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放射治疗考试复习重点

放射治疗考试复习重点

放射治疗考试复习重点-----呕心沥血1 放射治疗原则P21尽可能多地杀灭肿瘤细胞以提高肿瘤治疗的局部控制率(TCP),而又尽可能少地损伤正常细胞以降低因正常组织损伤带来的并发症发生率(NTCP)。

2 细胞增殖中哪一时相对放射线最敏感:M和G2期3 分次放射治疗的理论依据p29(“4R”理论)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组织的再群体化、乏氧细胞的再氧合、细胞分裂周期内德再分布4 分次照射方法p34-35常规分割:1.8—2.0Gy∕次,1次∕日,5次∕周。

超分割:1.1—1.2Gy∕次,2次∕日,10次∕周,总疗程不变,总剂量增加。

加速分割:连续加速超分割:1.4—1.5Gy后程加速超分割:前三周采用常规分割照射,后两周采用加速超分割5 何谓治疗比?p36,何谓肿瘤致死剂量?p36治疗比(TR)=正常组织耐受量∕肿瘤组织致死量 TR>1才有治疗应用的可能越大越好。

肿瘤致死剂量(TCD95):指使绝大部分肿瘤细胞破坏死亡而达到局部治愈的放射线的剂量。

6 何谓耐受剂量?p38耐受剂量:指产生临床可接受的综合征的剂量。

可分为最小的损伤剂量(TD5∕5)和最大损伤剂量(TD50∕5)TD5∕5(TD50∕5):在所有用标准治疗条件的肿瘤患者中治疗后5年内因放射治疗造成严重放射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50%)时的照射剂量。

7 何谓放疗损伤?p41周围正常组织器官所接受的照射剂量远远地超过了它的耐受范围,这种反应就会变成不可逆的,甚至会产生威胁生命的一些临床表现。

8 何谓NTCP?NTCP=并发症发生率9 照射量定义及单位p59照射量:X射线或r射线在单位质量空气中释放出的所有次级电子,当它们完全被阻止在空气中时,在空气中产生的同一种符号的离子的总电荷量的绝对值。

单位:库仑∕千克(C∕kg)10 吸收量定义及单位p60吸收剂量是度量射线能量在介质中被吸收的物理量。

单位:J∕kg,专用名:Gy11 射野中心轴、源皮距、源轴距、百分深度剂量p64射野中心轴:射线束的中心对称轴线,即放射源与照射野中心的连线。

肿瘤放射生物学期末复习

肿瘤放射生物学期末复习

肿瘤放射生物学一、名解1、核反应:指在具有一定能量的粒子轰击下,入射粒子(或原子核)与原子核(称靶核)碰撞导致原子核状态发生变化或形成新核的过程。

2、核衰变:原子核自发射出某种粒子而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

3、半衰期:放射性核素衰变其原有核素一半所需的时间。

4、原初效应:指从照射之时起到在细胞学上观察到可见损伤的这段时间内,在细胞中进行着辐射损伤的原初和强化过程。

5、继发效应:是指在原发作用发生的基础上,因原发作用形成的各种活性基团不断攻击生命大分子,导致生物显微结构的破坏,继而发生一系列生物学、生物化学的损伤效应.6、直接作用:电离辐射的能量直接沉积于生物大分子,引起生物大分子的电离和激发,破坏机体的核酸、蛋白质、酶等具有生命功能的物质,这种直接由射线造成的生物大分子损伤效应称为直接作用.7、间接作用:电离辐射首先作用于水,使水分子产生一系列原初辐射分解产物(H·,OH·,水合电子等),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引起后者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8、确定性效应:指发生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随着电离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生物效应.这种生物效应存在剂量阈值,只要照射剂量达到或超过剂量阈值效应肯定发生。

9、随机性效应:指生物效应的发生概率(而不是其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的生物效应。

