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思维模式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培养

《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培养

《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培养引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人体内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而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临床思维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的培养,包括思维方式、常见问题的思考和思维工具的应用等方面。

思维方式的培养在学习和实践中,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培养临床思维方式的方法:1. 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观察是最为基础的技能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精细观察,可以获取到更多的信息,并从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例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细节,可以帮助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 多角度思考在处理复杂的临床案例时,需要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这有助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并寻找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通过训练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并学会转换视角,可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 善于和归纳临床医生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善于和归纳是提高临床思维的关键。

通过类似病例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展和治疗过程,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常见问题的思考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的思考方法:1. 病因和机制的分析当遇到一个疑难杂症时,首先需要对病因和病机进行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并结合中医的理论来推理和分析,可以帮助快速找到问题的所在。

2. 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需要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诊断和治疗手段。

在遇到问题时,可以从西医的角度分析病情,再结合中医的理论进行综合判断和疗效评估。

3. 问题解决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时,有时需要运用一些特定的策略。

例如,通过寻求同行的专业意见和临床经验,或是进行反复的实践和观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思维工具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一些思维工具可以辅助培养临床思维。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思维工具:1. 演绎和归纳法演绎法是从一般性规律出发,推导出特殊的。

中医临床辩证思维

中医临床辩证思维

中医临床辩证思维
中医临床辩证思维是指在中医诊疗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其核心是辨证论治。

中医辩证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辩证思维是全面性的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是在深入了解病情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人体的生理变化、病证表现等方面进行辨识和考虑。

2. 辩证思维是进阶性的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进一步对不同证候作出判断,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的中药配方和治疗方法。

3. 辩证思维是动态性的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根据病情变化和治疗进展,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4. 辩证思维是个性化的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关注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和环境等各种因素,在针对不同病人时,因个人差异而作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5. 辩证思维是实践性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是基于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思维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治疗思维方式。

总之,中医辨证思维是中医临床诊疗的核心思维,它能够在维护人体健康和治疗疾病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中医临床思维最基本的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最基本的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最基本的方法1. 中医的基本理念说到中医,首先得提到它那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

跟西医的“看病”大相径庭,中医可不是光靠仪器和药物打发的。

它更像是一位老中医,端坐在你面前,认真地听你诉说,不时点头,偶尔发出“嗯”的声音。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也就是把人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而不是把头疼、肚子疼这些症状割裂开来,单独看待。

它强调“阴阳平衡”,所以你每一次的身体不适,都是在提醒你:嘿!注意了!你的身体在和你对话呢!中医的思维方式就像是一张精细的网,把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编织在一起。

从你的饮食习惯到情绪波动,都能在这个网中找到对应的关系。

这就像一把钥匙,能帮你打开身体的“门”,让你明白每个症状背后的原因。

而这些道理,就得从中医的基本理念说起。

1.1 整体观整体观就是指,要把人的身体、心理和环境都放在一起考虑。

你是不是经常感觉到情绪低落?可能不仅仅是心理问题,还和你最近吃的东西、生活作息有关系。

中医认为,情志、饮食、气候,都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就像一锅煲汤,如果汤里的每样材料都新鲜、搭配得当,熬出来的汤才好喝;反之,缺少什么,或者搭错了,那就会影响整锅汤的味道。

1.2 阴阳五行再说说阴阳五行,这是中医思维的另一个核心。

简单来说,阴阳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五行则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

