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按摩手阳明大肠经的其他穴位
迎香穴: 位于鼻翼 两侧,具 有疏风解 表、通利 鼻窍的作 用。
合谷穴: 位于手背, 拇指和食 指的指骨 交汇处, 具有疏风 解表、清 热止痛的 作用。
曲池穴: 位于肘部, 具有清热 解表、祛 风除湿的 作用。
肩井穴: 位于肩部, 具有疏风 解表、通 利关节的 作用。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 外侧,具 有健脾和 胃、补中 益气的作 用。
颊车穴:位于下颌角前上方,咬肌隆起 处,张口有凹陷
手三里穴:位于前臂,肘横纹下2寸, 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
手阳明大肠经的其他穴位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 点旁,鼻唇沟中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 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 中点处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 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 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肩髃穴:位于肩部,三角 肌上,肩峰与肱骨大结节 两骨间凹陷处
手阳明大肠经的组成
起于食指桡侧端,沿食指桡侧上行,经过手背,上臂外侧前缘,肩部,颈部,止于面部
经过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有: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 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与肺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胆经、肝经、肾经、心包经、三 焦经、任脉、督脉等经络有联系
丰隆穴: 位于小腿 外侧,具 有祛痰化 湿、健脾 和胃的作 用。
手阳明大肠经的针灸疗法
针灸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穴位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 主治手臂疼痛、麻木、肩周 炎等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 2掌骨间,主治牙痛、头痛、 咽喉肿痛等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 旁,主治鼻塞、流涕、头痛 等
手三里穴:位于前臂,肘横 纹下2寸,主治手臂疼痛、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一、手阳明大肠经(一)经脉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与脏腑器官联系:大肠、肺;下齿、口、鼻、膈。
(二)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歌决:L I二十手大肠,起于商阳止迎香,头面眼鼻口齿喉,皮肤神热与胃肠。
(三)本经腧穴1、商阳 (Shāngyáng,LI1)(大肠经井穴)[定位] 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
1寸。
[取法] 伸食指,依定位取穴“商阳食指外侧取”[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③甲沟炎、手指麻木。
[操作]浅刺0。
1寸或点刺出血。
2、三间 (大肠经输穴)[定位] 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取法]微握拳,依定位取穴。
“三间握拳节后当”[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腹胀,肠鸣等肠腑病证;③嗜睡(《甲乙经》“多卧善唾,胸满肠鸣,三间主之”);④手背肿痛、手指握固。
[操作] 直刺 0.3~0.5寸。
3、合谷 (大肠经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取法]1。
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2。
拇食二指合拢,肌肉隆起最高处是穴。
“合谷虎口歧骨间”[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病;“面口合谷收”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④上肢半身不遂。
[知识拓展]镇痛要穴针刺合谷可使全身皮肤痛阈不同程度提高,40~50 min达最高点。
[操作] 直刺0。
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

《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
人体经脉循行,循环往复,如环无端。
手太阴肺经打头,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肺经,具体循行路径如下:“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
翻译过来具体路径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起始于食指的指端;然后沿着食指拇侧的上缘,通过拇指、食指歧骨之间的合谷穴;向上行至拇指后方、腕部外侧前缘两筋之中的凹陷处;再沿前臂外侧上缘,进入肘外侧;然后沿上臂的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出于肩峰的前缘,再向后上走到脊柱骨之上而与诸阳经会合于大椎穴;然后再折向前下方,进入缺盆。
并下行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肺脏;再向下贯穿膈膜,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大肠腑。
另有一条支脉,从缺盆处向上走至颈部;并贯通颊部,而进入下齿龈中;其后再从口内返出而挟行于口唇旁。
左右两脉在人中穴处相交汇;相交之后,左脉走到右边,右脉走到左边;再上行挟于鼻孔两侧,而在鼻翼旁的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衔接。
4.1 手阳明大肠经穴

第四章手三阳经穴第一节手阳明大肠经穴Points of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of Hand—Yangming,LI.经脉循行从食指桡侧端开始,沿着食指的桡侧缘,向上经过第一、第二掌骨之间,进入伸拇长肌腱和伸拇短肌腱的中间,沿上肢外侧的前缘,到肩关节前上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再向前下行到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肺脏,向下穿过膈肌,入属大肠。
