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

合集下载

曹操的“奸”与“雄”

曹操的“奸”与“雄”

曹操的“奸”与“雄”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塑造了许多人物,其中最成功的也就要数曹操了。

至今,曹操一直活在人们心里,遍布人间口头。

然而,由于历史、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曹操是个“白脸奸臣”,成了历史上乃至现实中的“奸雄”的代名词;若把谁比作曹操,就认为是对他的极大侮辱。

“奸雄”的确是曹操的主体性格,但却不是他性格的全部;他的全部性格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

他不仅是一个绝代奸雄,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和诗人;他既有“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一面,又有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气度恢宏的英雄性格。

可以说,曹操是个“两面派”人物。

他经常表现出多疑诡诈,但有时也能坦诚待人;他生性残忍嗜杀,却又那么重才爱才;他一向心高气傲,却又能礼贤下士;他经常表现出智谋过人,有时又显得固执愚蠢;他善于听言纳谏,有时却又拒绝良策……曹操就是这样一个既让人恨,又让人喜爱矛盾的人物,一个蕴含丰富而深刻的典型人物形象。

一.曹操的“奸”一提起“奸雄”,妇孺皆知在《三国演义》中讲的是曹操。

在小说第一回曹操一出场就表现出其“奸”的一面。

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谓名副其实。

曹操是诡诈残暴的大奸臣。

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罗贯中也活灵活现的描绘出来了,写出了他奸的一面。

1. 虚假伪善,奸诈狡猾。

官渡之战中曹操与袁绍二军相持,曹操为军中军粮将尽而愁闷。

袁绍的谋士、曹操的旧友许攸前来投奔,开口就问老朋友你现在有多少存粮啊.曹操回答用一年绰绰有余。

许攸笑说,只怕未必。

曹操又说:起码也够半年。

许攸冒火,拂袖而起,一边走一边说我诚心来投靠你,你却这样对我。

曹操挽留说,你不要走,有话好好说,大军中的粮食还够用3个月。

许攸洗刷道:大家都说你曹操奸诈,果然不假。

曹操也大笑答道,你没有听说过兵不厌诈?于是挨着许攸的耳朵说军中还有一个月用的粮食。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性格特征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性格特征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性格特征汪梦涵[内容摘要]:曹操是一个对于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千百年来最具争议的人物。

对于他的功过得失,后人评论之多,意见分歧之大,堪称世所罕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史书的记载,又有来自于《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艺术再现。

《三国演义》充分渲染了曹操的诡谲奸诈、残忍少信的一面;同时,又描写了曹操忧国忧民、崇礼尚法、唯才是举的一面,揭示了这位乱世枭雄复杂的双面性格。

他“奸”中有“真”,“真”中有“诈”,是孔孟之道和申商之学的完美结合者。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枭雄双重性格曹操,一个乱世所造就的枭雄,他富有传奇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说不尽的话题。

他的为人、行事,千百年来总是褒贬不一,终难有一定论之说。

但在民间,大多认为曹操奸诈、狠毒,“曹奸”一词至今仍在曹操的故里亳州被普遍使用,“奸雄”成了曹操的代名词。

事实上,人们的这种认识与《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塑造是分不开的。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既奸诈又颇具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

作者在塑造曹操这一形象时并没有一味的丑化他。

因而,小说在写他奸诈、残忍的同时,也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敢做敢为,善于引纳人才等种种长处。

所以,曹操的形象虽然“恶”,却很有生气。

他的性格比其他人物更复杂,也更具吸引力。

透视《三国演义》,你会发现曹操“奸”中若有几分“真”。

也许正是这“真”的缘故,使我们明确感受到这位奸雄有时也会“奸”的痛苦、“奸”的无奈。

可以说,《三国演义》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说不尽的曹操。

一、创业之艰难、忧国之沉重(一)从小看大的少年行径《三国演义》对创建魏、蜀、吴三国基业的领袖儿时的情况都作了一些交代。

孙权“碧眼紫须,生有异相”并且“仁慈宽厚”。

刘备乃是中山靖王之后,生得“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并且说他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1理想可谓大矣!而只有曹操,罗贯中没有什么美辞,只说他本姓夏候氏,因其父为中常侍曹腾养子,故改姓曹,“有权谋,好机变”, ○2并举了一个曹操儿时好机变例子:“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曹操三国演义中的奸雄