身体就像是一部精密的机器,五行之间的平衡对健康至关重要。

比如,春天万物复苏,适合多吃点“木”类食物,像青菜、春笋,能帮你提升肝脏的功能;而冬天则是“水”的季节,适合喝点滋阴补肾的汤水,像猪蹄汤,暖和又滋补。

2. 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可不是随便看看,听听就完事了,里面可有大学问。

它的四诊法——望、闻、问、切,可以说是中医的“侦探技巧”。

就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医生得通过这些方法,找出你病痛的根源。

2.1 望诊首先,望诊。

医生会仔细观察你的面色、舌苔,甚至眼神。

有时候,一个微微发红的舌头,可能就能揭示出你体内的“火”。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思维模式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思维模式
整体调整原则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学强调从整体出发,通过调整阴阳、气 血、脏腑等的功能,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恢复 健康。这种整体调整的原则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的思想。
03 恒动观念
生命活动恒动性
生命在于运动
气血津液的运行不息
生命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有机整 体,各种生命活动都是在不断的运动 变化中进行的。
人体自身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 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 节”,成为有机的整体。
形神一体观
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存则 神存,形谢则神灭。
辨证论治与整体调整原则
辨证论治
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 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中医学思维模式在现代医学中应用前景
1 2
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这与现代医 学提倡的精准医疗和个体化诊疗方案相契合。
治未病与健康管理
中医学注重预防保健和“治未病”的理念,为现 代医学在健康管理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
中医学的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在现代医学中 逐渐得到认可和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 择。
中医学思维模式形成背景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01
如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
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
02
中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
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03
中医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当时的哲学、文学、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
况。
辨证施治
辨病
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 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辨证
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 性别等因素,结合病情的 轻重和转归,制定出针对 性的治疗方案。
施治
根据辨证结果,采用中药 、针灸、推拿等手段进行 治疗。
病证结合
以病为纲
将疾病作为治疗的重点,针对不 同的疾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以证为目
将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作为治疗的细 目,针对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对 症治疗。
案例三:肿瘤治疗的中医临床思维
总结词
肿瘤治疗注重扶正祛邪、调理气血、化痰散 结等原则,中医临床思维强调整体观念和辨 证论治。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肿瘤多与气血瘀滞、痰湿凝聚、热 毒内盛等有关。治疗肿瘤需根据病情特点, 采用扶正祛邪、调理气血、化痰散结等不同 治法。同时,根据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年 龄、性别、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以达 到整体调节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效果。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都会对 人体产生影响,因此治疗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治未病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认为通过合 理的饮食、适当的锻炼和良好的 生活习惯等措施,可以预防疾病
的发生。
早期治疗
中医注重早期治疗,认为在疾病 初期及时采取措施,可以避免病 情加重,减少治疗难度和患者的
02
CATALOGUE
临床诊断思维
四诊合参
01
02
03
04
望诊
观察病人的神态、面色、舌苔 、舌质等,判断病情轻重、寒
热虚实等。
闻诊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嗅病人的 气味,判断病情的性质和转归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研究与运用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研究与运用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一、引言中医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研究与运用。

二、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概念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是指在面对某一具体疾病时,中医师根据其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采取相应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并在整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以达到治愈或缓解患者病情的目的。

三、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特点1.辩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治疗。

这种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或针灸等治疗手段的作用。

2.整体观念: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认为疾病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中医师在诊断和治疗时,会考虑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

3.防病治未病:中医强调预防为主,即在患者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时,通过调整饮食、生活方式等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运用1.诊断:中医师在诊断时,会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苔等表现进行辨证施治。

同时还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治疗:中医师在治疗时,会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特点和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药物或针灸等治疗手段,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3.预防:中医强调预防为主,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养生保健、饮食调理等方法来增强身体抵抗力,从而预防一些常见疾病的发生。

五、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研究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理论基础: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形成离不开其深厚的理论基础。

因此,可以通过对中医经典著作、历代名医诊治案例等进行研究,来探讨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2.实践经验: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因此,可以通过对大量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来深入了解中医师在实践中运用临床思维模式的过程和方法。

3.现代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一、引言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是指中医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概念、原则、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二、概念1.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概念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是指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过程中,中医临床医生所采用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它主要包括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等方面。

2. 中西医思维模式的差异中西医思维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医学强调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科学知识,注重实验室检查和技术手段,更加注重对病因和机制的解释与探究;而中医则强调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化治疗,更加注重对人体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三、原则1. 辨证论治原则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基本原则。

它强调对病情的全面分析,包括病因、病机、证候等方面。

在治疗上,要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生必须掌握和运用的重要技能。

2. 个体化治疗原则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

这需要中医临床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3. 整体观念原则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从整体上考虑问题,不能只看局部而忽略整体。

四、方法1. 全面分析患者情况在诊断过程中,要全面分析患者情况。

包括询问病史、观察舌象、脉象等方面。

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病因、病机和证候。

2.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核心。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推拿等。

3. 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

这需要中医临床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4. 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急症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是什么

中医急症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是什么

中医急症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是什么中医急症,一直以来都是中医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面对急症时,中医有着独特的临床思维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蕴含着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更是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总结。

中医急症的临床思维方法,首先强调的是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当急症发生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局部的症状,而要从整体上分析病情。

例如,一个人突然出现高热、咳嗽、气喘的症状,不能仅仅着眼于肺部的病变,还要考虑到心、肝、脾等脏腑的功能状态,以及气血的运行是否通畅。

因为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一个脏腑的病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

所以,整体观念要求医生全面地审视病情,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急症的核心思维方法。

辨证,就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在急症中,辨证论治要求医生迅速而准确地判断病情,抓住主要矛盾。

比如,对于急性中风患者,要辨明是中经络还是中脏腑,是风痰阻络还是肝阳上亢等不同的证型,然后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合适的方剂和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急症的临床思维还注重动态观察。

