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流程及鉴别诊断_于波
荨麻疹临床诊断流程(2010年版)

荨麻疹临床诊断流程(2010年版)荨麻疹临床诊断流程 (2010年版)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临床诊断流程如下:
1. 病史采集:
- 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关于症状的描述、发病时间、病程等信息。
- 注意询问可能的过敏原接触史、药物使用史、食物摄入史等。
2. 体格检查:
- 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特别注意皮肤病损的部位、性质和分布情况。
- 查看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3. 过敏原检测:
- 对于病史中提到过敏原的患者,医生可进行过敏原检测,包
括皮肤试验和特异性IgE抗体测定。
4. 实验室检查:
- 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可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
5. 诊断标准:
- 根据患者的荨麻疹症状、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
应符合以下临床诊断标准:
- 急性荨麻疹:持续时间不超过6周;
- 慢性荨麻疹:持续时间超过6周;
- 特发性荨麻疹:排除其他引起荨麻疹的病因。
6. 鉴别诊断:
- 除了荨麻疹,还要排除其他皮肤病如疱疹、湿疹、瘙痒症等。
7. 治疗方案:
-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医生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荨麻疹提
供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口服抗组胺药物、局部药物治疗和避免接
触过敏原等。
以上是荨麻疹的临床诊断流程,该流程为2010年版,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治疗。
请仅作参考,具体操作时请咨询专业医生。
皮肤科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的门诊患者。
一、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瘾疹(TCD编码为:BW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荨麻疹(ICD-10编码为:L50.8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和《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瘾疹(慢性荨麻疹)协作组制定的“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
瘾疹(慢性荨麻疹)临床常见证候:风热犯表证风寒束表证胃肠湿热证血虚风盛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瘾疹(慢性荨麻疹)协作组制定的“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瘾疹(慢性荨麻疹)。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56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瘾疹(慢性荨麻疹)的患者。
2.对已使用西药治疗的患者,维持原剂量并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3.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合并有需要系统治疗(如: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的结缔组织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急性荨麻疹(病程小于6周)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过敏原检测、相关免疫学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腹部B超等。
荨麻疹该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荨麻疹该如何进行鉴别诊断什么是荨麻疹荨麻疹(urticaria)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特征为痒、红肿的皮肤斑块,通常会伴随着伴随局部肿胀及灼热感。
荨麻疹可以突然发作,也可以反复发作。
虽然荨麻疹自身一般不危及生命,但在一些情况下,特别是严重的急性荨麻疹发作,可能伴随着过敏反应,需要及时治疗。
荨麻疹的类型荨麻疹根据发作时间和病因可以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以及体征性荨麻疹。
1.急性荨麻疹:发作持续时间短,一般在几小时到几天内消失。
急性荨麻疹常见的病因包括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物等)、感染、昆虫咬伤等。
2.慢性荨麻疹:荨麻疹持续时间长,一般超过6周。
慢性荨麻疹可能与自身免疫、内分泌、感染等因素有关。
3.体征性荨麻疹:体征性荨麻疹是由于皮肤激发因素(如刺激、摩擦、挤压等)而导致的过敏反应。
体征性荨麻疹的斑块可以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对于荨麻疹的鉴别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临床表现和可能的病因进行判断。
详细病史询问医生在诊断荨麻疹时,首先应该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病情变化、发病诱因、伴随症状等。
特别需要注意患者是否有过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昆虫咬伤史等。
皮肤检查1.荨麻疹的主要特征是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痒的隆起斑块。
2.对于急性荨麻疹,医生应注意观察荨麻疹斑块的分布情况、大小、形态以及是否伴随红斑、水肿等症状。
3.对于慢性荨麻疹,要留意发作时间超过6周,荨麻疹斑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呈环形,边缘清楚。
进一步检查和评估1.血液检查:血常规、血沉、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肝肾功能等。
