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再整理)
高中生物 4.3《群落的结构》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C:理解〕2、描述群落的结构体征。
〔B:识记〕3、种间关系。
〔C:理解〕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3、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表达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2.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1.可以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鱼、植食性鱼等方面举例。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二〕归纳提炼“群落〞的概念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
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学生:通过实例提炼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提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
〔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教师:结合课本P71研究群落图表设问: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学生:阅读课本P71研究群落的图表内容,回忆上一课时的探究活动。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群落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生活的一种生物群体结构。
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个物种之间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群落的结构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探讨群落的结构。
首先,群落的物种组成是群落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受到环境条件、资源利用和物种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物种组成可以反映出群落所处的生境类型,比如森林群落中常见的树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草原群落中常见的草本植物和食草动物等。
同时,物种组成还可以反映出群落的相对稳定性和流动性,比如稳定的群落中物种组成相对固定,而动态的群落中物种组成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
其次,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物种多样性可以通过物种的丰富度和物种的均匀度来度量。
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的种类数目,而均匀度指的是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丰度。
物种多样性对于群落的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高物种多样性的群落具有更高的生态系统功能,比如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抵抗外界干扰和逆境的能力更强等。
而低物种多样性的群落则容易出现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
最后,物种的相互关系也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作用。
直接相互作用包括捕食和竞争等,通过这些相互作用可以维持群落的结构和稳定性。
例如,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可以控制一些物种的数量,从而维持群落的平衡。
间接相互作用包括共生和拮抗等,通过这些相互作用可以调节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分布。
例如,植物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共生关系可以提供养分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总之,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个物种之间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的相互关系等方面都对群落的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群落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并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含解析

第3节 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知识点一 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知识梳理1.群落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01生物种群的集合。
(2)举例①一个池塘里全部鲤鱼。
(□02×) ②一个池塘里全部鱼。
(□03×) ③一个池塘里所有生物。
(□04√) (3)与种群的关系同种生物个体――→全部□05种群――→所有种群□06群落2.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 (1)研究的问题(2)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12种群。
3.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不同群落的□13物种数目有差别,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14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15丰富度,即群落中□16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17越丰富。
海拔越高,群落丰富度□18越低。
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①土壤动物具有□19趋暗、□20趋湿、□21避高温的习性。
②调查方法:常用□22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③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
④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23种类和数量。
⑤丰富度统计方法:一是□24记名计算法,二是□25目测估计法。
(2)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32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33越多,群落结构也□34越复杂。
(4)用具分析①诱虫器诱虫器中的□35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它利用土壤动物具有□36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远离光源、热源。
②吸虫器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37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5)注意事项①取样时应注意□38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免结果偏差较大。
②用体积分数为□3970%的酒精杀死并保存标本,若要保存活体通常用含有湿棉花的试管收集。
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单元教学设计

附件2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供学科重构参考)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评价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当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 必然会提出迁入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什么关系?这时教师确到好处的作出点拔: “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些种群(活动能力强)的密度也起决定性作用, 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人口数量变化”。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 通过学生对书本种群空间特征分布的观察, 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同时为群落分布打下伏笔。
