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终南山》赏析
王维《终南山》译文及赏析

王维《终南山》译文及赏析王维《终南山》译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维《终南山》译文及赏析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终南山作者: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解释终南山靠近天都,山势连绵不尽,一直延伸到海边。
回头望去,白云连成一片,走近终南山,山上的青青烟雾反而看不见了。
在中峰,可以看到不同的分野,条条山谷间的阴晴都不一样。
想要在一户人家投宿,隔着溪水问对面的樵夫。
注释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终南山别名。
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传说天帝居所。
这里指帝都长安。
海隅(yú):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青霭(ǎi):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分野:以天上星宿配地上州国称分野。
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
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hè):山谷。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赏析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辽阔、壮丽,虽然篇幅不长,只有四十个字,却形象地描绘出了这座名山的方方面面。
正所谓“以不全求全”,从而“以少总多”、“意余于像”。
全诗意境壮阔,写法细腻,形象传神。
译文高耸的终南山似乎接近长安,山峦延绵不绝遥遥伸向海滨。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钻进青蔼眼前雾团沓然不见。
巍峨终南山能分隔星宿州国,山川里的阴晴也就各不相同。
对孟郊诗歌的赏析

对孟郊诗歌的赏析孟郊,因长年生活在穷苦潦倒之中,所以在他的诗中象"泪"、"恨"、"死"、"愁"、"苦"这样的字眼随处可见。
所以有诗囚之称。
今天本店铺就与大家分享对孟郊诗歌的赏析,仅供大家参考!对孟郊诗歌的赏析11织妇辞孟郊〔唐代〕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社会,但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所谓的“女织”是相对的大多数劳动妇女白天是“田中女”,晚上要“秉机杼”。
这种现象许多纺织诗都有所反映,如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
2寒地百姓吟孟郊〔唐代〕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此诗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寒地之夜,贫苦人民和富贵人家悬殊的生活处境,鲜明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对立,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意境凄凉婉转,充满幽愤悲怆之情。
3巫山曲孟郊〔唐代〕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全诗把峡中景色、神话传说及古代谚语熔于一炉,写出了作者在古峡行舟时的一段特殊感受。
其风格幽峭奇艳。
语言凝练优美,意境奇幻幽艳,余味无穷。
对孟郊诗歌的赏析21怨诗孟郊〔唐代〕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此诗写的是一位女子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诗人既没有叙写思妇独守空房的凄凉感受,也没有刻画她零泪叹息的忧伤情貌,而是通过女主人公一种新奇的设想来完成主题的表达。
全诗在艺术构思上独辟蹊径,用“芙蓉花”被泪水浸死的假想之词将闺中怨妇的哀怨情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游终南山 孟郊

