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谱分析
波谱分析

波谱分析波谱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技术方法,它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波谱分析的原理、方法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希望能够带给读者一些有关波谱分析的基础知识。
波谱分析是一种通过对信号频谱的分析,来研究信号特性的方法。
它主要通过将信号转化为频域来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信号的频率成分。
波谱分析通常包括以下步骤:信号采样、转换为频域信号、频域信号分析以及结果展示。
在波谱分析中,最基础的是信号采样。
信号采样即将连续的模拟信号转化为离散的数字信号。
通过采样,我们获得了离散的信号数据,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基础。
转换为频域信号是波谱分析的关键步骤。
这一步骤主要通过傅里叶变换来实现,将时域信号转化为频域信号。
傅里叶变换能够将信号分解成一系列频率成分,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信号的频率特征。
在波谱分析的频域信号分析阶段,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对信号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常见的方法包括功率谱分析、相位谱分析、自相关分析等。
功率谱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信号各个频率成分对总体信号功率的贡献程度,相位谱分析可以揭示信号的相位变化规律,自相关分析则是通过计算信号与其自身的相关性来分析信号的周期性变化。
波谱分析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通信领域中,波谱分析可以用于信号传输中的频率选择性衰减的检测和修复;在音频领域中,波谱分析可以用于声音信号的处理和音乐分析;在医学领域中,波谱分析可以用于心电图和脑电图的分析,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此外,波谱分析在材料科学、地震学、天文学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在材料科学中,波谱分析可以用于材料结构的研究和分析;在地震学中,波谱分析可以用于地震波的研究和地震活动的监测;在天文学中,波谱分析可以用于星体的研究和宇宙的探索。
总结起来,波谱分析是一种基于信号频谱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将信号转化为频域信号来研究信号的特性。
波谱分析包括信号采样、转换为频域信号、频域信号分析以及结果展示等步骤。
波谱分析讲整理.ppt

第一章 光谱分析 第二章 核磁共振波谱 第三章 质谱
第一章 光谱分析
1.1 概述 1.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V) 1.3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IR) 1.4 激光拉曼光谱(RS)
1.1 概述
1.1.1光谱分析法
因光的作用引起被照物体内分子运动状态发 生变化,并产生特征能态的跃迁进行分析的方 法
n→π*的影响
1.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V)
b. π→π*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峰随着溶 剂极性的增加而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因为在多数π→π*跃迁中,激发态的 极性要强于基态,极性大的π*轨道 与溶剂作用强,能量下降较大,而π 轨道极性小,与极性溶剂作用较弱, 故能量降低较小,致使π及π*间能量 差值变小。因此,π→π*跃迁在极性 溶剂中的跃迁能小于在非极性溶剂 中的跃迁能。所以在极性溶剂中, 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峰向长波长方 向移动。
(4)n→π* 跃迁 指分子中处于非 键轨道上的n电子吸收能量后向 π*反键轨道的跃迁。
1.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V)
电子跃迁类型不同,实际跃迁需要的能量不同, σ→σ* ~150nm n→σ* ~200nm π→π* ~200nm n→π* ~300nm
吸收能量的次序为: σ→σ*>n→σ*≥π→π*>n→π*
1.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V)
iii B—带 它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是苯环振动及
π→π* 重叠引起的。在230~270nm之间出现精细结构 吸收,又称苯的多重吸收