曹操三国演义中的奸雄

曹操三国演义中的奸雄曹操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聪明、狡诈、机智而无所不用其极的奸雄。

曹操作为故事中的主要反派之一,经常被人们所讨论和研究。

本文将从曹操的背景、才能、军事智谋和政治手腕等方面,深入探讨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奸雄形象。

首先,曹操出生于徐州富贵家庭,早年成长在当时的乱世之中。

他在年轻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军事天赋。

曹操聪明机智,善于应变,并且有极强的领导能力。

他深知权力的重要性,始终致力于成为统一三国的君主。

曹操的野心和智慧使他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时代的重要人物。

其次,曹操的军事才能是他成为奸雄的关键。

他善于用兵,勇猛果敢。

在《三国演义》的战斗中,曹操总能化被动为主动,灵活运用兵器和兵法,取得了多次重大胜利。

他善于分析敌情、规划战略,并能准确判断敌我双方的实力,从而采取相应的战术。

曹操的军事天赋使他能够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曹操还展示了出色的政治手腕。

他在政治上采取了各种手段,包括结交人才、安抚民众、平定内乱,以及利用权谋等。

曹操懂得利用他人的野心和欲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善于运用威胁、利诱和许诺等手段来控制他人,从而巩固自己的权力。

曹操的政治手腕使他能够稳定统一北方,成为当时乱世中的一抹亮色。

然而,正因为曹操的奸诈和权谋,他在人们心中也饱受争议。

有人认为他是奸雄,因为他使用残酷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无论是吕布、袁绍还是刘备等人,都成为了他权力的牺牲品。

然而,也有人认为曹操是一个聪明而果断的领导者,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和名声,以确保统一三国的目标。

无论如何,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都是复杂多面的。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被塑造成了一个既有军事才能又有政治手腕的奸雄形象。

他的聪明、机智和野心使他能够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并成为当时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人物。

尽管他的手段和策略存在争议,但毫无疑问,曹操的形象将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成为历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

【初二作文】‘奸雄’也是英雄――论曹操

【初二作文】‘奸雄’也是英雄――论曹操

【初二作文】‘奸雄’也是英雄――论曹操曹操是三国中重要的人物,不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但是两者之中却有着一丝的不同。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遭受到作者不少的批判,并且给他加上了“奸雄”的称号,这就给了后人一个错误的认识。

然而,曹操虽然是个叛徒,但他很聪明。

也许他早就料到“曹丕篡夺汉朝后,曹操被封为武帝”。

呵呵,为了篡位,他想要诚实,这不仅有趣,而且是他高度赞扬的一个亮点。

曹操的“宁可失去世界也不让世界失去我”是他叛逆性格的表现。

在乱世里,曹操的心并不乱。

他有自己的天赋和计划,坚持自己的梦想。

虽然他们是“背信弃义的英雄”,但“背信弃义的英雄”和“背信弃义的英雄”不是英雄吗?曹操以“求贤若渴,骄傲自大,足智多谋”等特点也注明了“奸雄”这个词。

“求才”是历代帝王争霸的共同点,在《曹操》中也有精辟生动的体现。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通过了五关,杀死了六名将军,曹操放了他。

曹操不忍伤害关羽。

否则,后果将很难决定。

另一个例子是官渡战争期间,曹操听说徐游来拜访,他很高兴赤脚相见,只是为了得到一个人才。

难怪徐游被曹操打动了,于是向曹操献计献策,最终注定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古代有人说:“浩浩长江风浪生,当年赤壁夜交兵;负忠若不因黄盖,妙计何曾识孔明。

