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公开课教案28077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㈦拓展练习
高考全国卷第 12 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பைடு நூலகம்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
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生感悟?
“风雨”和“晴”→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
感悟→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
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上片、下片小结:
上片风雨中,踏雨吟啸,怡然自乐。
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
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 ③【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④【吟啸】吟咏长啸。 ⑤【芒鞋】草鞋。 ⑥【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⑦【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㈠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散曲”,宋词根据词人风格分豪放派婉约派,苏轼的多情造就 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 任平生”让人们懂得用开朗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们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
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
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可见,苏轼是淡泊从容的,是豁达自适的,是乐观洒脱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
这一精神特质。
㈣诵读指导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及教具】:1. 课文《定风波》2. 教学PPT3. 黑板和白板4. 学生手册和笔记本【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幻灯片展示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唐代文学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联想和讨论,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记忆。

【知识点讲解】:1. 分析课文《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解读诗歌的表达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2.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运用类似的手法进行写作。

【欣赏与体验】:1. 听课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创作活动】:1. 提供几个主题给学生,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首符合主题要求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诗歌,提升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1. 分组学生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选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评论,评选出最佳作品。

2. 邀请学校时任语文老师或校园诗人分享他们的诗歌创作经验和作品。

【总结与复习】:1.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经验,回顾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思考、多创作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比赛和创作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课堂的导入和知识点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在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批判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合作精神。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完整版)《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教案四川省华蓥中学高中语文组熊利【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设想】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

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

3、突破重点、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林语堂评价他说:“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他是一个大文豪,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

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

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者,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

他是一个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

他是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

”他被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他被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他被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被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曾为自己自题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个人,他就是——苏轼。

2.温故而知新(检测一下我们到底有多了解他):在以下四个选项中,哪一项不是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 D )A《念奴娇·赤壁怀古》B《(前)赤壁赋》C《后赤壁赋》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词,依然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所作。

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案:《定风波》目标:1. 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唐代诗坛的文化背景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通过《定风波》这首诗的解读,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诗坛特点;2. 学习《定风波》的诗歌技巧和表达意境的方法;3. 通过学习《定风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唐代诗歌的特点和社会背景;2. 让学生思考“定风波”这个词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步: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定风波》;2. 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3.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定风波》的诗歌技巧和意境表达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第三步:诗歌技巧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等技巧;2. 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现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学生自己仿写一首《定风波》的诗歌,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表达自己的意境。

第四步:文学创作(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色的短诗;2. 学生独立完成创作,并相互交流和分享作品;3. 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和指导。

第五步: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2.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

拓展活动:1. 探讨唐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异同;2. 探究唐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 阅读其他唐代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评估方式:1. 学生阅读理解题的回答;2. 学生对诗歌技巧的分析和运用;3. 学生的文学创作表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诵读把握诗的精髓能力目标:通过解析和探讨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赏析感受苏轼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人生境界,学习其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诗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中关键词“归”教学方法:讨论合作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沧海一声笑》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

清风笑,静若寂寥,豪情还剩一襟晚照。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导语)这是电影《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沧海一声笑》,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

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面对血雨腥风的江湖,仁人志士选择了笑对江湖浪潮,任烟雨飘摇。

而我们平凡人,又该怎样面对生活的浪潮呢?词中圣杰苏东坡,又是如何面对无情风雨呢?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苏轼,走入《定风波》。

打开课本37页。

二、学生展示课前整理资料------苏轼介绍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词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三、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苏词里的东坡形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深情不负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渴望报效朝廷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定风波》—— 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本诗词解析——读赏悟探(一)读整体感知教师朗读指导:三分诗词,七分读,学生放声自读2分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学生示范朗读(4-5名学生)教师点评教师示范朗读学生齐读(二)赏在赏析中解读东坡的形象第一、学生自由解读自己动心的句子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通过诗句品味作者的情感,提升语文素养;(3)学会借鉴诗中的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3)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领悟诗文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复杂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受作者的情感;(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的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借鉴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4.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诗文的背诵情况;2. 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3. 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读后感的质量;4. 课堂参与度和小组合作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授课人:黄琳程授课内容:14级语文基础模块第四单元古典诗文诵读第15课《定风波》授课班级:14级会计3班授课时间:2015年12月31日上午第一节授课地点:教学楼2—104一、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通过以小见大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三、教学重点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四、教学难点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六、教学设想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

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

3、突破重点、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七、教学课时两课时八、教具准备音频播放器、PPT课件、话筒、投影仪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重情重意。

在埋葬妻子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棵松树以寄哀思;“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又为妻子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以表断肠怀念。

有这样一个人,他多才多艺。

他在诗、词、散文等领域都卓有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书法绘画也卓有影响,是书法“宋四家”之一,并开创了湖州画派。

有这样一个人,他锐意改革。

“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自成一体;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有何种人生态度呢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品味歌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一生融儒道释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就是苏轼。

二、知人论世①标题《定风波》苏轼②苏轼生平简历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入第三等,被授予官职1069年,神宗即位,苏轼因接连上疏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调任杭州通判。