2.皮肤屏气试验:通过皮肤测试来了解是否存在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
3.曲周点刺激试验:通过用曲周点对皮肤进行刺激,观察是否有荨麻疹样反应,以确定体征性荨麻疹的诊断。
荨麻疹需与其他一些皮肤病进行鉴别。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鉴别点:1.寻常疱疹:荨麻疹斑块是红、肿、痒的,而寻常疱疹则是一群透明的、带状的水疱。
荨麻疹 诊断标准

荨麻疹诊断标准荨麻疹,又称风团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皮肤上出现红色、瘙痒、隆起的风团,常伴随着短暂的瘙痒和发热。
荨麻疹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而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首先,荨麻疹的临床表现是诊断该疾病的重要依据。
急性荨麻疹的主要特征是突然发生的瘙痒性风团,一般呈现为表浅的红色隆起,直径大小不一。
这些风团可以在皮肤的任何部位出现,包括面部、颈部、胸腹部、四肢等。
且风团的形状和大小会随时间变化,有的持续数小时,有的则持续数日。
同时,风团也可能合并出现其他症状,如喉咙肿胀、胃肠道症状和关节疼痛等。
其次,荨麻疹的诊断还可以通过皮肤试验来进行。
皮肤冲击试验(prick test)是其中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之一,该检查主要目的是观察皮肤在特定刺激物(如食物、药物、昆虫叮咬等)接触后是否出现风团和其他过敏反应。
此外,血清IgE水平测定也可以帮助确认诊断,因为荨麻疹患者的血清中IgE水平通常会明显升高。
除了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荨麻疹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例如,荨麻疹和疱疹样荨麻疹(herpes urticaria)、皮炎样荨麻疹(dermatitis urticaria)、概成荨麻疹(angioedema)、寒冷性荨麻疹(cold-induced urticaria)等在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来鉴别。
最后,对于患有荨麻疹的患者,应该综合考虑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法。
急性荨麻疹一般通过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以缓解瘙痒和刺激症状。
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如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药物。
慢性荨麻疹则需要更长期的治疗,包括使用非典型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免疫调节药物等,以控制病情和预防复发。
综上所述,荨麻疹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在确定诊断后,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减轻症状并预防进一步恶化。
何谓慢性荨麻疹?如何治疗?

何谓慢性荨麻疹?如何治疗?荨麻疹,又称风团,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过敏反应性疾病,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肿、瘙痒的丘疹。
这些症状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出现,但也可能消退得较慢。
慢性荨麻疹是指持续时间超过6周的荨麻疹,其症状反复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荨麻疹的症状除了皮肤表现外,还可能导致患者情绪波动、睡眠障碍等问题,进一步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
因此,及时了解慢性荨麻疹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免疫系统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此外,还有一些病例无法明确病因,被称为特发性慢性荨麻疹。
明确病因可以帮助患者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从而更好地控制病情。
荨麻疹可以根据发病的时间、原因和特点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急性荨麻疹通常是由于接触过敏原引发的短暂皮疹,症状在几小时到几天内消失。
与之相对应的是慢性荨麻疹,其症状持续时间超过六周,反复出现,给患者带来较大困扰。
物理性荨麻疹则是指由外界物理刺激导致的皮疹,如摩擦、压力、寒冷或热等因素所引发。
这些荨麻疹类型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叠,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具体病情。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其主要特点是皮肤上反复出现红肿、瘙痒的荨麻疹,持续时间一般超过6周。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症状,如呼吸道不适、头痛、全身不适等。
慢性荨麻疹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长期慢性荨麻疹容易引起情绪不稳定、睡眠障碍等并发症,进一步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及时明确诊断慢性荨麻疹,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长期不治疗的慢性荨麻疹还可能发展成为荨麻疹性血管炎、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等严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异常是导致慢性荨麻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中,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导致过度释放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进而引起皮肤炎症反应和荨麻疹的发生。
慢性荨麻疹应该做哪些检查?

