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三章传热
化工原理传热

换热器中冷热流体一般为逆流流动,这主要是为了( C )(A)提高传热系数(B)减少冷却剂用量(C)提高对数平均温度差(D)减小流动阻力采用逆流主要是换热器两端的温度差膖1和膖2比较接近,因此对数平均温度差大。
而冷却剂用量则取决于换热量与传热温差无关。
[2] 冷热流体在套管换热器内换热,内管走冷流体,如果冷流体流量增大一倍,则总传热系数(A ),冷流体的出口温度() 。
(A)增大,下降(B)增大,升高(C)减小,下降(D)减小,升高流量增加一倍,传热量就增加一倍。
尽管管内流速也增加一倍,但由于帷U*即姑豢赡茉黾右槐,K当然更不可能增加一倍,所以K 增加,出口温度下降。
[3] 在间壁式传热中,热量从热流体传到冷流体的过程,热阻主要集中在(B )。
(A) 金属壁(B) 冷、热流体的层流底层内(C) 冷、热流体的主体(D) 平均分配在各层金属的导热系数远大于流体的导热系数,所以金属壁的热阻很小,从上图的温度分布曲线可知,热阻主要集中在冷、热流体的层流底层。
[4] 在蒸汽冷凝传热中,不凝性气体的存在对对流传热系数岬挠跋焓莀A。
(A) 不凝性气体的存在会使嶂荡蟠蠼档汀£(B) 不凝性气体的存在会使嶂瞪摺£(C) 不凝性气体的存在与否,对数据无影响。
(D) 不一定在蒸汽冷凝传热中,不凝性气体的存在会在壁面形成一层膜,从而使对流传热系数大大降低。
[5] 在圆形直管内作无相变强制湍流的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来自—B__。
(A) 理论方法(B) 因次分析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C) 因次分析法(D) 数学模型法a =(入/d)首先通过因次分析法推导出圆形直管内作强制湍流的3个准数,再用实验的方法关联出三个准数间的关系式。
[6] 计算蒸汽冷凝的对流传热系数,其定性温度应为(C )。
(A)蒸汽温度(B)壁温(C)膜温(D)当然是膜温即壁温与蒸汽温度的平均值。
[7] 列管换热器管程常用的流速范围是:一般液体________ B__m/s,气体______ m/s(A)~3 3 ~ 15(B)~3 5 ~30(C)3~ 15 5 ~ 30(D)3~ 15 3 ~ 15根据经验管内流速,一「般液体在〜3m/s,气体在5〜30m/s[8] 在确定换热器的流道空间时,一般来说,蒸汽走管__________ ___;易结垢流体走管_______;有腐蚀性流体走管___A____;粘度大的流体走管 _______ 。
化工原理---传热.第三讲-2016.5.12 (1)

并流,可降低该处壁温,延长换热器使用寿命。 34
小结
LMTD法------对数平均温差法
Q KStm
Q qm,hcp,h T1 T2 Q qm,ccp,c t2 t1
1 Ko
1
o
Rso
bdo
dm
Rsi
15
2. 总传热系数
当两侧对流传热系数相差较大时,K近似等
于 i ,o 中小者。
欲提高K值,强化传热,最有效的办法是减
小控制热阻。
有人曾作过实验,数据如下:
0(w/m2.K) i(w/m2.K) K(w/m2.K)
5000
40
39.7
10000 40
39.8
5000
80
78.8
例5-5?