”赤壁之战之所以吴蜀联军能乾坤逆转,透过表面看实在。

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曹操的爱才,对黄盖和庞统的信任所至。

自董卓以来,英雄们已经结合在一起,曹操比袁少泽更有名。

然而,曹操采取了“挟帝立君”的策略。

他用最少的人力,取得了最好的效果,最终消灭了袁绍。

针对张璐,他采取了引诱老虎下山的计划,以大大减少伤亡。

他用分离的方法,分离了马超和韩遂,最终轻松平息了西梁的叛乱。

“骄傲自满是一个可怕的陷阱,而且这座陷阱是人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而“自负”是历代君王失败共同的一点原因,而在曹操的身上也有所体现。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兵败后曹操的三次仰天大笑,引出三次兵败,作者并没有直接加以评论,而是以士兵数的锐减,和曹操话语体现曹操的自负,给人留下了充分的回味空间。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分析论文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分析论文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分析摘要:《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曹操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奸”和“雄”的统一。

文仅就《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性格中的“奸”和“雄”作分析。

关键字:曹操;奸;雄;性格一、曹操性格之“奸”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罗贯中也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他奸的一面:奸诈狡猾,虚假伪善。

1、奸诈狡猾曹操是一个奸诈狡猾的人。

在小说第四回“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

董卓弄权,天下共愤。

曹操欲为天下人除害,先是屈身事卓寻间图之,后向司徒王允借宝刀一口,欲去刺杀董卓。

本来,要杀董卓,一般刀剑即可,曹操却偏要借宝刀,说明他早已为行刺不成准备了退路,其心思之细密,又非常人可及。

当机会来到,他拔出宝刀就要下手时,不料董卓看见拔刀动作,回身而问,吕布又已回到阁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曹操立即跪下,献上宝刀,把事情轻轻遮掩过去。

随即又以试马为名,逃出洛阳,其.奸诈狡猾的本领,确实令人惊叹。

2.虚假伪善曹操把虚情假意用到了极至,对同窗好友亦是如此。

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许攸来降”。

官渡大战时,曹操与袁绍二军相持,旧友许攸前来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

然后许攸就问曹操现在有多少存粮啊,曹操回答用一年绰绰有余。

许攸笑说,只怕未必。

曹操又说起码也够半年。

许攸洗刷道:大家都说你曹操奸诈,果然不假。

曹操挨着许攸的耳朵说军中还有一个月用的粮食。

许攸高声大气地说,你的粮食已经没有了。

曹操大惊,你怎么知道?由此可见曹操虚假伪善。

许攸以诚相投,虽曹操表面上热情相迎,但接着一本正经的“真言”竟是满口假话。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逃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突然大哭起来。

谋士们问他为什么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好像是曹操的爱才惜才。

《三国演义》中曹操奸雄形象辨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奸雄形象辨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奸雄形象辨析我们讲到曹操, 很容易就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白脸的奸臣, 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他。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也不是纯粹的奸臣,也有他雄才伟略的一面。

全书第一回,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子治世之能匠,乱世之奸雄也。

”我认为是比较客观的。

奸雄必然是既奸又雄两个方面,舍去哪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一、曹操奸的一面曹操的奸主要表现为:凶狠、狡诈、诡谲。

由于《三国演义》中具有尊刘抑曹的倾向,描写曹操奸诈的地方很多。

但塑造的最为典型的还是吕伯奢之死和借王垕人头。

1. 曹操行刺董卓未成才潜逃到吕伯奢家的。

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不图千金之赏和万户侯之封,冒着杀头的危险毅然收留了前来投宿的曹操。

对曹操以宾主之礼相待,毫无自尊傲幼之态。

他嫌杀猪作食还不够热情,还要亲自去邻村沽取好酒来为曹操压惊。

在那个世风日下,人心浅薄的时代, 这个寻常小民吕伯奢待曹操义重如山,恩情何深! 然而曹操不但不以恩德相报,反而杀光了他的全家,甚至连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孺也不放过。