这种效应在个别细胞损伤(主要是突变)时即可出现,不存在剂量阈值。

10、辐射旁效应:电离辐射引起受照细胞损伤或功能激活,产生的损伤或激活信号可导致其共同培养的未受照射细胞产生同样的损伤或激活效应,称辐射旁效应。

11、十日法规:对育龄妇女下腹部的X射线检查都应当在月经周期第1天算起的10天内进行,以避免对妊娠子宫的照射12、复制叉:DNA在复制时复制区域的双螺旋解开所产生的两条单链和尚未解开的双螺旋形成的“Y”形区.13、半保留复制:一个DNA分子可复制成两个DNA分子,新合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与亲代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样。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教学内容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教学内容

恶性肿瘤的临床治愈率为45℅,其中外科占22℅,放射治疗占18℅,化学治疗占5℅根据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分类:1、放射高度敏感的肿瘤:恶性淋巴瘤、睾丸精原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尤文肉瘤、小细胞肺癌2、放射中度敏感的肿瘤:鳞状细胞癌、宫颈癌、宫体癌、乳腺癌、皮肤癌、肾移行细胞癌3、放射低度敏感的肿瘤:胃肠道的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4、放射敏感性较差的肿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放射治疗的禁忌症1、全身情况(1)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时;(2)严重的全身感染、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未控制者;(3)治疗前血红蛋白<80g/L或白细胞<3.0×109/L未得到纠正者;(4)癌症晚期合并贫血、消瘦或处于恶病质状态,评估生存期不足3至6月者。

2、肿瘤情况(1)肿瘤情况已出现广泛转移,而且该肿瘤对射线敏感性差,放射治疗不能改善症状者;(2)肿瘤所在脏器有穿孔可能或已穿孔时;(3)凡属于放射不敏感的肿瘤应视为相对禁忌症。

3、放射治疗情况(1)近期曾做过放射治疗;(2)皮肤或局部组织纤维化;(3)皮肤溃疡经病理证实阴性;(4)不允许再行放射治疗者。

根治性放射治疗:是指通过给予肿瘤致死剂量的照射,使肿瘤在治疗区域内缩小、消失,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患者要符合以下条件:1、一般状况好2、局部肿瘤较大并无远处转移;3、病理类型属于对射线敏感或中度敏感的肿瘤。

术前放射治疗的目的是:1.通过一定剂量照射使肿瘤细胞的活性降低,防止手术中引起肿瘤细胞的种植转移和播散;2.使肿瘤缩小、降低临床分期,便于手术切除;3.控制肿瘤周围的亚临床病灶和区域的淋巴结,提高手术的切除率;4.使原本不能切除的病灶通过放射治疗也能够进行根治性切除。

在放射治疗结束后10天或放射治疗后2-4周手术,可以使组织有充分的修复时间,此时急性放射反应已经消失,慢性放射反应还未发生,这期间既不会给手术造成困难,也不会影响术后切口愈合。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恶性肿瘤的临床治愈率为45℅,其中外科占22℅,放射治疗占18℅,化学治疗占5℅根据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分类:1、放射高度敏感的肿瘤:恶性淋巴瘤、睾丸精原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尤文肉瘤、小细胞肺癌2、放射中度敏感的肿瘤:鳞状细胞癌、宫颈癌、宫体癌、乳腺癌、皮肤癌、肾移行细胞癌3、放射低度敏感的肿瘤:胃肠道的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4、放射敏感性较差的肿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放射治疗的禁忌症1、全身情况(1)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时;(2)严重的全身感染、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未控制者;(3)治疗前血红蛋白<80g/L或白细胞<3、0×109/L未得到纠正者;(4)癌症晚期合并贫血、消瘦或处于恶病质状态,评估生存期不足3至6月者。

2、肿瘤情况(1)肿瘤情况已出现广泛转移,而且该肿瘤对射线敏感性差,放射治疗不能改善症状者;(2)肿瘤所在脏器有穿孔可能或已穿孔时;(3)凡属于放射不敏感的肿瘤应视为相对禁忌症。

3、放射治疗情况(1)近期曾做过放射治疗;(2)皮肤或局部组织纤维化;(3)皮肤溃疡经病理证实阴性;(4)不允许再行放射治疗者。

根治性放射治疗:就是指通过给予肿瘤致死剂量的照射,使肿瘤在治疗区域内缩小、消失,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患者要符合以下条件:1、一般状况好2、局部肿瘤较大并无远处转移;3、病理类型属于对射线敏感或中度敏感的肿瘤。

