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思维

合集下载

2015-04-11宋柏杉:中医临床思维

2015-04-11宋柏杉:中医临床思维
对于厥阴病来说,提纲比较详细,至于厥阴病第一大方 乌梅丸却只有了了数句: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 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 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 久利。”
2.被遗忘误解的乌梅丸
LOGO
乌梅丸能治的病
蛔虫上扰, 如胆道蛔虫症
对于世界我们知之甚少,对于通灵的人体,我们知之甚 少,至于药物在人体内发生复杂的变化我们知之甚少,对 于伤寒论这部巨著,我们的认识只是皮毛,对于古人的读 书方式、思维方式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不要因为用了其中 的某个方子治疗好了和原文描述不一样的疾病,就轻易下 结论否定原文的真实性。有的人用麻黄汤治好了一个便秘
2.被遗忘误解的乌梅丸
LOGO
“心中疼热”,心中疼本来就很难受,可不可以理解为心 绞痛,心梗,胆囊痛,胃痛,包括胰腺炎的痛,结石的痛 诸如此类。心中热,烧心、反酸、心中懊恼。
“饥而不欲食”类似现在什么病?可不可以治疗现在更年 期综合征?抑郁症?好多更年期女性或者抑郁症的患者自 己感觉饿了坐到饭桌上又吃不下去,唉声叹气或食之无味, 用乌梅丸效果很好。
LOGO
乌梅丸病例
LOGO
三例:闫某,女,54岁, 桥头村人,2014年7月 5日就诊。 夏天穿棉保暖裤棉鞋, 双膝冷痛,触之如冰, 多方治疗无效,口干, 不欲饮水,二便调,舌 苔干中间无苔,脉沉细。 一诊用常法治疗,独活 寄生汤加附子无效;
乌梅丸病例
LOGO
二诊,用四神煎加针灸, 一般患者服用四神煎 原方三分之一量就会 有双腿如火炙感,此 患者用原剂量只开一 剂,嘱咐晚饭后临睡 服,盖棉被取暖,结 果患者什么反应也没 有,第二天原方再服 一剂,寸功未取,症 状依旧如前;

中医临床思维最基本的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最基本的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最基本的方法1. 中医的基本理念说到中医,首先得提到它那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

跟西医的“看病”大相径庭,中医可不是光靠仪器和药物打发的。

它更像是一位老中医,端坐在你面前,认真地听你诉说,不时点头,偶尔发出“嗯”的声音。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也就是把人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而不是把头疼、肚子疼这些症状割裂开来,单独看待。

它强调“阴阳平衡”,所以你每一次的身体不适,都是在提醒你:嘿!注意了!你的身体在和你对话呢!中医的思维方式就像是一张精细的网,把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编织在一起。

从你的饮食习惯到情绪波动,都能在这个网中找到对应的关系。

这就像一把钥匙,能帮你打开身体的“门”,让你明白每个症状背后的原因。

而这些道理,就得从中医的基本理念说起。

1.1 整体观整体观就是指,要把人的身体、心理和环境都放在一起考虑。

你是不是经常感觉到情绪低落?可能不仅仅是心理问题,还和你最近吃的东西、生活作息有关系。

中医认为,情志、饮食、气候,都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就像一锅煲汤,如果汤里的每样材料都新鲜、搭配得当,熬出来的汤才好喝;反之,缺少什么,或者搭错了,那就会影响整锅汤的味道。

1.2 阴阳五行再说说阴阳五行,这是中医思维的另一个核心。

简单来说,阴阳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五行则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

身体就像是一部精密的机器,五行之间的平衡对健康至关重要。

比如,春天万物复苏,适合多吃点“木”类食物,像青菜、春笋,能帮你提升肝脏的功能;而冬天则是“水”的季节,适合喝点滋阴补肾的汤水,像猪蹄汤,暖和又滋补。

2. 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可不是随便看看,听听就完事了,里面可有大学问。

它的四诊法——望、闻、问、切,可以说是中医的“侦探技巧”。

就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医生得通过这些方法,找出你病痛的根源。

2.1 望诊首先,望诊。

医生会仔细观察你的面色、舌苔,甚至眼神。

有时候,一个微微发红的舌头,可能就能揭示出你体内的“火”。

中医临床思维的基本特点

中医临床思维的基本特点

中医临床思维的基本特点1. 整体观念啊,中医可太讲究这个了!就像看一幅画,不能只盯着一个局部,得看整体的布局和色彩搭配。

比如说,一个人头疼,中医不会只盯着脑袋治,还会考虑身体其他方面的情况呢,这多全面呀!2. 辨证论治,这可是中医的拿手好戏呀!不像西医那样统一用药,中医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表现来制定独特的方案。

就好比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曲子,中医得“听”出独特的旋律来下药,是不是很神奇?3. 恒动观念也是很重要的哟!人体可不是静止不变的呀,是动态发展的。

