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公开课详案
选修课文苏轼《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教学设计【授课时间】2014年12月8日【授课班级】高二(15)班【授课老师】陈志昌【授课安排】1课时一、学生分析高二(15)班是本人所教的班级,在年级里属于理科普通班。
该班学生的特点是语文基础在同类班级里算是不错的,而且他们学习兴趣很浓,善于思考问题,课堂纪律较好,但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上课不够活跃,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二、教材分析《定风波》是粤教版语文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里的一篇经典文章,这首词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最能体现苏轼豁达豪放的性格特点,是高考必考的背诵篇目。
但也正因为篇幅短小,所以给上课老师带来不少的挑战。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指导自主学习全词,能准确的翻译序言并鉴赏每一句词,并在课堂上把该词背诵下来。
2.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并归纳出豪放词的基本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回顾苏轼的基本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主要的思想,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四、教学策略设计这节课计划采用导学案教学的方式,在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更多地通过动笔检测其学习效果,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同时,考虑到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基本学情:理科普通班,对古典诗歌的赏析还停留在理解阶段,因此,学案的设计更多的侧重于学生对词句(包括小序)的理解。
另一方面,15班的学生平时课堂气氛也略显沉闷,我担心上公开课他们一紧张就不知所措了,为了缓解他们紧张的学习状态,我在设计学案的时候也尽量增加一些有趣的内容,如苏轼的人物资料卡填空。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堂典型人物形象猜猜猜(二)人物资料卡填空之苏轼(三)序言学习要求:请翻译该词的序言,尤其注意把加点字词翻译准确。
(4分)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遂..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晴.,故作此。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作词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词句鉴赏要求:仿照鉴赏的形式,依次鉴赏每一句词,完成填空部分的内容。
(完整版)《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教案四川省华蓥中学高中语文组熊利【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设想】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
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
3、突破重点、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林语堂评价他说:“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他是一个大文豪,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
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
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者,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
他是一个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
他是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
”他被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他被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他被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被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曾为自己自题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个人,他就是——苏轼。
2.温故而知新(检测一下我们到底有多了解他):在以下四个选项中,哪一项不是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 D )A《念奴娇·赤壁怀古》B《(前)赤壁赋》C《后赤壁赋》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词,依然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所作。
定风波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定风波》【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积累名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本词。
3、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表达技巧。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的表达技巧。
2.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定风波”是词牌名。
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二、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三.了解大意上片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
竹杖和芒鞋轻捷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下片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四.诗词赏析1.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向风雨挑战“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2.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3.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4.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人生体验: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5.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风雨”和“晴”: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人生感悟: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课设计三篇篇一【教课目】:⑴认识,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掌握中抒作者的豪放胸怀。
⑵ 会中包括的人性真理。
【教课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中所抒的达胸怀。
【教课点】:领会中抒怀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悟人生真理及手法运用。
【教课】:1一、本入。
()起,我很快就会想起学的名句:“大江去,浪淘尽,千古流人物”⋯⋯ 首出自于的《念奴赤壁古》。
在《念奴赤壁古》中,站在江上,面奔的大江,想到了的流人物,他想到了呢?(生):周瑜。
()他想到了周瑜位年罕有才并且早早就成立了优秀功的年将。
想到自己已早生,但是到现在依旧功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因此他“人生如梦”。
那么,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边哀、腹愁情的文人?道就是豪放派的真实格或许是豪放派格的所有?我今日就来学的此外一首作于同一年的 -- 《定波》。
二、认识作者:(),我其不生疏。
那么有哪位同学能我略介一下呢?(提示:文学作和人生宦途)(生)是有多方面的作才能的大家,他在、、散文、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在歌作上,今存有他的 2700 多首,怜悯人民、关生是的一个突出内容。
但更多地方砭了新法的流弊。
情真,朴无,古人极少涉及的社会材,多所开,取材宽泛,命意新。
的写景和理趣,价,最到。
在北宋上,他一改婉之,以洒脱达之气入。
把游仙、咏史、宴、登、悼亡、真理探等写里。
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而内容的改革,形成了豪放派,南宋国人的影响特别著。
他散文也有很大奉献,他展开了欧阳修平和舒的文,散文作开辟了新天地,特别是他叙事游的散文价,有许多是广的名作,如《石山》、前后《赤壁》是他留后代的名。
除文而外,他画也很擅,法同蔡襄、黄庭、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画竹石,自成格。
之,学博、才华横溢。
文、、、、画,无所不晓,他是一位罕的通才人物。
我国古代文学一绚丽的明珠。
()认识,我不得不认识他崎岖的一世。
自嘉祐元年( 1056),初次赴京,次年与弟同榜士以后,就被朝廷委以重担。
神宗曾任祠部外郎,因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后以作“ 君相”的罪名,罪黄州。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定风波》优秀公开课教案

宣城市第十三中学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教学(案)编号:0502 主备人:胡琼辅备人:高一语文组《定风波》(总一课时)【学习目标】天才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1.研习品鉴,理解作品的意境。
2.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重点难点】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自学指导】提前预习会让你效率更高1.典型字字音:何妨()吟啸()蓑()料峭()萧瑟()2.名句赏析:(1)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学过程】因为敢于行动,所以登上了更高处一、引入:1.导课2.完成“自学指导”二、初读感知,梳理词意1.粗通大意:齐读小序和词,看看这首词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以及苏轼在这件事情中是什么态度。
