙烧 炉 与 敞开环 式焙 烧炉 应 用之 比较
赵 杰三 , 三红 潘
(.山西三利炭 素公 司,山西 祁县 000 ; 2 1 390 .山东兖矿炭 素制品有 限公 司,山东 邹城
Z uh n 2 3 0 , hn) o ce g 7 5 0 C i a
焙烧 是炭 和石 墨制 品生产 的主要 工序之一 ,是 炭素三 大热处理过程 中 的重要 一环 ,生制品焙烧 质 量 对 成 品 质 量 和后 工 序 成 品 率 都 产 生 重 要 的 影 响 。国 内最常使 用的焙烧 设备是环 式焙烧 炉 。环式 焙烧 炉 是 由若 干个 结 构 相 同 的焙烧 炉 室 串联 组 成 的 ,分 为带盖环式焙 烧炉与 敞开环式焙烧 炉 。带盖 环式焙烧 炉 ( 以下简称带 盖炉 )与敞 开环式焙烧 炉 ( 以下简称 敞开炉 ) ,是上世 纪 5 0年代 和 7 O年代 从 国外引进 的。 国里德 哈默公 司 K H. hl pns 德 . P ip ie 工 i
使带 盖炉装 炉量 大受制 约 。
1 带 盖 炉 与 敞开 炉 的 结构 原 理 分 析
为 什 么这 两 种 炉 型 的使 用性 能有 这 么 大 的差 距呢?究 其原 因 ,主要是 因为两种 焙烧 炉的炉型 结 构不 同 , 火焰系统 运行方式 不 同造 成 的。归纳起来 , 就是 敞开 式环式 焙烧炉 的各条火 道独立运 行 ,火 焰 呈 串联状 态 , 易于操控 , 品测温数据 符合 实际 , 产 而 带盖环式 焙烧炉 的格子砖 孔 m个 , 呈并 联状 态 , 造 成温度不 匀 , 品的实 际温度数据 无法测 量 。 产 1 1 敞开环 式焙烧 炉火焰 运行原理 .
环式焙烧炉讲解

furnace) baking (ring type 环式焙烧炉国内外碳素焙烧炉发展状况环视焙烧炉是生产碳素制品最关键的大型热工炉窑设备,对一个预焙阳极生产厂而言,环式焙烧炉的基建投资占整个碳素厂总投资的50%~60%,而且焙烧炉设计及技术的先进性对产品的质量单位投资的产能、能耗及能源综合利用、炉子寿命、产品生产成本都有很大的影响,焙烧炉火道墙结构的设计,材质的选择和施工工艺是设计焙烧炉最关键的技术。
碳素生产企业环式焙烧炉火道墙采用砖砌结构,由轻质耐火砖、粘土耐火砖、异型耐火砖砌筑而成。
根据焙烧炉火道墙尺寸的不同,每条火道墙重约7~9吨,砖层多打40层。
在生产过程中,依照工艺要求反复地升降温(1250℃~1300℃),降温(20℃~30℃),每次装、出炉时,天车夹具、碳素产品都不可避免地会碰撞到火道墙上,这样火道墙就会发生变形,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就必须拆除重砌。
火道墙主要损坏形式:传统工艺采用耐火砖加耐火泥浆砌筑,采用了卧缝打灰、立缝不打灰的砌筑工艺,这样会出现砖缝泥浆脱落,影响了火道墙的整体结构强度。
由于砌砖更多的注重了火道墙的牢固性,但忽视了火焰的流向,不可避免地出现温度死角,对产品的均匀性造成影响。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产生不均匀热膨胀以及频繁升降温和装出焙烧品的撞击,造成火道墙变形,继而火焰不走正道→温度死角→温差变大→炉箱变形等恶性循环,能耗增大,降低炉体寿命,出现频繁中小修。
目前国内碳素焙烧炉的设计是5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技术,火道墙采用砖砌筑结构,经历了半个世纪,并为大多数碳素厂所采用。
