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思维的四个层次.doc
《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培养

《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培养引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人体内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而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临床思维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的培养,包括思维方式、常见问题的思考和思维工具的应用等方面。
思维方式的培养在学习和实践中,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培养临床思维方式的方法:1. 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观察是最为基础的技能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精细观察,可以获取到更多的信息,并从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例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细节,可以帮助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 多角度思考在处理复杂的临床案例时,需要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这有助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并寻找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通过训练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并学会转换视角,可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 善于和归纳临床医生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善于和归纳是提高临床思维的关键。
通过类似病例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展和治疗过程,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常见问题的思考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的思考方法:1. 病因和机制的分析当遇到一个疑难杂症时,首先需要对病因和病机进行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并结合中医的理论来推理和分析,可以帮助快速找到问题的所在。
2. 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需要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诊断和治疗手段。
在遇到问题时,可以从西医的角度分析病情,再结合中医的理论进行综合判断和疗效评估。
3. 问题解决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时,有时需要运用一些特定的策略。
例如,通过寻求同行的专业意见和临床经验,或是进行反复的实践和观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思维工具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一些思维工具可以辅助培养临床思维。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思维工具:1. 演绎和归纳法演绎法是从一般性规律出发,推导出特殊的。
中医临床辩证思维

中医临床辩证思维
中医临床辩证思维是指在中医诊疗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其核心是辨证论治。
中医辩证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辩证思维是全面性的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是在深入了解病情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人体的生理变化、病证表现等方面进行辨识和考虑。
2. 辩证思维是进阶性的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进一步对不同证候作出判断,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的中药配方和治疗方法。
3. 辩证思维是动态性的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根据病情变化和治疗进展,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4. 辩证思维是个性化的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关注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和环境等各种因素,在针对不同病人时,因个人差异而作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5. 辩证思维是实践性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是基于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思维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治疗思维方式。