慢性荨麻疹应该做哪些检查?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慢性荨麻疹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慢性荨麻疹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慢性荨麻疹如何诊断鉴别,慢性荨麻疹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慢性荨麻疹常见检查:
常见检查:皮肤划痕试验、皮肤斑贴实验
*一、检查
慢性荨麻疹组织病理:系单纯限局性水肿,乳头及真皮上层有浆液性渗出,乳头水肿,血管周围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但浸润亦可致密并混杂有嗜酸性粒细胞。
*以上是对于慢性荨麻疹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慢性荨麻疹应该如何鉴别诊断,慢性荨麻疹易混淆疾病。
*慢性荨麻疹如何鉴别?:
*一、鉴别
急性荨麻疹是荨麻疹的一种常见类型,在所有荨麻疹中约占1/3。
一般见于急性过敏反应。
发病迅速,皮疹呈多形性。
主要
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的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等,损害境界不清,严重时可泛发全身,瘙痒剧烈。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慢性荨麻疹应该做哪些检查,慢性荨麻疹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慢性荨麻疹”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慢性荨麻疹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慢性荨麻疹
特发性 自身免疫 物理性 冷球蛋白 荨麻疹血管炎
感染
有明确原因的荨麻疹更像是急性荨麻疹或荨麻疹综合征
Allergy Asthma Proc 29:439 –446, 2008;
22014版中国指南对荨麻疹病因的描述
2014版中国荨麻疹指南
• 将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 外源性:物理刺激、食物、药物、植入物及运动, 强调一过性和可见性(trigger) • 内源性:自身免疫、精神因素、特异性体质等, 强调持续性和隐匿性(cause)
Zuberbier, T., et al.,. Allergy. 2014 Jul;69(7):868-87. (ref 3)
慢性荨麻疹的皮损表现形式
• 风团 • 风团+血管性水肿 • 血管性水肿
血管性水肿的特征
病变累及真皮深层和皮下组 织,也常可波及粘膜下层
突然发生,呈红色或肤色的 肿胀
表现为疼痛而非瘙痒 消失较风团慢,可持续72hr
Zuberbier, T., et al.,. Allergy. 2014 Jul;69(7):868-87. (ref 3)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伴血管性水肿比例 (国外研究报道)
Maurer M,et al.Allergy 2011; 66: 317–330.
慢性荨麻疹合并血管性水肿
(中国,不同类型,n=535)
几乎所有类型荨麻疹都可以合并血管性水肿
Zhong H, Song Z, Hao F et al. Allergy 2014; 69: 359–364.
慢性荨麻疹合并血管性水肿
(中国,不同性别,n=535)
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流程及鉴别诊断

有两 种或 两 种 以上 类 型 荨 麻 疹 , 如 慢 性 自发 性 荨 麻 疹合 并人 工 荨 麻 疹 , 慢性 自发 性 荨 麻 疹 合 并 延 迟 压 力性 荨麻 疹等 。
2 鉴 别诊 断
能 的诱 发 和缓解 因素 、 风 团大 小 、 数 目、 形 状及 分 布 、
是否 合并 血 管 性 水 肿 、 自觉 瘙 痒 或/ 和疼 痛; 既 往 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 节 炎及 关 节 痛 、 腹部 不适 、 淋 巴 结 肿 大 等 其 他 症 状 。实验 室检 查 常 见 血 沉 增 快 , 伴 或 不 伴 有 低 补 体