iv E-带 它也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之一,E带可分为E1及
E2两个吸收带,二者可以分别看成是苯环中的乙烯键和 共轭乙烯键所引起的,也属π→π* 跃迁。
溶剂对π→π*
1.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V)
波谱分析

2960~2850 cm-1 ,甲基、亚甲基C—H键伸缩振动;
1466、1380 cm-1 ,为C—H键的面内弯曲振动;
726,长链亚甲基面外弯曲振动,(CH2)n中n≥4时出现。
(2) 烯烃 C=C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680~1600 cm-1,取代基多、 对称性强峰就减弱,共轭使峰增强但频率略降低;
3 影响紫外光谱的因素
(1) 几个基本概念
生色基:能在某一段光的波长内产生吸收的基团,称 为这一段波长的生色团或生色基,如:C=C、C=O、 NO2等。 助色基:本身在紫外或可见光区没有吸收,当它们连
在双键或共轭体系上时,使吸收向长波方向位移,颜色
加深。如:—OH、—NH2、—Cl等。
红移现象:由于取代基或溶剂的影响使最大吸收峰向
1 2
k(
1 1 ) + m2 m1
键能增大,键长缩短,力常数k增大。
分子的振动方式
①伸缩振动:
对称伸缩
不对称伸缩
②弯曲振动:
面内弯曲
剪式振动
平面摇摆
面外弯曲
非平面摇摆
扭曲振动
每一种振动方式,都有固定的吸收频率。
当E2-E1 = hν时,红外线才能被吸收,因此同一基团
总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产生吸收峰。 红外吸收峰产生的条件 必要条件:辐射光的频率与分子振动的频率相当; 充分条件:必须是能引起分子偶极矩变化的振动。
S3 S2
T2
S1 V3 V2 V1
J3 J1 J3 J1
T1
S 电子能级 1-20 eV V 振动能级 10-2-10eV J 转动能级 10-6-10-3 eV
F
P
S0
双原子分子能级和能级跃迁示意图
波谱分析教程

波谱分析教程
波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信号处理技术,用于研究信号的频谱特性。
本教程将向您介绍波谱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1. 什么是波谱分析?
波谱分析是通过将信号从时域转换为频域,来研究信号频谱特性的过程。
通过波谱分析,我们可以获取信号的频率成分、频谱强度和相位信息。
2. 傅里叶变换
傅里叶变换是用于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的重要数学工具。
傅里叶变换将信号表示为一组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叠加,可以将信号的频谱特性展现出来。
3.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离散傅里叶变换是傅里叶变换在离散数据上的应用。
通过对离散信号进行DFT,我们可以得到信号的离散频谱。
4.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快速傅里叶变换是一种高效的计算离散傅里叶变换的算法。
FFT可以大大提高计算速度,使得波谱分析在实时信号处理中得以广泛应用。
5. 波谱估计方法
波谱估计方法是通过有限的信号样本,估计信号的频谱特性。
常用的波谱估计方法包括周期图法、自相关法、最大熵法等。
6. 应用案例
波谱分析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通信领域,波谱分析常用于频谱分配、信号识别和调制识别等方面。
在振动分析中,波谱分析可以用于检测机械故障、分析材料的动态特性等。
在此教程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进行波谱分析,包括信号预处理、傅里叶变换、波谱估计和结果解释。
通过学习本教程,您将掌握波谱分析的基本方法,为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打下基础。
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

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用于确定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基团。
其中,核磁共振波谱(NMR)和红外光谱(IR)是两种常用的波谱技术。
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两种波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和解读方法。
核磁共振波谱(NMR)是一种基于核自旋的波谱分析方法。
它通过测量核自旋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导致的能量变化来获得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图通常由若干个特征峰组成,每个峰对应于一种不同类型的核。