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流,时刻都在变化着。

比如病情,它可能今天这样,明天就又不一样了呢!4. 中医特别注重因人而异呢!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也一样呀!同样是感冒,有人可能适合用这种药,另一个人就不一定了。

就如同选衣服,每个人适合的款式都不一样嘛!5. 司外揣内,这就像从一个人的表情能猜出他的心情一样。

中医可以通过观察外在的表现来推测内在的问题。

好比看到脸上长痘,可能就知道身体内部哪里失调了,多厉害呀!6. 注重功能联系,就好像一个团队,每个成员都相互关联。

中医会考虑到各个脏腑之间的关系呢。

比如说心脏出问题了,可能也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

这多精妙呀!7. 中医还强调以常衡变呢!知道正常是什么样,才能发现异常呀!比如脉象,正常的脉象什么样心里有数,一旦有变化就能马上察觉,这就像熟悉了平静的湖面,稍有风浪就能发现呢!8. 中医的防治结合也很棒呀!不但要治病,还要预防。

就跟下雨前要准备好伞一样,提前做好准备。

平时注重养生,就不容易生病啦,多好!9. 中医临床思维的这些基本特点呀,真的是中医的瑰宝呢!它们相互结合,让中医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方面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绝对不能小瞧呀!。

适用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

适用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

适用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
中医临床思维训练是指通过实际临床操作,培养和训练中医医生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适用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观察病证: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因此观察病情和症状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观察疾病的发展过程、症状出现的顺序和变化等,可以锻炼中医医生的观察力和辨证能力。

2. 比较病案:通过比较不同病案的临床表现、病机和治疗方法等,可以培养中医医生的辨证施治能力。

比如,比较不同病例的症状,寻找共同点和差异点,以便进行正确的辨证论治。

3. 病案分析:对病案进行全面地分析,包括病史、症状、体征、辨证等方面。

通过分析病案,可以培养中医医生的系统思维和分析能力。

4. 病因诊断:对病因进行准确的诊断,是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病因诊断,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准确把握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5. 医案讨论:中医医生可以组织医案讨论,分享临床经验和疑难病例。

通过讨论,可以共同探讨病因、辨证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思维和诊疗水平。

以上是适用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学习。

中医临床思维的四个层次

中医临床思维的四个层次

中医临床思维的四个层次目前西医对许多疾病都有“诊疗指南”、“专家共识”或“临床路径”,但临床上即使是这些指南的制定者之间面对同一患者采用的具体实施方案也往往不同,疗效自然有异,可见临床医学思维的重要性。

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临床选方用药的个性化特征更强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辨证论治最能反映中医治疗的个性化特点,并且不同中医大夫由于其学术背景、临床经验等多方面的不同,同一时间地点面对同一患者所开出的处方用药也往往有异——面对同样的复杂病证能够获效的方药未必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文想说的是: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思维的层次问题:1、死法死用死法死用”是指执某种治法或固定处方治某些特定对象的特定病证。

这类中医常见于初学者或没有系统学过中医的人,或只读过方书而对医书涉猎较少之人。

比如,民间常有人凭个“祖传秘方”就可“走江湖”病,人之间也常常互相传抄一些偏方、验方,这往往属于专方治专病,用得好有时候也能获得良效,例子很多。

曾见到一些骨折不愈患者依据传说到找到某地民间中医,后者给患者采用老母鸡加中药大锅煎煮后外用,或对于肝硬化腹水(鼓胀)患者给予几粒黑药丸让患者服后泻下稀水样便而使腹水减少,或对于黄疸采用发泡疗法使其皮肤流出黄水之类,其实这些方法古书上都有记载,取来一用而已。

而初学中医者喜欢从教科书上或其他医书上找来偏方一个,在临床上寻找相应病人,背会了几个经方方证就来应对临床复杂性问题,辨证分型论治的教学方法容易误导初学者死法死用,临床疗效显然难以取得上佳,被前人称为“执方寻病”,正所谓“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了苏轼滥用“圣散子”的后果:“宣和后,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

因为圣散子以温药为主治疗寒疫自然有效,但因苏轼之文学政治盛名而将之用之于瘟疫致使杀人无数,正是执死方治活病的典型案例。

死法死用”的典型例子还有“胡万林重用芒硝”案。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中医是一种医道,不是单纯的依照指标而治病,因为古人很聪明,知道我们人不是依靠指标而活着,而是依靠我们的感觉而活着。

中医在诊疗过程中很注重思维的灵活转换,思维的发散和XXX。

医者,意也。

中医来源于自然,所以中医的临床思维也跟自然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司外揣内,取物比类。

所以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很好的知道我们思维的医书,反应了我们祖先思维的丰富致密,《黄帝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教我们怎么进行治病,但是,《黄帝内经》给我们思维的指导,让我们从中领悟治病的道理,所以圣人教我们以渔而不以鱼。