总之,中医辨证思维是中医临床诊疗的核心思维,它能够在维护人体健康和治疗疾病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中医临床思维最基本的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最基本的方法1. 中医的基本理念说到中医,首先得提到它那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
跟西医的“看病”大相径庭,中医可不是光靠仪器和药物打发的。
它更像是一位老中医,端坐在你面前,认真地听你诉说,不时点头,偶尔发出“嗯”的声音。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也就是把人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而不是把头疼、肚子疼这些症状割裂开来,单独看待。
它强调“阴阳平衡”,所以你每一次的身体不适,都是在提醒你:嘿!注意了!你的身体在和你对话呢!中医的思维方式就像是一张精细的网,把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编织在一起。
从你的饮食习惯到情绪波动,都能在这个网中找到对应的关系。
这就像一把钥匙,能帮你打开身体的“门”,让你明白每个症状背后的原因。
而这些道理,就得从中医的基本理念说起。
1.1 整体观整体观就是指,要把人的身体、心理和环境都放在一起考虑。
你是不是经常感觉到情绪低落?可能不仅仅是心理问题,还和你最近吃的东西、生活作息有关系。
中医认为,情志、饮食、气候,都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就像一锅煲汤,如果汤里的每样材料都新鲜、搭配得当,熬出来的汤才好喝;反之,缺少什么,或者搭错了,那就会影响整锅汤的味道。
1.2 阴阳五行再说说阴阳五行,这是中医思维的另一个核心。
简单来说,阴阳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五行则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
身体就像是一部精密的机器,五行之间的平衡对健康至关重要。
比如,春天万物复苏,适合多吃点“木”类食物,像青菜、春笋,能帮你提升肝脏的功能;而冬天则是“水”的季节,适合喝点滋阴补肾的汤水,像猪蹄汤,暖和又滋补。
2. 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可不是随便看看,听听就完事了,里面可有大学问。
它的四诊法——望、闻、问、切,可以说是中医的“侦探技巧”。
就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医生得通过这些方法,找出你病痛的根源。
2.1 望诊首先,望诊。
医生会仔细观察你的面色、舌苔,甚至眼神。
有时候,一个微微发红的舌头,可能就能揭示出你体内的“火”。
适用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

适用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
中医临床思维训练是指通过实际临床操作,培养和训练中医医生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适用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观察病证: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因此观察病情和症状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观察疾病的发展过程、症状出现的顺序和变化等,可以锻炼中医医生的观察力和辨证能力。
2. 比较病案:通过比较不同病案的临床表现、病机和治疗方法等,可以培养中医医生的辨证施治能力。
比如,比较不同病例的症状,寻找共同点和差异点,以便进行正确的辨证论治。
3. 病案分析:对病案进行全面地分析,包括病史、症状、体征、辨证等方面。
通过分析病案,可以培养中医医生的系统思维和分析能力。
4. 病因诊断:对病因进行准确的诊断,是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病因诊断,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准确把握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5. 医案讨论:中医医生可以组织医案讨论,分享临床经验和疑难病例。
通过讨论,可以共同探讨病因、辨证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思维和诊疗水平。
以上是适用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学习。
中医临床思维的四个层次

中医临床思维的四个层次目前西医对许多疾病都有“诊疗指南”、“专家共识”或“临床路径”,但临床上即使是这些指南的制定者之间面对同一患者采用的具体实施方案也往往不同,疗效自然有异,可见临床医学思维的重要性。
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临床选方用药的个性化特征更强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辨证论治最能反映中医治疗的个性化特点,并且不同中医大夫由于其学术背景、临床经验等多方面的不同,同一时间地点面对同一患者所开出的处方用药也往往有异——面对同样的复杂病证能够获效的方药未必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文想说的是: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思维的层次问题:1、死法死用死法死用”是指执某种治法或固定处方治某些特定对象的特定病证。