16
2. 总传热系数
2)K的实验查定
Q KStm
3)总传热系数的经验值 在有关传热手册和专著中载有某些情况下
K 的经验数值,可供设计参考。
17
列管换热器总传热系数K的经验数据
流体种类
水—气体 水—水 水—煤油 水—有机溶剂 气体—气体 饱和水蒸气—水 饱和水蒸气—气体 饱和水蒸气—油 饱和水蒸气—沸腾油
dQ
w
w
w
w
T t
1
b
1
1
b
1
dS dS dS
ii
m
oo
dS dS dS
ii
m
oo
上式两边均除以 dSO
dQ
T t
dS o
化工原理传热

化工原理传热传热是化工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涉及到许多工艺过程和设备的设计与操作。
在化工生产中,传热过程不仅影响着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还直接关系到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
因此,对于化工原理传热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对于化工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
传热的基本原理包括传热方式、传热系数、传热表达式等。
传热方式主要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质内部的传递,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的对流传递,而辐射是指热量通过电磁波的辐射传递。
传热系数是描述传热效果的物理量,它与传热介质的性质、流体状态、流体性质等因素有关。
传热表达式则是用来描述传热过程的数学表达式,可以通过传热方程和传热系数来进行计算和分析。
在化工生产中,传热过程通常涉及到换热器、蒸发器、冷凝器等设备。
换热器是用来实现不同流体之间热量交换的设备,它包括了许多种类,如壳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
蒸发器是将液态物质转化为气态物质的设备,它在化工生产中应用广泛。
而冷凝器则是将气态物质转化为液态物质的设备,也是化工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传热过程中,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是相互作用的。
热传导是传热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它在许多设备和工艺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对流传热则是流体在传热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受到流体的流动状态、速度、流体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而辐射传热则是在高温条件下的一种重要传热方式,它在许多高温工艺和设备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总的来说,化工原理传热是化工工程师必须要深入了解和掌握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对传热的基本原理、传热设备和传热过程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化工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本文能为化工工程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三空气总传热

实验三、总传热系数与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间壁式换热器的结构与操作原理;2.学习测定套管换热器总传热系数的方法; 3.学习测定空气侧的对流传热系数;4.了解空气流速的变化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套管式换热器,热流体走管间,为蒸汽冷凝,冷流体走内管,为空气。
该传热过程由水蒸气到不锈钢管外管壁的对流传热、从外管壁到内管壁的传导传热、内管壁到冷水的对流传热三个串联步骤组成。
图1. 传热实验装置流程图1-空气流量调节阀 2-转子流量计 3-蒸汽调节阀 4-蒸汽压力表 5-套管换热器 6-冷凝水排放筒 7-旋塞 8-空气进口温度计 9-空气出口温度计 10-不凝气排放口套管换热器5由不锈钢管(或紫铜管)内管和无缝钢外管组成。
内管的进出口端各装有热电阻温度计一支,用于测量空气的进出口温度。
内管的进、出口端及中间截面外壁表面上,各焊有三对热电偶,型号为WRNK-192。
不锈钢管规格Φ21.25⨯2.75,长1.10米 S=πd o L=0.0734m 2 紫铜管Φ16⨯2,长1.20米 S=πd o L=0.0603m 2 转子流量计(空气,0~20m 3/h ,20℃)数字显示表SWP-C40 此设备的总传热系数可由下式计算:mt S Q K ∆⋅=其中 ()()出进出进t T t T t T t Tt m -----=∆ln式中:Q ——传热速率,W ;S ——传热面积,m 2;S=πd o L;m t ∆——对数平均温度差,℃T ——饱和蒸汽温度,℃,根据饱和蒸汽压力查表求得;出进、t t ——分别为空气进、出口温度,℃。
通过套管换热器间壁的传热速率,即空气通过换热器被加热的速率,用下式求得:()进出t t c m Q p s -⋅⋅=, W其中,C p 应取进、出口平均温度下空气的比热容。
W=V s ⋅ρ,其中ρ为进口温度下空气的密度。
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为m t S Q ∆⋅⋅=α式中S ─内管的内表面积,m 2;α─空气侧的对流传热系数,W/(m 2⋅︒C);∆t m ─空气与管壁的对数平均温度差,︒C 。
化工原理实验-传热

It depends only on yourself!
序号
左
右
体积流量 (m3/s)Biblioteka 备注186.0
29.0
31.5
28.5
204
416
3.1
2
89.0
28.0
31.0
28.0
221
398
2.8
3
90.0
27.5
30.5
28.0
231
389
2.3
典型计算
五、思考题以及讨论
1.分析影响传热系数及给热系数的因素? 2.如何提高传热效率,采取何种措施可提高K和α值 3.tm、 tm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如何确定? 4. 本实验中一共用到哪些假设?
