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抑制基因p53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和意义
p53基因的相关功能

p53基因的相关功能
P53基因是人体中最重要的癌症抑制基因之一,它可以控制细胞周期,并引导受损细胞进入自我毁灭以避免恶性转化。
这个基因被称为“基因组守卫者”,其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P53基因的初步发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它被认为只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
后来的研究表明,该基因参与了许多细胞生物学过程,如DNA修复、细胞凋亡、衰老和细胞周期等。
这些过程对细胞的稳定性和健康都至关重要。
DNA修复
当DNA受到损伤时,P53会被调用以激活DNA修复机制。
它可以通过发挥直接和间接作用打开DNA修复途径,使受损的DNA得到及时修复,从而保证细胞的正常功能。
细胞凋亡
当DNA的受损无法修复时,P53会引导受损细胞进入凋亡过程,使细胞自我毁灭以避免恶性转化。
这个过程对于保持组织健康和细胞稳定性至关重要。
衰老
P53基因在细胞衰老中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当细胞达到生命周期时,P53会被激活以停止细胞分裂,引导细胞迈向有限衰老和自然死亡。
这对慢化人体细胞的衰老和寿命延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细胞周期
P53基因能够控制细胞周期,从而保证细胞正常生长和分裂。
当细胞周期出现异常时,P53会激发细胞周期检查点来捕捉异常细胞并防止它们进一步发展。
总结
P53基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因,它的功能涉及到人体内细胞的DNA
修复、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衰老等方面。
它可以控制和维护细胞的
正常生长和分裂,并预防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研究P53基因在
癌症、衰老等方面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p53基因名称

p53基因名称摘要:1.p53 基因的简介2.p53 基因的功能与作用3.p53 基因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4.p53 基因与肿瘤的关系5.我国在p53 基因研究方面的进展正文:p53 基因,全称为“肿瘤蛋白53”,是一种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作用的基因。
作为人体最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之一,它具有调节细胞生长、DNA 修复和细胞凋亡等功能。
近年来,随着对p53 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1.p53 基因的简介p53 基因首次于1979 年被科学家发现,它位于人体的第17 号染色体上。
作为一种抑癌基因,p53 在细胞周期调控、DNA 损伤修复、细胞凋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细胞受到致癌因素影响时,p53 基因能诱导细胞进入停滞期,从而阻止细胞癌变。
2.p53 基因的功能与作用(1)细胞周期调控:p53 基因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控制细胞在生长、分裂和凋亡等不同阶段之间的转换。
(2)DNA 损伤修复:当细胞DNA 受到损伤时,p53 基因能促进DNA 修复酶的活性,使细胞恢复正常状态。
(3)细胞凋亡:在细胞受到严重损伤或致癌因素影响时,p53 基因能启动细胞凋亡程序,使细胞自动死亡,防止细胞癌变。
3.p53 基因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对p53 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例如,p53 基因突变检测可用于预测肿瘤的发生风险;p53 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可作为肿瘤治疗效果的监测指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恢复p53 基因的正常功能,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等。
4.p53 基因与肿瘤的关系p53 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p53 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增殖失控,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另一方面,p53 基因突变会影响肿瘤细胞的凋亡,使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
因此,研究p53 基因与肿瘤的关系,有助于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致癌抑癌,还是别的什么 认识p53基因的40年

致癌抑癌,还是别的什么认识p53基因的40年【摘要】p53基因是一个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其在癌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p53基因的发现和作用入手,介绍了它在癌症中的作用以及治疗潜力。
结合p53基因的突变与癌症发展、调控机制和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其在抑制癌症过程中的重要性。
