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优秀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及教具】:1. 课文《定风波》2. 教学PPT3. 黑板和白板4. 学生手册和笔记本【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幻灯片展示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唐代文学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联想和讨论,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记忆。

【知识点讲解】:1. 分析课文《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解读诗歌的表达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2.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运用类似的手法进行写作。

【欣赏与体验】:1. 听课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创作活动】:1. 提供几个主题给学生,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首符合主题要求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诗歌,提升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1. 分组学生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选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评论,评选出最佳作品。

2. 邀请学校时任语文老师或校园诗人分享他们的诗歌创作经验和作品。

【总结与复习】:1.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经验,回顾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思考、多创作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比赛和创作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课堂的导入和知识点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在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批判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合作精神。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课设计三篇篇一【教课目】:⑴认识,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掌握中抒作者的豪放胸怀。

⑵ 会中包括的人性真理。

【教课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中所抒的达胸怀。

【教课点】:领会中抒怀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悟人生真理及手法运用。

【教课】:1一、本入。

()起,我很快就会想起学的名句:“大江去,浪淘尽,千古流人物”⋯⋯ 首出自于的《念奴赤壁古》。

在《念奴赤壁古》中,站在江上,面奔的大江,想到了的流人物,他想到了呢?(生):周瑜。

()他想到了周瑜位年罕有才并且早早就成立了优秀功的年将。

想到自己已早生,但是到现在依旧功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因此他“人生如梦”。

那么,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边哀、腹愁情的文人?道就是豪放派的真实格或许是豪放派格的所有?我今日就来学的此外一首作于同一年的 -- 《定波》。

二、认识作者:(),我其不生疏。

那么有哪位同学能我略介一下呢?(提示:文学作和人生宦途)(生)是有多方面的作才能的大家,他在、、散文、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在歌作上,今存有他的 2700 多首,怜悯人民、关生是的一个突出内容。

但更多地方砭了新法的流弊。

情真,朴无,古人极少涉及的社会材,多所开,取材宽泛,命意新。

的写景和理趣,价,最到。

在北宋上,他一改婉之,以洒脱达之气入。

把游仙、咏史、宴、登、悼亡、真理探等写里。

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而内容的改革,形成了豪放派,南宋国人的影响特别著。

他散文也有很大奉献,他展开了欧阳修平和舒的文,散文作开辟了新天地,特别是他叙事游的散文价,有许多是广的名作,如《石山》、前后《赤壁》是他留后代的名。

除文而外,他画也很擅,法同蔡襄、黄庭、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画竹石,自成格。

之,学博、才华横溢。

文、、、、画,无所不晓,他是一位罕的通才人物。

我国古代文学一绚丽的明珠。

()认识,我不得不认识他崎岖的一世。

自嘉祐元年( 1056),初次赴京,次年与弟同榜士以后,就被朝廷委以重担。

神宗曾任祠部外郎,因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后以作“ 君相”的罪名,罪黄州。

《定风波》优秀讲座教案

《定风波》优秀讲座教案

《定风波》优秀讲座教案简要介绍本讲座教案旨在通过对于《定风波》这一古代文学作品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魅力。

通过深入解读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定风波》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作品特点。

2. 分析《定风波》中蕴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掌握《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

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作品特点,着重介绍《定风波》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2. 分析《定风波》中的主题,如忧国忧民、自然景观与人事往来的对比等。

3. 解读《定风波》中的情感表达,如作者对于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与哀伤等。

4. 教授《定风波》中主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并分析其运用对于情感和意境的营造效果。

5. 通过导读和分析诗歌中的具体片段,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1. 讲解教学:通过讲解和解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3. 诗歌朗诵:邀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增加学生对于诗歌音美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对学生的分组讨论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2. 诗歌分析小测:设计一份简单的诗歌分析小测,评估学生对于诗歌中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杜甫的相关资料和诗歌选集。

2. 课堂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3. 小组讨论和演示的准备材料。

参考文献1. 《杜甫全集》。

2. 杨维仁. (2012). 杜甫诗歌全集解读. 南京大学出版社.。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信念;(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中的情感内涵和哲理。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中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3)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鉴赏的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的大意;(2)要求学生注意诗中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的含义;(2)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阐述诗中的哲理和情感内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文填空练习;(2)选取一些相关题材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文填空练习的完成质量;(2)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程度。

3. 单元测试:(1)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分析学生的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 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和探究。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 、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置课后作业,督促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和 乐观精神,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培养其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激发兴趣和热情
详细描述
布置拓展练习题,如阅读相关文献、 了解作者生平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 面和视野。
详细描述
通过有趣的拓展练习,激发学生对文 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 习能力。
05
CATALOGUE
教师自我反思
课堂效果评估
01
02
03
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 是否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目标达成
总结词:强化记忆
详细描述: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学生 对《定风波》中的重点词汇、句子的 记忆。
提升练习
总结词
提高应用能力
总结词
培养思维能力
详细描述
布置提升练习题,如翻译、写作等,以提高 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详细描述
通过提升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 批判性思维能力。
拓展练习
总结词
拓宽知识面
总结词
通过诗词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02
CATALOGUE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01
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 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02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苏轼作品 ,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课文解析
逐句解释《定风波》的词意,让学生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和 意境。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个性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2)领悟人生的真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 苏轼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3. 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阐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文内容。