随着生产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该技术的一些技术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边火道墙向外突出或整体倾斜,使料箱变窄,装出炉困难;(2)中间火道向内外凹陷,使火道变窄,影响热流气体的流动和燃烧效果;(3)火道墙裂缝严重,导致漏风漏料,影响产品质量,增大热能损耗,破损比较严重的火道墙必须进行中修、大修,由于火道墙是由小块耐火砖砌筑而成,拆除一条火道墙大约需要7~8小时,重新砌筑需24小时左右,拆除并重砌一条火道墙就必须搬运近17吨的材料,这不仅给修炉工作带来困难,而且给车间的正常生产增加难度。
多孔环式炭素焙烧炉砌筑施工工法

多孔环式炭素焙烧炉砌筑施工工法多孔环式炭素焙烧炉砌筑施工工法一、前言多孔环式炭素焙烧炉砌筑施工工法是指在建造炭素焙烧炉时所采用的一种施工方法。
这种施工工法具有许多特点,适用范围广泛,能够确保施工质量,同时也需要注意安全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多孔环式炭素焙烧炉砌筑施工工法的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等内容,并附上一个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多孔环式炭素焙烧炉砌筑施工工法的特点如下:1. 炭素焙烧炉采用多孔环式结构,能够提高炉内物料的利用率和烧结效果。
2. 工法施工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3. 多孔环式炭素焙烧炉砌筑具有较好的耐火性能和导热性能,能够保证炉体使用寿命和热效率。
4. 炭素焙烧炉采用多孔环式结构,能够方便进行炉内物料的装卸和烧结过程的控制。
5. 工法具有良好的环保效果,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三、适应范围多孔环式炭素焙烧炉砌筑施工工法适用于以下范围:1. 钢铁工业:可用于炼铁、钢铁冶炼等工艺中的焙烧炉建造。
2. 碳素工业:可用于炭素制品生产中的炼焦、煅烧等过程中的炭素焙烧炉建设。
3. 化工工业:可用于化工生产中的石油焙烧等工艺过程中的焙烧炉建造。
4. 粉末冶金工业:可用于粉末冶金中的烧结炉建设。
四、工艺原理:多孔环式炭素焙烧炉砌筑施工工法的核心在于利用多孔环式结构提高炉内物料的利用率和烧结效果。
其工艺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 通过设定合理的炉体结构和烟道布置,保证炉内物料在焙烧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接触和反应。
2. 通过选择适当的耐火材料和炉体材料,提高炉内物料的热传导性和耐高温性能。
3. 通过控制炉内温度、气氛和气流,实现物料的热解、烧结和冶炼等过程。
五、施工工艺多孔环式炭素焙烧炉砌筑施工工法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基础施工:包括基础开挖、基础搅拌、基础浇筑等工序。
2. 砌筑施工:包括炉壁砌筑、炉顶砌筑、烟道砌筑等工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urnace) baking (ring type 环式焙烧炉国内外碳素焙烧炉发展状况环视焙烧炉是生产碳素制品最关键的大型热工炉窑设备,对一个预焙阳极生产厂而言,环式焙烧炉的基建投资占整个碳素厂总投资的50%~60%,而且焙烧炉设计及技术的先进性对产品的质量单位投资的产能、能耗及能源综合利用、炉子寿命、产品生产成本都有很大的影响,焙烧炉火道墙结构的设计,材质的选择和施工工艺是设计焙烧炉最关键的技术。
碳素生产企业环式焙烧炉火道墙采用砖砌结构,由轻质耐火砖、粘土耐火砖、异型耐火砖砌筑而成。
根据焙烧炉火道墙尺寸的不同,每条火道墙重约7~9吨,砖层多打40层。
