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案.doc

合集下载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品格。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3)懂得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

2. 运用诗词中的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定风波》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注,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分析诗歌的美学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2)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生活启示(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心态。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理解。

3. 选择一首苏轼的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并用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3. 学生能够从诗歌中汲取哲理,运用到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2.难点:领会东坡的旷达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生平,积累基础知识2.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多角度)3.领会东坡的旷达三、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2.小组合作四、教学内容(一)导入1.知人论世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且同时创造了“师生”"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的盛况;书法界,他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2.解题苏赋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在谪居黄州时期写下了不少佳作,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

《定风波》作于苏轼谪屋黄州的第三年春天。

苏轼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看新买的农田,途中遇雨,有感而作。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二)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及生平2.能力目标:多角度赏析诗词3.情感目标:领会东坡的旷达(三)理解1.阅读,借助资料,理解字词同行:①háng,指行业相同或者同行业的人;②xíng ,指-同行走。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窟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吟啸:高声吟唱。

徐行:缓慢前行,缓步而行。

徐:①缓慢;②姓。

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2.平韵共11句,用了5个平韵。

因平声舒缓,力度弱,“声、行、生、迎、晴”,依次呈现,就像平原上的小溪流水,轻柔舒缓,在空间上造成一种平静而又空旷辽远的审美效果。

并且这几个字字音清澈明快,也给人轻松舒适的感觉。

3.朗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完整版)《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教案四川省华蓥中学高中语文组熊利【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设想】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

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

3、突破重点、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林语堂评价他说:“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他是一个大文豪,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

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

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者,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

他是一个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

他是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

”他被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他被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他被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被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曾为自己自题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个人,他就是——苏轼。

2.温故而知新(检测一下我们到底有多了解他):在以下四个选项中,哪一项不是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 D )A《念奴娇·赤壁怀古》B《(前)赤壁赋》C《后赤壁赋》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词,依然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所作。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篇一:《定风波》优秀教案《定风波》优秀教案《定风波》优秀教案冰清玉洁《定风波》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标题《定风波》苏轼苏轼生平简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定风波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定风波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定风波》【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积累名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本词。

3、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表达技巧。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的表达技巧。

2.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定风波”是词牌名。

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二、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三.了解大意上片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

竹杖和芒鞋轻捷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下片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四.诗词赏析1.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向风雨挑战“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2.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3.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4.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人生体验: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5.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风雨”和“晴”: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人生感悟: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通过诗句品味作者的情感,提升语文素养;(3)学会借鉴诗中的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3)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领悟诗文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复杂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受作者的情感;(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的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借鉴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4.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诗文的背诵情况;2. 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3. 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读后感的质量;4. 课堂参与度和小组合作表现。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2、引导学生理解《定风波》这首词的词句含义,感受词的意境。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4、帮助学生领悟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的情感基调。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1)领悟词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感受苏轼的旷达胸襟。

(2)引导学生将词中的情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挫折的心态。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词句含义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词的理解。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2)引出苏轼的《定风波》,并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精读理解(1)结合注释,学生分组讨论词的词句含义,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

(3)重点分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豁达心态。

4、探究赏析(1)提问: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2)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竹杖芒鞋轻胜马”)、象征(“风雨”“一蓑烟雨”)等。

(3)引导学生思考:苏轼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5、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遇到的挫折,谈谈是如何面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明确小序在词中的作用及其与词的正文的联系;②了解苏轼的人生遭遇、性格特征及其豪放词的抒情特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2、过程与方法:①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指导诵读技巧;②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豪迈的精神;②引导学生反观自我,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树立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从苏轼的人生经历来把握词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积极乐观、豁达超脱的胸襟。

2、教学难点: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了解苏轼。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师也提醒大家注意了P35页《词话丛编》中关于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诠释,还记得学士词要怎么演绎?(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但是,是所有的豪放词都是“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而歌”吗?其实还有一种豪放,表现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上。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满着词人豁达情怀的词——《定风波》,请同学们翻开书的第37页。

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将这首词齐声朗读一遍。

注意一下几个词的读音: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ppt呈现)(播放录音、教师板书标题)教师正音,给出评价。

请个别同学范读或男生齐读,指导划出节奏。

二、解读小序、梳理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说说,这首词和前面学到的《念奴娇》,在形式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前面有段小序)对,小序,我们学过的哪些篇目也有小序呢?(《孔雀东南飞》、《琵琶行》⋯)小序在宋词中是很常见的,具有导读、纪实、审美等功能,它的产生既是词学观念演化的反映,更是叙事抒情等功能的需要,且与宋代文坛“破体”之风有很大关系。