如果说曹操连杀八人是由于误将磨刀杀猪当作要杀害自己属于误杀;那么,他杀吕伯奢本人则纯属故意杀人。

其杀人情状不仅十分歹毒,手段也极其狡猾。

“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 ’伯奢回头看时,曹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可见曹操多么凶残、狡诈。

与曹操一起杀人的还有原中牟县县令陈宫。

当发现误杀了吕伯奢的家属后,陈宫悔恨莫及,曹操则毫无悔意, 又在逃跑中杀害了吕伯奢本人!还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这一系列罪行终于使陈宫识透了他的真面目:“我将谓曹操是好人, 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 ”2.“借王垕人头” 更能表现曹操的诈术之深。

曹操征讨袁术时,当时十七万曹军围困了寿春城,长期攻打不下,日费粮食浩大,而附近诸郡又遭荒旱,接济不及;从孙策处借来的十万斛粮食,也只是杯水车薪,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摆在了曹操面前。

三国演义中的奸诈狡猾的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奸诈狡猾的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奸诈狡猾的曹操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史诗性作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的奸诈狡猾、智勇双全成为他非凡的个人魅力。

本文将就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奸诈狡猾进行探讨,并探究其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

曹操,字孟德,魏国政权的奠基人,他深谙人际关系和政治斗争的道理。

他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形势,谋求最大的利益。

曹操的奸诈狡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曹操善于伪装和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

他擅长伪装成不同的角色,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在许昌,他伪装成一位深明大义的君子,给人留下了虚伪和圣贤之相。

这种伪装使曹操在权力争夺中处于有利地位,引得一些人对他产生误解和高度评价。

其次,曹操善于运用计谋和策略。

他善于分析和研究敌人,洞悉对方弱点,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

比如,在官渡之战中,当他发现敌军韩当以轻兵打他的水军时,他能意识到对方的弱点,迅速调整军队的部署,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种心思缜密的计谋正是曹操奸诈狡猾的真实写照。

最后,曹操在权谋之间十分擅长抓住机会。

他善于利用机遇,抓住时机,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比如,在赤壁之战中,曹操遭到孙刘联军的重创,失去了继续北伐的机会。

但曹操并没有垂头丧气,恢复了自己的势力,并最终建立起魏国统治。

从曹操的奸诈狡猾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同凡响的智慧和才能。

他的行为揭露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残忍,也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手段的多样性。

然而,曹操被毁誉参半,也证明了他用暴力和欺诈达到目的的手段所惹来的公愤。

曹操的奸诈狡猾在三国演义中被广泛讨论和传颂,也是这部作品中最有争议性的一部分。

然而,作为读者,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曹操的阴谋诡计,而应该更加关注他深厚的智慧和远见。

尽管他的手段狡诈毒辣,但正是因为这些手段,他在乱世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政治形象。

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的塑造仇怀英内容提要曹操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反面人物出现,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艺术典型。

《三国演义》中作者着意刻画了曹操身上“奸”与“雄”的两个侧面,并使奸与雄在他身上成为一个统一体。

在曹操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典型特征: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已主义:其思想性格还有另一方面,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方面。

首先,写他的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已主义,是坏人与恶德的象征。

其次是写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能从统一大业出发考虑和处理问题。

在军事上能发扬民主,广泛采纳意见,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有百折不挠、生机勃发的政治家风貌,雍容大度积极乐观的英雄情怀;而且还有任人唯才,奖惩分明、严正不苟的治法观念和体恤百姓保护农业的民本思想。

并具有敢做敢为、不畏人言,不怕风险的精神,豪放飘逸、洒脱大度的文学家气质,诗人风度和扶植文化的远大眼光。

在罗贯中笔下,曹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

是一位有志于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

本文就人们心目中的曹操的形象作了一些探讨,以一家之言对曹操的文学形象作了概括。

关键词:曹操奸雄政治家军事家正文: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的塑造一、引言曹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但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把刘备与曹操进行对比,着力揭露了他的奸险机诈。

