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完整版)《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教案四川省华蓥中学高中语文组熊利【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设想】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
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
3、突破重点、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林语堂评价他说:“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他是一个大文豪,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
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
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者,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
他是一个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
他是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
”他被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他被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他被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被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曾为自己自题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个人,他就是——苏轼。
2.温故而知新(检测一下我们到底有多了解他):在以下四个选项中,哪一项不是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 D )A《念奴娇·赤壁怀古》B《(前)赤壁赋》C《后赤壁赋》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词,依然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所作。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课设计三篇篇一【教课目】:⑴认识,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掌握中抒作者的豪放胸怀。
⑵ 会中包括的人性真理。
【教课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中所抒的达胸怀。
【教课点】:领会中抒怀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悟人生真理及手法运用。
【教课】:1一、本入。
()起,我很快就会想起学的名句:“大江去,浪淘尽,千古流人物”⋯⋯ 首出自于的《念奴赤壁古》。
在《念奴赤壁古》中,站在江上,面奔的大江,想到了的流人物,他想到了呢?(生):周瑜。
()他想到了周瑜位年罕有才并且早早就成立了优秀功的年将。
想到自己已早生,但是到现在依旧功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因此他“人生如梦”。
那么,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边哀、腹愁情的文人?道就是豪放派的真实格或许是豪放派格的所有?我今日就来学的此外一首作于同一年的 -- 《定波》。
二、认识作者:(),我其不生疏。
那么有哪位同学能我略介一下呢?(提示:文学作和人生宦途)(生)是有多方面的作才能的大家,他在、、散文、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在歌作上,今存有他的 2700 多首,怜悯人民、关生是的一个突出内容。
但更多地方砭了新法的流弊。
情真,朴无,古人极少涉及的社会材,多所开,取材宽泛,命意新。
的写景和理趣,价,最到。
在北宋上,他一改婉之,以洒脱达之气入。
把游仙、咏史、宴、登、悼亡、真理探等写里。
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而内容的改革,形成了豪放派,南宋国人的影响特别著。
他散文也有很大奉献,他展开了欧阳修平和舒的文,散文作开辟了新天地,特别是他叙事游的散文价,有许多是广的名作,如《石山》、前后《赤壁》是他留后代的名。
除文而外,他画也很擅,法同蔡襄、黄庭、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画竹石,自成格。
之,学博、才华横溢。
文、、、、画,无所不晓,他是一位罕的通才人物。
我国古代文学一绚丽的明珠。
()认识,我不得不认识他崎岖的一世。
自嘉祐元年( 1056),初次赴京,次年与弟同榜士以后,就被朝廷委以重担。
神宗曾任祠部外郎,因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后以作“ 君相”的罪名,罪黄州。
《定风波》教案(诗歌)

《定风波》教案(诗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和苏轼的坎坷经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引导学生欣赏《定风波》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表达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让学生领悟《定风波》中所体现的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生活有所启示。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中的词意和情感。
2.欣赏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定风波》中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
2.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学过的苏轼诗词,以接龙的方式进行回顾。
然后介绍《定风波》的写作背景和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2.初读诗歌:教师伴乐范读《定风波》,学生大声朗读,初步感受诗中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词意。
3.品析语句:通过自读小序,提问学生从小序中了解到的信息。
教师出示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定风波》中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
同时让学生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4.深入情感:让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同时让学生再次阅读《定风波》,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5.课堂小结:回顾《定风波》中的词意、情感和表达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再次感受到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同时让学生领悟到即使面对逆境和挫折,也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6.作业布置:让学生再次阅读《定风波》,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字数不限。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如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阅读和理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与创作背景;2. 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欣赏与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1. 教师以鲜明的声调朗读《定风波》的前两句:“寒泉之思,有如皓月之光”,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2. 通过提问学生对宋代文人及苏轼的了解,引导他们了解诗人的背景。
二、讲解1. 教师向学生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写作目的。
解释诗人在外任官员期间,亲眼目睹黄河泛滥,群众苦不堪言的情景,以及他借用“定风波”这一典故来寄托自己的感触和愤怒。
2. 分析《定风波》的诗歌结构和表达手法。
