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㈦拓展练习
高考全国卷第 12 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பைடு நூலகம்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
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生感悟?
“风雨”和“晴”→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
感悟→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
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上片、下片小结:
上片风雨中,踏雨吟啸,怡然自乐。
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
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 ③【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④【吟啸】吟咏长啸。 ⑤【芒鞋】草鞋。 ⑥【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⑦【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㈠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散曲”,宋词根据词人风格分豪放派婉约派,苏轼的多情造就 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 任平生”让人们懂得用开朗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们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
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
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可见,苏轼是淡泊从容的,是豁达自适的,是乐观洒脱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
这一精神特质。
㈣诵读指导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及教具】:1. 课文《定风波》2. 教学PPT3. 黑板和白板4. 学生手册和笔记本【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幻灯片展示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唐代文学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联想和讨论,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记忆。

【知识点讲解】:1. 分析课文《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解读诗歌的表达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2.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运用类似的手法进行写作。

【欣赏与体验】:1. 听课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创作活动】:1. 提供几个主题给学生,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首符合主题要求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诗歌,提升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1. 分组学生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选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评论,评选出最佳作品。

2. 邀请学校时任语文老师或校园诗人分享他们的诗歌创作经验和作品。

【总结与复习】:1.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经验,回顾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思考、多创作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比赛和创作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课堂的导入和知识点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在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批判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合作精神。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定风波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定风波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定风波》【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积累名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本词。

3、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表达技巧。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的表达技巧。

2.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定风波”是词牌名。

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二、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三.了解大意上片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

竹杖和芒鞋轻捷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下片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四.诗词赏析1.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向风雨挑战“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2.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3.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4.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人生体验: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5.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风雨”和“晴”: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人生感悟: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课设计三篇篇一【教课目】:⑴认识,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掌握中抒作者的豪放胸怀。

⑵ 会中包括的人性真理。

【教课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中所抒的达胸怀。

【教课点】:领会中抒怀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悟人生真理及手法运用。

【教课】:1一、本入。

()起,我很快就会想起学的名句:“大江去,浪淘尽,千古流人物”⋯⋯ 首出自于的《念奴赤壁古》。

在《念奴赤壁古》中,站在江上,面奔的大江,想到了的流人物,他想到了呢?(生):周瑜。

()他想到了周瑜位年罕有才并且早早就成立了优秀功的年将。

想到自己已早生,但是到现在依旧功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因此他“人生如梦”。

那么,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边哀、腹愁情的文人?道就是豪放派的真实格或许是豪放派格的所有?我今日就来学的此外一首作于同一年的 -- 《定波》。

二、认识作者:(),我其不生疏。

那么有哪位同学能我略介一下呢?(提示:文学作和人生宦途)(生)是有多方面的作才能的大家,他在、、散文、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在歌作上,今存有他的 2700 多首,怜悯人民、关生是的一个突出内容。

但更多地方砭了新法的流弊。

情真,朴无,古人极少涉及的社会材,多所开,取材宽泛,命意新。

的写景和理趣,价,最到。

在北宋上,他一改婉之,以洒脱达之气入。

把游仙、咏史、宴、登、悼亡、真理探等写里。

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而内容的改革,形成了豪放派,南宋国人的影响特别著。

他散文也有很大奉献,他展开了欧阳修平和舒的文,散文作开辟了新天地,特别是他叙事游的散文价,有许多是广的名作,如《石山》、前后《赤壁》是他留后代的名。

除文而外,他画也很擅,法同蔡襄、黄庭、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画竹石,自成格。

之,学博、才华横溢。

文、、、、画,无所不晓,他是一位罕的通才人物。

我国古代文学一绚丽的明珠。

()认识,我不得不认识他崎岖的一世。

自嘉祐元年( 1056),初次赴京,次年与弟同榜士以后,就被朝廷委以重担。

神宗曾任祠部外郎,因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后以作“ 君相”的罪名,罪黄州。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个性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2)领悟人生的真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 苏轼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3. 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阐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文内容。

(2)要求学生背诵诗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重点。

(2)引导学生领悟诗文的深层含义。

5.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谈谈对《定风波》的欣赏之情。

(2)评价苏轼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课内所学,课外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定风波》的意境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法:以苏轼的生平为例,让学生了解其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诗词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教案
四川省华蓥中学高中语文组熊利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
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设想】
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