急症的病情往往变化迅速,因此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生命体征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比如,一个急性阑尾炎患者,在初期可能表现为腹痛、发热等症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如果症状没有缓解,反而出现了腹膜炎的体征,那么治疗方案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这种动态观察的思维方法,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应对急症病情的变化,提高治疗效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是中医急症临床思维中的重要原则。

因时制宜,是指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方法。

例如,夏季炎热,人体多汗,容易伤津耗气,在治疗急症时就要注意顾护津液和正气;冬季寒冷,人体阳气内敛,在用药时就要避免过于寒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中说 :“此又阴阳相
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
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周易·系辞上》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的“道”就是阴平阳秘的调平状态。
3、按中医思维认识方药
3.1《黄帝内经》与中药学的关系
载方13首,药26味。 中药基本理论纲领性的阐述: 《素问 · 藏气法时论》等篇已有“辛散”、“酸收”“甘
一、问 题
• 《内经》的学术思想是怎样萌发、形成的? • 中医学术思想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 为什么东汉末年能出现张仲景这样伟大的 医学家? • 为什么金元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问 题
• 为什么鸦片战争西医输入后,“中西汇 通”、“衷中参西”、“中西医结合”一 直未有突破? • 现代中医界为何造就不了大师(大医)? • 基础不扎实;功夫不到家;方法不准确

八珍汤加减补益气血为主,辅以疏肝理气清心 之品,方证相符。 贾蓉看后说道:“高明得很!还要请教先生: 这病与性命终究有妨无妨?”先生笑道:“大 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步,非一朝一 夕的证候了;吃了这药,也要看药缘了。依小 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 就可望痊愈了。” 春分时节肝气最旺,肝之阴血不足之病人此时 病情最重。
(二)早期中国人的思想及认知
• 造字过程 • 互渗律:以集体表象为形式,以互渗为规律的前 逻辑式神秘思维。这种思维相信人与外界事物之 间有着部分或整体的等同。(列维· 布留尔《原始 思维》) • 原始社会法术与图腾崇拜的思维基础和认识前提。 • 未开化人类的“具体性”“整体性”思维特点 (列维· 施特劳斯《野性的思维》),与开化人的 抽象思维无高下之分,互相补充、互相渗透。
中医经典的学习与应用
1、阴阳学说及其应用
阴阳学说研究的是什么?——关键 如何应用?(宏观、模糊?)
1.1阴阳的基本关系应该是什么?
对立统一?
阴平阳秘?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若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
• 东南中西北、春夏秋冬、人体各部位、周 易理解的天地乾坤、交替存在的日期时间 形态等等互相关联。 •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 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二)早期中国人的思想及认知
• 4、认识自然与人 • (1)阴阳 • 夏商时期初步认识——生殖崇拜、太阳向 背 • 战国时期“阴阳理论”(《易传》) • (2)巫医——商周《山海经》巫彭、巫阳 等 • (3)巫医分立——春秋战国(毉——醫)
3.2历代著名医家与中药学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至《本草纲目》:形成中药学多层次结 构和理论系统化的基础。 《伤寒明理药方论》集中讨论 20 首方剂的方义 , 每一方 均引用《内经》的有关条文阐释药理。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本草论》十分重视气味阴 阳,据《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阳为气 , 阴为味;味归 形 ,形归气;气归精 ,精归化;精食气 ,形食味”的气味 形精转化理论 ,研究了五脏的气味补泻。如“附子、干 姜,味甘温大热,为纯阳之药,为气厚者也;丁香、木 香,味辛温平薄,为阳之阴气不足者也。故气所厚则发 热,气所薄则发泄。”
《红楼梦》第一病案赏析
贾蓉之妻秦可卿病了,请来张太医给秦 氏诊病。 诊毕,贾蓉问道:“先生看这脉息还治 得治不得?”


先生道:“看得尊夫人脉息:左寸沉数,左关 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虚而无神。 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 乃肝家气滞血亏。 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虚而 无神者,乃脾土被肝脉所克制。 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 肝家气滞血亏者,应胁下痛胀,月经过期,心 中发热。 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 汗出,如坐舟中。 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定不思饮食,精神倦急, 四肢酸软。” 旁人言道:“何尝不是这样呢!”
为何要用千里以外的流水?„„集合构成了
“半夏汤”的效能——纠正体内“阴阳之气
不通”的病态。
作者断言:“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
其卧立至。”
2、中医治病思路是什么?
阴阳二者之间是协调互补的关系,而非简单
的对立统一关系。 因此,在治病时: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应“谨察阴阳之 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调节阴阳,补偏救弊,达到阴平阳秘的自然 状态,是中医治疗的最基本原则。
(二)早期中国人的思想及认知
• 5、认知方法 •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 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 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 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 ……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 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周易· 系辞上) • 伏羲“有圣德 , 仰则观象于天 , 俯则观法于地 , 旁观 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三皇本纪》) • 观——取——思维过程(观物取象,取象比类)
• 希波克拉底《论人体的部位》“把智 慧运用于医学之中,而把医学运用于 智慧之中”。
四、传统思维模式的产生