曹操本姓夏侯氏,因中常侍曹腾收曹父曹嵩为养子,故改姓曹。

操自幼具有奸诈机变的特点,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艺术典型。

作者着意刻画了曹操身上“奸与雄”的两个侧面,并使“奸”与“雄”在曹操身上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曹操被视为“乱世奸雄”。

其奸表现在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精明干练的奸雄,是奸贼,是英雄,是“奸诈,伪善,阴谋家”的代名词。

与此相反的则是比较肯定“雄的”一面。

我们到底该怎样去评判呢?很明显,我们既不能受固有的陈腐的“尊刘抑曹”观念的影响,也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衡量当时的历史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内容摘要: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反面人物,被无数的世人所误解与唾骂。

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谓名副其实,一语中的。

尽管如此,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治理国家的雄才,毕竟只有曹操这样的强势人物才能统一各个封建割据的地方政权,实现政治统一。

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谓名副其实,一语中的。

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用“好人”和“坏人”来评判他。

《三国演义》中确实地把曹操定义在一个奸雄的位置,偏重于“奸”的塑造,但也算是英雄。

小说把曹操的反面形象推到了极致。

但在曹操的身上集中了“奸”和“雄”的统一。

这种统一始终贯穿整部书。

也正是如此,曹操形象才会在每个人的心间,既让人恨,又让人喜爱,从而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反面典型。

关键词:曹操英雄奸雄三国演义正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极富文学艺术价值的小说,在中国家喻户晓,在世界各国也广为传播。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的人物。

如: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张飞、关羽、周喻、鲁肃等等。

这些人物皆可以称得上当世的英雄。

在这众多英雄人物中,性格最为复杂的要算曹操了。

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反面人物,被无数的世人所误解与唾骂。

作者罗贯中大力宣扬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为代表的忠义---忠于汉室的义,表现出强烈的汉家为、全书反对曹操政治道义的倾向,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封建时代靠军事起家的诸侯。

尽管如此,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治理国家的雄才,毕竟只有曹操这样的强势人物才能统一各个封建割据的地方政权,实现政治统一。

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用“好人”和“坏人”来评判他。

《三国演义》中确实地把曹操定义在一个奸雄的位置,偏重于“奸”的塑造,但也算是英雄。

小说把曹操的反面形象推到了极致。

但在曹操的身上集中了“奸”和“雄”的统一。

这种统一始终贯穿整部书。

也正是如此,曹操形象才会在每个人的心间,既让人恨,又让人喜爱,从而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反面典型。

一、曹操的基本特性的一面——当世英雄。

公元190年,既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当局管理混乱贪污腐化相当严重,逐渐失去了对大局的控制,国家四分五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得以纷纷起义以求生路,新生地主阶级不断的发展军事力量,以镇压起义军为由扩张各自势力,诸侯间互相战争不休,整个乱世万象。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格局下,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曹操挺身而出顺势而上,用他的超人智慧与过人胆略力挽狂澜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成就了一番永垂万世的功业。

明朝作家罗贯中笔下的曹操,主导方面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是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

他的英雄本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政治上1、师出有名,掌控大局当时,四方诸侯割据,各自拼命发展势力,国家政体基本瓦解,但是汉王室虽然影响力微弱但是仍然存在。

汉王室成了召集礼教思想统治下官员与民众最好的大旗,曹操非常聪明的举起了汉王室的旗帜,顺理成章的走上了政治捷径。

在那些诸侯还没有足够资本和名分称王称霸的时候,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成了可知他们的最好方法。

曹操知晓师出有名的政治成本与风险是最低的。

在曹操与孙权、刘备进行赤壁之战的时候,张昭就曾经向孙权说过,现在曹操顺着长江往下走,是以天子的名义来打压我们,我们要和他对抗就是对抗天子,所以我们不能够和他打,还是以降为好。

