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苏轼是宋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 涵。
苏轼生平及主要成就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的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方 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坛巨匠”。
《定风波》创作背景及意义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
定风波
词牌名。
穿林打叶声
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
吟啸
放声吟咏。
芒鞋
草鞋。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
料峭
01
微寒的样子。
斜照
02
偏西的阳光。
也无风雨也无晴
03
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课件制作待优化 部分课件页面设计不够美观,字体大小和颜色搭 配有待改进。建议优化课件设计,提高视觉效果, 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
对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01
深入研究《定风波》及相关作品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挖掘《定风波》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同时引入苏轼的ຫໍສະໝຸດ 他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
02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定风波》的跨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 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世界文 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同时,也有利于 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05
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实施策 略
教学目标设定和重难点把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定 风波的词牌特点、格律要求和创 作技巧,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
艺术手法与修辞技巧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生平介绍
02
创作特点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及贡献。
详细介绍苏轼的创作特点,如豪放、豁达、富有哲理等。
《定风波》词牌介绍
《定风波》的来源
介绍《定风波》这个词牌的来源 及发展。
《定风波》的意境
阐述《定风波》所表达的意境和 情感。
02
文本细读
上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中场景,展现自然之景与苏轼的旷达之情。
教育价值
苏轼的文学作品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思想 深度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成长与精神世界的启示
要点一
人生态度
要点二
内心修养
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现代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具有启示作用。
作品中所强调的内心修养、自我反省及自我提升等思想, 对于个人成长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详细描述
上片中,苏轼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雨中景色,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出自然之景的壮美 ,同时表达出旷达之情。这种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达到高潮,表现出他对自然 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豁达的态度。
下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进一步强调苏轼的超然之情。
05
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理念与目标
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 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定风波》,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 思想,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 苏轼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 一等奖优秀课件

出人生大哲理。
归纳小结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
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 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然 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复 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逸闻趣事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 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 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 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 漂东坡诗(尸)。”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 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 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地一 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命悬一线
梦绕云山心似鹿,
魂惊汤火命如鸡。
九死一生
《狱中寄子由二首》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去年东坡拾瓦砾, 自种黄桑三百尺。
开荒种地
生活艰难
今年刈草盖雪堂,
日炙风吹面如墨。
《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
此雨难道仅仅指眼前的雨吗?
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
苏轼如何面对眼前的风雨? 雨 淋or躲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
有人说是苏轼想像陶渊明一样“归隐” 之意,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 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也有人说苏轼 是要回归自己的本心。但不管是哪种 “归去” ,苏轼的心态是旷达、是 淡然、是宁静。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 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 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偶 然 客 观 ……
选 择 主 观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雨大 挑 轻松 战 欢快 神态 自若
定风波公开课优秀一等奖

【课后作业】 希 望 是 水 ,滋 润 干 涸 的 人 生;希 望 是 火 ,燃 烧 奋 斗 的 信 念
• “他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 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 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 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 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 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 • 请借鉴这种评价方式,写一段你对苏轼其人的认 识和评价。
定 风
苏 轼
波
典型字字音
• 【自学指导】 提 前 预 习 会 让 你 效 率 更 高 • 何妨( ) 吟啸( ) • 蓑( ) 料峭( ) 萧瑟( )
词语解释
1、芒鞋:草鞋。“竹杖芒鞋”
2、吟啸: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态。
3、蓑衣:指雨具蓑衣。
4、料峭:形容春寒,如:“春寒料峭”。
5、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来的?“烟雨”指什么?“任”表现了作者怎样
的心境?
“烟雨”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任”
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上片:描写苏轼面对风雨的心理 感受,表现了词人面对苦难的旷达 超脱精神。
诵读上阕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诵读下阕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江城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诵读下阕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
写作特色
1.以 “小” 事: 苏轼遇雨
一“雨”双关 见“大”情: 旷达超越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2024新版

原文朗读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集体 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熟悉文本 ,感受苏轼《定风波》的音韵之 美。
字词讲解
对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如 “莫听”、“何妨”、“吟啸” 、“徐行”等,帮助学生理解文 本含义。
文本结构分析与写作特点
文本结构
分析《定风波》的上下两片结构,引 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 象和自身行为来表达内心情感。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态的细 腻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和豁达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定风波》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词藻 的华美和意象的丰富上,更在于苏轼成 功地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普遍的人生哲 理相结合,使得这首词具有超越时空的
普遍意义。
04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 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 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洵之子。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作品;掌握 《定风波》的背景、主题 及艺术特色。
人教版苏一轼等《奖定优风秀波课》件(公开课)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苏轼生平与创作背景 •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课程总结与延伸阅读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定风波背景及作者简介
《定风波》背景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他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通过野外途 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 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 想。
定风波教案一等奖

定风波教案一等奖这是定风波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定风波教案一等奖第1篇一、复习、交流、检查1、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指名背诵)2、交流“联想与想象”短文。
(自由交流)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
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不是。
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定风波》苏轼省优质课一等奖