关于特点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 语,妥帖力排奡”。“硬语”的“硬”,指字句 的坚挺有力。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这一特 点方面很有代表性。沈德潜评此诗“盘空出险 语”,又说它与《出峡》诗“上天下天水,出地 入地舟”,“同一奇险”,也是就这一特点而言 的。 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所写景色奇特。 通过大胆地想像,选用清冷的意象,极言山高、 谷深、心平、风劲。二是注重炼字,用语奇妙不 凡,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如“塞”“驱”“拂” 等词的使用,既出意外,又可神会。
关于作者
孟郊性格耿直倔强,在官场上失意, 孟郊性格耿直倔强,在官场上失意,终身清 孟郊(751 814),字东野,武康人。 (751孟郊(751-814),字东野,武康人。唐 但诗作享有盛名,被人称为苦吟诗人 贫。但诗作享有盛名,被人称为苦吟诗人。他 朝著名诗人,与当时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结 朝著名诗人,与当时著名诗人,苦吟诗人。 的自我写照的诗“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 的自我写照的诗“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 忘年交” 韩愈曾以“ 为“忘年交”。韩愈曾以“我愿身为云, 如何不得闲,心与身为仇” 我愿身为云,东野 如何不得闲,心与身为仇”,表明他作诗态度 变成龙”来形容和他的交情之深。 变成龙”来形容和他的交情之深。孟郊两次参 极为严谨,往往苦思力锤,反复推敲。 极为严谨,往往苦思力锤,反复推敲。他以亲 身经历,创作了不少反映世态炎凉、 身经历,创作了不少反映世态炎凉、民间苦难 , 加会试不中,直到46岁才中进士。他欣喜至极, 46岁才中进士 加会试不中,直到46岁才中进士。他欣喜至极 的诗篇, 的诗篇,如《择交》:“虽笑未必笑,虽哭未 , 作诗<登科后>,其中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句, 其中“ 虽笑未必笑, 作诗<登科后>择交》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句 必戚;面结口头交,胆里生荆棘” 伤时》 必戚;面结口头交,胆里生荆棘”。《伤时》: 常为后人所引用。 50岁任溧阳县尉,56岁时 岁任溧阳县尉, 常为后人所引用。他无财无势即路人。 56岁时 有财有势即相识, 50岁任溧阳县尉 “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即路人。”孟郊 由河南尹郑余庆推荐为水陆转运判官。 由河南尹郑余庆推荐为水陆转运判官。元和九 的诗立意新颖,具有独创风格。韩愈称他是继 的诗立意新颖,具有独创风格。韩愈称他是继 唐朝大诗人陈子昂、李白、 唐朝大诗人陈子昂、李白、杜甫而起的优秀诗 (814年 郑余庆再次荐他任兴元府参军。 年(814年),郑余庆再次荐他任兴元府参军。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称他: 诗从肺腑出, 人。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称他:“诗从肺腑出, 他带着妻子前往, 他带着妻子前往,走到河南阌乡县时突然得疾 出辄肺腑。 他的诗当时流传到远方, 出辄肺腑。”他的诗当时流传到远方,对后世 而死,时年64 64岁 葬在洛阳。 而死,时年64岁,葬在洛阳。韩愈撰写了墓志 也很有影响,著名《孟东野集十卷》 也很有影响,著名《孟东野集十卷》。 铭。
王维《终南山》原文及赏析

王维《终南山》原文及赏析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
品其诗如赏中国画。
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
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维《终南山》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终南山唐代: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巍巍的终南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延伸到海边。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注释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海隅: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
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山谷。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赏析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
品其诗如赏中国画。
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
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
《终南山》就是这样一首王维山水诗的亮点之作。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首联是说,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
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古诗游终南山·南山塞天地翻译赏析

古诗游终南山·南山塞天地翻译赏析《游终南山·南山塞天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
其古诗全文如下: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前言】《游终南山》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
此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终南山景物的描绘,赞美了终南山的万壑清风,清幽宜人,赞美了山居之人的爽直正派,心地坦然。
全诗险语惊人,笔力遒劲,气势雄浑,于写景之中寓以深意,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注释】⑴终南山:秦岭著名的山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⑵南山:指终南山。
塞:充满,充实。
⑶高峰夜留景:《全唐诗》此句下注:“太白峰西黄昏后见馀日。
”【翻译】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
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
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
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
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
【鉴赏】此诗载于《全唐诗》第三百七十五卷。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霍松林教授认为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切莫忘记那个“游”字。
下面是他对此诗的赏析。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硬语”的“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
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
就实际情况说,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
“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
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
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
山水田园诗四首之游终南山【唐】孟郊

2、诗中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调? 你对此有何感触?
• 第一问:这首诗歌表现的是一种悠闲自在 或者闲适洒脱的生活情调。第二问正面回 答:诗歌即事抒情,将“罢钓归来不系船” 这一事件,与“江村”夜景融为一体,表 现出一种看似懒散实际是一种闲适的美好 的生活情趣,这正是现代都市人包括我们 特别向往的理想的生活境界。第二问反面 回答:可以从“看似闲适实际是一种懒散 的生活情趣”“缺乏积极进取的激 情”“不符合生活真实”等角度回答
主旨
• 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 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 利的情志。
总结
•
此诗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 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 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 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 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 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 遗。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 说孟郊诗的特色。
第二题
命题意图:通过对这二首同写终南山的名诗的比 较,掌握古诗学习中常用的分析比较以求理解的 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意境方面的不同:王诗景象博大,感情深沉, 情景自然浑成。孟诗景象奇特幽深,情感直露, 情景相生。 表现方法的不同:王诗以写景为主,情深而晦。 写景时,王诗移步换景,在动态中描绘景物,如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结句采用暗示手 法,隐含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孟诗写景兼具 抒情。写景时以静态为主,诗人立足点未变;抒 情采用类比抒情,如以山比人,“山中人自正, 路险心亦平”;结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凡俗 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作者简介
•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 (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举进士不第, 曾客游河南、邻宁等地。贞元十四年(798) 登进士第,寄寓汴州,二年后,方授溧阳 尉。因终日吟诗,吏事多废,后辞官归家。 元和年间,河南尹郑余庆辟为水陆转运从 事,试协律郎。元和九年,郑余庆镇兴元, 奏其为参谋,试大理评事,赴任途中,行 次阌乡,暴疾卒。
王维诗《终南山》赏析

