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
初一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课描绘我们美丽的校园教案

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案分享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第一课描绘我们美丽的校园一、课题描绘我们美丽的校园二、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取景、构图、透视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发现校园中的美景,了解构图、透视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写生初步掌握。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校园美景的观察与写生,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取景、构图、透视的基本知识,完成一副校园小景写生。
2、难点:写生过程中,取景、构图、透视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准备1、老师: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铅笔、签字笔、直尺、复印纸);2、学生:绘画工具(铅笔、签字笔、直尺、复印纸)。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写生作品,让学生猜是画的哪里。
提问1:这张作品是写生,大家猜画的是哪个建筑?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入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二)新课教学1、构图的重要性对比法,老师展示校园里,几个小景/建筑物,不同角度的照片。
提问1:大家觉得这几张学校的大门/主教学楼/图书馆/花园,哪张照片最好看?为什么?老师小结:这张照片主体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让主体看起来更加突出,感觉更好,这就是构图。
2、什么是透视对比法,老师展示校园里,几个小景/建筑物,不同角度的照片。
提问1:大家看看这几张学校的大门/主教学楼/图书馆/花园,有什么不一样?提问2:为什么有的部分被挡住了?提问3:为什么同一个建筑,有的部分大有的部分小?老师小结:这张照片里,拍摄的角度不同,主体呈现的部分就不一样,近大远小,这就是透视。
3、透视基本知识:视平线、焦点透视、二点透视多媒体课件辅助,展示一下各个画面里的透视线,讲解视平线、焦点透视、二点透视的知识。
4、取景对比法,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组校园里,几个小景/建筑物的照片和不同取景的速写作品。
提问1:大家看看这组学校的大门/主教学楼/图书馆/花园,照片和写生作品,有什么不一样?提问2:大家觉得哪张写生作品感觉更好?为什么?老师小结:去繁取简,突出主体,这就是取景。
七年级美术上册 描绘我们的校园教案

描绘我们的校园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3、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石膏正方体、长方体或纸盒等立方体;厚纸板;建筑物图片或挂图;本校校园环境和建筑物照片等。
学生准备学具:厚纸板;方开纸盒;画纸;铅笔、钢笔或其他画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导阶段1、选择在校园中进行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游览校园环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园的各个角落,注意从不同角度观察校园建筑物所得到的感受,对具有美感特征的场景、角度进行必要的观赏提示。
2、引导学生注意建筑物呈现的透视现象,并讨论怎样才能基本正确地表现校园场景和建筑的透视现象。
通过在室外结合校园场景、在室内结合石膏立方体、挂图或图片与学生共同研究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规律。
二、发展阶段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课前准备的纸盒,练习运用透视规律表现纸盒的立体形象。
三、收拾与整理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及不同。
四、课后拓展①提示学生留心观察乡村或社区环境的场景及建筑物,注意物象所呈现的透视现象,感受其美感特征并大胆进行写生表现。
②也可在家中进行立方体静物的写生练习,以巩固所学的透视知识。
③同学之间将平时所做的写生练习,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流和欣赏评述,并在教室里开辟作品专栏进行展示。
④平时多做一些校园环境场景写生练习,为今后校园题材的绘画创作积累素材。
五、课后记第二课时一、引导阶段1、演示并指导学生用厚纸板制作取景框,用取景框或用双手组合手势代替取景框的方法观察校园场景和建筑物,提示选择最佳构图的方法。
2、引导学生在对透视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校园场景并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观察,自己确认校园中最具有美感特征、印象最深、最想表现的场景、建筑物及其角度。
二、发展阶段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理想的位置和角度,大胆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在校园中进行对景写生。
七年级美术上册 第四单元 1《描绘我们的校园》教案4 新人教版

《描绘我们的校园》教案学情分析:对校园生活充满好奇,但又感到陌生感到拘束。
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感受到校园的美丽,感受生活充满无限乐趣,同时,要及时提醒他们应该注意的事项,引导学生在校园生活必须注意的安全。
教学总目标:1、认识学校的环境,了解学校设施的作用。
2、知道学校里要注意安全,能区分错误的行为。
3、能感受到学校环境的美丽并喜爱新学校。
4、能对发生在身边的危险行为进行劝阻。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学校的环境;感受学校环境的美丽并喜爱新学校。
2、难点:了解设施的作用;注意安全并区分错误的行为。
教学准备:调查学校里哪些地方要注意安全。
教学目标:1、认识学校的环境,感受学校环境的美丽2、了解学校各种设施的作用3、喜爱自己的新学校,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感到骄傲教学活动一、谈话导入作为学校大家庭中的一员,你认识我们美丽的校园吗?学生谈对学校的初步认识。
亲切自然,初步感知美丽的校园。
二、认识设施1、老师这儿有许多校园的图片,你能来说一说这是什么地方吗?出示图片。
2、你还知道学校的那些设施?(1)学生边看图边认识:学校大门、传达室、卫生室、普通教室、操场、厕所、阅览室、电脑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游乐场……(2)学生凭印象深的一一讲述。
三、了解作用我们的校园真大、真美!学生们也非常能干,这么多的地方都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将所有图片都集中在一个画面上)。
可是,我们不仅要知道它们的名字,还要了解它们的作用。
你知道这些地方有什么用吗?(学生讲到的教师将图片点击放大。
)每位学生讲述一个地方设施的作用。
帮助学生具体认识学校设施的作用,从中也激发学生爱校的情感。
四、巩固演练今天,我们学校来了一位小客人——鼎鼎(出示一卡通人物)。
可他对咱们美丽的校园一点也不熟悉,你能作个校园小导游,向他作个介绍吗?看书本图片,同桌先互说,在书上加星。
五、亲身实践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校园!1、认一认我们刚才所了解的地方。
第四单元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

第四单元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