词的发展从有调无题到有调有题,进而又从有题无序到有小序的出现,词序成为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点睛之妙笔,精制之美文。

我们再来一起齐读一遍序言,注意找出,里面交代了哪些信息?(教师提示:三月七日是?沙湖道中是?雨是?同行和余?遇雨、已而遂晴?)我们可以提炼出这些信息:时间:三月七日。

教师解读背景:指的是宋神宗元丰五年的三月七日,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结合注解第二点)沙湖道中。

教师解读背景:沙湖道中,1082年春天诗人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黄州就是今天的黄冈,苏轼在他晚年的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中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可以看出,苏轼自己也认为黄州时期是他人生一个重要节点。

也正是在这里,苏轼写出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等千古名篇。

天气:先雨后晴人物:雨具(指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我)教师提问:好,通过词的序言,苏轼写作这首词的相关背景我们就一目了然了,那么最后,事件呢?这首词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大家结合词的正文来总结一下。

事件线索:首先是行在沙湖道中下雨了,听到了“穿林打叶声”→那下雨了要怎么办呢?作者的态度是“何妨吟啸且徐行”,不管风雨有多大都不怕。

→后来雨停了,春风吹来,斜阳相照。

“回首向来萧瑟处”,回过头来看刚才走过的路,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师总结: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这是一首少有的全篇都在叙事的词,这也是本词的特点所在。

但是大家想一想,作者仅仅是为了记录一次看田途中遇雨的经历吗?很显然不是,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作者隐藏在表面文字后面的深层次的感情。

三、细析文本、解读情感。

首先,莫听,莫是什么意思?别、不要,他不要听的是什么,穿林打叶声,也就是雨声。

穿林打叶,是柔柔的牛毛细雨,还是来势凶猛的,比较大的雨?——大雨。

嗯,说明他在沙湖道中遇到的是大雨,渲染出了雨骤风狂之景。

那么接下来他怎么样呢?何妨——吟啸且徐行。

何妨?反问强化“不妨、不需要”的意思,俏皮中折射出一种挑战色彩,反映了词人旷达心境。

吟啸在注解里有解释,吟咏长啸,也就是吟诗长啸啊,那徐行?慢慢的走着,他在雨中吟诗长啸、舒步徐行。

呼应了小序中的哪句?(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想想我们平常在路上碰到下大雨,什么反应?赶快跑开,避之不及,生怕被雨淋到了,可在这里,苏轼他却,吟啸且徐行,慢慢地走,这里体现了他怎样的一种形象。

(与众不同,很潇洒,很镇静。

)对,这里就有一种潇洒的镇静在里面。

大家看,“莫听”、“何妨”二词,是不是还有一种对风雨的倔强的抗争的意味在里面呢?我们由这两句可以看出,词人面对骤然而至的大雨,依然能够泰然处之,坦然面对。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旷达)很好,旷达。

任它风雨肆虐,我且吟啸徐行。

后面这一句就很有意味了,有没有哪个同学试着给我们讲下他的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

从字面上来翻译一下这句,竹杖芒鞋是什么?竹杖很好理解,竹子做的拄杖,芒鞋注释里有,草鞋。

轻是轻便。

胜是比,超过。

马在这里是交通工具了。

所以连起来理解是拿竹杖穿芒鞋走比骑马轻便。

)哎,竹杖芒鞋比骑马要轻便吗?的确,竹杖芒鞋的重量比马要轻。

可大家想想,当时是一个雨天,古时候的路可不比我们现在的水泥路,那都是泥巴路,一下雨就变得非常泥泞难行,而拄着竹杖,穿着芒鞋虽然轻便,可在雨中走,难免不拖泥带水,寸步难行。

怎么可能比骑马还轻快?大家想想,竹杖芒鞋通常是什么人的装束?——农夫,平民。

马又通常是什么人的坐骑?——达官贵人。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已经成了身份的象征,那么这个轻,只是字面意义上的轻便轻快么?不是了,而是有一种心理上的、心情上的轻,组个什么词合适?——轻松、轻快。