p53基因的研究对于揭示癌症发生机制,发展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全面了解p53基因的功能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望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p53基因对于癌症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关键词】p53基因、癌症、治疗、突变、调控机制、研究进展、抑制、重要性、研究意义。
1. 引言1.1 p53基因的发现p53基因是一种在人类体内扮演关键角色的基因,它被称为“癌症基因的守护者”。
p53基因最初被在1979年发现,此后的40年间,对它的研究逐渐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它在癌症预防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p53基因的发现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揭示了癌症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环,也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p53基因是由美国科学家Arnold Levine和David Lane等人发现的。
当时,科学家们对p53基因的功能知之甚少,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逐渐发现p53基因在细胞中扮演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p53基因可以激活细胞的DNA修复系统,阻止细胞的异常增殖,并促使细胞自我毁灭,从而防止细胞癌变。
p53基因的发现为癌症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使得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癌症的发展机制。
通过研究p53基因,科学家们不仅可以设计新的抗癌疗法,还可以预测个体患癌风险并进行定制化的治疗。
p53基因的发现对于癌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p53基因的作用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被称为“细胞的守护神”。
它的主要作用是监测细胞中的DNA损伤,当细胞受到损害时,p53会被激活并启动一系列的反应,包括修复DNA、促进细胞凋亡(自我死亡)或细胞周期停滞,以阻止受损细胞继续分裂并传播DNA损伤。
P53基因研究进展

P53基因研究进展P53基因是人类体内一个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也是目前最为重要的一个癌症研究热点。
P53基因在细胞中的主要作用是调控细胞生命周期和维持基因组的稳定。
当细胞受到DNA损伤或其他压力时,P53基因会被激活并调控细胞进程停止、DNA修复、或引发细胞凋亡。
近年来,对P53基因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首先是发现了P53基因的突变与癌症之间的关系。
据统计,超过半数的人类肿瘤中都发现了P53基因的突变,这些突变使得P53功能丧失或受损,从而导致癌细胞的无限增殖。
因此,研究人员对P53基因的突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不同类型的突变对P53功能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这为个体化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是关于P53基因的调控机制的研究。
P53基因调控的复杂性使得其调控机制的研究非常具有挑战性。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整合多种技术手段,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揭示了P53基因调控的复杂网络,发现了多种调控P53功能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P53基因的药物靶点发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针对P53基因的药物研发是目前癌症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人员通过化学筛选和计算模拟等方法,发现了一些可作为P53药物靶点的分子,如MDM2、MDMX等。
研究人员正在开发这些分子的抑制剂,以期能够恢复P53基因的正常功能,并将其应用于癌症的个体化治疗中。
最后,P53基因的研究还涉及到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其中一些疗法也与P53基因的功能恢复相关。
研究人员发现,P53基因在调控肿瘤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功能恢复可以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
因此,针对P53基因的免疫治疗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P53基因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这些进展为我们进一步理解癌症发生机制、开发新的癌症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P53基因的调控机制、突变的功能影响以及其与其他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能够更好地利用P53基因的抑制癌症的能力,为癌症的防治提供新的突破。
简述p53的作用和研究进展

简述p53的作用和研究进展近几年研究发现,很多人类肿瘤如多形性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神经胶质瘤、原发性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中,张力蛋白同源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和突变,其中,子宫内膜癌突变率最高,达50%左右。