其上行支,从锁骨上窝分出,上行颈部,贯串面颊部,进入下齿中,再回出来挟口两旁,左边经脉交叉到右边经脉去,右边的经脉交叉到左边来,然后上行挟着鼻孔到鼻翼两旁,再上行交会于足阳明胃经。
联系脏腑器官大肠、肺、口、面颊、下齿、鼻。
本经腧穴,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左右各20个穴位(图4—1—1)。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目、鼻、齿、咽喉病,胃肠疾病,神志病,皮肤病,发热病。
1.商阳LI1井穴[定位] 伸食指。
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图4—1—2)。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
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之指背支和示指桡侧动、静脉与第一掌背动、静脉分支所形成的动、静脉网。
[刺灸法] 向上斜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主治}食指麻木;咽喉肿捅,颐颔肿,下齿痛,肩痛引缺盆,耳聋,耳鸣,喘咳;青盲,热病汗不出,昏厥,中风昏迷。
腮腺炎,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炎,急性胃肠炎。
{配伍]1.配少商、中冲、关冲,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中风,中暑。
2.配合谷、少商,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3;配合谷、阳谷、侠溪、厉兑、劳宫、腕骨等。
有发汗泻热邪的作用,主治热病汗不出。
[文献摘要]1.《千金方》:商阳、巨寥、上关、承光、瞳子寥、络却,主青盲无所见。
2.《铜人》:喘咳支肿。
3.《循经》:指麻木。
4.《金鉴》:中风暴仆昏沉,痰塞壅。
2.二间、LI2、荥穴、{定位] 侧腕对掌,半握拳。
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图4—1—2)。
手阳明大肠经

用拇指指尖点按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如合谷、曲池等,每次约1-3分钟。
推按
用拇指指腹从上到下推按手阳明大肠经,每次约5-10分钟。
手阳明大肠经的针灸方法
毫针刺法
用毫针刺入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如合谷、曲池等,深度以得气为度,每次 留针约20-30分钟。
艾灸法
用艾条灸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如合谷、曲池等,距离皮肤约2-3厘米,每次 灸治时间约15-20分钟。
3
经络在人体内的分布广泛,从头到脚,贯穿全 身。
经络系统
01
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十二经脉之一,是大肠经的循行路线。
02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食指桡侧缘上行至腕横纹桡侧端,沿前臂外侧 向上至肘部外侧,经大肠俞入腰夹脊,沿脊旁过膈,属于大肠。
03
手阳明大肠经与肺、胃、大肠等脏腑有密切关系。
经络的分布和作用
背部穴位
大椎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针灸此穴主治热病、咳嗽、气喘。
风门
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针灸此穴主治咳嗽、气喘、感冒。
上肢穴位
曲池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针灸此穴主治高血压 、头痛、头晕。
合谷
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针灸此穴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
手阳明大肠经的分支从锁骨上窝进入 胸腔,上达颈部,至下颌,回入口中 ,交会于对侧。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治疗头面、五官、 咽喉、外感热病等疾病,如头痛、目 赤肿痛、鼻衄、鼻渊、口眼歪斜、耳 聋、痄腮、齿痛、咽喉肿痛、高热神 昏等。
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 于肠胃,因此常配合使用治疗肠胃疾 病。
02
手阳明大肠经与大肠有直接联系,刺激该经上的穴位可促进肠道蠕动
中医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

中医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一、手阳明大肠经的概述手阳明大肠经是人体手臂上的一条经络,起点在食指末端,向上沿着手臂内侧前行至肘部,再向下到达肩部,最后在鼻孔上方结束。
手阳明大肠经与脚阳明大肠经构成了人体的阳明之脉,其中手阳明大肠经是阴阳之气交汇的地方,被视为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经脉。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手阳明大肠经是与人体大肠相连通的,两者互为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畅通,可以促进人体经络系统的正常运作,维护人体健康。
二、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作用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运输功能手阳明大肠经主要负责运输手臂和肩部的气血,使它们得以协调运作。
这不仅可以促进手臂和肩部的活动,还可以维护它们的健康。
2.防御功能手阳明大肠经可以增强人体的防御力,预防感冒、咳嗽、口腔溃疡等疾病。
同时,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流通也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毒素,维护人体的健康。
3.神经调节功能手阳明大肠经与人体神经系统有密切联系,可以调节神经,缓解压力和情绪的不良影响,进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此外,手阳明大肠经还可以调节人体的荷尔蒙水平,维护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作。
三、手阳明大肠经的保健方法为了保持手阳明大肠经的畅通,维护人体健康,有以下几个方法:1.饮食调理手阳明大肠经是与人体大肠相连通的,因此,饮食调理就成为手阳明大肠经保健的重要方法。