在生产过程中,依照工艺要求反复地升降温(1250℃~1300℃),降温(20℃~30℃),每次装、出炉时,天车夹具、碳素产品都不可避免地会碰撞到火道墙上,这样火道墙就会发生变形,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就必须拆除重砌。
火道墙主要损坏形式:传统工艺采用耐火砖加耐火泥浆砌筑,采用了卧缝打灰、立缝不打灰的砌筑工艺,这样会出现砖缝泥浆脱落,影响了火道墙的整体结构强度。
由于砌砖更多的注重了火道墙的牢固性,但忽视了火焰的流向,不可避免地出现温度死角,对产品的均匀性造成影响。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产生不均匀热膨胀以及频繁升降温和装出焙烧品的撞击,造成火道墙变形,继而火焰不走正道→温度死角→温差变大→炉箱变形等恶性循环,能耗增大,降低炉体寿命,出现频繁中小修。
目前国内碳素焙烧炉的设计是5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技术,火道墙采用砖砌筑结构,经历了半个世纪,并为大多数碳素厂所采用。
随着生产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该技术的一些技术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边火道墙向外突出或整体倾斜,使料箱变窄,装出炉困难;(2)中间火道向内外凹陷,使火道变窄,影响热流气体的流动和燃烧效果;(3)火道墙裂缝严重,导致漏风漏料,影响产品质量,增大热能损耗,破损比较严重的火道墙必须进行中修、大修,由于火道墙是由小块耐火砖砌筑而成,拆除一条火道墙大约需要7~8小时,重新砌筑需24小时左右,拆除并重砌一条火道墙就必须搬运近17吨的材料,这不仅给修炉工作带来困难,而且给车间的正常生产增加难度。
特别是环式焙烧炉是以循环方式作业,留给维修、拆除、重砌火道墙的时间非常紧张,通常在炉温还有80℃~90℃时就必须开始刨修,工作环境极为恶劣,反过来又影响施工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用在环式焙烧炉上的耐火材料质量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高温抗蠕变性,荷重软化点,高温热稳定性等理化指标及产品外形尺寸精确度。
加之生产管理,操作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碳素焙烧炉火道墙的平均使用寿命为80~100炉次,国外焙烧炉一般达到150炉次。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各类产品都必须以优质廉价来赢得市场,炭素制品也不例外。
若焙烧炉火道墙变形严重,势必影响产品的质量,特别是影响产量,增加生产成本,不能满足生产需求,难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针对砖砌火道墙存在的上述缺陷,国外多家碳素制品生产公司对火道墙结构的设计,材质的采用及砌筑方式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的改进,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贝克莱和利德汗姆公司对火道墙的砌筑方式进行了大胆创新,采用异地预砌墙的方法,整体吊运到现场安装。
提高了焙烧炉的产量及砖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善了施工环境,该技术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砌火道墙的质量。