峰的位置称为化学位移,可以通过参考物质(如四氯化硅)来标定。
峰的形状和强度可以提供有关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的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提供了关于有机分子的碳氢骨架以及官能团、取代基等信息,因此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领域有广泛应用。
红外光谱(IR)是一种基于分子振动的波谱分析方法。
它通过测量物质吸收红外辐射的能量来获得信息。
由于不同分子具有不同的振动模式和结构,它们吸收红外辐射的方式也不同。
红外光谱图通常由一系列特征峰组成,峰的位置称为波数,可以用来标识不同的官能团和化学键。
峰的强度和形状可以提供关于分子的结构和取向的信息。
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学、聚合物化学和无机化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进行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时,需要先对样品进行样品制备。
核磁共振波谱通常需要溶解样品,然后将溶液转移到核磁共振管中进行测量。
红外光谱则可以对固体、液体和气体样品进行测量,通常需要将样品制备成固体片或涂在透明载体上。
波谱仪器通常会提供相应的样品制备方法和参数设置。
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和红外光谱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核磁共振波谱,要正确解读峰的化学位移。
化学位移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官能团、电子效应、取代基等。
因此,需要结合文献和经验来确定不同类型核的化学位移范围。
其次,对于红外光谱,要正确解读峰的波数。
不同的官能团和化学键都有特定的波数范围,可以用来确定它们的存在。
最后,对于波谱图的解读,需要综合考虑各种信息,如位置、形状、强度和相对强度等。
波谱分析的应用实践

波谱分析的应用实践
波谱分析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通信、音频处理、医学、环境监测等。
本文将主要介绍波谱分析的应用实践,并以几个具体案例来说明。
第三,波谱分析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通过对生物体内信
号的波谱分析,可以获得很多有关健康和疾病的信息。
例如,在神经科学中,对脑电图(EEG)信号进行波谱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大脑活动
的频谱特征,以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此外,对心电图(ECG)信号
进行波谱分析可以帮助识别心律失常和其他心血管疾病。
最后,波谱分析在环境监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环境噪声
信号进行波谱分析,可以评估和监测环境质量。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波
谱分析可以用于评估交通噪声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以便进行噪声控制和城
市规划。
此外,在环境污染监测中,波谱分析可以用于检测和分析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中的污染物,以帮助评估环境质量和进行环境保护。
综上所述,波谱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处理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
实践。
从通信、音频处理到医学和环境监测,波谱分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不同信号的频谱特征。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
断发展和创新,波谱分析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机化学波谱分析

质谱的解析方法
谱图解析
01
根据质谱峰的位置和强度,确定有机分子的分子量和结构信息。
同位素峰分析
02
利用同位素峰的强度比推断有机分子的元素组成。
裂解模式分析
03
研究有机分子在质谱仪中的裂解行为,推断有机分子的结构特
征。
质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有机分子鉴定
通过比较标准谱图和实验谱图,确定有机分子的 化学结构。
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实 现波谱分析与其他分析方法的快速、 高效联用,提高分析效率,减少人为 误差。
波谱分析在有机化学中的新应用
新材料表征