这类中医常见于初学者或没有系统学过中医的人,或只读过方书而对医书涉猎较少之人。
比如,民间常有人凭个“祖传秘方”就可“走江湖”病,人之间也常常互相传抄一些偏方、验方,这往往属于专方治专病,用得好有时候也能获得良效,例子很多。
曾见到一些骨折不愈患者依据传说到找到某地民间中医,后者给患者采用老母鸡加中药大锅煎煮后外用,或对于肝硬化腹水(鼓胀)患者给予几粒黑药丸让患者服后泻下稀水样便而使腹水减少,或对于黄疸采用发泡疗法使其皮肤流出黄水之类,其实这些方法古书上都有记载,取来一用而已。
而初学中医者喜欢从教科书上或其他医书上找来偏方一个,在临床上寻找相应病人,背会了几个经方方证就来应对临床复杂性问题,辨证分型论治的教学方法容易误导初学者死法死用,临床疗效显然难以取得上佳,被前人称为“执方寻病”,正所谓“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了苏轼滥用“圣散子”的后果:“宣和后,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
因为圣散子以温药为主治疗寒疫自然有效,但因苏轼之文学政治盛名而将之用之于瘟疫致使杀人无数,正是执死方治活病的典型案例。
死法死用”的典型例子还有“胡万林重用芒硝”案。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中医是一种医道,不是单纯的依照指标而治病,因为古人很聪明,知道我们人不是依靠指标而活着,而是依靠我们的感觉而活着。
中医在诊疗过程中很注重思维的灵活转换,思维的发散和XXX。
医者,意也。
中医来源于自然,所以中医的临床思维也跟自然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司外揣内,取物比类。
所以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很好的知道我们思维的医书,反应了我们祖先思维的丰富致密,《黄帝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教我们怎么进行治病,但是,《黄帝内经》给我们思维的指导,让我们从中领悟治病的道理,所以圣人教我们以渔而不以鱼。
阴阳《黄帝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说明了世界的万物相互对立的双方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达,所以对于疾病也是一样的,病证不外阴阳而已,所以我们治病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只要我们阴证阳证判断对的话,用药的主要方向就不会错了。
阴阳不仅知道我们的的诊断,也指导我们组方,张介宾曾经说过:“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谆谆告诫我们不应该单用阴药或单用阳药。
应该阴阳同调,因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我们要善于利用体内自我调节的机能。
恢复机体的运转而不是见什么症用什么药,要认识到我们的身体有机统一的整体,也要考虑到社会和自然对我们的影响。
喻嘉言在《寓意草》曾写到:“上脱者,用七分阳药,三分阴药而夜服,从阴以引阳;下脱者,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而昼服,从阳以引阴也。
”五行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一门很有辩证,XXX,发展等有用学说,然后很多人不懂五行的道理,恶意诋毁五行学说,说其不科学的。
五行实际上是五种气的运动,古人认为世界是由五种气所构成的,世界的万物都在五行之中,西游记的孙悟空一心想逃离五行之外,然而还是逃脱不了五行的束缚,最终被压与五指山下。
五气分为木火土金水,东方肝木主生发,南方心火主炎散,西方肺金主肃杀,北方肾水主收藏,中央脾土主化万物。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一、引言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是指中医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概念、原则、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二、概念1.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概念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是指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过程中,中医临床医生所采用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它主要包括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等方面。
2. 中西医思维模式的差异中西医思维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医学强调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科学知识,注重实验室检查和技术手段,更加注重对病因和机制的解释与探究;而中医则强调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化治疗,更加注重对人体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三、原则1. 辨证论治原则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基本原则。
它强调对病情的全面分析,包括病因、病机、证候等方面。
在治疗上,要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生必须掌握和运用的重要技能。
2. 个体化治疗原则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