p53是目前最重要的抑癌基因,人类50 %以上的肿瘤组织中均发现了p53基因的突变,是肿瘤中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p53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在调节细胞正常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它与细胞内其它信号转导通路间的联系十分复杂,其中p53参与调控的基因已超过160多种。
Ⅰ p53概述人类 P53基因定位于17P13.1,鼠P53定位于11号染色体,并在14号染色体上发现无功能的假基因。
进化程度迥异的动物中,P53有异常相似的基因结构,约20Kb长,都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
第1个外显子不编码,外显子2、4、5、7、8、分别编码5 个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结构域,P53基因5个高度保守区即第13~19、117~142、171~19 2、236~258、270~286编码区。
P53基因转录成2.5KbmRNA,编码393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分子量为53KD,P53基因的表达至少受转录及转录后两种水平的调控。
在停泊生长或非转化细胞中P53mRNA水平很低,但刺激胞液后mRNA显著增加。
持续生长的细胞,其mRNA水平不随细胞周期而出现明显变化,但经诱导分化后mRNA水平降低,部分是转录后调控。
P53基因的转录由P1、P2二个启动子控制。
P1启动子位于第一外显子上游100~250bp,P2位于第一内含子内,在启动子中包含1个NF1蛋白结合位点和一个转录因子AP1相关蛋白的结合位点。
对于正常P53基因的转录,不仅需要二个启动子的平衡作用,而且P53 基因内含子也起作用,如内含子中有正调控作用,其调控有组织特异性。
P53蛋白N端为酸性区1~80位氨基酸残基,C端为碱性区319~393位氨基酸残基,正常的P53蛋白在细胞中易水解,半衰期为20分钟,突变性P53蛋白半衰期为1.4~ 7小时不等。
P53基因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P53基因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
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能够有效治疗肿瘤的方法。
在众多的治疗方法中,基因治疗是目前被认为最有前景的一种治疗方法之一。
P53基因作为肿瘤治疗中的重要基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P53基因是人类细胞中的一个肿瘤抑制基因。
在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中,P53基因能够监测细胞是否有异常,一旦发现细胞发生异常,它会通过调控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来抑制或阻止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因此,P53基因在维持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P53基因还可参与调节DNA修复、细胞凋亡等生命过程。
然而,当细胞发生癌变时,P53基因可能会发生突变或失活,导致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这就使得细胞中的癌症分子失去了抑制,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关注通过基因治疗来恢复P53基因的作用,以期达到抑制肿瘤的效果。
最早的P53基因治疗是采用了基因转移的方法。
具体来说,将P53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中,以期通过增强细胞的抑制能力来抑制肿瘤的发展。
然而,该方法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基因转移技术难度大、转移效率低、治疗效果不明显等。
最近,新的治疗方法——CRISPR/Cas9系统被广泛研究和开发,并被说明可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CRISPR/Cas9系统可以通过引入基因操纵工具指向性地改变P53基因的序列,从而改变基因的表达方式。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采用CRISPR/Cas9系统来操纵P53基因,重塑正常P53基因的功能,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P53基因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基因治疗,尤其是CRISPR/Cas9系统,P53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可以得到有效恢复,从而使肿瘤凋亡,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尽管这一治疗方法仍在研究阶段,但是相信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它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p53在胃肠肿瘤的表达及预后意义的研究

[ e rs p 3 G sritsia u r ;E peso K y Wod ] 5 atonetn ltmos x rsin‘T e po n si in fcn e l h rg otc sg iia c
肿 瘤 抑 制 基 因的 研 究 已经 成 为 继 癌 基 因之 后 , 瘤 遗 传 学 、 肿
期, 以使细胞有足够的时间修复损伤 , 恢复正常状态。 若不能修复, 野
生 型p 3 5还能 启动 细胞 的凋亡 过程 从而 引发细 胞的程 序性 死亡 , 阻止 具 有癌 变倾 向 的突 变细 胞 产生 。 突变 型 p 3 因 会导 致肿 瘤的 发 而 5基