术前放射治疗的目的就是:1、通过一定剂量照射使肿瘤细胞的活性降低,防止手术中引起肿瘤细胞的种植转移与播散;2、使肿瘤缩小、降低临床分期,便于手术切除;3、控制肿瘤周围的亚临床病灶与区域的淋巴结,提高手术的切除率;4、使原本不能切除的病灶通过放射治疗也能够进行根治性切除。

在放射治疗结束后10天或放射治疗后2-4周手术,可以使组织有充分的修复时间,此时急性放射反应已经消失,慢性放射反应还未发生,这期间既不会给手术造成困难,也不会影响术后切口愈合。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学重难点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学重难点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学第一章绪论1、放射治疗概念及目的概念:是以放射物理学和放射生物学知识为基础,借助于放射线的电离辐射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对恶性肿瘤进行治疗的一项技术。

目的:在给予肿瘤精确治疗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这样既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又可以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根本目的:(1)、最大限度地消灭肿瘤;(2)、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组织和器官地结构和功能:(3)、提高病患地长期生存率和改善生存质量。

2、近距离与远距离照射近距离照射:也称内照射,指放射源密闭后直接置入被治疗的组织内或放入人体的天然间隙内进行照射。

主要照射方式包括腔内照射、组织间照射、伏贴照射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远距离照射:也叫做体外照射,就是放射源距离人体外一定的距离,集中照射人体某一部分。

根据放射源到治疗照射部位距离的不同,分为。

SSD—要求放射源到患者皮肤表面的距离为100cm。

SAD—要求放射源到患者肿瘤中心的距离为100cm。

其中旋转照射(ROT)为SAD的特例。

3、放射治疗的作用P4—将恶性肿瘤细胞的数目减少到可获得永久局部肿瘤控制的水平,患者可以长期生存。

—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一定程度的控制肿瘤。

—提高预防性放射性治疗的局部控制率。

4)、非恶性疾病的放射治疗—非恶性疾病或“良性”疾病可通过射线照射成功治疗。

第二章放射治疗设备1、X线模拟定位机功能结构及与治疗机的区别功能结构:由X线发生装置、成像系统、其他辅助装置构成。

结构上分为固定机座、旋转机架、机头、影像接触装置、治疗床、操作台等构成。

与治疗机的区别:X线模拟定位机可用于二维常规放疗定位2、CT模拟定位机结构及与诊断CT机的区别三大部分:CT扫描机、外置激光定位系统、模拟定位软件与诊断床的区别:扫描床是否为平板床补充:MR模拟定位机与诊断用定位机最大的区别在于扫描线圈3、医用直线加速器结构及功能结构加速系统:电子枪、加速管、微波功率源、微波传输系统、脉冲调制系统、真空系统、恒温水冷系统等束流系统:偏转磁铁、靶、初级准直器、均整器和散射箔、监测电离室、二级准直器等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治疗床、其它附属系统等加速管为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核心部分4、Co60半影问题几何半影,可通过减少源的尺寸和延长源到准直器的距离解决。

肿瘤放射治疗学(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

肿瘤放射治疗学(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

专业实践能力考点:消化系统肿瘤消化系统常见肿瘤良性肿瘤仅占约2%,主要为恶性肿瘤;癌占绝大部分,肉瘤较为少见;癌在食管、胃、肝胆和大肠较为多见,小肠极少发生癌。

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消化系统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恶性疾病,其防治有赖于早期发现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消化系统肿瘤诊断金标准是病理学检查,但这需要进行有创性的检查手段,造成患者的痛苦,而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查虽然是无创性检查,但特异性不高,故只能作为辅助的检查手段。

寻找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对于早期发现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均有重要作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现一些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很高,使得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有了一些进展。

食道癌食道癌相关标记物: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癌胚抗原(CEA)、组织多肽抗原(TPA)、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细胞角化素蛋白片段19(CYFRA21-1)、p53基因和p53蛋白、EGFR、c-myc、hst-1。