管中做强制对流,
故 2 和 的值较大,
2 d 2 ( 水侧贡献 )
和
d m ( 壁厚贡献 )
值较小可忽略,
于是 K 1 另热空气在圆形直管中 作强制湍流运动时, Nu A Re
m
Pr
n
三、实验步骤
1. 熟悉传热实验流程及仪表使用,检查设备,作好运转操作准备。 全开空气进口阀和各换热器的空气流量调节阀,开启鼓风机通空气进入电加热器。 2. 拧开冷却水阀,通冷却水进换热器壳程。确定所测换热器,关闭其余换热器的空气流 量调节阀。 3. 启动电加热器电源,调节变压器功率1~1.5KW预热空气, 观测热空气入换热器的进口 温度是否大于75°C,若大于75°C,微调变压器,保持在三分中内进口温度变化不超 过1C°,即可读取空气流量、热空气和冷却水进、出口温度。 4. 调节空气流量调节阀,改变空气流量,稳定3~5分钟后,依次读取空气流量、热空气 和冷却水进出口温度,如此反复测取数据6~8次,完成所测换热器的数据采集。
化工原理 传热

三. 气体的导热系数
气体的导热系数最小,有利于保温、绝热。 气体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相当大的压强范围内,气体的导热 系数随压强的变化很小。 常压下气体混合物的导热系数可用下式估算:
式中
yi———气体混合物中i 组分的摩尔分率; Mi———气体混合物中i 组分的分子量,kg/kmol。
4.2.2
(4-6a)
即为单层圆筒壁的热传导速率方程。
式(4-6a)也可写成与平壁热传导速率方程相类似的形式,即
t1 t2 Q λA m r2 r1
比较可知
r r Am 2l 2 1 2rml ln(r2 / r1 )
其中
rm
4.2 热传导(Conduction)
4.2.1 热传导的数学描述─傅立叶定律
4.2.1
4.2.2 4.2.3
导热系数
平壁的稳定热传导 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
4.2.1 傅立叶定律
一. 温度场和等温面 物体或系统内的各点间的温度差,是热传导的必要条件。由热传 导方式引起的热传递速率(简称导热速率)决定于物体内温度的 分布情况。 温度场就是任一瞬间物体或系统内各点的温度分布总和,表达式 为: t = f (x, y, z,θ)
分别为t1、t2、t3和t4且t1 >t2 >t3 >t4,则通过各层平壁 截面的传热速率必相等: 即
Q λ1 A1 t t t t t1 t2 λ2 A2 2 3 λ3 A3 3 4 b1 b2 b3
或 由式解出
Q
t1 t 2 t 2 t 3 t 3 t 4 b1 b2 b3 λ1 A1 λ2 A2 λ3 A3
减小燃烧炉的热损失,在普通砖的外表面增加一层厚为30mm,导热 系数为 0.03 W/(m℃)的保温材料。待操作稳定后,又测得炉壁内 表面温度为800℃,外表面温度为80℃。设原有两层材料的导热系数 不变,试求:
《化工原理》传热计算

Q = W1·Cp1·(T1-T2 )= W2·Cp2·(t2- t1) + W2 ·r
若热损失为Q损,则:
Q = W1·Cp1·(T1-T2 )= W2·Cp2·(t2- t1) + W2 ·r +Q损
(4)冷热流体均有相变
热流体的放热量 = W1 ·Cp1·(T1-T2 )+ W1R 冷流体的吸热量 = W2 ·Cp2 ·(t2 - t1) + W2 ·r
1 1 1
K
i
o
设 1 10;2 1000 则
K 1
1
10
1 1 1 1
1 2 10 1000
现提高 α2 10000
则
K
1 11
1 2
1
1
1
10 10000
10
若提高 α1 100
K
1
1
1
1
1
1
100
则
1 2 100 1000
若 i o 则 K o
管壁外侧对流传热控制
四、平均温度差的计算
1、恒温差传热
壁面两侧进行热交换的冷热流体,其温度不 随时间及位置而变化。
2、变温差传热
采用对数平均值计算平均温度差(传热平均推 动力)。
(1) 并流
冷热流体流动方向相同。
tm并
t1 t2 ln t1
T1
t1 T2 t2
ln T1 t1
t2
T2 t2
(2) 逆流
Q热
T
TW 1
α1 S1
Q壁
TW
b
tw
λ Sm
Q冷
化工原理热传热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热传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
2. 理解热传递的基本定律,如傅里叶热传导定律、牛顿冷却定律和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3. 学会应用热传递原理分析化工过程中典型设备的热量传递问题。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学模型对热传递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
2. 掌握使用实验方法研究热传递过程的基本技能。