指导学生注意诗中的对比、修辞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 给学生展示插图或视频,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黄河泛滥的情景,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三、解读1.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定风波》的意境和主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诗人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自然景物与人类命运的抒发,了解他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坚守正义的决心。
四、欣赏1. 给学生分发《定风波》的诗文,让他们自行朗读,并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鼓励学生分组表演或背诵《定风波》,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拓展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对比他的作品风格和主题,以及他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影响。
2. 提示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写下来,形成读后感或扩展的作文。
六、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定风波》的主题和表达特点,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帮助学生体会通过文学作品传递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七、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结合对《定风波》的理解和个人感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设立课堂展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或作文,并进行互动讨论。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表达,培养对古代诗歌的欣赏与鉴赏能力,同时提升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通过诗句品味作者的情感,提升语文素养;(3)学会借鉴诗中的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3)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领悟诗文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复杂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受作者的情感;(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的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借鉴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4.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诗文的背诵情况;2. 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3. 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读后感的质量;4. 课堂参与度和小组合作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授课人:黄琳程授课内容:14级语文基础模块第四单元古典诗文诵读第15课《定风波》授课班级:14级会计3班授课时间:2015年12月31日上午第一节授课地点:教学楼2—104一、教学目得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得豁达胸襟、2、体会词中包含得人性哲理、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通过以小见大表达深刻哲理得写法、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与情感得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得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得基础上领悟词得哲理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得风雨。
三、教学重点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四、教学难点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得交流,实现情感得共鸣,对作者与作品做出个性化得评价。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六、教学设想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得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与老师引导相结合。
3、突破重点、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七、教学课时两课时八、教具准备音频播放器、PPT课件、话筒、投影仪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有这样一个人,她重情重意。
在埋葬妻子得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棵松树以寄哀思;“十年生死两茫茫”,她又为妻子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得《江城子》以表断肠怀念。
有这样一个人,她多才多艺、她在诗、词、散文等领域都卓有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书法绘画也卓有影响,就是书法“宋四家”之一,并开创了湖州画派。
有这样一个人,她锐意改革。
“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自成一体;她一改词坛婉约之风,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得题材,丰富了词得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得界限,对词起到开疆拓土得作用。
那么这个人就是谁呢?她又有何种人生态度呢?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品味歌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就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们激赏她得文采之美,更赞叹她豁达得心胸与积极得人生态度,她一生融儒道释于一体,诗书画俱佳,她就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得旷世奇才,她就就是苏轼、二、知人论世①标题《定风波》苏轼②苏轼生平简历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入第三等,被授予官职1069年,神宗即位,苏轼因接连上疏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调任杭州通判。
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1079年,因作诗被人冠以“文字毁谤君相”得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到黄州。
后来,哲宗即位,苏轼被召还朝。
因不满司马光全盘废除新法,遭旧党排挤,再次被调到杭州当太守、1091年,她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先后被外放到颍州、扬州、定州。
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她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而后,又被再贬至更远得儋州(今海南)。
在宋朝,放逐海南就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得处罚、三、解题定风波:词牌名、原唐代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之句、此调取名原有平定叛乱之意、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这首词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作于黄州四、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字音字形自义)2、播放朗诵音频《定风波》(一) 齐读序1、全班学生读序,结合注释把握序得内容。
2、个别学生读序,概括序得作用。
序交代了词得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即沙湖道中遇雨情景与写作缘由。