第二节: 种群数量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建议种群数量变化这一节我们可以通过切块教学把这节内容切成:“种群增长模型的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建构”“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特征比较”“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原因探索”三大部分。
1.种群增长模型的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建构。
这一切块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对单细胞生物(细菌或酵母菌)的繁殖特征知识认识的基础上完成, 所以在课前老师要安排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示。
如通过取样调查法统计在一段时间(细菌或酵母菌培养的早期)内某种细菌或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列表统计后利用数学描点法绘制出细菌在优越的条件下数量变化曲线(“J”型)备用。
在此基础上数学模型的建立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最后别忘记给学生呈现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的优缺点的比较。
“J”型曲线“S”型曲线2.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特征比较。
这一切块内容在教学时是重难点, 所以在教学时必须建立在第一切块的基础上,让学生弄清楚种群增长曲线是数学模型中的一种直观的形式。
我们建议在教学中可先针对两曲线进行列表比较来进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首先让学生有一个整体认识, 然后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祥细讲解如“J”型曲线与“S”型曲线形成条件, “J”型曲线与“S”型各自具备的相关性质, “S”型曲线的1/2K相关问题的探讨等。
列表如下:两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捕食互利共生竞争寄生2. 两种群间能量流动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的群落垂直结构以形成垂直结构的意义为教学目标。
生态学:第六章(二) 群落的结构

鼎湖山南亚热带 84.5 5.4 常绿阔叶林
浙江中亚热带常 76.7 1.0 绿阔叶林
秦岭北坡温带落 52.0 5.0 叶阔叶林
长白山寒温带暗 25.4 4.4 针叶林
东北温带草原 3.6
2.0
0
0
0
4.1
4.1
0
13.1
7.8
2
38.0
3.7
1.3
39.8
26.4
3.2
41.1
19.0
33.4
(5) 趋同适应与生活型
B 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 植 物的芽或顶端嫩枝位于地表或接近地表 处(不超过土表25cm),因而受到枯 枝落叶和冬季积雪的保护。
C 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 植物在不利季节,地上部分死亡,只 是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仍 然活着,并在地面有芽,。
D 地下芽植物(geopnytes):新芽 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 块茎、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或水生植物
层与层片的区别
层次:形态上的描述,有使用价值,主要指 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衣及地下。每一个层 如果只有一种生活型植物,该层就是层片, 如果有多种生活型组成,层就比层片的范围 大。
层片:在生态上比较合理或更有意义,在群 落结构的研究上更加重要,可恰当的把同等 高度、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分开。
(2)生态型类型
气候生态型 :长期在不同气候因子(日照﹑ 温度﹑降水量等)的影响下形成的。
土壤生态型 :长期在不同土壤条件的影响下 形成的。
生物生态型 :在生物因子长期作用下形成 品种生态型: 作物的品种生态型是由于人为
因素(引种﹑扩种等活动)使作物在新生境的 长期影响下形成的。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例二:地衣
例如:地衣是藻 藻类 类与真菌共生体 真菌
光合作用
给真菌提供有机物
吸收水和无机盐
供给藻类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其它典型实例
白蚁的肠道为鞭毛虫提供了生活场所,而鞭毛虫可以 帮助白蚁消化其所赖以生存的纤维。 爬行动物中的“绿毛龟”与丝状藻类之间是共生 现象的另一种形式,丝状藻借龟甲表面,作为附生的 基底,从龟甲表层分泌物中吸取养料而滋生;当整个 龟甲被丝状藻覆盖后,形似龟甲长满绿毛从而可逃 避敌害。
英国格拉斯哥市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如:在池塘生物群落中.既有浮萍等水生植物, 也有鱼,虾,螺等水生动物,还有多种多样的微 生物等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
常绿针叶林
常绿常阔叶绿林阔叶林
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 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 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 落的结构也愈复杂。例如在美洲大陆上, 从热带到极地生物种数逐渐减少。
营巢鸟
高等植物
哥伦比亚 1395种 佛罗里达 2500种
巴拿马 1100种
马萨诸塞 1650种
佛罗里达 143种 拉布拉多 390种
纽芬兰 118种
巴芬岛 218种
格陵兰 56种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平原的生物种类一般比山地的少,草地比林 地的少,远离大陆的岛屿比靠近大陆的岛屿生 物种类少。
但在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 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 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Alexander Humboldt:特定的外貌,对生境因素的综合反应 E.Warming:一定的种组成的天然群聚
俄国学派:有机体的特定组合,有机体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V.E. Shelford: 具有一致的种类组成且外貌一致的生物聚集体 E.P. Odum: 种类外貌一致、具有一定 的营养结构、代谢格局、结构单元、生命部 分
32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生物因素
干扰 空间异质性
岛屿化
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
33
生物因素-竞争
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资源利用 → 生态位重叠 →
生态学 (Ecology)
主讲人:唐利洲 Email:tanglizhou@ Phone: 18687447267
1
第三部分 群落生态学 (community ecology)
2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生物群落的概念
群落的种类组成
群落的结构
群落组织—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3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境类型越多
气候稳定学说—进化中,热带的气候最稳定 竞争学说 捕食学说—捕食者的存在将被食者种群数量压低,减轻其种间竞争,
允许更多的被食者种的共存
生产力学说—生产力越高,物种多样性越高
19
种间关联
在一个群落中,如果两个种出现的次数高于期望值,它们就具有正关联。 如果两个种出现的次数低于期望值,则它们具负关联。 种A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与优势种,但在
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物种。
•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
-第3节群落的结构ppt课件

3 34 264 183 75 108 111 74 10 7 —— ——