血症 。 组织 病 理 可 见 白细 胞 碎 裂 性 血 管 炎 。一 般 抗
文献标志码 : B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 1 3 1 0 . 2 0 1 5 . 0 1 . 0 0 8
慢 性荨 麻 疹 ( C U) 是皮肤 科 门诊 的常见 、 多 发
1 . 3 正 确 的开 展 分 型 诊 断 分 型 诊 断 对 荨 麻疹 规 范 化管 理有 较重 要 的 意义 。分 型 诊 断 可 明确 部 分荨 麻 疹发 病 的病 因和 诱 因 , 特别 是诱 导 性 荨 麻 疹 。 不 同类 型 的荨 麻 疹 对 抗 组 胺 药 治疗 反 应 差 异 较 大 , 正 确 的分 型有利 于 合理 的治 疗 。不 同类 型 的荨麻 疹 自 然病 程差 别 也 较 大 , 特别 是 皮 肤 划 痕 症 患 者 病 程 相
人或 家族 中的过敏 史 、 感 染 病 史 或 内脏 疾 病史 、 外 伤
史、 手术史 、 用药史 ; 女 性 患 者 发 病 是 否 与 月 经 周 期 相关 ; 心理及精神状况 ; 工作及生活环境 ; 既 往 的诊 断与对 治疗 的反 应 等 。 1 . 2 必 要 的 实 验 室 检 查 慢 性 荨 麻 疹 的诊 断 主 要 应 依赖 患者 的病 史 及 相 应 的体 格 检 查 , 实 验 室 检 查 仅 对慢 性 荨麻疹 的诊 断 提供 辅 助 性参 考 。针对 常 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3 正确的开展分型诊断 分型诊断对荨麻疹规 范化管理有较重要的意义。分型诊断可明确部分荨 麻疹发病 的 病 因 和 诱 因,特 别 是 诱 导 性 荨 麻 疹。 不 同类型的荨 麻 疹 对 抗 组 胺 药 治 疗 反 应 差 异 较 大,正 确的分型有利于合理的治疗。不同类型的荨麻疹自 然病程差别 也 较 大,特 别 是 皮 肤 划 痕 症 患 者 病 程 相 对较长,平均为( 5 ~ 7) 年。应特别注意,同一患者可 有两种或两 种 以 上 类 型 荨 麻 疹,如 慢 性 自 发 性 荨 麻 疹合并人工 荨 麻 疹,慢 性 自 发 性 荨 麻 疹 合 并 延 迟 压 力性荨麻疹等。 2 鉴别诊断
皮肤病与性病 2015 年 2 月第 37 卷第 1 期 J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Feb 2015,Vol. 37,No. 1 ·慢性荨麻疹专题· 15
导,常在接 触 后 半 小 时 后 发 生,可 被 非 甾 体 抗 炎 药 抑制。 2. 7 其他类型 日光性荨麻疹多发生在患者接触 可见光数分 钟 内 出 现 瘙 痒 和 风 团,严 重 者 可 伴 发 头 痛和晕厥; 水源性荨麻疹发生在患者接触任何温度 的水后,皮损好发于躯干上半部,应注意与水源性瘙 痒鉴别; 震动性荨麻疹 /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皮肤在震 动后出现局部的水肿和红斑,在临床上较少见,常与 其他类型 的 诱 导 性 荨 麻 疹 ( 如 皮 肤 划 痕 症) 合 并 存在。 3 慢性荨麻疹分类的重要性
值得强调 的 是,临 床 医 生 不 应 仅 仅 根 据 病 程 大
于 6 周就满足于慢性荨麻疹的诊断,至少应该将自 发性荨麻疹和诱导性荨麻疹区别开来; 即使是慢性 自发性荨麻 疹,也 应 该 根 据 病 史 和 临 床 实 际 条 件 积 极寻找可能的致病因素( 慢性感染、变态反应、自身 免疫等) ,并探索针对性治疗。比如,国内外的研究 已证实,ASST 阳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在接受 多次自体全血注射后可改善慢性荨麻疹的疾病严重 程度、降低 抗 组 胺 药 物 的 用 量、提 高 患 者 的 生 活 质 量,而 ASST 阴性的 CU 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改变 并不明显,为慢性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的治疗带来了 新的治疗理念。
H1 受体存在两种不同的活化状态即激活和非激 活状态。正 常 情 况 下 两 者 处 于 动 态 平 衡 之 中,可 以 相互转化。 组 胺 可 以 使 活 化 型 受 体 稳 定,而 抗 组 胺 药使非活化型受体稳定。抗组胺药作为反激动剂, 可以在组胺缺乏的情况下实施对组胺受体活性的抑 制,这也是荨麻疹抗组胺药维持治疗的理论基础。 3 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的专家共识和使用策略