嗯,轻松和轻快。

苏轼到底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这样的句子呢?我来给大家分享一段背后的故事。

苏轼年轻时是很有一番抱负的,在政治上很有自己的主见,在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时,苏轼就曾上书反对,并且主动要求外调;在哲宗即位后,苏轼又因为不能容于旧党又被外调。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苏轼在做官的时候是并不轻松的,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执政,他都照例是不好过的。

而“竹杖芒鞋”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之后的自我写照,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了“居庙堂之高”,骑着高头大马的风光,但起码从心理上要放松得多。

大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没有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也不用担心自己会在无意中会得罪谁了。

所以,谁怕?他苏轼不怕了,竹杖芒鞋虽不及高头大马在雨中行得轻便,但他心理上是轻松的,乐得逍遥自在。

再看最后一个词,任。

任是什么意思?随。

说到这里想到英语剧排练时有同学在后面哼的一首歌,叫《let it go》,翻译成中文就是“随它去”。

我们在这里就放松一下,来以歌解词,大家对照中文翻译,来听一听这个片段,感受一下歌里的感情吧。

Let it go 随它吧随它吧Let it go 随它吧随它吧Can't hold you back anymore 回头已没有办法Let it go 随它吧随它吧Let it go 随它吧随它吧Turn my back slam the door 一转身不再牵挂And here I stand, and here I'll stay 我所立之处将是我待的地方⋯⋯这首歌所唱的,回头已没有办法,一转身不再牵挂,和苏轼他所吟咏的,竹杖芒鞋、贬官之后的心境,是不是很像?我们看到这句,“我所立之处,就是我待的地方”,苏轼所立之处是哪里?(黄州烟雨中)烟雨,结合前面穿林打叶的风雨,它们仅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吗?——不是。

很显然不是的,这里的“风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

我们回顾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

前面已经说过,他的仕途很不顺畅,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执政,他都是受排挤的那一个。

这是因为他太正直太富有诗人气质了,总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

他的诗文名冠一时,但是他做官却总也不能让当权者满意。

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啊?很悲惨,很凄苦.但,面对如此的人生境遇,苏轼提出了一个“任”字,作为他的立场、他的态度。

正像歌词中所唱的,“我所立之处,就是我待的地方”,面对谪迁,他也照样可以随遇而安,泰然处之。

面对人生风雨,他也可以穿起心中的蓑衣,潇洒地立在雨中,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啊?自若、自信、豪迈、旷达很好,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更进一步,由眼前的风雨推及人生的风雨,有力地强化了苏轼面对恶劣的自然和人生环境的不以为意、对生活依然充满乐观和信心的超然情怀。

那么,他是怎样形成这样一种生活观的呢?我们试着从下片寻找答案。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师提问:同学们自己吟诵一遍下片,揣摩下该拿出怎样的感情去读?好,大家都讨论完了吧?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功底?(精要点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情感灌注,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们先来看看下片中出现了哪些景物?(齐答)(边听边板书)料峭春风。

山头斜照。

这里的料峭春风,给人怎样的感觉?作者自己在词中提到了,微冷,有一种微微的冷的感觉。

(板书)而斜照呢?山头斜照,夕阳染天,给人以怎样的感觉?暖。

(板书)对,有一种暖的感觉。

这里就有一种感官上的冷暖对比,由冷到暖。

“春风吹酒醒”,说明苏轼他是喝了点小酒在雨中慢慢走的,带着微微醉意,虽然衣裳被打湿了,他也依旧潇洒不以为然。

可现在雨停风起,他感到一点凉意了。

“微冷”。

带着酒意能潇洒畅快抒发旷达情怀,如在梦中畅游,但现在酒醒了,他是被打回现实,回想起境遇的凄凉,悲从心来了么?不会,因为这个时候,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个时候,山头的夕阳又给他带来了些许暖意,就好像是特意来迎接他的。

一个“却”字,大有绝处逢生之感。

在这里大家有没有读出一点“风雨之后见彩虹”的意思呢?“相迎”,夕阳真的是来迎接他的吗?不是,这只是他的主观意志。

但正是从“相迎”二字,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性情?(他身处逆境却能看到曙光,不让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不会沉溺在“冷”中不可自拔。

所以,他总能保持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这也是同学们应该学到的一种精神:总能在困境、逆境中看到希望,善于发现身边美好的点点滴滴,给自己以激励,从而乐观地笑对人生风雨。

最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一句,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好像提的不够明确)(表面上看,是回想一路上暴风骤雨的情形,而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