这需要中医临床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3. 整体观念原则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从整体上考虑问题,不能只看局部而忽略整体。
四、方法1. 全面分析患者情况在诊断过程中,要全面分析患者情况。
包括询问病史、观察舌象、脉象等方面。
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病因、病机和证候。
2.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核心。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推拿等。
3. 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
这需要中医临床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4. 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临床原创思维的科学内涵及应用”香山会议共识

“中医临床原创思维的科学内涵及应用”香山会议共识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7(23)5
【摘要】关于中医临床原创思维的内涵1.中医临床原创思维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分析疾病诊治规律的决策过程,是中医学原创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应用。
2.中医临床原创思维包括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系统整体、恒动变易、中和平衡的指导原则,以象数类比、司外揣内、知常达变为主要思维方法,以辨证论治为主要体现形式,以及临床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具体思维应用。
【总页数】1页(P594-594)
【关键词】原创思维;中医临床;临床应用;香山会议;科学内涵;中医基础理论;疾病诊治;天人合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3
【相关文献】
1.突出特色,培养中医原创临床思维;博采众长,正视中西医临床思维融合 [J], 肖永华;赵进喜;李军祥;贾海忠;姜苗;刘宝利;林芳冰;刘宁;袁慧婵
2.共识会议法在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J], 宇文亚;韩学杰;谢雁鸣;史楠楠;王丽颖;吕爱平
3.中医药标准化共性技术研究——共识会议法在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J], 宇文亚;韩学杰;谢雁鸣;史楠楠;王丽颖;吕爱平
4.第594次香山科学会议研讨中医临床原创思维的科学内涵及应用 [J],
5.香山科学会议研讨中医药问题“中医药发展思路与继承创新思维和方法”学术讨论会召开 [J], 管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临床思维的四个层次
目前西医对许多疾病都有“诊疗指南”、“专家共识”或“临床路径”,但临床上即使是这些指南的制定者之间面对同一患
者采用的具体实施方案也往往不同,疗效自然有异,可见临
床医学思维的重要性。
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临床选方用药
的个性化特征更强——三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辨证论
治最能反映中医治疗的个性化特点,并且不同中医大夫由于
其学术背景、临床经验等多方面的不同,同一时间地点面对
同一患者所开出的处方用药也往往有异——面对同样的复杂
病证能够获效的方药未必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文想说的
是: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思维的层次问题:
1、死法死用
“死法死用”是指执某种治法或固定处方治某些特
定对象的特定病证。
这类中医常见于初学者或没有系统学过中医的人,
或只读过方书而对医书涉猎较少之人。
比如,民间常有人凭一
个“祖传秘方”就可“走江湖”病,人之间也常常互相传抄一
些偏方、验方,这往往属于专方治专病,用得好有时候也能获
得良效,例子很多。
曾见到一些骨折不愈患者依据传说到找到
某地民间中医,后者给患者采用老母鸡加中药大锅煎煮后外
用,或对于肝硬化腹水(鼓胀)患者给予几粒黑药丸让患
者服后泻下稀水样便而使腹水减少,或对于黄疸采用发泡疗
法使其皮肤流出黄水之类,其实这些方法古书上都有记载,
取来一用而已。
而初学中医者喜欢从教科书上或其他医书上
找来偏方一个,在临床上寻找相应病人,背会了几个经方方
证就来应对临床复杂性问题,辨证分型论治的教学方法容易
误导初学者死法死用,临床疗效显然难以取得上佳,被前人
称为“执方寻病”,正所谓“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了苏轼滥用“圣散子”的后果:“宣和后,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
无数”。
因为圣散子以温药为主治疗寒疫自然有效,但因苏轼之文学政治盛名而将之用之于瘟疫致使杀人无数,正是执死方治活病的典型案例。
“死法死用”的典型例子还有“胡万林重用芒硝”案。
90
年代我曾买下柯云路所写《发现黄帝内经》品读——读后方
知是书实在不该买,从中知道了胡万林在西北地区用芒硝可以
治百病但到了中原却致死多人而因非法行医被取缔并在狱中沉
寂了十多年,最近网传胡万林再次因此弄出人命——没想到这
十多年过去了胡万林居然还没有好好读读中医反倒是依然依据
他那老法子。
至于日本人用小柴胡汤治疗各种肝病更是属于
“死法死用”之列——东洋鬼子再自作聪明也只能学到中华传
统文化的皮毛而已。
2、死法活用