抗组胺药是通过竞争性地与 H1 受体结合,从而 阻断组胺引 发 的 生 物 学 效 应,是 抗 组 胺 药 发 挥 抗 过 敏作用的 经 典 机 制。 近 年 来 研 究 发 现,第 二 代 抗 组 胺药不仅有 抗 组 胺 作 用,而 且 可 通 过 多 种 机 制 起 到 非特异的抗 炎 作 用,包 括 抑 制 肥 大 细 胞 和 嗜 碱 性 粒 细胞释放递 质、对 炎 症 细 胞 游 走 和 激 活 的 抑 制 和 影 响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等。鉴于荨麻疹发病机 制的复杂性,除外组胺介导的炎症反应外,还有细胞 因子、趋化因子、神经递质等多种炎症介质参与,这 也是具有抗炎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的 机制之一。
为减少停 药 后 复 发,抗 组 胺 治 疗 有 效 后 的 维 持 治疗也是关键点之一。通常主张一般荨麻疹患者需 维持( 3 ~ 4) 个月,特殊情况下如物理性荨麻疹和伴 有自体血清试验( ASST) 阳性的患者需要延长到 6 个 月或更长 的 时 间。 应 该 指 出,抗 组 胺 药 特 别 是 第 二 代抗组胺药 的 安 全 性 是 可 以 得 到 保 障 的,长 期 服 用 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的不良反应是可以耐受的。
主要应与 荨 麻 疹 性 血 管 炎、荨 麻 疹 型 药 疹 等 疾 病相鉴别。
荨麻疹性 血 管 炎 好 发 于 中 年 女 性,临 床 表 现 为 风团样皮疹,与荨麻疹不同的是: 风团持续时间常常 超过 24 小时,多为( 24 ~ 72) 小时消退,风团消退后留 有色素沉 着 或 鳞 屑,自 觉 灼 热 或 灼 痛。 本 病 可 伴 有 关节炎及 关 节 痛、腹 部 不 适、淋 巴 结 肿 大 等 其 他 症 状。实验室 检 查 常 见 血 沉 增 快,伴 或 不 伴 有 低 补 体 血症,组织 病 理 可 见 白 细 胞 碎 裂 性 血 管 炎。 一 般 抗 组胺治疗 无 效,糖 皮 质 激 素 治 疗 有 效。 荨 麻 疹 型 药 疹的临床表 现 为 具 有 风 团 样 的 皮 疹,风 团 颜 色 较 荨 麻疹鲜红,且 不 易 消 退。 有 服 药 史,常 为 青 霉 素,水 杨酸盐,磺胺,普鲁卡因等药物引起。
常规剂量 的 第 二 代 抗 组 胺 药 治 疗 无 效 时,2014 版中 国 荨 麻 疹 诊 疗 指 南 和 2013 年 版 欧 洲 EAACI / GA2LEN / EDF / WAO 的荨麻疹诊治指南指出可将药 物剂量增加至( 2 ~ 4) 倍,以求最大可能阻断肥大细 胞活化; 或者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睡前服用, 以降低不良反应; 或者第二代抗组胺药联合应用,可 考虑联合化 学 结 构 式 相 似 的 药 物,如 氯 雷 他 定 和 地 氯雷他定,以 增 加 抗 炎 作 用; 或 者 联 合 抗 白 三 烯 药 物,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诱导的荨麻疹,但需使用较 长时间。
一代抗组胺药或镇静类抗组胺药。以中枢镇静作用 显著为特征,代表性药物有苯海拉明、氯苯拉敏、羟 嗪、曲普利啶、氯马斯丁、异丙嗪等; ② 第二代抗组胺 药,中枢镇静作用较第一代明显减弱,代表性药物有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依巴斯汀等。③ 第 三代抗组胺 药 或 新 一 代 抗 组 胺 药,命 名 有 一 定 的 争 议。有人提出此类药物以无中枢镇静作用为标志, 也有认为以有明确抗炎作用为标志; 此类药物多为 第二代抗组 胺 药 活 性 代 谢 物,代 表 性 药 物 有 地 氯 雷 他定、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等。 2 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的机制
其他疾病如血清病样反应、丘疹性荨麻疹、金黄色葡 萄球 菌 感 染、成 人 Still 病、遗 传 性 血 管 性 水 肿 等 鉴别。
总之,在对 慢 性 荨 麻 疹 患 者 进 行 诊 断 和 鉴 别 诊
