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设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艺术,包括意象的运用、词句的锤炼等。
3、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豁达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2)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心境。
(2)让学生将词中的哲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背景、词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
4、比较法:将《定风波》与苏轼的其他词作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其风格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2)引出苏轼的《定风波》,并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背景介绍(1)介绍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2)让学生了解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心态变化,为理解词的内涵做好铺垫。
4、词句赏析(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不听风雨声?“吟啸且徐行”又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态?(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分析“竹杖芒鞋”与“马”的对比,体会苏轼对物质生活的超脱。
“谁怕”“任平生”体现了他怎样的勇气和决心?(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探讨“酒醒”后的感受,以及“斜照”的象征意义。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定风波》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定风波》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苏轼的生平及文学地位;(3)《定风波》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句的深层含义及寓意;(2)苏轼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3)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意;(2)让学生思考苏轼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和动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寓意;(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2)指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苏轼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2)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3. 调查苏轼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苏轼生平和文学地位的了解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和诗歌鉴赏中的表现;4. 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苏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定风波》的深层含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苏轼的人生经历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 运用欣赏法,引导学生体验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定风波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定风波》【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积累名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本词。
3、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表达技巧。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的表达技巧。
2.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定风波”是词牌名。
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二、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三.了解大意上片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
竹杖和芒鞋轻捷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下片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四.诗词赏析1.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向风雨挑战“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2.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3.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4.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人生体验: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5.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风雨”和“晴”: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人生感悟: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
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案:《定风波》目标:1. 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唐代诗坛的文化背景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通过《定风波》这首诗的解读,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诗坛特点;2. 学习《定风波》的诗歌技巧和表达意境的方法;3. 通过学习《定风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唐代诗歌的特点和社会背景;2. 让学生思考“定风波”这个词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步: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定风波》;2. 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3.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定风波》的诗歌技巧和意境表达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第三步:诗歌技巧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等技巧;2. 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现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学生自己仿写一首《定风波》的诗歌,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表达自己的意境。
第四步:文学创作(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色的短诗;2. 学生独立完成创作,并相互交流和分享作品;3. 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和指导。
第五步: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2.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
拓展活动:1. 探讨唐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异同;2. 探究唐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 阅读其他唐代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评估方式:1. 学生阅读理解题的回答;2. 学生对诗歌技巧的分析和运用;3. 学生的文学创作表现。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5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5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5篇) 作为⼀位⽆私奉献的⼈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5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篇1 【教材依据】 课题见《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东坡词”第71页) 【设计思路】 1、鉴赏唐诗宋词是⼀个⽤⼼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灵去贴近它,去感觉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苏轼是知⽆不⾔、⾔⽆不尽的直⾂,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
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遗产,也成为后⼈⼼⽬中理想⼈格的典范。
他赢得上⾄帝王将相、下⾄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似乎是⽆穷的。
他的这⾸词是通过对出⾏遇⾬这⼀件⼩事的描写,表现了词⼈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对⼈⽣的风风⾬⾬⽽我⾏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学情分析:⼤部分学⽣⽐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应该是参与积极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对他有⼀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所⾄他豪放的词风。
想念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能抓住关键句进⾏理解的。
3、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师的诱导,计学⽣通过独⽴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这⾸次的意境应通过学⽣反复读来体会,⽼师设置⼀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标】 1、理解苏轼豁达的⼼胸及其思想的根源。
2、学习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明了⾯对⼈⽣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态。
3、把握诗歌鉴赏的⾓度,试出鉴赏题。
【教学重点】 1、从词中理解苏轼豁达的⼼胸: 2、了解苏轼,明了⾯对⼈⽣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态。
【教学难点】 苏轼豁达的思想根源。
【教学过程】 ⼀、导⼊《定风波》这⾸词 1、导语:站在讲台前,我突然就想到⼀句话:⼈⽣就是⼀堂课的⼯夫;加⼀个字,⼈⽣就是上⼀堂课的⼯夫。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定风波》说课稿1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5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苏词都是在其被贬黄州后而作,其中的《定风波》词人用一件生活小事,以事喻理,表达了词人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为了提高学生摸索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达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二、说学习目标。
我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乐观、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课时。
学习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四、说教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五、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3、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六、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
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独学,圈点、勾画、思考,自己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中的问题。
1、写作背景。
2、苏轼被贬官的路线图:3、诵读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狼狈,遂晴,吟啸,芒鞋,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本词导入。
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
一场雨,躲一场雨。
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苏轼会怎么看?请翻开教材71页,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我先读一遍,大家看看,就我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
(注解10,萧洒、萧瑟,版本不同。
标记一下)——他没躲雨。
(小序中,词中。
小序作用?“故”:写作缘由,一件小事寄予深刻哲理。
)——他说风雨皆无。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2、听这首词,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三、背景穿插。
1、苏轼出世了吗?——没。
2、你怎么知道?——这位同学用苏轼的生平经历证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
被贬到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被贬到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预习很扎实,看得很细。
(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自卫队副队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3、那大家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吗?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哪位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
——他这一说大家都明白了,原来和历史还有关,和政治有关。
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
(有意思的是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
在新法倒霉后者苏目睹新法一些弊端,故很不同意王安石的新法。
神宗即位支持变法,旧雨凋零。
苏轼自求外放。
就是前面说的出知杭扬等。
这样持续了大概有十年,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说他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这位同学说东坡获罪?独以名太高。
那是他弟弟苏辙说的。
你从哪里得知?余《苏东坡突围》。
很是篇很值得一读的文章,他从社会的文化心理角度来阐述东坡怎么倒的霉。
四、朗读指导1、了解这么细,我猜你一定是爱上东坡了。
那么,我们请你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词。
——有点苏子行吟的味道了。
“何妨……平生”,还应该读得怎么点?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
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这是节拍。
调子呢?不扬不抑。
——不对,有同学说“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
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还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有人说“料峭……微冷,相迎”还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五、重点探究、拓展1、太复杂了,不好读。
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
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哪个字最关键?任。
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
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板书:任(“徐行”)——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板书:无(“回首”)这让我想到五祖的两个弟子的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空蒙之感,禅意很浓了。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
”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
这也是归。
——回首。
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让你想到谁?——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
一死生,齐彭殇,——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他和庄子、陶潜能划等号吗?——不能,我特别赞赏这位同学联系背景生平来谈的做法。
前面同学也已经说了。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苏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
他要往哪归?我们来看他另外几首词。
——《定风波》:“……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吾乡何在?在心安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像什么?飞鸿踏雪。
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
(故欢乐不必过于欣喜,痛苦可以在内心化解,世事沧桑实属过眼烟云,求得本心清静便是解脱。
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心里有,他是化了悲与喜。
(这就直接导向了对社会共认的价值系统的否定,和对苦难现实漠然处之的态度。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hu2声)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一个笑话,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
)他的江海是什么?——六月二十日夜渡海(1100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参:shēn)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跨越或超越!)——《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
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
苏轼呢,春来春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
他想归哪儿?归于心。
(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这位同学提到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
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
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
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六、温故知新我们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不是。
举点例子。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壮志难酬)——〈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千里〉(美好祝愿,人间情怀)《赤壁赋》呢?还是有点归的味道。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
我突然又想到了苏轼另一首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
心里有就有。
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都能笑而归了。
范仲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芳草是故乡。
七、个性阅读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不是。
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
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我在网上也看到一篇文章,和你的观点很像。
推荐给你: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
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我们很多同学想跟你商榷了。
那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你说——你说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
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