随着新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波谱分析在新型有机材料如高 分子聚合物、纳米材料等的表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物大分子研究
利用波谱分析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的结 构和功能,有助于深入了解生物体系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的 机制。
通过有机化学波谱分析,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量、官能团、化学键等结构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波谱分析还可以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纯化等提供 有力支持。
有机化学波谱分析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有机化学波谱分析技术也在不 断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
THANKS
感谢观看
高灵敏度检测
利用新型的信号处理技术和高精度的 检测设备,提高波谱分析的灵敏度和 分辨率,有助于更准确地鉴定有机化 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波谱分析与其他分析方法的联用
联用技术
将波谱分析与其他分析方法如色谱、 质谱、核磁共振等联用,可以实现更 全面、准确的分析,提高复杂有机混 合物的分离和鉴定能力。
有机波谱分析总结

有机波谱分析总结有机波谱分析是有机化学中一项重要的分析技术,通过对有机化合物的波谱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其结构和功能基团,对于有机合成、药物研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有机波谱分析的原理、常见波谱技术和分析方法以及应用进行总结。
一、有机波谱分析原理有机波谱分析主要基于分子中所包含的原子核和电子的转动、振动和电子能级跃迁引起的辐射吸收或发射现象。
通过测量分子在不同频率范围内所吸收或发射的辐射能量,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波谱。
有机波谱分析常用的波谱包括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谱和紫外可见光谱。
二、常见的有机波谱技术1.红外光谱(IR):红外光谱是根据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和化学键所具有的振动频率的不同来进行分析的。
通过红外光谱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如羧酸、醇、醛等。
红外光谱具有非破坏性、操作简便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药物研发等领域。
2.质谱(MS):质谱是通过对有机化合物中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质量进行测量来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质谱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以确定分子的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对于有机化合物的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3.核磁共振谱(NMR):核磁共振谱是根据核磁共振现象进行分析的。
通过测量有机化合物中原子核受到外加磁场影响的吸收或发射的辐射能量,可以得到有机化合物中原子核的位置、种类和环境。
核磁共振谱具有高分辨率、非破坏性和无辐射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物质鉴定和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
4.紫外可见光谱(UV-Vis):紫外可见光谱是通过测量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光区域吸收或发射的辐射能量,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能级和共轭体系的存在与否。
紫外可见光谱具有高灵敏度和快速测量的特点,常用于有机合成、化学动力学和药物研发等领域。
三、有机波谱分析方法1.结构鉴定法:通过与已知化合物的波谱进行对比,确定未知化合物的结构。
结构鉴定法常用于核磁共振谱和质谱。
2.定量分析法:通过测定化合物在特定波长或波数处的吸光度或吸收峰面积,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含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元素分析:C.H.N.X.S.P ℅含量,经典分析:m.p ,b.p ,折光率 官能团特征反应:生成衍生物 缺点:繁琐,费时,不准确,有干扰现代有机分析的两大支柱 1.色谱分析:GC, HPLC, TLC 裂解色谱成分分析2.波谱分析:UV,IR,NMR,MS (有机)结构分析 色谱分析:具有高效分离能力可以把复杂有机混合物分离成单一的纯组分。