目前,尚未发现具有一定准确性的食道癌相关标记物。

胃癌胃癌相关肿瘤标志物:胚胎抗原(CEA)、CA19-9、CA50、CA72-4、透明质酸(HA)、唾液酸、胃蛋白酶原(PGI和PGII)、P53基因、P16基因、nm23基因、c-myc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HER-2neu、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剂(TIMP)胃癌的肿瘤标志物中缺乏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指标。

胰腺癌胰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抗原(CA19-9、CA242、CA125、CA50)、胰腺肿瘤胎儿抗原(POA)、胰腺癌相关抗原(PCAA、Span-1)、胰腺特异抗原(PaA)及K-ras基因等,临床常用的指标为CA19-9、CA242、CEA及K-ras。

各种标志物对胰腺癌虽有一定的阳性率,但均不具备高特异性。

大肠癌大肠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抗原(CA19-9、CA242、CA72-4、CA50)、结肠癌特异性抗原(CCSA)、生存素(Survivin)、凝集素(Clusterin)、细胞型FLICE抑制蛋白(cFLIP)、唾液酸化的路易斯寡糖-X抗原(SLex)、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大肠癌缺失基因(DCC)、P27基因等。

肿瘤放射治疗学-复习重点+答案

肿瘤放射治疗学-复习重点+答案

肿瘤放射治疗学-复习重点+答案源皮距SSD:射线源沿射线中心轴到体模表面的距离。

源瘤距STD:射线源沿射线中心轴到肿瘤中心的距离。

源轴距SAD:射线源到机器等中心点的距离。

机器等中心点:机架的旋转中心、准直器的旋转中心及治疗床的旋转中心在空间的交点。

PDD:百分深度剂量:体模内射线中心轴上某一深度d处的吸收剂量Dd与参考深度d0处吸收剂量D0之比的百分数,是描述沿射线中心轴不同深度处相对剂量分布的物理量。

等效方野:如果使用的矩形野火不规则野在其照射野中心轴上的百分深度剂量与某一方形野的百分深度剂量相同时,该方形野叫做所使用的矩形或不规则照射野的等效方野。

MLC:多叶准直器:相邻叶片沿宽度方向平行排列,构成叶片组,两个相对叶片组组合在一起,构成MLC。

Bolus:等效组织填充物:包括石蜡、聚乙烯、薄膜塑料水袋、凡士林、纱布及其他组织等效材料。

在皮肤表面及组织欠缺的位置填入组织等效物,达到改善剂量分布的效果。

剂量建成效应:百分深度剂量在体模内存在吸收剂量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剂量建成效应。

GTV:肿瘤区:是可以明显触诊或可以肉眼分辨和断定的恶性病变位置和范围。

CTV:临床靶区:包括了可以断定的GTV和(或)显微镜下可见的亚临床恶性病变的组织体积,是必须去除的病变。

ITV:内靶区:包括CTV加上一个内边界范围构成的体积。

PTV:计划靶区:是一个几何概念:包括ITV边界(ICRU62号报告)、附加的摆位不确定度边界、机器的容许误差范围和治疗中的变化。

确定性效应:是指受照剂量超过一定阈值后必然发生的辐射效应。

随机效应:发生概率与受照射的剂量成正比,但其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主要表现为有法远期效应,包括恶性肿瘤和遗传效应。

TD5/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

TD50/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0%。

肿瘤放射治疗学笔记及重点

肿瘤放射治疗学笔记及重点

临床放射生物学第1章/ 临床放射生物学在放射治疗中的作用:1)为放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2)治疗策略的实证研究;3)个体化放射治疗方案的研究和设计。

第2章/ 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1.电离辐射的时间标尺:物理阶段,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主要区别在于单个能量包的大小,而不是射线所含的总能量;化学阶段,该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清除反应之间的竞争;生物阶段,放射线早期反应时由于干细胞的杀灭,引起的干细胞的丢失所致。

