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差异(四大地区)

合集下载

区域发展差异1

区域发展差异1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课时1 四大地区的差异[学习目标]1.了解四大地区的划分。

2.针对两个典型地区,学会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

1.四大地区(1)划分依据:、、和。

(2)四大地区:①东部地区: 11个省(市、区)和特别行政区。

②中部地区: 6个省区。

③西部地区: 12个省(市、区)。

④东北地区: 3省。

2.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1)总体特点:区域发展差异突出,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相对;中部地区加速、西部地区各方面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东部地区在转方式、调结构、等方面成效显著。

(2)具体表现:①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地区、和相对发达;东北地区以为主导;中、西部地区,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②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东部地区,、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产业蓬勃发展;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仍然是以为主体。

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分布密度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远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③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开放程度,吸纳外资的能力强;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西部地区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尤其是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

思考有人说,我国四大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是造成四大地区差异的根本原因,对吗?1.读教材P15图1-13“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比较”,比较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并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再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2.读教材P15~16图1-14“某地区产业结构比例变化”、图1-15“某地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变化”,回答问题。

(1)说一说该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和轻、重工业比例的变化情况。

这种变化趋势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2)试从三次产业构成及其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所占比例两个方面,对该地区2012年产业结构进行评价。

知识点拨我国四大地区优势条件、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地区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东部地区主要的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是海运便利,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水平高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多洪涝灾害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中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是农林牧产品的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及重工业发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东西交通建设西部地区有漫长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交通,开发能源、矿产东北地区工业基础好;水陆交通便利;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严重。

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四大地区)高考

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四大地区)高考

1、指标:(1)常用指标
常用 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人均国民收入( GNP)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区域 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 类型 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地区
高收入地区 ≠ 发达地区
(2)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预期寿 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
3、区域的空间结构总体发展趋势 影响因素: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
总体发展趋势: 平衡——不平衡——平衡……
二、区域发展阶段
(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经济发 展水平
区域产 业结构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 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区域空 间结构
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缺少拥有雄厚实力 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区域 对外开放程度最低
水路、公路、铁路交通 便利,尤其是水运很发 达
对外开放相对较早,开放程 度较高,外向型经济成就突 出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北方
南方
自然资源 优势
限制性因 素 面临问题
经济地位
森林、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矿产、生 铁矿等资源丰富 物资源、水力资源
等相当丰富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 水资源不足,黄土 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区域发 展状态
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阅读P9材料,回答问题
1、匹兹堡的地理位置特点是: 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北
部,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通,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 2、匹兹堡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的原因: 19世纪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附近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大 规模开发利用,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 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通过五 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匹兹堡才成为逐渐发展 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3、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

《§1.3--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1.3--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1.3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四大地区的范围并对比分析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划分界线及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4、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1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教学难点】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地图册PPT课件【教学过程】〖导入〗(点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间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授新〗进入21 世纪以后,我国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板书)一、四大地区的差异(一)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读图)P13图1-12“我国四大地区”(问题)P14活动——问题1:我国四大地区各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简称表示)(回答)略(板书)(二)四大地区1、东部地区(13个):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台琼、港澳2、中部地区(6个):晋豫皖、鄂湘赣3、东北地区(3个):黑吉辽4、西部地区(12个):陕甘宁青新蒙、云贵川渝藏桂(问题)P14活动问题2:(回答)家乡陇县在陕西,属于西部地区。

(承转)我国四大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发展差异突出,表现在诸多方面。

(板书)(三)发展差异(读表)“我国四大地区基本情况”。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差异?为什么?(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读图)四大地区经济发展比较(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有何差异?为什么?(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板书)1、水平、速度差异:(读图)P15图1-13“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比较”(问题)比较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再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中考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分区

(中考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分区

考点18 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分区考点热度★★★★☆一、地理差异显著1.自然环境差异显著(1)气温: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环境差异显著(1)农业: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2)人口、城市、交通线:东密西疏。

