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完整版)《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教案四川省华蓥中学高中语文组熊利【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设想】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

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

3、突破重点、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林语堂评价他说:“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他是一个大文豪,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

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

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者,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

他是一个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

他是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

”他被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他被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他被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被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曾为自己自题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个人,他就是——苏轼。

2.温故而知新(检测一下我们到底有多了解他):在以下四个选项中,哪一项不是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 D )A《念奴娇·赤壁怀古》B《(前)赤壁赋》C《后赤壁赋》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词,依然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所作。

定风波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定风波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定风波》【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积累名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本词。

3、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表达技巧。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的表达技巧。

2.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定风波”是词牌名。

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二、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三.了解大意上片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

竹杖和芒鞋轻捷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下片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四.诗词赏析1.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向风雨挑战“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2.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3.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4.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人生体验: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5.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风雨”和“晴”: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人生感悟: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

《定风波》教案(诗歌)

《定风波》教案(诗歌)

《定风波》教案(诗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和苏轼的坎坷经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引导学生欣赏《定风波》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表达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让学生领悟《定风波》中所体现的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生活有所启示。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中的词意和情感。

2.欣赏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定风波》中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

2.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学过的苏轼诗词,以接龙的方式进行回顾。

然后介绍《定风波》的写作背景和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2.初读诗歌:教师伴乐范读《定风波》,学生大声朗读,初步感受诗中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词意。

3.品析语句:通过自读小序,提问学生从小序中了解到的信息。

教师出示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定风波》中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

同时让学生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4.深入情感:让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同时让学生再次阅读《定风波》,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5.课堂小结:回顾《定风波》中的词意、情感和表达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再次感受到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同时让学生领悟到即使面对逆境和挫折,也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6.作业布置:让学生再次阅读《定风波》,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字数不限。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如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阅读和理解。

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案:《定风波》目标:1. 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唐代诗坛的文化背景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通过《定风波》这首诗的解读,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诗坛特点;2. 学习《定风波》的诗歌技巧和表达意境的方法;3. 通过学习《定风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唐代诗歌的特点和社会背景;2. 让学生思考“定风波”这个词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步: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定风波》;2. 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3.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定风波》的诗歌技巧和意境表达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第三步:诗歌技巧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等技巧;2. 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现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学生自己仿写一首《定风波》的诗歌,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表达自己的意境。

第四步:文学创作(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色的短诗;2. 学生独立完成创作,并相互交流和分享作品;3. 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和指导。

第五步: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2.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

拓展活动:1. 探讨唐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异同;2. 探究唐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 阅读其他唐代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评估方式:1. 学生阅读理解题的回答;2. 学生对诗歌技巧的分析和运用;3. 学生的文学创作表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案课题:《定风波》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杜牧及其代表作《定风波》的背景和意义;2. 分析和理解《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3. 学习诗歌鉴赏和赏析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批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 (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破阵子》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内容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诗与人生哲理的关系。

第二步:导入 (10分钟)介绍杜牧及其代表作《定风波》的背景和意义。

包括杜牧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目的等。

第三步:诗歌解读 (15分钟)1. 阅读《定风波》全文,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2. 分析《定风波》的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步:艺术特色分析 (15分钟)1. 探讨《定风波》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如意象的运用、节奏的控制等。

2. 借助诗歌辞章的解析,理解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第五步:鉴赏与赏析 (15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鉴赏和赏析方法,分析《定风波》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

2. 根据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方式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第六步:拓展延伸 (10分钟)以《定风波》为例,讨论其他诗歌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创作的多样性和表现手法的差异。

第七步:总结归纳 (5分钟)总结《定风波》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杜牧及其诗歌的理解和评价。

教学资源:- 杜牧的《定风波》全文- 诗歌赏析资料和解析评估方式:- 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拓展延伸:1. 可以让学生对比《定风波》和其他杜牧的诗歌进行分析和比较,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江南春》等。

2.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杜牧的创作思想和文学成就,探讨其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和意义。

3. 将《定风波》与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探讨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关注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2017-06-29
《定风波》教案
广东省普宁市英才华侨中学高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成就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把握鉴赏技巧,学习、评价词人形象,感受词风。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4、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
1、把握鉴赏技巧,学习、评价词人形象。

2、赏析词中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四、电教手段: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初步入境
1、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解读小序
(三)整体诵读、探究形象、感悟哲理
整体诵读,感知形象特点:
明确:乐观、旷达、潇洒安闲、泰然自若、洒脱豪迈、沉着、随遇而安……
1、围绕上片,思考:
(1)哪些字词最能体现风雨中的“苏轼” 的形象?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
潇洒安闲
吟啸且徐行泰然自若
轻、任乐观旷达
鉴赏方法一:人物细节
(2)如何理解“烟雨”?(联系写作背景)
明确:烟雨
(一语双关)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鉴赏方法二:环境特点、写作背景
2、围绕下片,思考:风雨过后的苏东坡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感悟?
明确: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思考探究: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
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说的是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

可谓一语双关。

感悟: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
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看得远,放得开,处之若常。

(四)品味技巧
思考: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的呢?
明确:①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②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悟出人生大哲理。

(五)归纳小结
《定风波》以生活中遇雨这一小事,生发出明智、深刻的人生哲理,塑造
了在自然风雨中潇洒安闲、在仕途风险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一个乐观、旷达的词人形象。

(六)实战演练,强化对鉴赏技巧的掌握
鹧鸪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④,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

②玉瀣(xiè):羡酒。

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④啸傲:旷达而不受拘束。

问: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

(七)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