3 1 196 136 27 78 155 197 33 25 29 20
草本层 1—1.3米
—— —— 24 18 17 20 81 103 14 89 32 140
地面
—— —— 6 9 —— —— 7 2 —— 47 19 20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2.下列属于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A.群落中物种的数目 B.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 C.群落的空间结构 D.群落的物种组成
随堂练习
3. 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 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 示的关系依次是
互利共生
捕食
竞争
随堂练习
4.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在 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
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 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 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之 间的关系属于
注:数字下划线表示某种鸟最喜好栖息的层次
麻雀总是成群地在森 林的上层的活动,吃 高大乔木的种子。
煤山雀、黄腰柳莺和 橙红鹤等鸟类总是森 林的中层营巢。
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 型的森林底层鸟类, 吃地面上的苔鲜和昆 虫。
分层的主要原因: 食物、栖息空间
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 的多少而变化的
池塘生物群落中
我国 南方
北方群落的变化?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
动物 上:杜鹃等 中:啄木鸟等 下:画眉等
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场所等有关。 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在池塘生物群落中,存不 荷花、芦苇等将茎
存在垂直结构?
叶高高地挺出水面;
睡莲、满江红、浮萍
等浮于水面;金鱼藻
等则生长于水底。
鲢鱼——浅层 鳙鱼——中层 鲩鱼——中下层 青鱼——底层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 生物的分布差异。同种生物的不同不能 构成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也不因同 种生物的一致而影响垂直或水平结构的 存在。)
探究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法
1、提出问题: ①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②通过调查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 群丰富度 ③不同时间或不同深度土层中动物类群 丰富度
虾、蚌等在水底, 泥鳅、鳝鱼等则在 水底淤泥中生活。
与阳光、温度、食物和溶解氧等因素有关。
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 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的。
高山草甸
高
针叶林
高
落叶阔叶林 海拔
山
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 低
低 温度
高
思考讨论
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
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 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 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
①1从最高点判断,捕 食者数量少,被捕食
者数量多; ② 从变化趋势看,先 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 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 者,即被捕食者变化 在先,捕食者变化在
后。
水稻和稗子
特点:生活环境、生活习性越相近的物种间斗争越激烈。
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 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蛔虫
蚂蟥
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捕食关系,则可表示为
生 物 数 量
A为被捕食者
生物A
“先为食,后为捕”
生物B B为捕食者
A
B
数量坐标图
时间
特点:A、B两种生物数量表现为不同步的此消彼 长,先增者先减少,后增者后减少。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 捕食者的判定:
§3.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 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生命
例1、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大蒜,活鸡,鱼,
以及附着在上面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
构成一个(D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例2、下列实例中属于群落的是( C )
A.一片草地里的全部跳蝻和蝗虫 B.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 C.一个池塘中的藻类、鱼类、真菌、昆虫、蜗牛等 所有生物 D.海洋中全部的鱼
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于灭亡。
生存能力不同 “你死我活” 生存能力相同 “此消彼长”
生 物 数 量
双小核草履虫
生
物
数
量
大草履虫
数量坐标图
天数
C
数量坐标图
A
B
狮子
狼
时间
资料 2 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 间存在相关性。如图曲线所示(教材73页)
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A. 共生
B. 竞争
C. 寄生
D. 捕食
2.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 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 示的关系依次是( )
A.共生、竞争、捕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3.下列属于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 特征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 C.群落的空间结构 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
噬 菌 体 寄 生 细 菌 内 部
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 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对寄生者有利,对寄主有害。
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 虱子和跳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
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备注:寄生者通常不会杀死寄主
寄主
寄生者
BA
2、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温度 、湿度和盐碱地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段往 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 。
---镶嵌分布
如:受水制约,芦苇 等水生植物只能长在 浅水或水边;红树、 柳树等只能长在水源 附近;松、杉、柏树 等能长在比较干旱处, 仙人掌、沙棘等可长 在极干旱的沙漠。鸭 子、青蛙只可在水中 或水源附近活动,而 马、羊等可在干旱的 陆地自由活动。
类,相互间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
根瘤内有大量 根瘤菌
豆科植物的根
通过固氮作用提供含氮养料
根瘤菌
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养料
豆科植物
4、互利共生
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种间关系辨析
是寄生呢还是互利共生?