3. 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热传递问题,进行初步的热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工热传递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 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认识到热传递在化工领域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与他人交流合作。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化工原理中的热传递章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考虑到学生年级的知识深度,课程设计将侧重于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能够理解抽象概念和进行定量计算的阶段,具有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但需加强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将热传递原理与化工实践相结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并能在后续学习和工作中灵活运用。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基本概念:导热、对流、辐射。
- 教材章节:第二章 热传递基本概念与定律。
- 内容:热能传递方式、热传递过程中的能量守恒。
2. 热传递基本定律:傅里叶热传导定律、牛顿冷却定律、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 教材章节:第二章 热传递基本概念与定律。
- 内容:热传导定律推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基本原理。
3. 热传递数学模型与计算:稳态和非稳态热传递、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教材章节:第三章 热传递数学模型与计算。
- 内容:建立数学模型、求解热传递方程、应用实例分析。
4. 热传递实验方法:实验设计、数据采集、结果分析。
- 教材章节:第四章 热传递实验方法。
- 内容:实验原理、实验设备与操作、实验数据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 S
Kt m
t m
1/ K
(1-3)
传 热 速 率
传热温度差(推动力) 热阻(阻力)
式中:△tm──传热过程的推动力, ℃ 1/K ──传热总阻力(热阻),m2 ·℃/W
两点说明:
➢ 单位传热面积的传热速率(热通量)正比于推动力,反比于 热阻。因此,提高换热器的传热速率的途径是提高传热推
动力和降低热阻。
三、 换热器类型
换热器:实现冷、热介质热量交换的设备
用于输送热量的介质—载热体。 加热介质(加热剂):起加热作用的载热体。水蒸气、热水等。 冷却介质(冷却剂):起冷却作用的载热体。冷水、空气制冷剂。
① 直接混合式 —— 将热流体与冷流体直接混合的一种传热方式。 ② 蓄热式 —— 热量 存储在热载体上 传递给冷流体。如
式中:d1为套管的内管直径,d2为套管的内管直径。
应用范围:
Re 1200 ~ 220000, d2 1.65 ~ 17 d1
特征尺寸: 流动当量直径de。
定性温度: 流体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滴状冷凝:若冷凝液不能润湿壁面,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冷凝 液在壁面上形成许多液滴,并沿壁面落下,此中冷凝 称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多为膜状冷凝过程。
➢ 一般金属(固体)的导热系数>非金属(固体)>液体>气体
➢ 多数固体λ与温度的关系
λ=k0+k×t
单位:W/(m •K)
k0 --0℃下的导热系数
k为经验常数。
对大多数金属材料,其k值为负值;对非金属材料则为正值。
➢ 对于金属 t ↑ λ↓(通过自由电子的运动) 对于非金属 t ↑ λ↑ (通过靠晶格结构的振动) 对于液体 t ↑ λ↓ (通过靠晶格结构的振动) 对于气体 t ↑ λ↑ (通过分子不规则热运动)
➢ 从式(1-1)可知,如果己知传热量Q,则可在确定K及
△tm的基础上算传热面积S,进而确定换热器的各部分尺寸, 完成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3.导热系数
由2-3式推导:
dQ tq t来自单位:W/(m •K)dS
2-3b
x x
➢ λ表征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其值与
物质的组成,结构、密度、温度及压强有关。由实验测得。
可能反而使热损失增大。 假设保温层内表面温度为t1,环境温度
r0 tf
为tf,保温层的内、外半径分别为r1和r0,
r1 t1
保温层的导热系数为λ,保温层外壁与空气
之间的对流传热系数为α。
热损失为:
Q t1 t f
t1 t f
R1 R2
1 ln r0 1
2L r1 2r0L
分析:当r1不变、r0增大时,热阻R1增大,R2减小,因此有 可能使总热阻(R1+R2)下降,导致热损失增大。
(图3-3动画) 冷、热流体交换流过热载体时,热流体将热量传递给冷流
体。如炼焦炉中煤气燃烧系统就是采用蓄热式换热。
③ 间壁式 —— 热流体通过间壁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 化工、食品生产中应用极为广泛,主要有:
夹套式热交换器; 蛇型式热交换器; 套管式热交换器; (套管式换热器) 列管式热交换器; (列管式换热器)(带补偿圈) 板式热交换器。
滴状冷凝时,冷凝液在壁面上不能形成完整的液 膜将蒸汽分开,大部分冷壁面直接暴露在蒸汽中,可 供蒸汽冷凝。因此热阻小得多。实验结果表明,滴状 冷凝的传热系数比膜状冷凝的传热系数大5~10倍。
工业上,大多数是膜状冷凝,在冷凝器的设计中 按膜状冷凝设计。
蒸汽冷凝时的传热推动力是蒸汽的饱和温度与壁面温度之差。
第一节 传热的基本概念
一、传热在生物(食品)工程中的应用
➢ 传热:是不同温度的两个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两个不同温 度部位之间所进行的热的转移。
➢ 传热在生物(食品)工程中的应用: (1)一般的加热、冷却、冷凝过程; (2)食品的杀菌和保藏; (3)蒸发浓缩、干燥、结晶(通过加热去除水分); (4)蒸煮、焙烤(通过加热使食品完成一定的生化反应)。
四、 传热过程中基本问题与传热机理
➢ 传热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可以归结为: ① 载热体用量计算 ② 传热面积计算 ③ 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④ 提高换热器生产能力的途径。
➢ 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依靠两个基本关系。
⑴ 热量衡算
➢ 根据能量守恒的概念,若忽略操作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则 Q热=Q冷, 称为热量衡算式。由这个关系式可以算得载热 体的用量。
➢ λ随压力变化不大。只有当系统的压力P, 3kpa ≥ P或 P≥200Mpa,随压力的降低,导热系数λ也降低,当 达到真空,λ约为0,保 温 瓶 的 夹 层 抽 真 空 就 是 此 道 理。
保温层的临界直径
通常,热损失随着保温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少。对于小直
径圆管外包扎性能不良的保温材料,随着保温层厚度的增加,
(1-2)
式 中:
Q──传热速率,W; S──传热面积,m2 ; △tm──温度差,℃; K── 传热系数,它表明了传热设备性能的好坏,受换热器的结构性能、 流体流动情况、流体的物牲等因素的影响,W/m2·℃ ; n ──管数; d ──管径,m; L ──管长,m。
➢ 将式(1-1)变换成下列形式:
➢ 食品生产过程对传热的要求: 强化传热(加热或冷却物料) 削弱传热(设备和管道的保温)
二、传热的基本方式
热的传递是由于系统内或物体内温度不同而引 起的,根据传热机理不同,传热的基本方式有三种:
➢ 热传导(conduction); ➢ 对流(convection); ➢ 辐射(radiation)。
注:传热计算中,究竟采用哪个当量直径,由具体的关联式决
定。但将关联式中的di改用de是近似算法。对常用的非圆管 道,可直接通过实验求得计算α的关联式。例如套管环隙, 用水和空气进行实验,可得α关联式:
0.53
0.02
de
d2 d1
Re0.8 Pr1 / 3
⑵ 传热速率
➢ 传热速率Q (热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传热面的热量称
为传热速率,以Q表示,其单位W—(j/s)。
➢ 热通量q: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传热面的热量,W/m2。q=Q/S
➢ 实践证明,传热速率的数值与热流体和冷流体之间的温度差
△tm及传热面积S成正比,即:
Q=KS△tm
(1-1)
S=nπd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