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教学文案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等奖必修四《定风波》教学目标:1.了解《定风波》的背景与作者2.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结构3.学习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展开解读与分析4.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文学创作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定风波》的背景与作者2.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结构教学难点:1.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结构2.学习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展开解读与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于《定风波》的了解程度。
二、内容呈现(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定风波》,并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和图片。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定风波》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三、分析与解读(40分钟)1.教师通过具体的段落选取,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结构。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进行深度解读,并设计展示形式(课件、海报、演讲等)。
3.学生展示并点评彼此的解读,教师进行总结。
四、拓展延伸(30分钟)1.教师提供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等,帮助学生深化对《定风波》的理解。
2.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诗评。
3.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诗评,并进行互评讨论。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进行总结,回顾学生所学内容,并强调重点与难点。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
六、课后作业(5分钟)1.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自主阅读一篇文学作品,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学资源:1.《定风波》的文本材料与背景资料2.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等相关文学作品。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感悟语言,领会词中双关、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有自己的评价,正确面对人生挫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突破了词传统的抒情模式和创作心态,把词的题材拓展到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方方面面,扩大了词的境界,找回了词作者的抒情主体地位,或怀古,或讽今,多抒发文人士大夫的襟怀,后人称之为“东坡体”。
他与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写作背景】定风波,词牌名。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骤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自若,在雨中吟咏长啸,雨后作下此篇。
【读诗词】播放音频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教学内容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学法》课时作业。
谢谢!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40
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 明月。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 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 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 的荆棘林。他逍遥红尘,最终 名垂千古。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归纳总结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 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 险中泰然处之、在失意中豁 达自解的旷达情怀。
第步
探“法”
(用“四字词语”概括词
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 一个 拄着拐杖、穿着草鞋、 吟啸徐行、顶风冒雨、 不畏艰难、镇定从容、 旷达乐观
的词人形象。
考查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 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 析。
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
物特征。 (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联
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 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
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 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
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 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 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第五步
拓“学”
认识东坡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 抒情主人公形象?
回首人生的 风风雨雨,苏轼 悟出了“也无风 雨也无晴”的人 生真谛。
第三步
赏“情”
【课外积累】 变通运用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就是在那片冷风凄雨之中, 在那条崎岖难行的泥泞道路上, 有这样一位老者,他脚着芒鞋, 手持竹杖,阵阵的凉风吹过他苍 白的发梢,冰冷的雨滴打落在他 瘦弱的身躯上,而他却浑然不觉, 依然悠然吟啸,缓步徐行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PPT学习教案

会计学
1
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 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他是一个大文豪,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 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 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者,瑜伽术的修炼者, 佛教徒。 他是一个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 他是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 者,月下的漫步者。
学习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感受词人的 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2.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第3页/共10页
二、诵读感悟
1、自由朗诵,小组合作讨论,每组 指出本组认为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并 示范朗诵一句。
2、这是一首即事抒怀的作品,词人 遇到了一件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作 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提示:从他的心态、行为动作、 外表等方面把握。
第8页/共10页
五、作业
朗读并背诵全词,进一步感受 苏轼的人生哲学。
第9页/共10页
第4页/风雨之后,词人最终想干什 么?用词中的一个 字回答。
归田园? 归官场?
归心灵!
第5页/共10页
定风波·赞柔奴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 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 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林语堂《苏东坡传》
第1页/共10页
一、温故知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悟诗词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由浅入深的理解诗歌,做到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3.理解苏东坡达观的处世态度,真正体悟苏东坡旷达的胸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
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
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
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
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二、自主研读小序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地点:天气:人物:事件:写作缘由:三、品读1.一读·正读读准字音: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把握节奏:(请给这首词划分节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二读·意读(理解“意思",读懂“意义”)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分享你品味出来的深刻含义。
(合作交流)3.三读·情读读出情感四、知识拓展,走进苏轼苏轼大事年表1037年生于眉州眉山,在现在的四川成都南。
1056年,虚岁21岁,进京赶考。
既东京汴梁,今天的河南开封。
1057年考中进士,到1069年王安石变法,十多年间主要在京城任职于史馆,当然实际上没干几年,因为期间他的母亲、妻子王弗、父亲先后去世,服丧守孝近6年。
1071年因上书反对变法,被革新派排挤出京城,外放任杭州通判。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2024新版