(二)读词1、全班读词,加深对词得理解,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词人得情感。
2、学生个别读,读后学生作出评价,简单阐明理由,教师适时点拨重读:莫听、何妨、吟啸、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任(平生)料峭(春风)、 (山头)斜照、萧瑟(处) 无风雨无晴重读原因①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指风吹雨落声,这就是当时得客观存在、“莫听"就是苏轼对同行人得劝告,外物不足于萦怀。
“何妨":二字突出了表现了词人此时从容淡定得神情,任风雨袭来,您下您得雨,我行我得路。
同时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一种挑战风雨得意味。
“吟啸徐(行)":这就是一种不为外界环境左右得自得得境界,体现苏轼在风雨中得洒脱、从容、闲适“竹杖芒鞋"体现现在得状态,而“马”就是比较物、竹杖芒鞋自然就是轻便得轻巧得,但在风雨路途之中行进拖泥带水,又如何“胜"过骑马呢?显然“轻”就是一种心态,一种轻松得心态,一种超然物外,顶风冒雨,从容前行得神态。
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得“轻”字亦同。
“任”:任凭,体现出诗人面对自然得风风雨雨我行我素得超然情怀、②下片“料峭(春风)"与“(山头)斜照"重读形成对比,突出天气得变化。
“萧瑟(处)”重读,突出刚才所经之处得特点,这就是外在环境,就是客观存在、“无风雨”“无晴”这就是作者得心理感受,就是主观认知就是作者超然物外得旷达人生境界、3、自由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诗人得心理状态。
(三)词序结合1、问:词前小序说了一件什么事情?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沙湖道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同行皆狼狈何妨吟啸且徐行。
余独不觉。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已而遂晴, 山头斜照却相迎。
明确:上片写雨中情景与感受2、请根据上面得内容描述一下雨中情景。
(插入提问:品味“穿林打叶”)3、苏轼如何应对这场狂风暴雨?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积极面对得态度(外物不足于萦怀,不为外界环境左右;从容淡定,甚至有挑战意味)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安贫乐道得精神或就是隐逸思想或就是达观与不畏坎坷得超然闲适得心态应对(表达了作者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那种大无畏得精神、蓑:不就是眼前得实景,而就是心中所想,闲人、隐逸者得装束)4、探究一苏轼写这首词,仅仅就是要表现自己面对自然得风雨而具有得心态不?如果不就是,她写这首词到底要表达什么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蓑“从何而来?作者就是以自然得风雨隐喻政治得风雨,人生得风雨,以自己对待自然风雨得态度来表明自己对待政治风雨、人生风雨得态度。
即面对政治得风雨,面对宦海得浮沉,乃至人生得种种危难与挫折,要超然物外,坦然面对,不躲避,不畏惧,泰然处之,潇洒从容。
(或:借对自然风雨得坦然面对抒发对政治风雨得泰然处之之情。
)5、探究二从词得上片可以瞧出词人就是一个怎样得形象?词人就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得形象,就是一位笑对人生风雨得达者-—“醉”东坡得形象。
6、齐读上片,再现人物形象情感7、感悟苏轼得思想内涵(1)齐读(2)下片写什么?雨过天晴后得景象与感受8、小结人物形象:雨过酒醒后得苏东坡就是个怎样得人?①风雨过后,必将迎来人生得希望(抓住“斜阳”“迎")②回首往事,人生顺逆心中已无分别(抓住“萧瑟处"“风雨”“晴”)总结明确:“醒"东坡—-堪破人生晴雨得智者四、找出自己喜欢得句子或词语,或给您感悟,触发您灵感得句子、说说喜欢得理由①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个“无”字就是苏轼得思想浓缩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本来无一物,哪有晴雨得分别?(佛家得达观)明确:“无"-—物我两忘得“坡仙化境”②归去,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个归就是苏轼得思想浓缩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就是吾乡。
-—心安就是家明确:“归”——回归自我得“归去来兮”可能喜欢得句子:①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意思就是不怕风雨,听任自然得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她自然、旷达、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得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得超然情怀。
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A“风雨"比喻词人人生中得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与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得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得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得人格修养。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感受:六、小结:1、本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得小事,写眼前景,说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得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得人生理想、它体现了苏轼婉转细致得一面。
2、在经过忧患苦难、九死一生之后,苏东坡还能写出《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潇洒,这样飞扬,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狂打超脱得作品来,这就是苏东坡得艺术才情,更就是她得人境界得体现。
3、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就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得文学家、她豁达得人生哲学、完美得人格理想、多才多艺得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得天空。
七、布置作业从课文中摘抄自己喜欢得名言,把它背下来。
八、板书资料链接:《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这就是一个在倔强不屈、凛然无畏、摆脱世俗、超然物外得清高孤傲得形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词人苏轼人物形象及人生态度、苏轼词特点2、明确以小见大、双关等写作手法得使用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得旷达胸襟、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抽查背诵)二、深入探究文本思考:词人就是一个怎样得形象?探讨这首词得表现手法?苏轼词有何特点?1.人物形象从这首词中,可以瞧出词人就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得词人形象。
2.苏词题材上得一大特色:用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得思考-—以小见大3、写作手法以小见大:词人写途中遇雨,竹杖芒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
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得轻松、喜悦与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得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得风风雨雨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得旷达心境。
双关:“风雨"与“晴”既就是指自然现象,也就是指人生中得风雨与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得逆境与人生中春风得意得顺境。
4。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得自然现象生发出深刻得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得智者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