(引导学生在小序、正文以及注释中寻找答案,学会梳理内容和概括大意。
)点拨要点:这首词主要写苏轼一行人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后的感叹;苏轼没有躲雨,他认为风雨无妨(以“余独不觉”“莫听”“何妨徐行”等词语来印证)。
2.初识词人:自由诵读这首词,结合词的内容,简单说说词人给你的最初印象。
(引导学生粗略感知词人形象,可根据学生发言来梳理点拨,不必求全。
)三、品读赏析,领略词境1.苏轼是怎样表达自己“独不觉”,即不愿躲雨的人生态度的?你认为哪些词语直接表达了这种态度?(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作,把握提领性词语。
)点拨思路:如“莫听”“何妨”“谁怕”“竹杖”“芒鞋”“一蓑”。
(如“竹杖”等词既可见其闲庭信步的潇洒,也可由此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见其隐逸之意。
)2.苏轼为什么不躲雨?请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来谈谈。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点拨:可从如下角度作点拨或归纳(1)此词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轼,已开始从愤懑和痛苦中跳脱出来。
(2)苏轼思想中融合了儒佛道。
他崇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因而淡泊、遗忘、化解、隐逸等思想都会在逆境中生发。
(3)作为豪放派词宗,苏轼个性中蕴藏着乐观的因子。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⑴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⑵领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一、本词导入。
(师)说起苏轼,我们很快就会想起学过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出自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站在长江边上,面对奔腾的大江,想到了历的风流人物,他想到了谁呢?(生):周瑜。
(师)他想到了周瑜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年轻将领。
想到自己已经早生华发,但是至今依然功业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叹,所以他说“人生如梦”。
那么,苏轼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里哀叹、满腹愁情的文人吗?难道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格调或者是豪放派格调的全部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首创作于同一年的词--《定风波》。
二、了解作者:(师)苏轼,我们其实不生疏。
那么有哪位同学能为我们简略介绍一下呢?(提示:文学创作和人生仕途)(生)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在诗歌创作上,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同情人民、关怀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
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
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波及的社会习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
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为到处颂扬。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
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
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
他对散文也有很大奉献,他开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辟了新天地,尤其是他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名贵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公开课详案
定风波详案
• 1、兴趣导入:有人说: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这就要求我们在诵读时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风波》。
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2、提出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诵读
1、预读课文(三分诗词,七分读。
请同学大声地自由诵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出
节奏,读出情感。
然后我们请同学起来试着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
) 3
2、个人诵读,学生点评,生生互动。
师生共探节奏,语气和情感。
3、听读(现在让我们来聆听名家诵读,同学们在书上划分节奏和标注重音和轻声,揣
摩情感。
)
4、齐读
二、赏读
那么初读完作品后,让我们来赏析内容,师示范朗诵小序,提问全班同学,请问这首词的小序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有何作用, 3
很好,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带着问题对全词进行思考,这个问题是走在风雨中的东坡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者说在风雨中东坡是什么样子的,独立思考后可以小组讨论,最后形成完整文字,五分钟后我请同学起来展示自己的成果。
生回答
师落实
明确:
1、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
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五祖一位弟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空蒙之感,倒有几分禅意了)……
2、从节奏到形象,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的情感,如果让你找出最能体会作者心愿的词,你会想到哪个字,
板书:归因(风雨)
1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 一心渴望退隐 , 归去。
那么词人因何而
归,“风雨”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吗,那么词人在写作此词这段时间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联系写作背景谈。
) 生说
(背景穿插:苏轼只因反对新法,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被人以其诗有“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之意弹劾,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后,谪任黄州团练副使。
(民间自卫队副队长)苏轼的坦荡仕途突遭狂风暴雨,他几欲投江自尽。
但谪贬路上,壮美山川洗涤了他那蒙垢的心灵,村野生活又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由此可见苏轼之归不仅仅是表面上所指途中自然界之风雨,还有政治上的风雨人生仕途的风雨。
——回首。
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归到何处,
苏 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 105多次。
他要往哪归,与学生共同探讨拓展: 二、展读
结合文本及选读的两首诗词、以前的相关作品分析: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 hu2声)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一个笑话,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
)
他想归哪儿,(形体,神:心)板书:归果(心)。
(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生探索
师讲解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
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
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
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从雨一直下,到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彩虹总让普通的我们欢喜我们忧,然而东坡却不躲雨也无悲喜,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四、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网上有一篇文章,说道: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
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
2
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那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生说
师结: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
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五、美读
女:莫听/穿林/打叶声,男:何妨/吟啸/且徐行。
女: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男:一蓑/烟雨/任平生。
女: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男:山头/斜照/却相迎。
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结束语: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苏轼的人生,苏轼的作品,苏轼的心灵。
但愿时时心有东坡词,人生从此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附板书:定风波
苏轼
因:风雨
归
果: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