结合校园建筑物, 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交流等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绘画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难点: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幅作品是如何表现景物空间的?”(分析、讨论)1.出示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作品《密德尔哈尼斯的林阴道》2. 展示带有透视线的作品《密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教师总结并阐述这件作品是运用了透视规律来表达景物空间的。
[来源学科网]二、发展阶段提问:什么是透视画法?透视的分类是怎样的?教师讲解:透视是一种符合正常视觉感受的科学变形,根据透视的特点,可以将透视分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种。
1.展示PPT 课件:与学生分析学习平行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平行透视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探究平行透视的规律特点。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通常看到物体的正面,而且这个面和我们的视角平行。
由于透视的视觉上的变形,产生了“近大远小”的感觉,透视线和消失点就应运而生。
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
因为近大远小的变形,所以形体产生了纵深感。
展示学生运用平行透视方法的绘画。
2.展示PPT 课件:教师与学生分析学习成角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成角透视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探究成角透视的规律特点。
成角透视又叫两点透视,看到物体两个面以上,相应的和视角成一定的角度。
成角透视所有垂直方向的线条都是垂直的,没有变化。
七年级美术上册 第四单元 第1课 描绘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描绘我们的校园1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美术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
通过对透视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了解多种空间表达法,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法来表现校园的空间。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交流等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绘画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2学情分析分析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
依据七年级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本节课教学方法。
七年级两级分化已形成,个体差异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如在小学时学生主要以平面画为主,进入初中后开始学习立体画。
刚开始接触时学生的空间思维可能难于转变,有部分学生思维会停留在平面里,通过实物观察后会有所转变。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透视规律表现自己喜欢的校园,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教学难点:可以正确的将透视理论以及情感融入自己描绘的作品中去。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认知、激趣,导入新课组织教学:(1分)安定情绪,师生相互问好。
创设情境、认知、激趣,导入新课:(3分)班班通播放校园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图片,感受图片里面的美景,这些图片是哪里的景色?(学生回答)这是我们最熟悉的环境,我们的学校实验三中的景色。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里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导入埋下伏笔。
)校园是我们心中一座照亮求知路的灯塔;是我们同学之间的桥梁;是万千学子展露才华之地;更是我们心中最美的画卷。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实验三中,欣赏她如画般的美景。
(播放幻灯片)(设计意图:通过校园风景图片展示,让学生从另外一种视角直观的欣赏校园,发现身边的美景,了解不同角度看到的景色不同,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新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教案1《描绘我们的校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会简单的取景和构图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初步掌理简单的简笔面画校园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善于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校园,发现校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母校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取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取景和构图的方法简单地描绘校园一角【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描绘我们的校园》.素描纸、教师范画成品两张、马克笔、蛄笔。
学生: 2B铅笔、马克笔、素描纸、蜻笔。
【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
(3分钟)师:上课之前,先让同学们猜猜这是哪? (出示校园一景的图片)学生回答:我们学校运动场一景。
教师:对!很好,同学们都能猜到这是我们最熟悉的环境!我们的校园。
教师总结:校园是我们心中一座照亮求知的灯塔,是我们万千学子展露才华之地,更是我们心中最美丽的画卷。
那么同学们想不想跟着老师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简单的描绘我们的校园呢?学生回答:想!引出新课《描绘我们的校园》2.接着欣赏两幅由学校局部景色经过素描再现的对比图。
(5分钟)让学生思考讨论:我们由实景(照片)转变为绘画作品,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学生踊跃举手回答。
教师总结:需要考虑取景、构图、视角等。
详细介绍:(5分钟)(1)取景:近景、中景、远景(图片详解)。
(2)构图:通过教师准备的简单的风景拼图游戏。
让学生上台拼接。
从过程中得出构图要适中,不要太散乱,也不能太紧凑。
要美观好看。
(3)视角:平视、仰视、俯视。
(图片详解加举例说明)3、教师示范。
(5分钟)教师当堂演示画一剛校园-角的简笔画(供学生参考,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简笔画画风景方法与步骤) 。
4.学生绘画,(17 分钟)教师巡回指导。
5、展示评述。
(4 分钟)学生自评。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6、教师总结及作业布置 (1分钟)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同学们能初步的掌理了取景、构图、视角等知识。
人教版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校园图片,了解风景写生的取景、构图知识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并激发其热爱校园的情感。