断时应综合 考 虑 各 方 面 因 素,以 病 史 和 体 格 检 查 作 为诊断的主 要 依 据,这 需 要 临 床 医 生 详 细 的 询 问 病 史,细致并有 针 对 性 的 进 行 体 格 检 查 和 相 关 的 诱 发 实验来确诊和分类。
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流程及鉴别诊断
于 波,张 杰
(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皮肤科,广东 深圳 518036) 中图分类号: R758. 24 文献标志码: B doi: 10. 3969 / j. issn. 1002-1310. 2015. 01. 008
慢性荨麻 疹 ( CU) 是 皮 肤 科 门 诊 的 常 见、多 发 病,在较短的 门 诊 诊 疗 过 程 中 快 速 并 精 确 地 对 慢 性 荨麻疹进行 分 类 诊 断 和 鉴 别 诊 断,对 治 疗 方 案 的 选 择、随访、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慢性荨麻疹诊断流程 1. 1 病史采集 慢性荨麻疹病史采集是诊断流程 中十分重要的过程,不仅可建立正确的诊断与分型, 同时可以明确可疑的病因或诱因。完整的病史采集 应包括病程、风团发作的频率、规律和持续时间、可 能的诱发和缓解因素、风团大小、数目、形状及分布、 是否合并血管性水肿、自觉瘙痒或 / 和疼痛; 既往个 人或家族中的过敏史、感染病史或内脏疾病史、外伤 史、手术史、用药史; 女性患者发病是否与月经周期 相关; 心理及精神状况; 工作及生活环境; 既往的诊 断与对治疗的反应等。 1. 2 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慢性荨麻疹的诊断主要 应依赖患者 的 病 史 及 相 应 的 体 格 检 查,实 验 室 检 查 仅对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提供辅助性参考。针对常规 治疗效果差、病情严重、迁延不愈的慢性自发性荨麻 疹可考虑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检查包括全血细胞 计数、嗜 酸 细 胞 计 数、血 沉、甲 状 腺 功 能 和 相 关 自 身 抗体检测。对于荨麻疹样皮损持续超过 24 小时或 伴有突出血管性水肿的患者应考虑补体系统方面的 检查。其他检查仅在最初的检查出现异常或怀疑特 定某种疾病时。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使用策略评价
姚煦
(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过敏与风湿免疫科,江苏 南京 210042) 中图分类号: R758. 24 文献标志码: B doi: 10. 3969 / j. issn. 1002-1310. 2015. 01. 009
1 抗组胺药分类和一般特点 基于药理特性的差别,可将抗组胺药分为: ① 第
【收稿日期】2014 - 11 - 16
此外,还需 要 与 表 现 风 团 或 血 管 性 水 肿 形 成 的
【收稿日期】2014 - 11 - 16
16 ·慢性荨麻疹专题· 皮肤病与性病 2015 年 2 月第 37 卷第 1 期 J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Feb 2015,Vol. 37,No. 1
抗组胺药是治疗荨麻疹的首选药物。第二代抗 组胺药物因与 H1 受体亲和力高和选择性强,没有第 一代抗组胺药的中枢镇静等不良反应和口服次数少 等特点,成为治疗荨麻疹的一线用药。
同样是第 二 代 抗 组 胺 药 物,其 间 也 存 在 一 定 的 差别。西替利嗪和左西替利嗪仍有不同程度的镇静 作用,尤其是增加剂量情况下更容易出现; 阿伐斯汀 因半衰期短,需每日 ( 2 ~ 3) 次 服 用,影 响 患 者 依 从 性; 咪唑斯汀有明确的抗 5-脂氧合酶作用,通过拮抗 白三烯代谢 而 有 独 特 的 抗 炎 症 特 性,但 咪 唑 斯 汀 和 氯雷他定需要经肝脏药物代谢酶( CYP450) 代谢,需 注意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心脏毒性( 主要是 Q-T 间期延长) ,且严重肝功能异常患者需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