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1079年,因作诗被人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到黄州。

后来,哲宗即位,苏轼被召还朝。

因不满司马光全盘废除新法,遭旧党排挤,再次被调到杭州当太守。

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先后被外放到颍州、扬州、定州。

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而后,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

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三、解题定风波:词牌名。

原唐代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之句。

此调取名原有平定叛乱之意。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这首词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作于黄州四、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字音字形自义)2.播放朗诵音频《定风波》(一)? 齐读序1、全班学生读序,结合注释把握序的内容。

2、个别学生读序,概括序的作用。

序交代了词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即沙湖道中遇雨情景和写作缘由。

(二)读词1、全班读词,加深对词的理解,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词人的情感。

2、学生个别读,读后学生作出评价,简单阐明理由,教师适时点拨重读:莫听、何妨、吟啸、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任(平生)料峭(春风)、(山头)斜照、萧瑟(处)无风雨无晴重读原因①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指风吹雨落声,这是当时的客观存在。

“莫听”是苏轼对同行人的劝告,外物不足于萦怀。

“何妨”:二字突出了表现了词人此时从容淡定的神情,任风雨袭来,你下你的雨,我行我的路。

同时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一种挑战风雨的意味。

“吟啸徐(行)”:这是一种不为外界环境左右的自得的境界,体现苏轼在风雨中的洒脱、从容、闲适“竹杖芒鞋”体现现在的状态,而“马”是比较物。

竹杖芒鞋自然是轻便的轻巧的,但在风雨路途之中行进拖泥带水,又如何“胜”过骑马呢?显然“轻”是一种心态,一种轻松的心态,一种超然物外,顶风冒雨,从容前行的神态。

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

“任”:任凭,体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的超然情怀。

②下片“料峭(春风)”与“(山头)斜照”重读形成对比,突出天气的变化。

“萧瑟(处)”重读,突出刚才所经之处的特点,这是外在环境,是客观存在。

“无风雨”“无晴”这是作者的心理感受,是主观认知是作者超然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3、自由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诗人的心理状态。

(三)词序结合1、问:词前小序说了一件什么事情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沙湖道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同行皆狼狈何妨吟啸且徐行。

余独不觉。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已而遂晴,山头斜照却相迎。

明确:上片写雨中情景和感受2、请根据上面的内容描述一下雨中情景。

(插入提问:品味“穿林打叶”)3、苏轼如何应对这场狂风暴雨?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积极面对的态度(外物不足于萦怀,不为外界环境左右;从容淡定,甚至有挑战意味)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安贫乐道的精神或是隐逸思想或是达观和不畏坎坷的超然闲适的心态应对(表达了作者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蓑: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心中所想,闲人、隐逸者的装束)4、探究一苏轼写这首词,仅仅是要表现自己面对自然的风雨而具有的心态吗如果不是,他写这首词到底要表达什么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蓑“从何而来?作者是以自然的风雨隐喻政治的风雨,人生的风雨,以自己对待自然风雨的态度来表明自己对待政治风雨、人生风雨的态度。

即面对政治的风雨,面对宦海的浮沉,乃至人生的种种危难和挫折,要超然物外,坦然面对,不躲避,不畏惧,泰然处之,潇洒从容。

(或: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对政治风雨的泰然处之之情。

)5、探究二从词的上片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是一位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醉”东坡的形象。

6、齐读上片,再现人物形象情感7、感悟苏轼的思想内涵(1)齐读(2)下片写什么?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8、小结人物形象: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①风雨过后,必将迎来人生的希望(抓住“斜阳”“迎”)②回首往事,人生顺逆心中已无分别(抓住“萧瑟处”“风雨”“晴”)总结明确:“醒”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四、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或给你感悟,触发你灵感的句子。

说说喜欢的理由①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个“无”字是苏轼的思想浓缩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本来无一物,哪有晴雨的分别(佛家的达观)明确:“无”——物我两忘的“坡仙化境”②归去,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个归是苏轼的思想浓缩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心安是家明确:“归”——回归自我的“归去来兮”可能喜欢的句子:①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A“风雨”比喻词人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感受:六、小结:1、本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写眼前景,说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它体现了苏轼婉转细致的一面。

2、在经过忧患苦难、九死一生之后,苏东坡还能写出《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潇洒,这样飞扬,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狂打超脱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艺术才情,更是他的人境界的体现。

3、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

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七、布置作业从课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名言,把它背下来。

八、板书资料链接:《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这是一个在倔强不屈、凛然无畏、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形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词人苏轼人物形象及人生态度、苏轼词特点2、明确以小见大、双关等写作手法的使用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抽查背诵)二、深入探究文本思考: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苏轼词有何特点1.人物形象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2.苏词题材上的一大特色:用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以小见大3.写作手法以小见大:词人写途中遇雨,竹杖芒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

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

双关:“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4.《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5.苏轼词特点广阔的社会视野,渊博的学识,旷达的情怀,浓郁的生活情趣。

6.写作风格1、豪放风格。

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慷慨豪迈的形象;阔大雄壮的场面。

2、旷达风格。

《定风波》3、婉约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