鉴于我国耐火砖型尺寸的精确度及各类碳素厂起重设备受限,实现异地整体预砌、整体吊装难以实现。
我国环形焙烧炉技术共经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50~70年代环式焙烧炉基本上未跳出苏联援建时的炉型框架,只在局部结构上有所改进,总体上看来,基本上环式炉技术落后。
第二阶段,从80年代开始至今是我国环式炉向新环式炉转变时期。
80年代初期贵铝从日本引进了新的环式技术,此后,沈阳、贵阳铝镁设计院又为我国铝用碳素厂设计了一批具有“日轻炉”或“里德哈默炉”技术特点的新环式炉,并已相继投产。
新一代环式焙烧炉虽从炉室容积、燃烧方式、炉盖内衬材料等方面有很大改进,使环式焙烧炉的技术经济指标得以明显改变,但是火道墙仍是采用小块砖砌筑的砖砌技术,火道墙存在的使用寿命短,大、中修时间长等困扰产量,产品质量问题依然存在。
20年来,我国在环式炉火道墙的研究、创新方面做的工作比较少。
目前,我国环式焙烧炉火道墙凹陷、变形、使用周期短是影响炉子产能得知要因素;砖砌火道墙的裂缝、漏风、炉子上下温差大对产品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大修时间长、施工环境恶劣是生产管理上的难题。
因此说,炭素行业急需研制、开发使用新型耐火材料,结构新颖、科学、便于施工、维修的火道墙新技术。
使用性能优异的耐火材料,使焙烧炉火道墙的使用周期延长,使炉室内温度分布更均匀,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设计出科学、合理、高效、简便的施工工艺,缩短大修火道墙的时间,尽可能提高焙烧炉的产能,降低生产成本。
炭素焙烧炉火道墙组合预制件作为现阶段的一项新技术,该项成果是在于它改变了历史沿用已久的砖砌结构技术,创新了碳素焙烧炉火道墙组合预制件组装、设计、研制、生产的一整套新的实用技术,此项技术的优点在于:1、采用子扣式大块预制件组合,提高焙烧炉整体结构强度,避免因装出物料碰撞造成的炉墙变形;2、提高预制件的高温性能及体积稳定性,耐急冷急热性及机械强度,能显著延长焙烧炉寿命;3、组合预制件增大火道空腔,使焰气流向趋于合理,消灭温度死角,解决炭素炉受热不均,改进产品质量;4、施工吊装组合,省力省时,降耗增产,提高经济效益;5、预制件,合理分布挥发份逸出孔,将挥发份引入火道燃烧,既增加火道温度,又避免沥青积存引起烟道着火的危害。
一种由若干个结构相同的炉室呈双排布置,按移动的火焰系统运转,对压型生制品进行焙烧热处理的热工设备。
概况组成环式焙烧炉炉子的各炉室之间既可连通,也可切断。
生产时,把几个炉室串连起号炉室给入并燃l3。
燃料从1其运行情况见图)页l5见彩图插页第(来组成一个火焰系统。
.烧,这里成为温度最高的炉室,完成对生制品焙烧后,高温废烟气并不立即排人烟道,而是在负压抽力的作用下依次流经14、15、16、1、2号炉室,利用其余热对生制品进行焙烧前的预热,在这一过程中,烟气温度逐渐降低,从2号炉室流出后,已无再利用的价值,便经连通罩排入烟道。
于是从l3号至2号炉室便构成一个火焰系统。
l3号炉室是加热室,l4号至2号炉室是预热室。
7号至l2号炉室是焙烧完的制品通行冷却的炉室,冷却制品的空气或者是靠12号炉室的负压从大气中吸进,或者是靠鼓风机强制鼓人。
冷却用空气在流经7号至l2号炉室时,与进入冷却温度高达1000℃的制品发生热交换,既冷却了制品,又加热了自身(一般可达800℃以上)。
然后进入13号炉室供烧料燃烧。
起到提高热利用率和焙烧温度的目的。
6号至3号炉室则分别处于出炉、修炉、装炉,待加热作业阶段,是预备炉室。