被贬黄州后的心境:泰然自若,旷达处之; 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6、请结合词句说说,词人是一个怎样的 形象?
一蓑烟雨 suō
1、自译,字意质疑,释疑。 2、从词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 作此词。
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及写作缘由。
品读词文: 1.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 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 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 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 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 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 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 达的。
❖
❖ ❖ ❖ ❖
4.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的内涵。
•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
政治的风雨
•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 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
小结此句:
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 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 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这一句是此词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 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人 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但无论 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越的心态 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 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 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苏轼在《定风波》中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 己的情感?
问题三
从《定风波》中,你领悟到了哪些人生哲理?
小组讨论:如何从个人角度理解《定风波》
小组内成员分别阐述自己对《定 风波》的独特理解,探讨苏轼在 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人生
观念。
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 体会,交流彼此对这首词的不同
解读。
写作特点
详细分析了苏轼在《定风波》中 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对比等,展现了苏轼 高超的文学造诣。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课件通过具体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和 感受词中的意象,如“莫听穿林打叶 声”、“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审美体验
结合苏轼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 素,引导学生体会《定风波》中的审 美意境,感受苏轼豁达、超然的人生 态度。
崇尚自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 自然的崇敬和敬畏,认为自然是宇宙 间最高法则。
借景抒情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思想,认 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应当顺应自 然规律。
古代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内 心情感,如山水诗、田园诗等。
西方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及特点
客观描绘
自然主义文学强调对现实的客观 描绘,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自然
03
李清照
南宋婉约派词人代表,作品多 写离情别绪和个人身世之慨,
风格清新婉丽。
04
艺术手法探讨
修辞手法运用
01
02
03
比喻
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抽象 的情感、景象等具象化, 使读者产生共鸣。
拟人
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动作,增强诗歌的生动 性和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东坡
面对人生的风雨,苏轼决心 要“归去”,思考:苏轼要 归向何处?
• 贬到杭州,他说: •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 贬到黄州,他说: •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贬到惠州,他说: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贬到儋州,他说: •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个人,便是苏轼。
【课外积累】 变通运用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 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 “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 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 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 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课外积累】 变通运用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欢迎来到
604班语文课堂
课件制作及授课: 语文组Biblioteka 苏轼课前演讲 了解作者
题目:我所了解的苏轼 要求:结合《学法》关于作者和 写作背景的介绍,1分钟左右。
写作背景
此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贬官黄州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第一 次遭受的深重政治打击,但却是他文学上 的大丰收。被贬黄州的苏轼,经常游于江 湖山水之间,先后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经典 之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 壁怀古》和《定风波》。
第一步
读“文”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料峭 qiào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诵读感知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容处之 神态自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 “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 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 “马”
闲散江湖 奔波官场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 指什么?“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想想象。 (4)注意细节描写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 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 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 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 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 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 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 风雨,我也不在意。
思考:词的上片写了什么内容?找出上片主旨句。 写作者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雨, 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专项练习: 学法P111页第12题诗词人物形象鉴赏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学法》课时作业。
词的下片写了什么内容?主旨句是哪句?
写作者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想一想,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 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
春风 斜照
料峭 温暖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句话是词眼,作者想表达什么?
“风雨” “晴”
逆境、挫折、穷、失、 顺境、达、得
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 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
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 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
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 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 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第五步
拓“学”
认识东坡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 抒情主人公形象?
思考:如何组织答案?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
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
湖边的三山。
形象 特征
诗歌描写了一个虽已暮年但心系前线却被闲置不
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
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诗歌通
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
的感慨。
情感
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案组织
答题步骤 (1)点特点:说出个人观点,概括形象特点。 (2)析诗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人物形象。
抓住人物描写句结合生平遭遇及时代背景 分析意象、关键语句、典故
(3)明作用:指出形象的典型意义及对表现 主题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 明月。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 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 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 的荆棘林。他逍遥红尘,最终 名垂千古。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归纳总结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 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 险中泰然处之、在失意中豁 达自解的旷达情怀。
第四步
探“法”
自读提纲
1、研读小序,挖掘有效信息。 2、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词前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写作缘由
时间: 1082年3月7日 地点: 沙湖道中 人物: 同行 、余
事件: 遇雨 已而遂晴
感觉: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第二步
析“意”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回首人生的 风风雨雨,苏轼 悟出了“也无风 雨也无晴”的人 生真谛。
第三步
赏“情”
【课外积累】 变通运用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就是在那片冷风凄雨之中, 在那条崎岖难行的泥泞道路上, 有这样一位老者,他脚着芒鞋, 手持竹杖,阵阵的凉风吹过他苍 白的发梢,冰冷的雨滴打落在他 瘦弱的身躯上,而他却浑然不觉, 依然悠然吟啸,缓步徐行
(用“四字词语”概括词
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 一个 拄着拐杖、穿着草鞋、 吟啸徐行、顶风冒雨、 不畏艰难、镇定从容、 旷达乐观
的词人形象。
考查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 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 析。
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
物特征。 (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联
“烟雨” “任”
自然界的烟雨 人生的烟雨——挫折和磨难
镇定、从容、洒脱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
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 殷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 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