阴阳《黄帝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说明了世界的万物相互对立的双方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达,所以对于疾病也是一样的,病证不外阴阳而已,所以我们治病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只要我们阴证阳证判断对的话,用药的主要方向就不会错了。

阴阳不仅知道我们的的诊断,也指导我们组方,张介宾曾经说过:“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谆谆告诫我们不应该单用阴药或单用阳药。

应该阴阳同调,因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我们要善于利用体内自我调节的机能。

恢复机体的运转而不是见什么症用什么药,要认识到我们的身体有机统一的整体,也要考虑到社会和自然对我们的影响。

喻嘉言在《寓意草》曾写到:“上脱者,用七分阳药,三分阴药而夜服,从阴以引阳;下脱者,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而昼服,从阳以引阴也。

”五行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一门很有辩证,XXX,发展等有用学说,然后很多人不懂五行的道理,恶意诋毁五行学说,说其不科学的。

五行实际上是五种气的运动,古人认为世界是由五种气所构成的,世界的万物都在五行之中,西游记的孙悟空一心想逃离五行之外,然而还是逃脱不了五行的束缚,最终被压与五指山下。

五气分为木火土金水,东方肝木主生发,南方心火主炎散,西方肺金主肃杀,北方肾水主收藏,中央脾土主化万物。

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现状与培养对策

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现状与培养对策

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现状与培养对策一、现状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现状颇具挑战。

在当今医学教育体系中,中医学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关注。

但是随着西医学的强势,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却显得不足和薄弱。

许多医学生在接受中医学教育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临床实践中的思维方法和技巧理解不够深入。

这导致了他们在实际临床操作过程中,缺乏对中医临床思维的灵活运用,仅靠书本知识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二、对策1.注重实践针对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薄弱现象,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重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增加临床实践课程的时间和比例,让学生更多地投入到实际临床操作中,从而提升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2.多角度思考医学生在学习中医临床思维时,应该注重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帮助他们树立起整体观念,不仅注重病症的具体表现,还要关注身体整体的变化,从而在临床实践中更加灵活地应对各种情况。

3.结合现代科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医学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医学生在学习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时,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比如虚拟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等,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中医临床思维的要点和技巧。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过程。

除了在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培养之外,医学生自身也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多阅读相关临床案例,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和提炼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要点,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临床思维方式。

总结:在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学校和教育机构的重视和指导,也需要学生自身的不懈努力。

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以上是我根据你提供的主题所撰写的一篇有关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现状与培养对策的文章,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有其他问题,还请随时告知。

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
况。
辨证施治
辨病
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 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辨证
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 性别等因素,结合病情的 轻重和转归,制定出针对 性的治疗方案。
施治
根据辨证结果,采用中药 、针灸、推拿等手段进行 治疗。
病证结合
以病为纲
将疾病作为治疗的重点,针对不 同的疾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以证为目
将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作为治疗的细 目,针对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对 症治疗。
案例三:肿瘤治疗的中医临床思维
总结词
肿瘤治疗注重扶正祛邪、调理气血、化痰散 结等原则,中医临床思维强调整体观念和辨 证论治。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肿瘤多与气血瘀滞、痰湿凝聚、热 毒内盛等有关。治疗肿瘤需根据病情特点, 采用扶正祛邪、调理气血、化痰散结等不同 治法。同时,根据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年 龄、性别、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以达 到整体调节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效果。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都会对 人体产生影响,因此治疗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治未病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认为通过合 理的饮食、适当的锻炼和良好的 生活习惯等措施,可以预防疾病
的发生。
早期治疗
中医注重早期治疗,认为在疾病 初期及时采取措施,可以避免病 情加重,减少治疗难度和患者的
02
CATALOGUE
临床诊断思维
四诊合参
01
02
03
04
望诊
观察病人的神态、面色、舌苔 、舌质等,判断病情轻重、寒
热虚实等。
闻诊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嗅病人的 气味,判断病情的性质和转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是一种医道,不是单纯的依照指标而治病,因为古人很聪明,知道我们人不是依靠指标而活着,而是依靠我们的感觉而活着。

中医在诊疗过程中很注重思维的灵活转换,思维的发散和联系。

医者,意也。

中医来源于自然,所以中医的临床思维也跟自然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司外揣内,取物比类。

所以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很好的知道我们思维的医书,反应了我们祖先思维的丰富致密,《黄帝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教我们怎么进行治病,但是,《黄帝内经》给我们思维的指导,让我们从中领悟治病的道理,所以圣人教我们以渔而不以鱼。

阴阳
《黄帝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说明了世界的万物相互对立的双方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达,所以对于疾病也是一样的,病证不外阴阳而已,所以我们治病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只要我们阴证阳证判断对的话,用药的主要方向就不会错了。