为有机结构分析服务波谱分析:纯样品进行结构分析 微量化 测量快 结果准确 重复性好 除MS 之外,可回收样品 1.灵敏度:MS >UV >IR >1HNMR >13CNMR MS:微克级 UV: ppb 级 IR :毫克级(可微克级,FTIR )( 1HNMR :0.5mg 13CNMR : 0.5mg )可回收 质谱(MS )—分子量及部分结构信息、红外光谱(IR )—官能团种类、紫外—可见光谱(UV / Vis )—共轭结构、核磁共振谱(NMR )—C-H 骨架及所处化学环境 第二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机化合物的UV 吸收位于200-400nm 之间(近紫外),V 吸收位于400-800nm 之间(可见),真空(远)U V :< 200 n m σ→ σ*跃迁吸收,石英器皿应用范围 :2 0 0 – 3 0 0 n m 、玻璃器皿应用范围 :> 3 0 0 n m 郎伯-比耳(Beer-Lambert)定理 A = l o g I 0 / I = l o g 1 / T = εc L四种主要跃迁所需能量ΔΕ大小顺序:n →π*<π→π*< n →σ*< σ→σ*π→π* K 带(跃迁允许)ε 10 4~5 n →σ*R 带(跃迁禁阻) ε≯2 0 0 0溶剂效应 溶剂极性增大,π—π*跃迁向红移,ΔE = h ν=h/λ、n —π*跃迁向蓝移,精细结构消失有机化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饱和烃 仅有σ→σ*跃迁 吸收光谱 λ<200nm 含杂原子饱和烃 含O 、S 、 N 和卤素等的饱和烃衍生物则有σ→σ* 及n →σ*跃迁需能量大。
150~250nm发(生)色团:能吸收紫外或可见光而跃迁的基团,主要为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
如-C=C-、-C=O 、-NO 2、—N =N —、乙炔基、腈基等。
增(助)色团: 含杂原子的饱和基团。
如-OH 、-OR 、-NH 2、-NHR 、-X 、-SH,本身无增色功能,不能吸收λ>200nm 光,但当它们与发色团相连时, 会发生n-π*共轭,E π→π*降低,使发色团的吸收波长移向长波,吸收强度(ε)增加不饱和烃:有σ→σ*, π→π*跃迁 单个双键,λ在远紫外,含两个双键,但不共轭,则与单个双键类似共轭双键,λ红移,共轭体系越大红移越明显。
当双键与杂原子相联则π→π*红移,吸收增强当双键上含杂原子又与杂原子相联,则 n →π*蓝移醛、酮、羧酸、酯有σ→σ*,n →π*,λmax =270~300nm,ε10~20, R 带,醛酮的特征 n →σ*, λmax ~180nm,ε10~20, π→π*, λmax ~150nm,ε10~20Woodward-Fieser 经验规律:(π-π* K 带)5.α,β—不饱和醛、酮CCCCCO αβγδδCCCOαββ溶剂校正Wordward-Fieser 规律应用说明:(1)多个双烯母体,选最大的母体,有同环双烯及异环双烯则选同环双烯为母体(214+39nm ) (2)只能算烯烃K 带λmax ,ε值不可计算(3)交叉二烯烃误差较大,只选一个共轭双键,分叉上双键不算延长双键。
双键桥联二个环,张力大误差大吸收带的种类:(1) R (Radikalartig)带:n-π*跃迁 羰基 硝基 跃迁禁阻:ε < 100溶液极性增加,R 带向兰移 (2). K (Konjugierte)带: π –π*跃迁 ,共轭双烯 α ,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芳香醛酮跃迁允许: ε>10,000 溶液极性增加, α ,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K 带向红移,有增色效应,但是共轭多烯λmax 不变(3) B (Benzenoid )带: π –π*跃迁 (芳环):苯及同系物,杂环芳香化合物 200< ε < 3000 宽峰 非极性溶剂中具精细结构 极性溶剂中精细结构消失 (4) E (Ethylenic )(乙烯型)带:芳环中π –π*跃迁:芳香化合物E 1,E 2带 ,E 1带在远紫外 E1: ε >10000 E 2: 200< ε < 14000 ,引入发色团或助色团E 2红移< 210nm 影响紫外光谱吸收的因素 内部因素:共轭体系的形成及增加使吸收带红移 超共轭效应(增色团):烷基与共轭体系相连时,可以使波长产生少量红移 空间效应:空间位阻,构型,构象,跨环效应 跃迁的类型:R 带,K 带 外部因素:溶剂效应 ,温度(温度降低,减小了振动和转动对吸收带的影响,呈现电子跃迁的精细结构 ),pH 值影响不饱和度221314n n n +-+=Ω(n x :x 为原子价数,n 为相应原子的个数。