[ btat p 3 p oen i elce h m otn n e fcl poieain a t iy wih gsritsia u osd v lp e tae A src] 5 rti srfetd te ip ra tid x o el rl rt ci t , t atonetn lt m r e eo m n r f o v
论
著
CI OE N EI L RA MN ■ H AFRI D A E E!瞳 N G M C TQT : Q 2 T 】
p5 3在 胃肠 肿 瘤 的表 达 及 预 后 意 义 的研 究
韩 松 云
( 苏省 东 海县 人 民 医院病 理 科 江苏 东 海 2 2 0 ) 江 2 3 0 【 要】 p 3 白是 反映 细胞增 殖 活性 的重要 指 标 , 胃肠肿瘤 的 发生 发展 密切 相关 。 摘 5蛋 与 结合 病理 形态 学观察 , 曩p 3 白的表达 , 检 l5蛋 能 更客观 , 准确地 判断 胃肠 肿瘤 的恶性 程度和 预 后 。 胃肠肿 瘤的诊 断和 预 后有较 高的 临床 实 用价 值 。 对 【 关键 词】 p3 胃腑肿 瘤 表达 预后 意义 5 【 图分 类 号】 R 3 . 中 70 2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编 号】 l 7 — 7 22 O)4b一 0 3 O 文 6 4 0 4 (0 90 () 0 0 一 2
检测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检测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摘要】本文研究了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通过对乳腺癌的概述和p53蛋白功能特点的介绍,揭示了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进展显示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结果表明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具有重要性,并对未来的研究展望和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有望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策略。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p53蛋白、表达、意义、研究进展、重要性、未来研究、临床应用、乳腺癌、肿瘤抑制基因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过去的研究表明,p5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不同的乳腺癌亚型可能存在不同的p53表达模式。
乳腺癌中p53基因的突变频率也较高,进一步影响了蛋白的功能和表达水平。
本研究旨在探究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意义,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靶点和策略。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
通过对p5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角色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希望更加全面地了解其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乳腺癌病理生理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本研究也旨在探讨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更为可靠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指导。
1.3 研究意义研究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学意义。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而浸润性导管癌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
了解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有助于揭示癌症发生、发展的机制,为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抑制基因p53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和意义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年第1期第29卷讲座作者:朱明华单位:朱明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200433)肿瘤抑制基因p53为细胞癌基因中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基因之一,有关的研究论文平均每年超过1 000篇,并为Science杂志评为1993年度的明星分子[1]。
经过多年的研究,对p53基因的结构已有了明确的认识,对p53基因的功能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
p53与多种基因之间均存在相互调节的作用,但对其中大部分的调节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细胞癌基因的研究已由单一基因发展到对多基因协同作用和相互调节机制的研究阶段。
p53基因的异常几乎存在于人类的所有肿瘤,故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但对于p53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在正常细胞周期中的作用机制、基因间的调节及在肿瘤发生中的具体作用,诸如是通过何种确切途径去启动生长停滞和细胞凋亡?细胞DNA损伤时调动p53积聚的信号有那些等方面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p53与p21WAF1/CIP1p21WAF1/CIP1基因编码产物是一种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CDKI)。