炉子运行一定的间隔时间后,l3号炉室的制品焙烧结束,停止向其供热,将燃烧装置移至14号炉室,l3号炉室进入冷却阶段,l4号炉室变成加热室,由于火焰系统少了一个炉室需要增加一个炉室,所以在移动燃烧装置的同时将连通烟道的连通罩从2号炉室移至3号炉室,使3号炉室进入火焰系统,形成15号至3号炉室为预热室,8号至l3号炉室为冷却室,其余4号至7号炉室则为预备室,环式炉的运行就是火焰系统按一定的作业周期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
火焰系统一个一个炉室地沿环形路线移动,所包含的炉室号逐渐在变换。
对于火焰系统中的每一个炉室都依次经历烟气预热、焙烧和冷却阶段,然后进行预备作业。
由上可见,对于环式焙烧炉的火焰系统而言是连续作业,而对于单个炉室来说则是间断式周期性作业。
一个火焰系统所辖的炉室数可按生产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一台炉可有一个或几个火焰系统,根据炉子的产能决定。
几个火焰系统同时运行,焙烧的作业周期应协调一致。
.带盖炉在加热期间(包括加热和焙烧)以及冷却阶段初期要用炉盖把炉室盖严,使炉室密闭。
无盖炉则没有盖,炉室在运行期间都是敞开的。
带盖炉炉盖和炉室之间的空间是走烟气的通道,有时燃料也在这里燃烧。
所以不盖上炉盖,炉子就无法运行,而无盖炉燃料燃烧和烟气流动都在密闭的火道内进行,所以炉子在运行时不加盖,是敞开的。
带盖炉还可分有火井式和无火井式两种。
火井是燃料的燃烧室和烟气的通道。
无火井炉没有火井,燃料是在炉盖下面的空间燃烧,而以中间隔墙内的上升火道来替代火井的通道作用。
带盖炉装备在炭素厂或铝厂里,既可焙烧电极,又可焙烧铝用阳极和阴极,适用多品种、多规格产品的生产。
无盖炉则主要装备在铝厂,生产铝用阳极,而且要求阳极规格单一。
带盖炉中国的带盖炉由l~2个火焰系统组成。
一个火焰系统的炉子有l6~20个炉室,两个火焰系统的则有30~36个炉室。
其他国家有更大型的炉子,含3~5个火焰系统。
有火井和无火井的带盖炉其结构示于图2、图3。
加热时炉室都盖上炉盖。
对有火井炉燃料在火井内燃烧,对燃烧后的高温烟气流至炉盖下的空间,而无火井炉燃料直接在.已充分利用了热量并且温度降至l50℃左右的烟气经中间隔墙内的斜坡烟道进入侧部烟道,炉子排出的烟气在净化系统中除去粉尘和焦油后,最后经排烟机从烟囱排人大气。
有的炉子还设置旁通烟道,以便在排烟机和净化系统出现故障以及焚烧烟道时,烟气直接经旁通烟道进入烟囱。
下面对炉子的主要构造及组成分别做介绍。
炉底及大墙位于炉室的底部及四周,直接砌筑于炉子混凝土基础上,按炉体所处的位置有地下式和地上式两种结构。
一般为方便操作和减少散热,采用地下式结构,把整个炉子砌在深达5m多的地下。
但当地下水位较高时,为防水则采用地上式结构。
要求炉子基础下面的土壤必须坚实而质地均匀。
炉底和大墙中设保温层,以减少散热损失并保护基础。
.炉盖下的空间燃烧,之后烟气通过格子砖孔垂直向下到达炉底,经砖墩再流至下一个串联的炉室,在这里炉气经火井或上升火道又到达炉盖下面,然后再经格子砖,炉底流至第三个炉室,依次烟气流经串联在一起的每一个炉室,完成对生制品的焙烧作业。
料箱及火道用格子砖墙把炉室分隔成4~8个等面积的长方形或长条形料箱,料箱内装制品及填充料,格子砖墙上的孔即为火道。
料箱和火道的底部是坑面砖。
坑面砖靠砖墩支撑,砖墩之间的间隙可以走烟气。
热烟气就是在这一流动过程中完成对料箱中的制品的热交换。
火井及中间隔墙火井位于炉室的前端。
只有火井式炉才有火井。
送入炉内的燃料,先在火井中与预热空气混合进行燃烧,生成的热烟气再进入炉室,达到温度均匀的目的。
无火井式炉,燃料直接在炉盖下面的空间燃烧。
中间隔墙位于相邻两个炉室之间,内中有连通两个炉室的烟道,从前一个炉室炉底流来的烟气,对有火井式炉要经过火井才能到达炉室上部;对无火井式炉,是通过中间隔墙中的上升火道直接到达炉室上部。
当烟气不需引入下一个炉室时,还可通过中间隔墙中的斜坡烟道与侧部烟道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