王维诗《终南山》赏析在盛唐诗人中,王维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他是最富盛名的诗人,竟而连李杜都有所不及。
究其原因,似与他的多才多艺不无关系,他诗文、书画、音乐无不精通,深受当时权贵们的赏识,因之,他的顺利登第及官授太乐丞,于此关系极大。
在张九龄任相时,王维受其知遇,官擢右拾遗,之后,他以监察御史之职奉命出使河西,有感于塞上风光,写了著名的边塞诗《使至塞上》。
安史之乱中,王维不幸被俘,迫受伪职,乱平后,得到肃宗的宽宥赦免,官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出身仕宦之家,早岁颇积极用世,然受当时社会风尚及家庭氛围的影响,他极笃佛学,深通佛理,其名与字即取自深通大乘佛法的居士维摩诘之名。
加之他一生仕途坎坷,官场之黑暗又使他深恶痛绝,因之他曾数次归隐,潜心奉佛,而以晚岁尤甚。
他的诗歌按题材可分为四类,即歌咏边军、边塞和侠士之作;抨击社会不合理现象、抒发内心不平及言志述怀之作;表现亲情、友情、爱情及闺思、宫怨的诗歌;山水田园诗。
此四类中,尤以第四类著称,因之他被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圭臬。
其山水田园诗,一类是有关行旅、游览的,一类是有关隐逸的,因他一生笃信佛法,故此类诗中,多蕴含着佛理禅意,他也因之被人们称为“诗佛”。
《终南山》一诗应是诗人隐居终南山并游览此山时的所作,这首五绝,是依诗人游历的先后次序来写的。
开言所写即是诗人远眺全山时的总体感觉,显是游山前的综观,“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两句,用极其夸张的手法,粗笔勾勒了终南山的高峻绵延,其高可“近天都”,其远可“到海隅”。
事实上,海拔8844.43米的珠峰尚且去天遥遥,况海拔不过2604米的南山,只是因为驻足山脚仰望的缘故,才会有与天相接的错觉。
而据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南山“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何以能远到海角呢其实,这两句的妙处正在于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为读者展示了极富魅力的南山之壮伟。
诗人渐次登临山中,观其景,则另有一番况味,所谓“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孟郊《游终南山》与王维《终南山》对比鉴赏