它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的进程,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衰老及死亡。
在p21编码区上游2.4 kb和大于8 kb处有2个p53结合区,在上游75 bp处有一个弱p53结合区[2],实验表明,在p53+/+的细胞中,DNA损伤时常有p53和p21的高表达,而在p53-/-细胞,则无p21表达,细胞也无G1期的停滞。
p21作为p53的下游激活产物,执行p53的部分功能。
当细胞DNA损伤后,p53蛋白积聚,使p21基因表达上调,细胞阻滞于G1期,以赢得时间,在细胞进入S期前修复损伤的DNA。
p53和p21的相互调节对于使损伤的细胞阻滞于G1期是必需的。
最近Vogelstein等[3]又报道了新的研究结果,认为细胞在DNA损伤后,p53和p21的调节作用对于细胞阻滞于G2期也是必需的。
p53和p21参与细胞DNA损伤修复机制可参阅图1。
二、p53与mdm2及ARFmdm2为一种进化保守基因,具有转录因子功能,野生型(wt)或突变型(mt)的p53均可与mdm2基因产物结合,使p53介导的反式激活、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受抑制,解除细胞G1期的阻滞并重新进入细胞周期。
mdm2蛋白为p53基因激活的靶点,目前认为野生型p53基因对控制细胞周期,维持细胞遗传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并认为可能是通过GADD45(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 age inducible gene)和mdm2行使调节作用。
p53蛋白与mdm2蛋白结合构成寡二聚体复合物,mdm2过度表达则抑制p53的转录活性。
抑制作用是通过mdm2与p53蛋白酸性活化区直接结合实现的。
无论细胞内mdm2是否扩增,野生型p53的表达都能强烈影响mdm2蛋白在相同细胞中的表达。
二者不但在调节细胞分裂、增殖方面存在一种相互调节的机制,而且非常复杂。
Kamijo等[4]和Velculescu等[5]报道,肿瘤抑制基因INK4a-ARF的编码蛋白p19ARF与p53、mdm2均存在功能上的相互调节作用,ARF与p53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提高p53功能稳定性或其他尚未知的机制调节细胞功能。
图1p53和p21参与细胞损伤修复的分子途径(参考文献[5])三、p53与最近发现的几种基因产物的关系Schmale等[6]于1997年从大鼠的表皮细胞中克隆了一种基因,命名为Ket,在C-末端的第498~606氨基酸残基部位与人p53高度同源。
该基因具有p53所具备的生物学功能,属于一种分化、发育相关的基因,可能还具有组织特异性分化的功能。
Ket基因的出现,为p53基因的研究又提出了新的课题。
Nishimori等[7]克隆了一种含1 584个氨基酸残基的基因,命名为BAI1,特异性在脑组织中表达,可以抑制胶质瘤组织中的血管生成。
目前发现,BAI1是p53调节的靶基因。
Israeli等[8]克隆了一种长7.5 kb的基因PAG608。
该基因编码一种核内的锌指蛋白,中等表达量即可使细胞核形态改变,过度表达时能诱导细胞凋亡。
研究发现,PAG608在细胞DNA损伤时mRNA表达和蛋白质表达增加都依赖于p53的调控,为一种p53的靶基因。
Simons等[9]于1997年报道了命名为PACT的基因克隆和特征。
该基因的克隆是以p53作探针从表达文库中得到,编码相对分子质量250 000的核内蛋白。
应用免疫沉淀和免疫吸附试验,证明PACT蛋白能与野生型p53和Rb蛋白结合,与p53蛋白结合后,能影响p 53基因的特异性DNA结合功能。
有关PACT基因及其产物的生物学功能仍有待更多的研究探索。
Osada等[10]在1998年克隆到一个新基因命名为p51。
其后又发现几个与p53高度同源的新基因如p73A、p73B、p51A、p51B、p63等。
这些基因与p53除了结构上高度同源外,在功能上也存在非常复杂的联系,所以把这一类基因称作为p53基因家族,其生物学功能和意义以及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正在研究之中。
四、p53与DNA肿瘤病毒蛋白的相互作用p53基因产物为核内磷酸化蛋白,具有蛋白质-蛋白质和DNA-蛋白质结合的功能。
p53蛋白不仅可与双链DNA结合,也具有与单链DNA结合的能力,除了能与细胞内某些基因产物蛋白结合,还可与一些肿瘤病毒转化蛋白结合并使p53功能失活。
研究认为除p53突变外,肿瘤病毒蛋白与p53结合是p53改变与肿瘤发生关系中最主要的原因。
目前已报道的能与p53结合的细胞内蛋白有CBF、E6-A P、ERCC3、HSP70、mdm2、RPA、SP1、TAFⅡ40、TAFⅡ60、TBP和WT1等;能与p53结合的DNA肿瘤病毒蛋白有腺病毒E1B、E BNA5、HPV-E6、SV40T和HBxAg。
p53基因与肿瘤病毒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机制如图2所示。
注:方框内为最终结果图2p53与肿瘤病毒蛋白相互作用与肿瘤发生机制(参考文献[5])p53蛋白与SV40 T、腺病毒E1B、EBNA5和HPV6的相互关系及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已有许多报道,现介绍乙肝病毒X蛋白与p53的关系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乙型肝炎病毒(HBV)为一种小型的DNA病毒,HBV慢性感染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比无感染者高200倍左右。
虽经多年研究,HB V致肝癌的确切机制仍不明确。
HBV X基因为4个开放阅读框架中最小的1个,其编码产物HBxAg具有反式激活作用,与肝癌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
肝癌中p53突变频率是肿瘤基因突变较高的一种。
在一些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癌中,发现存在p53蛋白细胞内积聚,但p53基因突变率则较低,提示HBxAg可能具有与其他DNA肿瘤病毒编码产物类似的作用,即与p53之间存在蛋白-蛋白结合的关系。