(3)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南北差异不明显。

二、四大地理分区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将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代号区域界线主导因素①西北与北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400mm 降水②青藏与其他地区:地势一、二级阶梯界线吻合地势或地形③南方与北方:秦岭—淮河800mm 气温、降水(或气候)三、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2)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4)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5)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6)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7)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秦岭—淮河一线以南耕地类型旱地400mm<X<800mm 水田x>800mm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1月气温低于0度高于0度温度带中温带、暖温带、寒温带亚热带、热带河流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汛期短,冬结冰流量大、季节变化小、汛期长、冬季不结冰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干湿地区以半湿润区为主湿润区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水稻、油菜民居特征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度大,墙体高传统主食以面食为主以米饭为主体育活动溜冰、骑马游泳、划船冬季河流结冰不结冰交通运输陆路运输为主,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水运是常用的运输方式考向一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山脉和地形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我国1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图中山脉甲,该山脉的名称是A.昆仑山B.秦岭C.祁连山D.武夷山2.甲山脉与淮河构成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与该界线大致吻合的是A.0℃等温线B.亚热带与中温带的界线C.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D.800毫米等降水量线3.关于该地理界线南、北两侧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线以南冬季河流封冻B.该线以北耕地以水田为主C.该线以南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D.该线以北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等【答案】1.B 2.D 3.D【解析】1.我国1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图中山脉甲,甲是东西走向的秦岭,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之一,故选B。

1.3区域发展差异(四大经济、南北方、西部)

1.3区域发展差异(四大经济、南北方、西部)

返回
2.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P19活动:读下图,说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
(4)对外开放的差异 东部沿海开放早,中西部开放晚 东部开放程度高,中西部开放程度低
思考:对外开放的差异,对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2.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1)经济发展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东>东北>中>西
(2)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优,东北较优,中西部不够合理
北方:煤矿、铁矿、石油丰富
扬长:重工业地区 和能源基地
南方:有色金属矿丰富,水力资源丰富
扬长:有色冶金工业基地 避短:轻工业发达
三.西部大开发 (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
1、目的:缩小地区差异,加速西部开发。
2.范围: 12+3
3.西部的优势:
资源丰富—矿产、油气、水能、土地等优势突出 4.西部的劣势:
联系密切
原因
返回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先决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基础与产业结构、 工业化与城市化, 交通与市 场、劳动力与科技教育、 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国家 政策等)
二.南方与北方
1.范围、界线: 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为界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1)自然条件的差异: 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2)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工农业、交通、人口与城市、对外开放等
气候: 气温:冬季0℃等温线—温度带: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降水:800mm年等降水量线—干湿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界线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河流: 冬季是否会结冰的界线 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
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 土壤: 红壤与棕壤、黄棕壤的分界线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四大地区+西部大开发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四大地区+西部大开发

◆ 推1动952城年市-20化01的年该进市程农,业促、轻进工区业域、经重工济业的比、工业化差异(见书本图1-16)
◆工业化进程: 中西部相对滞后 ◆工业产值: 东部地区最大 ◆工业结构(即原因)
东部地带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 已占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西部地区的劣势
缺:人才、技术、资金缺乏,
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落后
限制:位置(内陆)地势(高) 气候(干旱)生态(脆弱)
农业 畜牧业为主:四大牧区
工业
种植业:灌溉农业(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河谷农业(藏南谷地) 绿洲农业(新疆沙漠边缘) 成都平原
以重工业为主 攀枝花、重庆的钢铁工业 以兰州为中心的冶金、石化工业 西安的飞机制造业 新疆的石油工业 柴达木盆地的钾盐生产
意义
(1)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 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3)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4)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一、四大地区差异(见书本图1-13)
东北:3省 东部:沿海各省(去掉头尾)+3个直辖市 西部:内新青西+陕甘宁+四川重庆+云贵+广西 中部:山西+河南+两湖+安徽+江西
1、产业结构差异(见书本图1-14)
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产业结构 工业结构
先进制造业、 高科技产业 和第三产业 相对发达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仍然以传统型工业为主。
3、城市化差异(见书本表格)

中国四大区域

中国四大区域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北方地区1.自然条件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气候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

水量北丰南小,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结冰期北长南短。

主要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主要湖泊:白头山天池、兴凯湖。

植被: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白山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

土壤:东北地区黑土分布广泛,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为钙质土。

主导因素: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大。

2.农业生产条件: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

乡村振兴战略的区域发展差异

乡村振兴战略的区域发展差异

乡村振兴战略的区域发展差异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革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

然而,由于中国广袤的土地面积和多元化的地理环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不同地区间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异。

本文将以北方、南方、东部沿海、西部和中部地区为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区域发展差异。

一、北方地区北方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土地辽阔,而水资源较为匮乏,同时气候条件寒冷干燥,农业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北方地区应着重发展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北方地区还可通过开发生态农业、农村旅游等产业,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二、南方地区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适宜农业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在南方地区应注重发展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业,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

此外,南方地区还可利用优质水资源和气候条件,发展水产养殖业和互联网+农业,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三、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化程度较高。

