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学案--怀疑与学问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学案一二原文知识点第18课《怀疑与学问》一、作者简介二、理解词义1.譬如:比如,例如。

2.视察:察看,审察。

3.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

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

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4.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

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5.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6.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8.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

9.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10.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三、问题解疑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作者在开头引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

2.就全文来看,第③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如何对待传说”做铺垫。

3.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4.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

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

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5.如何理解第六段开头这句话?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

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 九年级语文教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初中语文教案文讯教育教学设计怀疑与学问(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1.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点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2 .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教学难点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一、第4 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文讯教育教学设计因;二、第5 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三、第6 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第6 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怀疑与学问》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怀疑与学问》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一. 教材分析《怀疑与学问》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主要论述了怀疑对于学问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说明怀疑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动力。

文章思路清晰,论述有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怀疑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认识到怀疑对于学问的重要性。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中对于怀疑的深入阐述。

2.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怀疑精神,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怀疑精神展开讨论。

3.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怀疑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论证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怀疑是学问的动力?2.呈现(15分钟)呈现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教师适时提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操练(20分钟)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例如:你认为怀疑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总结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将怀疑精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拓展(10分钟)提供一些与怀疑精神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怀疑价值的理解。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怀疑精神在学问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课后自主完成)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怀疑精神的作文。

8.板书(课后整理)观点:怀疑是学问的动力论证:实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时间和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8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8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18 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还记得七年级时咱们学过的一则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再讲讲这个故事?预设:从前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水井,经常有一个人在外面专管供水的事儿。

后来他家里打了一口水井,他便高兴地对别人说:“我家里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了他的话,就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

国君派人去问情况。

丁家的人回答说:“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呀。

”追问:故事中,为什么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呢?(学生自由发言)预设:传播这件事的人,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辨真伪,以讹传讹,最终闹出了笑话。

师:是呀,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如果第一个听到这句话的人能提出疑问,弄清事情的真相,也许就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了。

其实,不仅生活中是这样,做学问更应如此,只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去探索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熟悉的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与现实的关联,从而对本文作者提出的观点产生兴趣,明白质疑、思考的重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生平,疏通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181“字词清单”),并质疑问难。

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

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怀疑与学问》学案

《怀疑与学问》学案

《怀疑与学问》学案主备人:王琼学习目标:1、学习开篇明确观点。

2、理解本文的结构。

3、认识论证方法,联系生活,搜集自己生活积累中的实际例子来证明观点。

自主预习:1、从文中找出生字生词,注意读音字形,并解释生词的意思。

(能够默写)2、本文是由两部分构成,他们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3、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哪些名言(能够背诵并且要理解意思),又举了哪些具体事例?(复述)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虚妄()颛顼()帝喾( ) 程颐()顾颉刚()2、解释下列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二、自主学习1、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讨论并归纳:(1)中心论点:(2)分论点:①②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讨论并归纳:(1)事实论据:①②③④(2)道理论据:①②③三、合作探究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四,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用自己生活积累中的实际例子和阅读积累中的有关事例来体验和认识怀疑精神的重要作用。

(1)你自己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生活是否有过“尽信书”的情形?有没有因为由对某一问题存在怀疑而经过努力思索、辨别而得到了正确解决的实践经历?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请谈一谈。

(2)从读过的课内外书籍中,找出几个可以证明“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事例。

五、课外积累:课下搜集2—5条关于“怀疑与学问”的名言警句。

六.课外阅读:顾颉刚的治学精神顾颉刚先生1893年5月8日生于苏州的一个读书人家。

在提抱中,他的祖父就教他识字,3岁时,母亲教他读《三字经》《千字文》,4岁时叔父教他读司空图的《诗品》,5岁时就开始读“四书”“五经”了。

他六七岁时已能读些唱本小说和简明的古书。

童年时,他的祖父和嗣祖母时常给他讲故事。

祖父带他上街或去扫墓时,看见了一块匾额,一个牌楼,一座桥梁,必把它的故事讲给他听,回家后他就按着看见的顺序写成一个单子。

因此,他自幼就有了深厚的历史观念:知道凡是眼前所见的东西都是慢慢地积累起来的,不是在古代就已经有,也不是到了现在刚有。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学案 新人教版

怀疑与学问【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课前预习区】【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顾颉刚 (1893—1980.12.25)历史学家。

江苏吴县人。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曾任北京大学助教。

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院士,《文史》杂志社总编辑,大中国图书局编辑所长兼总经理。

建国后,任中科院、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

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

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建国后,从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两汉州制考》、《郑樵传》等二.相关知识:议论文知识回顾一.议论文的三要素是、_____、 ____ 。

二.______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_____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_____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三.论点要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_____。

五.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基础知识梳理1.根据拼音写汉字。

p i()如虚w ang()停zhi ()私shu ()步zh ou()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⑵尽信书不如无书。

【互动探究区】【探究活动一】整体感知,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怀疑与学问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怀疑与学问学案新人教版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合作思考,赏析探究
6.“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7.“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9.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10.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怀疑与学问教案和反思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怀疑与学问教案和反思 新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18 怀疑与学问教案和反思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我国当代史学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

(2)背景链接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

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

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2.生难字词(1)字音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腐草为萤(yíng) 师塾(shú) 停滞(zhì)(2)词义【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启迪】开导;启发。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探究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2.提问: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怎样找出来的?
合作探究(15分钟)
展示反馈
1.提问:第3段举国难危急的时候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例子证明
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2.提问: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讨论并归纳:
3.提问:第4段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则事例证明了什么?
10.选出从反面论述的一项( ) A、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 B、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C、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D、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诊断评价
11.读课文,写出下列加点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1)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熟记有关议论文的基础常识。
知识链接
找准文章论点的方法: 根据论点的位置:看标题。看文章开头。看文章的结尾。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还可以用以下方法: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课题
怀疑与学问
第18课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内容
补充
自主学习(15分钟)
学习目标
1、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
2、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难点: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训练达标(15分钟)
拓展延伸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_____、 ____ 。
2.______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3._____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4._____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5.论点要______、_____ ,_________。
6.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_____。
(2)这是谁说的。这: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都是这样产生的。这样:
(4)我们信它,因为它“是”。它:
反思
4.提问: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学问。学问,都要有什么样的态
度呢?
讨论并归纳:
5.提问:“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
点拔归纳
作者对“怀疑精神”这个概念的阐释十分明确。所谓“怀疑精神”,绝不是对前人的学说一概不信,全部否定,而是说不要轻信、盲从或迷信,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辨别是非来决定信与不信。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的过程,并能修正、评判、发展、创新。文中提倡的“怀疑精神”就是这样一种可贵的科学精神。这对于学术上的批判、继承、发现、创新很有意义。我们在治学方面,对于一切虚妄的学说应有这种精神。
7.论证方法主要有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经过、、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A、思索、怀疑、辨别 B、辨别、思索、怀疑 C、怀疑、辨别、思索 D、怀疑、思索、辨别
9.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做学问必须抱怀疑态度。 B、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C、学者要会疑。 D、学则须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