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优秀讲座教案

《定风波》优秀讲座教案简要介绍本讲座教案旨在通过对于《定风波》这一古代文学作品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魅力。
通过深入解读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定风波》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作品特点。
2. 分析《定风波》中蕴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掌握《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
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作品特点,着重介绍《定风波》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2. 分析《定风波》中的主题,如忧国忧民、自然景观与人事往来的对比等。
3. 解读《定风波》中的情感表达,如作者对于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与哀伤等。
4. 教授《定风波》中主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并分析其运用对于情感和意境的营造效果。
5. 通过导读和分析诗歌中的具体片段,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1. 讲解教学:通过讲解和解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3. 诗歌朗诵:邀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增加学生对于诗歌音美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对学生的分组讨论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2. 诗歌分析小测:设计一份简单的诗歌分析小测,评估学生对于诗歌中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杜甫的相关资料和诗歌选集。
2. 课堂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3. 小组讨论和演示的准备材料。
参考文献1. 《杜甫全集》。
2. 杨维仁. (2012). 杜甫诗歌全集解读. 南京大学出版社.。
《定风波》教案(2)

《定风波》教案教案:《定风波》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苏轼诗选》,主要内容为苏轼的《定风波》。
诗文描写了作者在流放黄州期间的一次游赏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逆境的豁达态度和超脱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2. 分析并欣赏苏轼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3. 学会通过诗歌了解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2. 重点:分析诗文的结构,领悟苏轼的人生哲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定风波》,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3. 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4. 讨论:分组讨论诗文的结构和主题,分享对苏轼人生哲理的理解;5. 练习:随堂练习,默写《定风波》并简要阐述自己的理解;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文《定风波》;2. 在板上画出诗文的结构图,标注各部分的主题和关联;3. 在板上列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和寓意,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定风波》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理解;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苏轼的诗文,深入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定风波》是苏轼在流放黄州期间所作,诗中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逆境的豁达态度和超脱精神。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诗文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感受其独特的诗歌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2. 分析并欣赏苏轼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3. 学会通过诗歌了解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2. 重点:分析诗文的结构,领悟苏轼的人生哲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通过诗句品味作者的情感,提升语文素养;(3)学会借鉴诗中的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3)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领悟诗文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复杂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受作者的情感;(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的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借鉴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4.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诗文的背诵情况;2. 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3. 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读后感的质量;4. 课堂参与度和小组合作表现。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个性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2)领悟人生的真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 苏轼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3. 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阐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文内容。
(2)要求学生背诵诗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重点。
(2)引导学生领悟诗文的深层含义。
5.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谈谈对《定风波》的欣赏之情。
(2)评价苏轼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课内所学,课外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定风波》的意境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法:以苏轼的生平为例,让学生了解其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诗词作品。
语文版选修《定风波》word教案