第三章、红外光谱红外吸收光谱由分子振动-转动能级跃迁引起的 红外光谱在可见光区和微波光区之间,波长范围约为 0.75 ~ 1000µm , 近红外:20000 — 4000 cm -1 (0.75 ~ 2.5µm )中红外:4000 cm -1 — 200 cm -1(2.5 ~ 25µm ) 远红外:200 cm -1 — 10 cm -1 (25 ~1000µm )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同时满足)(1)辐射体系发射的能量满足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量子化的) (2)分子振动时有瞬时偶极矩的变化 △µ≠ 0(与永久偶极矩无关)影响峰数减少的原因:实际上,绝大多数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图上出现的峰数远小于理论上计算的振动数,这是由如下原因引起的:(1)没有偶极矩变化的振动,不产生红外吸收;(2)相同频率的振动吸收重叠,即简并;(3)仪器不能区别频率十分接近的振动,或吸收带很弱,仪器无法检测; (4)有些吸收带落在仪器检测范围之外。
1)X-H伸缩振动区4000-2500cm-1(2)叁键和积累双键区2500-1900 cm-1(3)双键伸缩振动区1900-1200 cm-1(4)X-Y伸缩振动及X-H变形振动区<1650 cm-1胺和酰胺的N-H伸缩振动也出现在3500~3100 cm-1,饱和的υ C-H <3000 cm-1,约3000~2800 cm-1,取代基对它们影响很小。
不饱和的υ C-H >3000 cm-1υ ≡C-H 3300 cm-1附近υ =C-H 3010~3040 cm-1υ = CH2 3085 cm-1附近苯环υ C-H 3030 cm-1附近,强度比饱和的C-H键稍弱,但谱带比较尖锐。
叁键和积累双键区2500-1900cm-1 R-C≡CH的伸缩振动出现在2100~2140 cm-1附近;R'-C≡C-R出现在2190~2260 cm-1附近;R-C ≡C-R分子是对称,为非红外活性。
-C ≡N 基的伸缩振动在非共轭的情况下出现2240-2260 cm-1附近。
双键伸缩振动区1900-1200 cm-1 ①υ C=O 1900~1650 cm-1,是IR中特征且最强的吸收,以此很容易判断酮类、醛类、酸类、酯类以及酸酐等有机化合物。
酸酐的羰基吸收带由于振动偶合而呈现双峰。
②υ C=C:烯烃1680~1620cm-1,一般很弱单核芳烃1600 cm-1和1500 cm-1附近,有两个峰,这是芳环的骨架结构,用于确认有无芳核的存在。
③苯的衍生物的泛频谱带,出现在2000~1650 cm-1范围,虽然强度很弱,但它们的吸收面貌在表征芳核取代类型上有一定的作用。
费米共振:当倍频或组(合)频频率与另一基团频率相近时,互相作用,倍频或组(合)频产生强吸收带或发生分裂振动偶合:分子内有近似相同振动频率且位于相邻部位(两个振动共用一个原子,或振动基团有一个公用键)的振动基团,常常彼此相互作用,产生两种以上基团参加的混合振动。
振动偶合有对称和不对称之分:对称偶合在较低波数,吸收强度较小,不对称偶合在较高波数,吸收强度较大影响基团频率的外部因素物质的状态:不同状态的同一物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不同,光谱不同。
气态分子,相互作用力很弱,可观察到伴随振动光谱的转动精细结构液态和固态分子间作用力较强,在有极性基团存在时,分子间可能发生缔合形成氢键,导致特征吸收带频率、强度和形状有较大的改变。
例如丙酮气态时νC-H为1742 cm-1,液态时为1718 cm-1溶剂:在极性溶剂中,溶质分子的极性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随溶剂极性的增加而向低波数方向移动,且强度增大浓度增大,H键增强而向低波数方向移动温度:温度下降,峰尖锐。
温度上升峰变宽红外图谱解析的顺序1三、核磁氢谱局部屏蔽效应是由原子核(1H)的核外成键电子的电子云密度而产生的。
绕核电子云密度增加时屏蔽作用增大拉电子基团:去屏蔽效应,化学位移增大(向低场)推电子基团:屏蔽效应,化学位移减小(向高场)Sp n杂化:当无其它效应存在时,随s成分增加,氢外电子云密度减小,屏蔽作用减小,δ值增加。
在椅式构象的环己烷中,e键上质子的化学位移小于a键上的质子,这可用单键的各向异性效应来解释。
环己烷的椅式构象,Ha与He的δ差值在0.2~0.7ppm之间,因二者受到的单键各向异性效应不等。
C1—C2,C1—C6的各向异性对Ha、He的影响相似,但Ha处于C2—C3,C5—C6的屏蔽区,δ值位于较高场。
而He处于C2—C3、C5—C6的去屏蔽区,δ值位于较低场引起键上电荷再分配,使质子周围电子云密度下降(去屏蔽作用),δ值增加越大。
氢键强度:受溶剂的极性,溶剂浓度及测试温度等因素影响。
绝大多数氢键形成后,质子化学位移值移向低场测试温度低、溶剂极性强、溶剂浓度大形成氢键越强,活泼氢的共振信号向低场移动温度升高,分子间氢键强度变弱,羟基质子的共振信号逐渐向高场移动偶合常数J表示:相邻磁核的相互干扰程度的大小,核间的偶合影响是通过成键电子传递的,J主要与成键数目有关,也与影响成键电子云密度因素有关。
而与外加磁场无关。
间隔键数越多,J值越小,在饱和烃化合物中,当间隔键数≥4时,J=0偶合常数的正负号:两个核互相偶合核自旋平行取向使体系的能量升高者,(或为自旋反平行态取向使体系的能量降低者),则规定他们之间的偶合常数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一般来说,相互偶合的两个1H核:相隔化学键数目为奇数时为正值,相隔化学键数目为偶数时为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