建议平时多食用含有膳食纤维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香蕉、芹菜、白菜等,以增加肠胃蠕动,防止便秘。
此外,饮食要注意不要过度油腻,不要吃过撑或暴饮暴食。
2.运动锻炼手臂的运动可以刺激手阳明大肠经和人体其他经脉的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建议平时多做适量的体育锻炼,如延伸手臂、运动手指、手腕等活动,进行一些手部放松动作,如揉、捏、推等。
3.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利用手法、针灸等方法促进手阳明大肠经和其他经络的气血流通,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态。
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使气血得到畅通,达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倪海厦手阳明大肠经讲义(附穴位彩图)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经穴主治《内经》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又云:『大肠为白肠。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左右四十穴)。
此一经起于商阳,终于迎香,取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与井荥俞原经合也。
其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终,以交于足阳明也。
是经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受手太阴之交。
庚金之腑,脉详右寸。
实则脉实,伤热而肠满不通,辛温可泻。
虚则脉虚,伤寒而肠鸣泄痛,补必酸凉。
蒸黄连而解酒毒,炒厚朴而止便红。
肠风妙川乌荆芥,脏毒奇卷柏黄耆。
痢中六神丸,宜调则调;带下百中散,可止则止。
润肠通秘,麻仁丸果有神效,行滞推坚,六磨汤岂无奇功。
痔疮热痛,脑麝研入蜗牛,胆冰磨敷井水;痢疾腹痛,姜茶煎治出坡仙,梅蜜饮方书登父,肠内生痈,返魂汤而加减随宜,十宣散去增适可。
尝闻食石饮水,可作充肠之馔;饵松食柏,亦成清腑之方。
是以疗饥者不在珍馐,调肠者何烦异术,能穷针里阴阳,自获殊常效验。
手阳明大肠经考正穴法商阳(一名绝阳):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手阳明大肠脉所出为井金。
《铜人》灸三壮,针一分,留一呼。
主胸中气满,喘咳支肿,热病汗不出,耳鸣聋,寒热痎疟,口干,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立已。
二间(一名间谷):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
手阳明大肠脉所溜为荥水。
大肠实泻之。
《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惊,齿痛,目黄,口干,口喎,急食不通,伤寒水结。
三间(一名少谷):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穴、止于迎香穴,左右各20穴。
本经循行路线: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食指桡侧经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入两筋间,沿小臂桡侧上行至肘外侧,经上臂后侧桡侧缘上肩,出肩峰前侧上行交会于头部,下入缺盆络肺,过膈肌属于大肠。
由锁骨上窝分出支脉1上行颈旁,过面颊入齿槽,转回出挟口旁,交会于人中部,然后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挟鼻孔两旁接足阳明胃经。
本经所主病候:外经——目黄,口干,鼻流清涕,鼻血,齿痛,头肿,喉咙痛,肩、臂前侧痛,食指不能运用,经脉所过部位热肿、寒热。
内脏——脐腹部疼痛,肠鸣,大便溏泄,便秘。
本经主治病证:头、面、胃、肠、神志病、皮肤、发热。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穴;井穴)位置:手食指末节桡侧,指甲角外展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颐颔肿,下齿痛,耳聋,耳鸣,青盲,热病汗不出,昏厥,中风昏迷,喘咳,肩痛引缺盆,发热。
二间(手阳明大肠经穴;荥穴)位置:微握拳,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主治:喉痹,颔肿,鼽衄,目痛,目黄,大便脓血,齿痛、口干,口、眼歪斜,身热,嗜睡,肩、背痛,振寒,食指病变。
三间(手阳明大肠经穴;俞穴)位置:微握拳,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主治:目痛,齿痛,咽喉肿痛,手指及手背肿痛,鼽衄,唇焦、口干,嗜睡,腹满,肠鸣,洞泄。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穴;原穴)位置:手背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主治:(主治面部一切疾病——面、口合谷收),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渊,齿痛,耳聋,喉痛,指挛,臂痛,口、眼歪斜,咽喉肿痛,胃痛,热病无汗,多汗,上肢病变。
阳溪(手阳明大肠经穴;经穴)位置: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上翘时,拇短伸肌肌腱与拇长伸肌肌腱之间凹陷处。
主治:头痛,耳鸣,齿痛,咽喉肿痛,目赤,手臂、手腕痛,耳聋,癫痫。
偏历(手阳明大肠经穴;络穴)位置:屈肘,小臂背面桡侧,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展3寸。
主治:鼻衄,目赤,耳聋,耳鸣,手臂酸痛,喉肿,水肿,口、眼歪斜,喉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
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
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
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
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
接于足阳明胃经。
体表路线:食指→合谷两骨间→上肢外侧前缘→肩前→颈→下齿→鼻旁。
体内联系:属大肠、络肺。
并与口、下齿、鼻联系。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候:
是动则病,本经异常则表现出的病症