定风波汶上一中郭玉亮【教课目的】: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达技巧。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课要点】: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读成诵。
【教课难点】:理解“归”向哪处,领会作者豪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境界。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 :由生活场景导入。
天气愈来愈热,下雨的次数愈来愈多,同学们有没有在路上被突但是至的雨淋过呢?你当时的心情如何?有没有写一篇作文记下来?,,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淋过。
他当时被贬黄州,有一次准备到沙湖买田终老,在回去的路上忽然下起了雨,不巧的是雨具被先行的人带走了,同行的人都狼狈万状,只有苏轼浑然不觉,并写下了一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千古名篇《定风波》。
二、回顾旧知:请同学自己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老师能够稍作增补。
三、自由朗读,初步感知:先找两个同学朗读,再进行议论,而后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和轻重缓急。
再大家一同齐读全词。
1、翻译序中内容?2、让学生谈谈这首词作的粗心。
明确: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如一边舒坦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拄着竹杖,衣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盈。
这雨有什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听凭一世风雨都不在乎。
带着冷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轻轻感觉点冷。
雨后转晴,前面山头上的斜阳普照,恰似在挥手欢迎我。
回头望望方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论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却可过着沉静平定的生活)。
3、并简单归纳诗的内容。
明确: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光景和心境,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情景和感觉。
四、问题商讨,研究领会: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雨势如何?是大仍是小?苏轼是如何面对的?表现出如何的性情?大多数同学可能认为雨势比较大,由于能够听到风穿过树林,雨打击树叶的声音,还有前面序里也提到同行皆狼狈。
可是有可能有同学从三月七日和料峭春风的角度出发认为雨势小,假如像夏季的暴风暴雨刮的人站都站不住,怎么可能徐行呢?一般都解读为是风急雨骤,由于这样更简单突出苏轼淡定、超脱的形象,其实我感觉有点离开实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授课人:黄琳程授课内容:14级语文基础模块第四单元古典诗文诵读第15课《定风波》授课班级:14级会计3班授课时间:2015年12月31日上午第一节授课地点:教学楼2—104一、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通过以小见大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三、教学重点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四、教学难点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六、教学设想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
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
3、突破重点、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七、教学课时两课时八、教具准备音频播放器、PPT课件、话筒、投影仪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重情重意。
在埋葬妻子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棵松树以寄哀思;“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又为妻子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以表断肠怀念。
有这样一个人,他多才多艺。
他在诗、词、散文等领域都卓有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书法绘画也卓有影响,是书法“宋四家”之一,并开创了湖州画派。
有这样一个人,他锐意改革。
“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自成一体;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有何种人生态度呢?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品味歌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一生融儒道释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就是苏轼。
二、知人论世①标题《定风波》苏轼②苏轼生平简历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入第三等,被授予官职1069年,神宗即位,苏轼因接连上疏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调任杭州通判。
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1079年,因作诗被人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到黄州。
后来,哲宗即位,苏轼被召还朝。
因不满司马光全盘废除新法,遭旧党排挤,再次被调到杭州当太守。
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先后被外放到颍州、扬州、定州。
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而后,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
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三、解题定风波:词牌名。
原唐代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之句。
此调取名原有平定叛乱之意。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这首词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作于黄州四、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字音字形自义)2.播放朗诵音频《定风波》(一)齐读序1、全班学生读序,结合注释把握序的内容。
2、个别学生读序,概括序的作用。
序交代了词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即沙湖道中遇雨情景和写作缘由。
(二)读词1、全班读词,加深对词的理解,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词人的情感。
2、学生个别读,读后学生作出评价,简单阐明理由,教师适时点拨重读:莫听、何妨、吟啸、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任(平生)料峭(春风)、(山头)斜照、萧瑟(处)无风雨无晴重读原因①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指风吹雨落声,这是当时的客观存在。
“莫听”是苏轼对同行人的劝告,外物不足于萦怀。
“何妨”:二字突出了表现了词人此时从容淡定的神情,任风雨袭来,你下你的雨,我行我的路。
同时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一种挑战风雨的意味。
“吟啸徐(行)”:这是一种不为外界环境左右的自得的境界,体现苏轼在风雨中的洒脱、从容、闲适“竹杖芒鞋”体现现在的状态,而“马”是比较物。
竹杖芒鞋自然是轻便的轻巧的,但在风雨路途之中行进拖泥带水,又如何“胜”过骑马呢?显然“轻”是一种心态,一种轻松的心态,一种超然物外,顶风冒雨,从容前行的神态。
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
“任”:任凭,体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的超然情怀。
②下片“料峭(春风)”与“(山头)斜照”重读形成对比,突出天气的变化。
“萧瑟(处)”重读,突出刚才所经之处的特点,这是外在环境,是客观存在。
“无风雨”“无晴”这是作者的心理感受,是主观认知是作者超然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3、自由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诗人的心理状态。
(三)词序结合1、问:词前小序说了一件什么事情?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沙湖道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同行皆狼狈何妨吟啸且徐行。
余独不觉。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已而遂晴,山头斜照却相迎。
明确:上片写雨中情景和感受2、请根据上面的内容描述一下雨中情景。
(插入提问:品味“穿林打叶”)3、苏轼如何应对这场狂风暴雨?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积极面对的态度(外物不足于萦怀,不为外界环境左右;从容淡定,甚至有挑战意味)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安贫乐道的精神或是隐逸思想或是达观和不畏坎坷的超然闲适的心态应对(表达了作者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蓑: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心中所想,闲人、隐逸者的装束)4、探究一苏轼写这首词,仅仅是要表现自己面对自然的风雨而具有的心态吗?如果不是,他写这首词到底要表达什么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蓑“从何而来?作者是以自然的风雨隐喻政治的风雨,人生的风雨,以自己对待自然风雨的态度来表明自己对待政治风雨、人生风雨的态度。
即面对政治的风雨,面对宦海的浮沉,乃至人生的种种危难和挫折,要超然物外,坦然面对,不躲避,不畏惧,泰然处之,潇洒从容。
(或: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对政治风雨的泰然处之之情。
)5、探究二从词的上片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是一位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醉”东坡的形象。
6、齐读上片,再现人物形象情感7、感悟苏轼的思想内涵(1)齐读(2)下片写什么?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8、小结人物形象: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①风雨过后,必将迎来人生的希望(抓住“斜阳”“迎”)②回首往事,人生顺逆心中已无分别(抓住“萧瑟处”“风雨”“晴”)总结明确:“醒”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四、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或给你感悟,触发你灵感的句子。
说说喜欢的理由①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个“无”字是苏轼的思想浓缩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本来无一物,哪有晴雨的分别?(佛家的达观)明确:“无”——物我两忘的“坡仙化境”②归去,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个归是苏轼的思想浓缩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心安是家明确:“归”——回归自我的“归去来兮”可能喜欢的句子:①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A“风雨”比喻词人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感受:六、小结:1、本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写眼前景,说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它体现了苏轼婉转细致的一面。
2、在经过忧患苦难、九死一生之后,苏东坡还能写出《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潇洒,这样飞扬,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狂打超脱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艺术才情,更是他的人境界的体现。
3、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
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七、布置作业从课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名言,把它背下来。
八、板书资料链接:《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这是一个在倔强不屈、凛然无畏、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形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词人苏轼人物形象及人生态度、苏轼词特点2、明确以小见大、双关等写作手法的使用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抽查背诵)二、深入探究文本思考: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苏轼词有何特点?1.人物形象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2.苏词题材上的一大特色:用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以小见大3.写作手法以小见大:词人写途中遇雨,竹杖芒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
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
双关:“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4.《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5.苏轼词特点广阔的社会视野,渊博的学识,旷达的情怀,浓郁的生活情趣。
6.写作风格1、豪放风格。
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慷慨豪迈的形象;阔大雄壮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