乡村振兴战略在东部沿海地区应聚焦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革命。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同时,加强乡村品牌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农村地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四、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农业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

乡村振兴战略在西部地区应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

五、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地处中国的腹地,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乡村振兴战略在中部地区应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产业革命。

通过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和农业质量意识,改善农产品质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表为我国四大地区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重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土地面积/万㎞² 9.5
10.7
71.6
8.2
人口/万人
38.2
26.7
27.0
8.1
从数据可以看 出东、西部地 区各自的优势 是什么?
土地 资源
人力 资源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2010年
GDP占全 人均GDP/
比较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 业结构差异。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差异:东部地带的第二、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均高于全国平 均水平,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带 的产业结构较优;中西部地带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较大 的比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原因:(1)东部地带的自然条件优越,濒临海洋,具有开放性 和便利的海运;中西部地带自然条件差,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状态 。(2)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基础,东部好于中西部地带。(3)历 史时期形成的人们的心里特征也有差异,东部地带的人们在经济 竞争面前危机感和紧迫感较强。
4
(4)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区域
影响因素
自 地形
然 气候
因 素
自然资源
东部地带
平原丘陵为主,地势低平 季高风区,湿润,雨热同期 能源、矿产、水资源不足
社 城市化水平
较高
会 因
科技教育和文化
比较发达
素 对外开放程度 高
经 发展基础
济 产业结构
因 素
交通运输状况
其 劳动力资源
他 民族心理特征
因 素
……
改进对策:中西部地带应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
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说一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和轻重 工业比例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 趋势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会起到什么样的 作用?
(1)该城市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的比 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从工业结构 来看,轻工业比例大幅度上升,重工业比例逐步下降 。
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和轻工业比例大幅上升 能活跃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城市化的进 程,促进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 化的需要。
试从三次产业的构成及其工业内 部轻重工业所占比例两个方面, 对该地区2012年的产业结构进行 评价。
(2)从三次产业的构成来看:第一产业比重仍 然过大,第二产业需要进一步发展,应大力发 展第三产业;
雷峰塔 浙江杭州西湖
灵隐寺
布达拉宫
立体的画,凝固的诗,无 声的音乐
填图我能行!!
判断
1、我国东部地区的省级行政单位都临海。
2.我国临海的省级行政单位都属于东部地区 。
下列省区中与所属经济地带对应正确的是 A.吉林、辽宁、天津——东北地区 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地区 C.广西、福建、上海——东部地区 D.安徽、湖南、重庆——中部地区
较好
较优,二、三产业比重大 重海偏陆大空都比较发达, 对比较落后 劳动力素质较高 较思想低观念开放,竞争意识强 弱……
中、西部地带
山地高原为主,海拔较 非季风区,多干旱或高寒
能源、矿产、森林、草 场等资源丰富
较低 相对落后
较低 较差 不合理,第一产业比 相
劳动力素质 思想观念保守,竞争意识
……
地区
合计
100 50 400万 200万 万~ 万~ 人口 ~400 200万 100万 以上 万人口 人口 人口
20 万~ 50万 人口
20万 人口以

东部 88
7
18 27 26
9
1
中部 80
2
6
24 35 13
0
西部 87
3
5
26 27 24
2
东北 34
2
2
5
20
4
1
全国 289 14 31 82 108 50
从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例来看:以轻 工业为主,重工业相对较弱,由于发展重工业 条件差,应进一步加强轻工业的发展。
(2)工业化差异
读“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工业增加值结构”图 ,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
京津唐
辽中南
沪宁杭 珠江三角洲
(3)城市化化差异
根据下表说明我国城市化的区域差异。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产 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先进制造业 高科技产业 和第三产业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 还占有较大的比重
以重化工 业为主导
构 相对发达
工 以轻型或 业 综合型产 结 业为主 构
表现出一 定的过渡 性特征
以重型工 业为主
以重型工 业为主
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1)产业结构差异
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比较
产业结构: “二、三、一 第”一产业:
国比例

53.5
45317
2012年
GDP占全 人均GDP/
国比例

51.2
57722
18.9
23950
20.2
32427
18.9
22429
19.8
31357
8.7
33866
8.8
46014
利用该数据分析中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均有差异
(4)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1)产业结构差异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为什么要划分经济地带?
由于各省级行政区的位置不同,自然 地理特点差异很大,因此各地的经济及社会发 展水平也出现差很大异。为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扬长避短,根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 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区 。
一、四大地区差异
1、四大地区
河北张家口
山东大明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