2、同一诗 人作品的 比较
(2014 ·山东卷) (2015 ·全国I)第8题 (2015 ·浙江卷)第21题 (2016 ·北京卷)第17题
命题考点
1、比较形象 2、比较语言 3、比较表达技巧 4、比较内容情感
对比鉴赏基本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比较鉴赏,即“求同辨异”。对比阅 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 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 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 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步 骤。
• 意境:王诗景象博大,感情深沉;孟诗景象 奇特幽深,感情直露,情景相生。
• 表现手法:王诗以写景为主,情深而晦,情 景交融,隐含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孟诗 写景兼抒情,借景抒情,还用了反衬、类比 的手法,结尾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凡俗 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课堂小结
对比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对比鉴赏概念
所谓对比鉴赏就是将语言、 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 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 行比较、鉴别、赏析。
命题 特点
1、不同诗 人作品的 比较
(2015 ·北京卷)第19题 (2015 ·湖南卷)第10(2) 题
(2016 ·全国卷Ⅲ)第9题 (2016 ·浙江卷)第22题 (2017 ·北京卷)第17题
①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是韩愈 的诗友,被时人称为“孟诗韩笔”,早年屡试不第, 曾客游河南、邻宁等地。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 寄寓汴州,二年后,方授溧阳尉。因终日吟诗,吏 事多废,后辞官归家。孟郊一生,生活贫困,仕途 潦倒,诗歌内容多啼饥号寒,倾诉穷愁失意的不平 之鸣。诗歌主要风格特征是:凄苦冷涩,奇崛险怪。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终南》赏析
作者简介编辑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
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少年时隐居嵩山。
贞元十二年(796年)中进士,任溧阳县尉,河南水陆运从事。
与韩愈交谊颇深,时有“孟诗韩笔”之誉。
他以短篇五言居多,由于应举和仕途不顺,故诗作多穷愁之句,但皆有清词丽句。
其诗感伤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
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
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有《孟东野诗集》。
[5]
《游终南山》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
此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终南山景物的描绘,赞美了终南山的万壑清风,清幽宜人,赞美了山居之人的爽直正派,心地坦然。
全诗险语惊人,笔力遒劲,气势雄浑,于写景之中寓以深意,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编辑
游终南山⑴
南山塞天地⑵,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⑶,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
2作品注释编辑
⑴终南山:秦岭著名的山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⑵南山:指终南山。
塞:充满,充实。
⑶高峰夜留景:《全唐诗》此句下注:“太白峰西黄昏后见馀日。
”[1-2]
3作品译文编辑
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
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
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
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
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
[2]
4文学赏析编辑
此诗载于《全唐诗》第三百七十五卷。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霍松林教授认为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切莫忘记那个“游”字。
下面是他对此诗的赏析。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硬语”的“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
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
就实际情况说,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
“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
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
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
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简直可以说是“妥帖”得不能再妥帖了。
日和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时从“石上生”的。
“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确“硬”得出奇,“险”得惊人。
然而这也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
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
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
终南之大,作者游兴之浓,也于此曲曲传出。
身在终南深处,朝望日,夕望月,都从南山高处初露半轮,然后冉冉升起,这就像从石上“生”出来一样。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杜甫的“四更山吐月”,都与此同一机杼。
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乎“夸过其理”(《文心雕龙·夸饰》),但和作者“游”终南山的具体情景、具体感受联系起来,就觉得它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
当然,“险”“硬”的风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海上生明月”那样的情韵。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的风格仍然是“奇险”。
在同一地方,“夜”与“景” (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们安排在一起,不能不给人以“奇”的感觉。
但细玩诗意,“高峰夜留景”,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辉。
极言其高,又没有违背真实。
从《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以来,人们习惯于用“插遥天”、“出云表”之类的说法来表现山峰之高耸。
孟郊却避熟就生,抓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加以夸张,就在“言峻则崧高极天”之外另辟蹊径,显得很新颖。
在同一地方,“昼”与“未明”(夜)无法并存,作者硬把二者统一起来,自然给人以“险”的感觉。
但玩其本意,“深谷昼未明”,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之时,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
极言其深,很富有真实感。
“险”的风格,还从上下两句的夸张对比中表现出来。
同一终南山,其高峰高到“夜留景”,其深谷深到“昼未明”。
一高一深,悬殊若此,似乎“夸过其理”。
然而这不过是借一高一深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于以见终南山高深广远,无所不包。
究其实,略同于王维的“阴晴众壑殊”,只是风格各异而已。
“长风驱松柏”,“驱”字下得“险”。
然而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这只有那个“驱” 字才能表现得形神毕肖。
“声”既无形又无色,当然不能看见它在“拂”。
“声拂万壑清”,“拂”字下得“险”。
然而那“声”来自“长风驱松柏”,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都在发声。
说“声拂万壑清”,就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使读者于看见万顷松涛之际,又听见万壑清风。
这六句诗插在这中间的两句,以抒情为主。
“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义语。
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发了赞颂之情。
“路险心亦平”中的“险”是“平”的反义词。
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险”,心还是“平” 的。
以“路险”作反衬,突出地歌颂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也还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
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3]
5名家点评编辑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盘空出险语。
”又说此诗与《出峡》诗“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同一奇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