2. X射线对哺乳动物细胞DNA的损伤,约三分之二是有氢氧自由基所致。

辐射损伤可以通过防护剂或增敏剂等化学途径来修饰,而直接作用是不能被修饰的。

3. 相对生物效应:以250KV X射线为参照,产生相等生物效应所需的X射线剂量与被测试射线的剂量之比。

4. LET与RBE的关系:在LET为100kev/um (中子能量均值)时,RBE最大,LET继续增高,RBE反而下降,这与高LET射线存在超杀效应有关。

5. 常规射线(低LET射线)时,氧增强比约2.5~3;治疗比=正常组织的耐受量/肿瘤组织致死量。

治疗增益因子(TGF)=肿瘤组织的RBE/正常组织的RBE。

第3章/ 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1. 辐射诱导的DNA损伤的几种主要形式:单链,双链断裂。

其中双链断裂被认为是电离辐射在染色体上所致的最关键损伤,双链断裂大约是单链断裂的0.04倍,与照射剂量呈线性关系,表明是由电离辐射的单击所致。

2. 增殖性细胞死亡:细胞死亡可发生在照射后的第一次或以后的几次分裂。

是辐射所致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

细胞死亡时放射线对细胞的遗传物质和DNA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所致。

3. 凋亡作为辐射所引起的细胞死亡形式,是高度细胞类型依赖性的。

细胞死亡与肿瘤细胞在繁殖完整性的丢失在概念上存在根本意义的不同,放射可治愈性结局的主要依据后者。

4. 鉴别细胞存活的唯一标准是,受照射后细胞是否保留无限增殖的能力,即是否具有再繁殖完整性。

在离体细胞培养实验体系中,细胞群受照射后,一个存活的细胞可以分裂繁殖成一个细胞群体(≥50个细胞),称为克隆,这种具有生成克隆能力的原始存活细胞, 称为克隆源性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恶性肿瘤的临床治愈率为45℅,其中外科占22℅,放射治疗占18℅,化学治疗占5℅
根据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分类:
1、放射高度敏感的肿瘤:恶性淋巴瘤、睾丸精原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尤文肉瘤、小细胞肺癌
2、放射中度敏感的肿瘤:鳞状细胞癌、宫颈癌、宫体癌、乳腺癌、皮肤癌、肾移行细胞癌
3、放射低度敏感的肿瘤:胃肠道的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
4、放射敏感性较差的肿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放射治疗的禁忌症
1
(1
(2
(3
(4
2
(1(2)肿
3
(14)
3、
(源轴
1、进一步减少肿瘤周围组织和器官进入射野的范围,使正常组织得到保护,提高了靶区剂量;
2、对位于解剖结构复杂、距离重要器官较近、形状不规则肿瘤的治疗,可减少放射治疗并发症的发生;
3、进行大剂量低分割照射,缩短治疗时间,提高肿瘤的控制率。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必将成为21世纪放射治疗技术的主流。

近距离放射治疗:通过人体的自然腔道(如食管、阴道、直肠)或经插针置入、经模板敷贴等方式,将密封的放射源置于瘤体内或管腔内进行照射,称为近距离放射治疗(又称内照射)。

敷贴技术:是将施源器按一定规律固定在适当的模板上,然后敷贴在肿瘤表面进行照射的一种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非常表浅的肿瘤,一般肿瘤浸润深度<5mm为宜。

放射性核素治疗是将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等方式引入人体内,利用核素的电离辐射效应,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达到治疗的目的。

人体某种器官或病变对某种放射性核素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点,因而病变局部可受到大剂量照射,其他组织和器官可以得到保护。

比如用碘131治疗甲状腺癌,磷32治疗癌性胸水,钐153和锶89治疗骨转移癌等
治疗计划的定量评估,主要是使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

DVH表示的是肿瘤的体积或正常组织接受的照射剂量,是评估治疗计划的有力工具,可以直接评估高剂量区与靶区的适合度。

它不仅可评估单一治疗计划,也可比较多个治疗计划。

缺点是不能显示靶区内的剂量分布情况,因此要与等剂量分布图结合使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放射性皮炎:一般分为三度:1度为毛囊性丘疹和脱毛,DT20-30GY;2度为红斑反应,DT40GY;3
但更
1、不易与其他物质起反应,性质稳定;
2、有效剂量没有毒性或毒性很低,副作用小;
3、有较长的生物半衰期,在体内能保持其药物活性,足以渗入整个肿瘤;
4、对不同周期的细胞均应有效;
+(1
(2
(3