• • •
• •
(一)基本概念
1、思维 就是人的认识活动,是认识活动的全部。而不 仅仅是理性的认识活动或思考。 人是动物,动物有的特性,人仍然存在。思维 以动物的反映控制机能为根基,否则,不存在。 人类思维的理性程度高。 离不开感觉、知觉、表象、行为动作等——具 体的、实在的基础——没有感性的思维形式和 基础,就不可能有理性的逻辑思维。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 行学说的意义
• 2、类分事物、认识和把握事物、掌握自然 规律——把握“道”、 • 意义——研究、把握宇宙、生命起源和演 化规律 • 3、研究核心:关系——阴平阳秘、五行生 克制化——协调、和谐、互补
(四)思维方式
• • • • 1、整体思维 2、直观思维 3、类比思维 《吕氏春秋》“类故相召,气同则合,声 比则应” • 4、辩证思维



缓”、“苦坚”、“咸软”;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 辛补之,酸泻之”; 《素问· 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 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强调药性和五脏相关性;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中之阳;气厚 者为阳,薄为阳中之阴”等论述。 对中药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思维模式形成时期, 学术思想建立基础
• 后世一直继承下来(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
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 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 的回归、复兴,总是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
• 中医学术思想发展史不是各种成就的展览 馆或堆积,也不是种种观点、思想的罗列。 • 应该是在一定思维模式下不断演化发展的 历史。 • 也就是有其内在的、固有的规律。
和谐、协调、互补“中庸之道”,“中和思想”;不是平
衡、平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实生物,同则不 继”。
有图为证:
《黄帝内经》为数不多的几个方剂中,有一
个治疗失眠的药方叫作“半夏汤”(半夏秫 米汤,出自《灵枢· 邪客》)。 其制做方法是:“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 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 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 一升半,去其滓,饮以一小杯。”
(二)早期中国人的思想及认知
• • • • • 1、原始人群 未能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分开 未能把每个成员之间分开 个体社会与自然界的一体化 2、母系社会——原始宗教——万物有灵、图 腾崇拜 • (自己从哪里来)(无知) (齐文化——鸟 图腾)
(二)早期中国人的思想及认知
• • • • • 3、父系氏族——宗庙、祖先崇拜(祭祀) 动物名称不再标志氏族,为个人名字取代 家庭关系、社会关系 天道——自然、人与自然 人道——人与人之间ຫໍສະໝຸດ 《易经》“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 《易经》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 •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周易》的作 者经过了 3 个圣人,时间经过了 3 个古代, 也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中古的周文王和下 古的孔夫子。
“轴心期”
• 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东方三圣; • 古希腊三代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
三、建立思维模式
• 学医者必须要学习两类知识体系,一类是 以医学为本体的知识,另外一类就是以 《易》为代表的象数之学。 • 中医哲学有两个关键问题 • 第一个问题是生命本体论,第二个问题是 思维方式。生命观从本体来讲就是气一元 论,也叫气本论。中医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是象数思维方式。中医象数思维模型概括 为“气-阴阳-五行模型”。
(一)基本概念
• • • • • 自然崇拜 深受影响却无法解释的自然,想象力 日月星辰的神话 太阳崇拜(中国、古希腊) 祖先崇拜、宗教崇拜(战争英雄)
(一)基本概念
• 4、野蛮人的思维与现代思维的不同 • 一个是“具体性”的,“整体性”的;一个是 “抽象性”的,或者说是一种有利于产生效益的 被教化或被驯化的思维。它们不是“原始”与 “现代”,“初级”与“高级”的关系,而是人 类历史上始终存在的两种互相平行发展,各司不 同文化职能,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思维方式。 • 现代人的无聊、困惑与冲突,正在于失去了那些 “野性的思维”。(列维 · 斯特劳斯《野性的思 维》) • 王小波曾说:人仅有此生是不够的,还应拥有一 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先生继续说:“大奶奶这个症候,可是众位耽 搁了…… 依我看起来,病倒尚有三分治得。 吃了我这药看,若是夜间睡得着觉,那时又添 二分拿手了。 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 过的人;但聪明太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 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 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太旺,经血所以不能按 时而至。 大奶奶从前行经的日子问一问,断不是常 缩……” “可不是!从没有缩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