这是政治上的主动权掌握在曹操手中,由此可见此人的谋略。

虽然后来孙权在诸葛亮、鲁肃和周瑜的劝说下,终于与刘备联合共同抗击曹操,并且最终打败了曹操。

如果不是鲁肃带诸葛亮、周瑜来劝说,鲁肃自己也竭尽全力地劝说孙权,孙权可能早就投降曹操了!在如此一个世事纷乱、社会秩序缺失的背景下,这一方法的运用无疑使曹操取得领先政治优势。

2、重视人才,唯才是举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极力搜罗,加以重用。

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攻打徐州时,关羽被俘。

为了收买关羽人心,降伏关羽为其所用,曹操不仅厚待关羽,还送他绝世好马、送他巨额金钱、给他高官、贵族爵位职务。

在关羽得知刘备的行踪后,要背叛他时。

曹操并亲自为关羽送行,并且赠送足够的盘缠、上好衣物。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三国成语,成就了关羽的千古美名,同时也成就了曹操护才、爱才的美名。

刘备三顾茅庐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却很少有人知道曹操两次恭请荀彧的故事。

曹操求贤若渴,去请教一个老和尚,询问能够助他打天下的人才,老和尚给他一个锦囊,让他到许昌时有人指名道姓骂他时,打开就可以了。

曹操到了许昌,曹仁带着兵士到处掠夺,这个时候,许昌城门上出现一张布告帖子,是骂曹操的,落款是荀彧的名字。

曹操非常生气,但他忽然想起那个锦囊,就拆开来看。

是一个以荀彧为谜底的字谜,曹操转怒为喜,派大将曹仁去请荀彧。

可是荀彧避而不见。

曹操只得亲自去邀请他出山,礼数周全、好言说尽、口水说干、他才出来的故事。

由此可以曹操这种识才、爱才、重才之心,可见一斑。

3、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曹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和租调制,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由于连年战乱,民众流失当时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强兵足食,克敌制胜,认真总结西汉以来在西域实行军事屯垦的历史经验,在边境和军事重镇及土地肥沃、水利事业发达地区全面推广,使其成为一项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性措施。

同时,在建安9年(204年)颁布了新的租调制,其实就是一种新的赋税征收制度,来取代东汉后期繁重的未成年人、成年人的人头税。

曹操的租调制,较东汉时期的剥削量相对减少,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对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4、胸襟广阔,大家风范《三国演义》小说中出现了众多英雄好汉,形象各异各有特色,然而谈到胸襟气度这方面,只有曹操一人敢称宰相心胸可容天下。

曹操实属性情中人,多年的军旅生涯无人相伴帐内,男儿本色也就此显现。

在第二次征战宛城(现河南南阳),面对兵力强大的曹操,张绣只好投降曹操。

可偏偏曹操醉酒后一时兴起,非要找个女人相伴,而听说张绣的婶婶(既张绣的叔叔张济之妻)相貌娇好身材婀娜,就动起了歪念头。

派兵把邹氏(张绣之婶婶)带回帐中,但邹氏一见是仪表堂堂、气度非凡的伟男曹操,心也愿意,真是佳人英雄天生绝配。

可降将张绣认为这有辱张家门风,密谋之后便反叛曹操,打死曹操大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大败曹操。

中年丧子之刻骨痛、军旅爱将陨落之痛,曹操何曾能忘!但是,曹操毕竟胸怀天下抱负远大,而张绣确实是那个时期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如果能收服张绣、善用张绣对他一统天下的事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因此在第三次征讨张绣时不计前嫌、搁置下个人恩恩怨怨,宽恕了他。

我们再来看看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发现了大量自己的部属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曹操手下大将建议将其抓捕,但曹操让人将这些书信全部焚烧,不再加以追究。

足见其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气度。

(二)军事上1、赏功罚罪,严正不苟。

曹操治理军队十分规范,纪律严明,令行禁止。

在征讨张绣时曹操颁布了凡是践踏麦田要斩首的禁令。

他要保护农民,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那可是杀头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么的东西把麦子护住,小心翼翼地走。