原文朗读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集体 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熟悉文本 ,感受苏轼《定风波》的音韵之 美。
字词讲解
对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如 “莫听”、“何妨”、“吟啸” 、“徐行”等,帮助学生理解文 本含义。
文本结构分析与写作特点
文本结构
分析《定风波》的上下两片结构,引 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 象和自身行为来表达内心情感。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态的细 腻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和豁达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定风波》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词藻 的华美和意象的丰富上,更在于苏轼成 功地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普遍的人生哲 理相结合,使得这首词具有超越时空的
普遍意义。
04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 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 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洵之子。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作品;掌握 《定风波》的背景、主题 及艺术特色。
人教版苏一轼等《奖定优风秀波课》件(公开课)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苏轼生平与创作背景 •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课程总结与延伸阅读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定风波背景及作者简介
《定风波》背景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他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通过野外途 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 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 想。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赏析词中的意象和语言,体会苏轼豁达超脱的胸襟。
3、掌握词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象征、对比等。
2、教学难点体会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态度和哲理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遇到风雨和挫折。
当面临困境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看看这位文学巨匠在风雨中有着怎样的心态和感悟。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1、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在黄州期间,苏轼经常到城外的赤壁矶游览,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
《定风波》就是他在一次出游途中遇雨所作。
(三)朗读全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文本赏析1、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词描绘了怎样的场景?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态?(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这两句描绘了词人在风雨中不慌不忙,吟咏长啸,缓缓前行的场景。
体现了词人面对风雨时的坦然和从容。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句词中,“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思考回答)明确:“竹杖芒鞋”象征着词人简单朴素的生活,“马”象征着官场的富贵和繁华。
定风波教案一等奖

定风波教案一等奖这是定风波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定风波教案一等奖第1篇一、复习、交流、检查1、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指名背诵)2、交流“联想与想象”短文。
(自由交流)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
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不是。
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归纳总结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 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 险中泰然处之、在失意中豁 达自解的旷达情怀。
第四步
探“法”
探究东坡
面对人生的风雨,苏轼决心 要“归去”,思考:苏轼要 归向何处?
• 贬到杭州,他说: •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 贬到黄州,他说: •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贬到惠州,他说: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贬到儋州,他说: •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 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 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 风雨,我也不在意。
思考:词的上片写了什么内容?找出上片主旨句。 写作者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雨, 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词的下片写了什么内容?主旨句是哪句?
写作者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想一想,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 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
春风 斜照
料峭 温暖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句话是词眼,作者想表达什么?
“风雨” “晴”
逆境、挫折、穷、失、 顺境、达、得
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 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
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 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
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 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 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第五步
拓“学”
认识东坡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 抒情主人公形象?
“烟雨” “任”
自然界的烟雨 人生的烟雨——挫折和磨难
镇定、从容、洒脱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
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 殷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 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从容处之 神态自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 “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 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 “马”
闲散江湖 奔波官场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 指什么?“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回首人生的 风风雨雨,苏轼 悟出了“也无风 雨也无晴”的人 生真谛。
第三步
赏“情”
【课外积累】 变通运用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就是在那片冷风凄雨之中, 在那条崎岖难行的泥泞道路上, 有这样一位老者,他脚着芒鞋, 手持竹杖,阵阵的凉风吹过他苍 白的发梢,冰冷的雨滴打落在他 瘦弱的身躯上,而他却浑然不觉, 依然悠然吟啸,缓步徐行
自读提纲
1、研读小序,挖掘有效信息。 2、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词前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写作缘由
时间: 1082年3月7日 地点: 沙湖道中 人物: 同行 、余
事件: 遇雨 已而遂晴
感觉: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第二步
析“意”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欢迎来到
604班语文课堂
课件制作及授课: 语文组
苏轼
课前演讲 了解作者
题目:我所了解的苏轼 要求:结合《学法》关于作者和 写作背景的介绍,1分钟左右。
写作背景
此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贬官黄州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第一 次遭受的深重政治打击,但却是他文学上 的大丰收。被贬黄州的苏轼,经常游于江 湖山水之间,先后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经典 之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 壁怀古》和《定风波》。
思考:如何组织答案?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
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
第一步
读“文”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料峭 qià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个人,便是苏轼。
【课外积累】 变通运用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 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 “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 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 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 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课外积累】 变通运用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想想象。 (4)注意细节描写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 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 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 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 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用“四字词语”概括词
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 一个 拄着拐杖、穿着草鞋、 吟啸徐行、顶风冒雨、 不畏艰难、镇定从容、 旷达乐观
的词人形象。
考查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 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 析。
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
物特征。 (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