“死法活用”是执某种治法或经典名方 /验方不变但能灵
活配伍加减或灵活选择适用范围。
这类中医通常是既熟知某种治法应用原理又掌握相应
方药变通技巧——如读过伤寒杂病论或其他名家医书,并在
临床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够以某法某方为基础随证加减
用药,或能够扩大该法该方的适用范围,疗效较第一层次明
显提高。
过去曾听说过某些地方中医被人称为“张柴胡”、“李
桂枝”等既属此类——以一张小柴胡汤或桂枝汤,随症加减,灵
活用药,大大拓宽了该方的临床应用范围,做到了善用某法、活
用某名方,完全可以在一方水土“小有名气”。
张仲景之桂枝汤加减和柴胡剂都有加减数法、李东垣
补中益气汤二十八种加减法等,皆可属于“死法活用”的范例。
所以,现代人学经方,应从经方到经方类方从而上升到“死法活用”的层次,如果按一些经方家所说经方只能加不能减并无
道理可言——仲景本人正是通过活泼泼的加减而使112 方变成397 法,对经方的活用善用当属叶天士了。
至于近年来最富争议的“火神派”,一般火神派的学习
者其实只是“死法死用”——据说某著名“火神家”到某地中医院会诊五例病人时在每位患者床前都脉诊良久良久并且在
开方前更是沉思良久良久但结果却开出的几乎是同一张扶
阳方——异病同治乎?实际上是“死法死用”。
品读郑钦安、
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等火神名家则实际上都是“死法活用”。
所以,有人曾谓“敢用、广用附子算不上火神派,善用附子才是扶阳家”,不无道理。
后世已难以想象在仲景之前甚至比如华佗是怎样选法
用方的了,孙思邈《千金要方》等几位著名实用,但当时那
个时代究竟是怎么用方的已无所考。
3、活法死用
“活法死用”是指在掌握中医理论和多种不同治法的基
础上灵活的应对一定之病证症。
方法虽活而应用起来是却有
相应的技巧、原则或规范(此处的“死用”实为褒义),这已属“圆机活法”的水平了。
在张仲景之前的几千年,中医已经形成了很多有效验
方,但如何应用这些来自于数千年经得起疗效考验的方药成
为难题。
历史赋予张仲景的机缘是遇到了张伯祖和《汤液经》及其世事人生历练,而赋予仲景的历史责任之一就是“博采众方”使之推广应用而济世活人,把自己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积累的成败得失如实的记载下来,而成《伤寒杂病论》一书,《伤寒论》中397 法 113 方,连同《金匮要略》 252 方,总计只
有300 张左右的经方由于其疗效可靠、配伍合理、法度严明、
主治明确、结构规范之传世良方。
张仲景之于中医的意义在
于能够执这些有限的经方活用到各种外感内伤急难重危病
证过程中,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正是“活法死用”。
张仲景完美的把有限的治法方药应对于无限的临床
复杂多变的各种病证,做到了“死法活用”和“活法死用”的有机结合,故成为后世历代医家学习之楷模,堪称“医圣”诚不为过。
4、活法活用
“活法活用”是指能从整体、动态的视角面对人体生
命健康与疾病状态,深谙中医立法制方原理和古今中外各种有
效方法,做到天人合一、三因制宜、标本缓急,或治人或治病
或治证或治症或治体质,或一法直指病的,或数法数方临机应
证组合,临证选法用方用药能够“随机应变”,组成施治的处
方虽然只有几味并不起眼的常见药物,却能够抓住复杂疾病状
态过程中的核心或关键所在,把握疾病发展的全局,或步步为
营,或攻或守或攻守兼备,落笔便是名方,出招便能制胜。
“活法活用”可谓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其精神体现在《黄帝内经》之中,但后世医家鲜有能够践行,许多名医
往往只是在某些时候或某些方面做到了“活法活用”,相对而
言,叶天士可称“活法活用”的代表性中医大家。
但后人眼中
的叶天士,往往容易走向极端,要么认为叶天士是温病大家,要么认为叶天士是杂病大家,要么认为叶天士是真正的经方大家,要么认为叶天士用药小方轻灵为其常——“四两拨千
斤”,要么认为小方轻灵为其短——“不痛不痒”。
世人不知叶
天士以高出常人的心智不仅仅有家传更有亲拜 17 位名医为师的事实,不仅谙熟《黄帝内经》之旨更精通《伤寒杂病论》,更还饱读前贤历代中医各家而能融会贯通(当然这还得益于
其与张仲景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不同)。
遵王子接谓“盖医之
精义,皆具于书”,叶天士提出:“盖病有见证,有变证,有转证,必当灼其初终转变,胸有成竹而后施方”,更提出“自古医书以备,学者神而明之,临机应变,治病有余”,叶天士在病案中能够常说“用某某法”的原因在于他掌握了古今许多治病妙法,临证随机拿来一用而已。
可惜后人能够读懂叶天
士的病案实在是少之又少。
人们称叶天士为“神医”并非偶然。
西医的各种诊疗规范或临床路径可以说是“死法死
用”的典范——因而学习西医远比学习中医轻松得多,但高水平的西医专家往往能够将之做到“死法活用”,其区别所在就是思维层次的不同。
可惜当下大多数西医专家满足于与病人
相对片刻开药了事,这自然永远达不到真正高水平专家的层
次。
纵观上述四种中医临床思维层次,前两种尤其是第
二个层次的中医最容易形成某某流派,第三、第四层次则难
以划分到什么派别。
张景岳虽饱读医书,但仍在脱离前两个
层次的思维水平,所以未能脱离温补派之列。
张仲景、叶天
士的临床思维在第三第四层次水平,所以只能归属“辨证论治派”。
近代的蒲辅周等名家也是如此。
在我看来,以上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思维的四个层次之于当今,最值得学习、推广或追求的并非“活法活用”而是“死法活用”和“活法死用”。
这是因为,较之于“活法活用”而言能否能够易学易用很重要。
“死法死用”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但临床疗效要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必然要从“死法死用”走
上“死法活用”和“活法死用”的层次后,者更应当成为人们
追求的目标,二者只要用心和坚持学习就能够掌握和应用,在
当今医患关系的背景下,“活法死用”尤显得更为重要。
不知
各位所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