为证实这一假设,我们[11,12]应用免疫沉淀和细胞内掺入的方法,于1993年报道了HBxAg与p53存在蛋白-蛋白结合。
继之其他实验室进一步研究证实,HBV是继SV40、腺病毒、EBV和HPV之后,第5个病毒编码产物能与p53蛋白结合的DNA病毒。
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人HBV,也存在于WHV[13]。
进一步对HBV基因组进行分析发现,在HBV增强子Ⅰ(enhancer Ⅰ)上游的1047~1059 bp区域,存在经典的p53基因DNA-蛋白质结合位点类似的基因序列,即2个TGCCT正向重复序列。
经凝胶电泳迁移率等实验证实,这一序列可特异性地与p53蛋白结合[14]。
以上研究初步表明,在HBV感染相关性肝癌中,HBV与p53之间不仅存在蛋白-蛋白(HBxAg-p53)的结合,还存在DNA-蛋白质(HBV-p53)的结合,导致p53蛋白在细胞内积聚,正常的负调节功能丧失。
p53在HBV相关性肝癌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机制如图3所示。
注:方框内指病毒以外的相关因素3p53与HBV相关性肝癌发生的可能机制综上所述,关于抑癌基因p53与肿瘤关系,近年来较注重于p53功能、基因间调节、与其他因子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加深对p53基因生物学功能和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理解,将更有助于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参考文献:[1]Koshland DE Jr. Molecular of the year .Science,1993,262:1953.[2]El-Deiry WS, Tokino T, Velculescu VE, et al. WAF1, a potential mediator of p53 tumor suppression. Cell ,1993,75:817-825.[3]Bunz F, Dutriaux A, Lengauer C, et al. Requirement for p53 and p21 to sustain G2 arrest after DNA damage. Science,1998, 282:1497-1501.[4]Kamijo T, Weber JD ,Zambetti G, et al. Functioal and physical interactions of the ARF tumor suppressor with p53 and mdm 2.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8,95:8292-8297.[5]Velculescu VE, EL-Deiry WS. Biological and clinical importance of the p53 tumor suppressor gene. Clin Chem, 1996,42:858-869.[6]Schmale H, Bamberger C. A novel protein with strong homology to the tumor suppressor p53. Oncogene ,1997,15:1363-1367.[7]Nishimori H, Shiratsuchi T, Urano T, et al. A novel brain-specific p53-target gene,BAI1,containing thrombospondin type 1 rep eats inhibits experimental angiogenosis. Oncogene,1997,15:2145-2150.[8]Israeli D, Tessler E, Haupt Y, et al. A novel p53-inducible gene,PAG608, encodes a nuclear zinc finger protein whose overex pression promotes apoptosis. EMBO J,1997,16:4384-4392.[9]Simons A, Melamed-Bessudo C,Wolkowicz R,et al. PACT: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ellular p53 binding protein that int eracts with Rb. Oncogene,1997,14:145-155.[10]Kaelin WJ. The emerging p53 family. J Natl Cancer Inst,1999,91:594- 598.[11]朱明华,Feitelgon MA, London WT. HBxAg和p53蛋白结合在原发性肝癌发生中的意义.中华医学杂志,1993,73:325-32 7.[12]Feitelson MA, Zhu MH, Duan LX ,et al. Hepatitis B X antigen and p53 are associated in vitro and in liver tissues from pa tients with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Oncogene, 1993,8:1109-1117.[13]Feitelson MA,Ranganathan PN,Clayton MM, et al. Par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woodchuck tumor suppressor ,p53, and its intera ction with 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 X antigen in hepatocarcinogenesis. Oncogene, 1997,15:327-336.[14]朱明华,Duan LX,Feitelson MA, et al. 乙型肝炎病毒与肿瘤抑制基因p53 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功能及意义.病毒学报,1998,1 4:10-15.收稿日期:1999-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