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

3、突破重点、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林语堂评价他说:“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他是一个大文豪,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

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

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者,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

他是一个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

他是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

”他被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他被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他被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被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曾为自己自题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个人,他就是——苏轼。

2.温故而知新(检测一下我们到底有多了解他):在以下四个选项中,哪一项不是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 D )
A《念奴娇·赤壁怀古》B《(前)赤壁赋》C《后赤壁赋》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词,依然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所作。

当我们遇到自然或者人生中的风雨时,会怎样做呢?是冒雨前行,还是逃避闪躲呢?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会告诉我们他的做法。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定风波》吧。

首先,先来看段小视频。

二、观看《定风波》的导读视频(展示《定风波》的导读视频)
三、出示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苏轼,朗诵并背诵本词。

2、学会分析本词的手法;把握词的感情;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并能将苏轼的相关素材运用到作文中。

四、鉴赏诗歌三部曲:读文、探法、析人
(一)读文
(1)学生自由读序,结合注释把握序的内容。

序交代了词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即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和写作缘由。

(2)学生自由读词,加深对词的理解,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词人的情感。

整体把握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明确:
上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

竹杖和芒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下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二)探法:合作探究,分析本词用到了哪些写作手法。

下面关于苏轼《定风波》的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 E )
A.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两句运用了对比和反问,写出了没有了官场的束缚和不得志,作者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B .面对风雨,作者采取的“莫听”“何妨”“轻”“谁怕”“任”态度,“吟啸”“徐行”的动作,都是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潇洒安闲、泰然自若、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C.在下片“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中,“风雨”二字,一语双关。

既指野外途中所遇自然风雨,又暗指政治风雨和苦难挫折的人生逆境。

“晴”,也一语双关。

既指天晴,也暗指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D. “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表现了词人在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E.这首词还用到了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的写法。

既虚写一场自然风雨又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三)析人
①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指风吹雨落声,这是当时的客观存在。

“莫听”是苏轼对同行人的劝告,外物不足于萦怀。

“何妨”:二字突出了表现了词人此时从容淡定的神情,任风雨袭来,你下你的雨,我行我的路。

同时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一种挑战风雨的意味。

“吟啸徐行”:这是一种不为外界环境左右的自得的境界,体现苏轼在风雨中的洒脱、从容、
闲适。

“竹杖芒鞋”体现现在的状态,而“马”是比较物。

竹杖芒鞋自然是轻便的轻巧的,但在风雨路途之中行进拖泥带水,又如何“胜”过骑马呢?显然“轻”是一种心态,一种轻松的心态,一种超然物外,顶风冒雨,从容前行的神态。

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

“任”:任凭,体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的超然情怀。

②下片
“料峭(春风)”与“(山头)斜照”重读形成对比,突出天气的变化。

“萧瑟(处)”重读,突出刚才所经之处的特点,这是外在环境,是客观存在。

“无风雨”“无晴”这是作者的心理感受,是主观认知是作者超然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合作探究:
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1)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这一心中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雨过天晴后也本应欣喜,但作者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旷达、洒脱、乐观等。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总结:这首词通过用……手法,写出了……,塑造了一个……的词人形象。

例如:这首词以小见大,以生活中遇雨这一小事,生发出明智、深刻的人生哲理,塑造了一个在自然风雨中潇洒安闲、在仕途风险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积极自解的洒脱、乐观、旷达的词人形象。

五、背诵并默写全词
六、课后作业
请以《东坡先生,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复习导入”环节设计使学生对不同阶段所了解到的苏轼的思想、情感历程有一个更清楚而且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所学作品;“质疑问难”环节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求帮助解决问题,通过他人的解答,廓清自己的思路或找准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取人之长,补己之不足,又有助于加深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视频链接”拓展了课堂内容,加大了课堂容量,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烟蓑雨笠”这种意象,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或意趣追求。

“交流研究文本所得”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才成就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说触发的感受”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阅读积累,获得人生哲理的环节。

同时本课从设计上凸显了文本教学课堂的开放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