阴阳不仅知道我们的的诊断,也指导我们组方,张介宾曾经说过:“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

谆谆告诫我们不应该单用阴药或单用阳药。

应该阴阳同调,因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我们要善于利用体内自我调节的机能。

恢复机体的运转而不是见什么症用什么药,要认识到我们的身体有机统一的整体,也要考虑到社会和自然对我们的影响。

喻嘉言在《寓意草》曾写到:“上脱者,用七分阳药,三分阴药而夜服,从阴以引阳;下脱者,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而昼服,从阳以引阴也。


五行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一门很有辩证,联系,发展等有用学说,然后很多人不懂五行的道理,恶意诋毁五行学说,说其不科学的。

五行实际上是五种气的运动,古人认为世界是由五种气所构成的,世界的万物都在五行之中,西游记的孙悟空一心想逃离五行之外,然而还是逃脱不了五行的束缚,最终被压与五指山下。

五气分为木火土金水,东方肝木主生发,南方心火主炎散,西方肺金主肃杀,北方肾水主收藏,中央脾土主化万物。

以此来对应我们的人体的五藏,从而揭示了五藏的特性,使我们对身体五藏的运动变化,习性有了了解,从而达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目的。

五行与四季联系起来并且还可以和五藏联系起来,通过了解四季的习性,从而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养生和防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很好的把五藏和四季五行联系的介绍了养生的智慧。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春天万物生发,在五行为木,木之性为生发,所以天地的万物都生长,大自然处于一派生机勃勃之象,我们人生为万物之灵长,我们更应该顺应这种气机,晚睡而早起,放松身心,慢慢的散步于大自然的气息之中。

万物都是在生发之中,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对一切持着宽怀的态度。

同时我们的思想也在成长,善心和恶心都会生长,所以我们通过宽恕,使善心增长,这样的话,人类的社会更加的和谐,所以来着社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都会为之缓解,这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好好处的。

这不仅仅是养生的内容,更是临床的思维。

在春天,我们用药也应该顺应身体需要生长的信息,而使用有利于生发的药物。

或许可以达到事半工倍的效果。

能治未病更是医术高超的表现,秦越人说他们兄弟三人,大哥在病为萌发的时候就进
行治疗所以医术最高。

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设防心强,人际关系尔虞我诈,所以很多人会得情志病。

这在西医就只好通过心理医生的指导治疗了。

但是我们中医的五行学说则对情志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

肝木主怒,心火主喜,脾土主思,肺金主悲,肾水主恐。

我们有时候因为上司的,父母的责难而火气难平,怒不可揭,而导致身体疾患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告诉他们一件使他们悲伤的事情,用悲来胜怒就可以解决了,减少怒伤肝而对身体造成影响。

情志相克治病,罗大中讲过一个病例很具有代表性“有一个女子二十多
岁,患了怪病,不吃东西。

每天只吃一点点东西,没食欲,整天不说话。

脸冲着墙,有大半年了。

父母着急。

所以请了许多医生,来了后都觉得奇怪,这是什么病呀?都没有治疗思路,方子也不灵。

朱丹溪来了也觉得奇怪。

因为这人根本不搭理他。

诊脉完,他有点数了。

来,叫父母都出来,其他人回避一下。

跟他们说,没出嫁是吧?她想男人了。

这父母一听,真是神医呀。

真跟这事有关。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订婚了。

但是订婚后,小伙子出差了,到广东经商了。

这本是好事,可是他一走几年没回来,还音讯皆无。

她受不了,患上了病。

朱丹溪确定了病的来因,这是情志而导致的疾病。

治疗呢?他跟父母说,此思想气结病也,药不得独治。

这是不能单独用药物来治疗的。

朱丹溪说,你们要接受,她思虑过重,我要气她来治她。

他们觉得奇怪,得病了还气她,这能治吗?“父以为不然。

”朱丹溪见他们不理解,我去气她,但有条件,要知道我是在治病,不要因此对付我。

父亲说行,你去吧。

我们心里有数。

朱丹溪走进房间,上去指着她说,你可不怎么样,不守妇道呀。

你有人家了,你怎么看上别人了?“责以不当以外思”,开始生气了。

朱丹溪还不够,上去给她一耳光。

想想反应吧。

她大怒,“大怒而哭”。

朱丹溪叫父母来劝父母。

气息了,不哭了。

哭饿了,要吃东西。

” 这个是情志疗法的典型例子。

怒胜思,喜胜忧。

就这就治疗好了,这就是心病须要心药医,如果用药物治疗或心理医生的话,疗效肯定没有情志疗法好。

然而情志疗法就根源于五行相生相克上,证明了我们中国人伟大的思维能力。

中医是来源于自然,所以我们在临床要一定好好运用我们的说理工具,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