(2)要求学生背诵诗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重点。

(2)引导学生领悟诗文的深层含义。

5.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谈谈对《定风波》的欣赏之情。

(2)评价苏轼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课内所学,课外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定风波》的意境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法:以苏轼的生平为例,让学生了解其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诗词作品。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把握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3)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面对困境时豁达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理解。

2. 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刻的哲理和情感的把握。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合作探讨,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3. 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1.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定风波”这个词语吗?它有什么含义?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的韵律美。

2.2 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3.1 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3.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4.1 对比其他诗人创作的山水诗,分析苏轼的独特之处。

4.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面对困境时豁达的人生态度。

5. 情感体验5.1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时是如何面对的?5.2 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力量,学会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6. 课堂小结6.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6.2 鼓励学生课后去阅读更多苏轼的诗词,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7. 布置作业7.1 背诵《定风波》。

7.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反馈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城市第十三中学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教学(案)编号:0502 主备人:胡琼辅备人:高一语文组
《定风波》
(总一课时)
【学习目标】天才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1.研习品鉴,理解作品的意境。

2.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重点难点】
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自学指导】提前预习会让你效率更高
1.典型字字音:
何妨()吟啸()
蓑()料峭()萧瑟()
2.名句赏析:
(1)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学过程】因为敢于行动,所以登上了更高处
一、引入:
1.导课
2.完成“自学指导”
二、初读感知,梳理词意
1.粗通大意:齐读小序和词,看看这首词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以及苏轼在这件事情中是什么态度。

(引导学生在小序、正文以及注释中寻找答案,学会梳理内容和概括大意。


点拨要点:这首词主要写苏轼一行人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后的感叹;苏轼没有躲雨,他认为风雨无妨(以“余独不觉”“莫听”“何妨徐行”等词语来印证)。

2.初识词人:自由诵读这首词,结合词的内容,简单说说词人给你的最初印象。

(引导学生粗略感知词人形象,可根据学生发言来梳理点拨,不必求全。


三、品读赏析,领略词境
1.苏轼是怎样表达自己“独不觉”,即不愿躲雨的人生态度的?你认为哪些词语直接表达了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作,把握提领性词语。


点拨思路:如“莫听”“何妨”“谁怕”“竹杖”“芒鞋”“一蓑”。

(如“竹杖”等词既可见其闲庭信步的潇洒,也可由此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见其隐逸之意。


2.苏轼为什么不躲雨?请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来谈谈。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点拨:可从如下角度作点拨或归纳
(1)此词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轼,已开始从愤懑和痛苦中跳脱出来。

(2)苏轼思想中融合了儒佛道。

他崇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因而淡泊、遗忘、化解、隐逸等思想都会在逆境中生发。

(3)作为豪放派词宗,苏轼个性中蕴藏着乐观的因子。

(4)同时期的《赤壁赋》中已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语,表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物我两化的境界。

3.“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由最初的大雨“穿林打叶声”,到“一蓑烟雨”,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来整体理解,明晰
宣城市第十三中学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教学(案)编号:0502 主备人:胡琼辅备人:高一语文组
借喻之意和托寓之情。


【课堂疑问】因为站在低处,所以渴望更高
1.围绕“雨”字,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雨中和雨后,你认为上下阕的主旨句分别是哪两句话?为什么?(在学生提出主旨句后,引导他们讨论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其中人生况味。


点拨归纳:
上阕:“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关键词是“任”,含放任自由之意。

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

面对风雨,不惊不避,不哀不伤,显示了词人的人格光辉。

此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阕:“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关键词是“归”或“无”。

心中无雨晴,纵然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也左右不了词人的心境了。

此句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2.有人说“归”字是全词的核心所在,并可从中窥见词人的文化性格,你怎么理解?苏轼的“归”和陶渊明的“归”能否划等号?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拓展,从更深层次理解词之意蕴及词人之精神。


点拨归结:“归”字贯串于词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

“莫听”“徐行”,拒风雨于身外,这种心安是归;“竹杖”“蓑衣”,这种退隐之思是归;“也无”,这种超凡拔俗也是一种归。

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

如“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又如“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还有“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吾乡何在?在心安处,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苏轼是归于“心”,陶渊明是归于“田园”。

联系前面说的“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心灵驿站,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自解与超脱,是中国文人最后可退守的精神家园。

【课堂小结】善于总结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小沈阳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

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宝贵,既然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那么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然接受和面对睁开眼后看到的一切,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

【限时训练】希望是水,滋润干涸的人生;希望是火,燃烧奋斗的信念“他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

”请借鉴这种评价方式,写一段你对苏轼其人的认识和评价。

【课后作业布置】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流利、有感情背诵本词。

2. 化用词中语句,写一句标题式的话,要求与自己的人生相观照。

教师示例,如“莫听风雨,我且徐行”,提示学生注意语言的涵蕴与灵动。

教师以自己化用的句子与学生交流,例如:
●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吟啸且徐行吧
●化千般风雨为万般晴明
●我有竹杖芒鞋,何惧风霜雨雪
●智者人生无雨晴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