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髃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鼽衄:(qiú nǜ) 病名,指鼻流清涕或鼻腔出血的病证。
喉痹: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或咽痒不适,吞咽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肩前髃痛:肩前、上臂部痛
大指次指痛不用: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1、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颈部肿胀。
2、本经所属穴能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
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3、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
而不容易回暖。
三、主要经穴一名双穴,左右各一,共20穴起于商阳,止于迎香
1、商阳(井穴)
【定位】: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牙痛。
②热病昏迷。
③食指端麻木。
④耳聋。
2、二间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牙痛,咽喉肿痛。
②目赤痛,食指关节肿痛。
3、三间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目痛,齿痛,咽喉肿痛。
②身热,手背及手指红肿疼痛。
4、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面一切疾患。
如外感头疼,身疼,头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下牙痛,牙关紧闭,耳聋,痄腮,面肿,面瘫,面肌抽搐,咽肿失音等。
②恶寒,发热,热病无汗,汗出
不止。
③痛经,经闭,滞产。
④胃痛,腹痛,便泌,泄泻,痢疾。
⑤半身不遂,指挛
臂痛,小儿惊风,狂躁。
⑥疔疮,瘾疹,疥疮。
⑦各种疼痛及精神紧张等。
鼻渊: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常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泄泻:腹泻。
疔疮:疔疮又名疔,病症名,好发于颜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反应剧烈,易于走黄、损筋伤骨为主要表现的疮疡。
瘾疹:异常瘙痒、皮肤出现成块、成片状风团为主症的疾病,因其时隐时起,遇风易发,故名“瘾疹”,又称为“风疹块”“荨麻疹”。
本病急性者短期发作后多可痊愈,
慢性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5、阳溪(经穴)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主治】:①前头痛,目赤肿痛,牙痛。
②手腕无力。
6、偏历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双手虎口相交,手心向胸口,另一支手的食指所指向的前臂桡侧处。
【主治】:①龋齿,耳聋,面瘫。
②水肿,手背酸痛。
7、温溜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主治】:①急性腹痛,肠鸣,肩背酸痛。
②面瘫,面肿。
肠鸣:肠蠕动亢进而漉漉有声的表现。
8、下廉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主治】:①腹胀,腹痛。
②肘臂痛。
9、上廉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主治】:①半身不遂,肩臂酸痛,手臂麻木。
②腹痛,肠鸣。
10、手三里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牙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指压手三里对镇定精神有效,可治疗精神性阳痿;此外,对喉肿也很有效。
11、曲池(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一切热病,发烧,咽痛,疟疾。
②半身不遂,肩痛不举,膝关节肿痛。
③头痛,头晕,目赤肿痛,视物不清,牙痛。
④月经不调,风疹,湿疹,荨麻疹,丹毒。
⑤腹
痛吐泻。
⑥癫狂。
⑦瘰疬。
丹毒: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瘰疬:luǒ lì以颈部缓慢出现豆粒大小圆滑肿块,累累如串珠,不红不痛,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易成瘘管为主要表现的结核类疾病。
12、肘髎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主治】:肘臂部酸痛,麻木,挛急。
13、手五里
【定位】: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主治】:①肘臂挛痛。
②瘰疬。
14、臂臑
【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的连线上,曲池上7寸
【主治】:①目疾:畏光,焦灼感,重感,红肿疼痛,视力减弱,辨色模糊等。
②瘰疬,肩臂痛。
15、肩髃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上肢不遂,肩痛不举。
②瘰疬,风疹。
16、巨骨
【定位】:位于肩上,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肩峰之间凹陷处
【主治】:肩背、手臂疼痛,不得屈伸、瘰疬、瘿气、惊痫吐血。
17、天鼎
【定位】:在颈外侧部,锁骨上窝之上,扶突穴之下,胸锁乳突肌后缘,平甲状软骨上切迹与胸锁关节上缘之中点处。
【主治】:咽喉肿痛、暴喑、气梗、瘿气、瘰疬。
暴喑:突然声音嘶哑或失音的急性喉部病证。
气梗:气道梗阻
18、扶突
【定位】:在颈外侧部,胃经人迎穴的外侧约2横指,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与甲状软骨喉结相平处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瘿气、瘰疬。
19、禾髎
【定位】:在上唇上外侧,当鼻孔外缘直下,上唇上1/3与中1/3的交界点取穴
【主治】:鼻疮息肉、鼻衄、鼻塞、鼻流清涕、口涡、口噤不开。
口涡:说话不利,舌头伸不直。
口噤:证名。
牙关紧急,口不能张开的症状。
20、迎香
【定位】:在面部鼻唇沟内的上段,横平鼻翼中部,口禾髎穴外上方1寸处
【主治】:鼻塞、不闻香臭、鼻衄、鼻渊、口眼歪斜、面痒、面浮肿、鼻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