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中药
蝙蝠蛾的幼虫被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 渐充满虫体,变为菌核使虫体的组织破 环,残留外皮。
向上的分区现象。
1、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
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的群落。
2、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
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 少。
巩固练习
1.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丝兰蛾,以丝兰的花
蜜为食,雌蛾只有把卵产在丝兰子房内,幼
虫才能发育。丝兰蛾与丝兰的关系( )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种群种类 优势种群 种间关系
群落演替
研究池 塘群落
群落的 空间结构
种群位置
池塘的范 围和边界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
新疆常绿针叶林
你能说说上面两个森林群落分别 由哪些物种(种群)组成吗?
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生物物种的 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夏季菌核萌发,从幼虫的口或头部长出 有柄的子座,似直立小草。
这种真菌和幼虫的关系是?寄 生 冬虫夏草
A 捕食 数量
B 竞争 数量
C 互利共生 数量
三
种
种
间 关0 系
时间
的 数 量
“先增加者先减少, 后增加者后减少”
坐
标 图
“先为食,后为捕”
生存能力不同
0
时间
“你死我活, 此消彼长”
数量
0
时间
“同生进退”
福建武夷山
西伯利亚
低等植物 840种
高等植物 2888种
动物
5000余种
脊椎动物 475种
低等植物 670种
高等植物 139种
动物
约1000种
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我国 南方
北方 群落的丰富度?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苔原
常绿针叶林
从赤道到两极生物种数目(丰富度)如何变化?
越靠近热带地区,群落中物种越丰富
2、制定探究计划 包括时间地点、材料用具、人员分工等
3、实施计划 (1)准备
①制作取样器
②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2)取样
(3)采集小动物 ①诱虫器采集法 ②简易采集法 体型较大的用镊子取出 体型较小的用吸虫器采集
(4)观察和分类
(5)统计和分析
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D 寄生
生存能力相同
0
时间
四种种间关系的能量关系图
互利共生
竞争
A C
B
BA
寄生
BA
寄生
A
B
捕食
二.种间关系(连线)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
⒈ 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 上的明显的分 层现象——即 不同生物占据 不同高度。)
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
植物的分层与光照有关
种 在一个发概育念良:好在的一森定林空里间,和从时树间冠内到同地种面生划物 分林群与为下乔透木光种层度群、不灌同木 的个层 地体、 方的种草 ,总群本 植和密层 物。度和 种、地 类年被 也龄层有组,所成同区时别,, 这生表明群落有一特定征的(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
物 群 落 小 结
ABCD....群对垂 物 彼落直种此群结组间落概结产构成有念构互 种和 和 直生:生之水 数 接重垂 水生物间大平 量 或平直活向种具结 比 间影结结在上群有构 例 接响构构一的的直的的: :定分总接营不 不优的层和或同同养势自现。间种种种关然象接群群系区。关在在域系水垂内的平直,各方方相
随着海拔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怎么变化? 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随着水深度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怎么变化? 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二、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资料 1
如图所示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种群 个体数量发生的动态变化
请问如何解释上述实验结果呢?
竞争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 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
➢ 水平结构
1.水平结构的特点: 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具有镶嵌性。
2.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 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
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 3.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 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