曹操自己没有下马,结果马惊了,一家伙跳到麦田里面,曹操的马践踏了麦田。

曹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问,该当何罪?军法官说,杀头。

曹操说那就请你行刑吧。

唉,那怎么可以呢,反正古代有这个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统帅怎么能够杀头呢。

曹操说那没有办法,那就割下一把头发吧,自己拔出剑来把头发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过罚了。

可见曹操治军之严。

在淯水兵败后,夏侯敦的手下兵勇趁乱掳掠,受到于禁严历制裁。

被制裁者十分不满,反而诬告于禁带兵造反。

然而于禁依然如故竭尽全力整顿军马粮草迎战张绣。

战后,曹操重赏了于禁,任命于禁将军为益寿亭侯,同时处罚夏侯敦治军不严之过。

这可算是做到了赏罚公平。

2、足智多谋,指挥若定曹操的机智,在《三国演义》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曹操在官渡之战时,在去救援白马的路上,忽然探子来报,前面有刘备、文丑的军队。

曹操问,多少人?探子说,5000轻骑兵。

当时曹操人数很少,只有1000来人,于是他命令自己的将士下马,将辎重、器械全放在路上,他的部将十分不解。

结果刘备和文丑的军队一来到,一看地上有这么多好东西,都争着抢,这时候曹操说,上马!把刘备、文丑的军队打得大败,刘备逃走,文丑被杀。

曹操攻打西凉马超时,曹操连连大败。

此时,韩遂领军来助马超破曹。

曹操手下众将一看形势不妙,而曹操确说这是打败马超的最好时机。

曹操使用离间计使得马超与韩遂相互猜忌。

韩遂降曹,大败马超。

不体现了他过人的智慧。

曹操的指挥才能,在《三国演义》无不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官渡之战时,袁绍起兵七十万攻打曹操,曹操当时只有七万人马迎战。

力量对比如此悬殊,超乎想象;曹操信念坚定,与其周旋。

最终在这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案例中一举歼灭袁绍,统一北方。

在以后大小战斗中,曹操总是指挥若定,胜不骄,败不馁,屡出奇计,或转败为胜,或化险为夷。

3、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曹操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

具体表现:在董卓进京独揽朝纲后,给整个朝廷带来了巨大灾难,文武百官处境狼狈。

然就在满朝公卿相聚一堂,谈虎色变你闹我苦之际,曹操却击掌大笑,问能哭死董卓?决意冒杀身灭族之险谋刺董卓。

虽然刺杀失败但却机灵的逃走。

而火烧乌巢这件事情就更加凸显了他的亲历亲为。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其区区七万人对峙袁绍的七十万大军,仍然意志坚定。

而曹操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在淳于琼带兵驻守乌巢后,虽然知道突袭凶多吉少、变数很大,但是曹操仍然决定亲自率5000精骑乘夜抄小路奔袭乌巢。

正是在曹操置身其中、亲自督战的精神感召下,他的兵士哥哥勇猛无敌,放火烧粮,把淳于琼一万多兵力杀得落花流水,把一万多车的粮草烧了个一干二净,至此,成为官渡之战的转折点,奠定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二、曹操的“奸”一提起“奸雄”,妇孺皆知在《三国演义》中讲的是曹操。

在小说第一回曹操一出场就表现出其“奸”的一面。

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谓名副其实,一语中的。

曹操是诡诈残暴的大奸臣。

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他也不可避免的有着特定历史烙印,罗贯中也活灵活现的描绘出来了,写出了他奸的一面。

1、虚假伪善,奸诈狡猾年轻时候的曹操和袁绍耍得非常好,都喜欢装扮成游侠的形象到处巡游。

据说有一次,曹操与袁绍二人在别人结婚时去抢新娘子。

为了转移视线,曹操在门口大喊:“有贼了,快来抓贼!”,然后一把背起新娘子就往外溜,背不动了就丢给袁绍,哄他来背。

结果害得袁绍掉落到里,曹操不但不救,反而对来人说小偷就在这里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