2、结合校园建筑物,利用立方体来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练习等活动,让学生会初步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消失规律,并尝试利用取景构图透视知识,采用线描来表现校园景物。
重点:1、风景画的取景构图。
2、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消失规律。
难点:利用透视知识表现校园景物。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石膏正方体课件学生准备学具:画纸、铅笔、直尺等相关文具教学过程一、观察与探讨1、走进新校园有一段时间了,同学们对于校园有什么印象?2、学生讲述自己对校园的美好印象。
3、想要把我们美好的校园画下来,就要注意取景构图。
4、教师讲述自己对学校的印象,并结合自己所拍摄的照片,与同学们探讨取景构图知识。
1)取景,就是对景物的取舍,构图,就是画面中景物的安排。
2)能够用方框来协助取景,没有方框能够用手的食指拇指构成简易的方框。
3)取景时,视平线在画面的位置是关键。
视平线高,给人以开阔的感觉,视平线低,容易突出画面主体,视平线居中,平稳安定。
4)取景构图时主体景物要放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这样的画面才更符合视觉美感。
实际操作时可将画面纵横分成三等份,主体景物放在任一分割线交会点上即可。
二、学习与研究1、在通过欣赏学校照片,激发大家的兴趣之时引出“风景画是怎样表现景物空间的”这个问题。
1)同学想把这美丽的校园变成美丽的图画吗?2)我们把校园的一角画下来在绘画题材的上属于风景画。
3)通过一副照片《学校的林荫道》和霍贝玛的《村道》的比较强调风景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表现景物的空间感。
2、通过两幅简单的街道示意画得出“表现景物的空间感是使用了透视知识”这个答案。
并了解什么是透视,和常见的透视现象,知道透视的基本分类。
3、学习什么是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1)以立方体为例,用透明的画纸示范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第1课 描绘我们的校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1课描绘我们的校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校园环境,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2.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绘画工具和绘画技巧。
3.培养学生绘画的兴趣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提高。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想象,描绘出自己印象中的校园环境。
2.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和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
1.在思维上让学生从具象到抽象,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风格。
2.让学生思维发散,尽可能多地描绘自己所在的校园环境。
教学过程
1.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并分配任务,让学生在班内不同的场所进行观察和描绘。
2.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绘画工具和绘画技巧,比如铅笔、颜色笔、画笔、色彩等。
3.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观察,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对所见的场所进行描绘。
4.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景象和自己的想象进行融合,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风格。
5.让学生在纸上进行绘画,进行组织和整理,并填充色彩和细节。
6.加强学生成果展示,对其进行评论,总结经验,并激励学生在未来课程中继续创作。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的校园环境,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工具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素养,让学生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乐趣。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不断练习自己的观察和表达能力,用一个更好的视角去欣赏周围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
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
结合校园建筑物, 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交流等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绘画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难点: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幅作品是如何表现景物空间的?”(分析、讨论)
1.出示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作品《密德尔哈尼斯的林阴道》
2. 展示带有透视线的作品《密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教师总结并阐述这件作品是运用了透视规律来表达景物空间的。
二、发展阶段
提问:什么是透视画法?透视的分类是怎样的?教师讲解:透视是一种符合正常视觉感受的科学变形,根据透视的特点,可以将透视分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种。
1.展示PPT 课件:与学生分析学习平行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平行透视的概念并与学
生讨论探究平行透视的规律特点。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通常看到物体的正面,而且这个面和我们的视角平行。
由于透视的视觉上的变形,产生了“近大远小”的感觉,透视线和消失点就应运而生。
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
因为近大远小的变形,所以形体产生了纵深感。
展示学生运用平行透视方法的绘画。
2.展示PPT 课件:教师与学生分析学习成角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成角透视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探究成角透视的规律特点。
成角透视又叫两点透视,看到物体两个面以上,相应的和视角成一定的角度。
成角透视所有垂直方向的线条都是垂直的,没有变化。
不过较中间的垂直线比相对两侧的垂直线较长一些,这样的“近长远短”符合透视的规律。
成角透视是最符合正常视觉的透视,也最富立体感。
3. 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讨论比较总结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样的消失规律?
教师总结: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
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作业布置】
展示两幅学生便于利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方法表达的校园图片,安排练习。
作业要求:用线条来表达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