T1或
食管的分段:即食管入口到胸骨上切迹处为颈段,胸骨上切迹到气管分叉处为胸上段,气管分叉到贲门全长的上1/2为胸中段,气管分叉到贲门全长的下1/2为胸下段。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治愈率为14%-15%
根据肺癌的发生部位分为三型:1、中心型肺癌2、周围型肺癌3、弥漫型肺癌
根据肺癌病理类型分为:1、小细胞癌2、非小细胞肺癌
霍纳综合征(Horner syndrome,又称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为肿瘤压迫交感神经节所致,表现为患侧眼球内陷、上睑下垂、眼裂狭窄、瞳孔缩小、患侧颜面无汗和发红等。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由于纵膈内淋巴结转移压迫或肿瘤直接压迫上腔静脉而产生的急性或亚急性综合征。

主要体征是头颈部及胸部静脉曲张、颜面及口唇
发绀、面部肿胀、部分患者表现上肢水肿或眼结膜水肿、视力模糊等。

肺上沟癌(又称Pancosat瘤或肺尖癌)指肺尖发生的支气管肺癌,常为低度恶性的鳞状细胞癌,生长较缓慢,手术不易彻底切除,常选择术后放射治疗。

急性放射性肺病:多发生在肺组织受照射DT30-40Gy/3-4周后,到放射治疗结束后2个月达高峰。

约15%左右的患者因遗传等因素对放射线高度敏感,仅照射DT20-25Gy也会产生此并发症。

Ⅰ,Ⅱ以及ⅢA期首选手术,术后放疗50-55GY
非小细胞癌的根治性放射治疗适应症:
1.因高龄或内科原因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的Ⅰ,Ⅱ期患者;
2.病变局限于一侧胸腔,照射面积≤100平方厘米
3.KPS≥60分,白细胞计数>3.5*10^9/L,血红蛋白>100g/L;
4.无严重内科疾病
5.无远处转移
1
2
3
4
3cm,
(1
(2
(3
(4
,持续
TACE
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放射性肝炎是主要并发症,照射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管腔狭窄乃至闭塞。

小叶中心区域发生异常变化,肝细胞萎缩、坏死及肝小叶结构破坏致肝功能损害。

全肝照射安全剂量<DT30-35GY/3-4周,随剂量增加,发生放射性肝炎概率增加。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胃癌中的粘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不适合放疗。

前列腺癌占欧美国家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死亡率仅次于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此抗原具有显着的器官特异性,是最重要的前列腺癌标记物。

前列腺癌能手术先手术,首先进行内分泌治疗再放疗。

接受近距离治疗者一般同时满足下面三个条件:1、临床分期为T1-T2a 2、Gleason评分<6 3、PSA<10μg/L
宫颈癌临床分期ⅡA期无明显宫旁浸润ⅡB期有明显宫旁浸润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ⅠA期-ⅡA期的早期患者ⅡB-Ⅳ期患者以放射治疗为主
宫颈癌的放射治疗以腔内照射配合外照射的方法应用最为普遍
A点定义为阴道穹窿垂直向上2cm与子宫中轴线外2cm交叉处。

B点位于A点外3cm,B点及其上方组织的剂量与淋巴结引流区得受量有关。

A点最大剂量为DT70GY
宫颈碘试验:正常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含丰富糖原,碘溶液涂染后呈棕色或深褐色,不能染色区说明该处上皮缺乏糖原,可为炎性或有其他病变区。

在碘不着色区行活检,可提高诊断率。

全盆腔照射40-45GY后开始腔内照射(因为肠子安全剂量为45GY)
乳腺癌是来源于乳腺组织的恶性肿瘤,在妇女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居第一位。

男生是肺癌占第一位。

腋窝淋巴结分为三组:位于胸小肌下缘以下的淋巴结为第一组;在胸小肌上、下缘之间的为第二组;胸小肌上缘上方的淋巴结为第三组,即通常所指的腋顶或锁骨下淋巴结。

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