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阅读(一)练习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散文阅读

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散文阅读

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散文阅读附参考答案(一)零度绽放①娇艳美丽的玫瑰,清新淡雅的百合,芬芳宜人的莲花……,似乎太多的花儿都是开放在温暖的春夏。

特别是那些野外的花,经霜耐寒凌风而开的,除了寥寥的几种,人们也不会想到更多。

一如生活中,在最艰难的境遇里,能绽放出最美的笑容的,都是那些坚强的人。

②而在这个极北极远的山区城市,一年中有七个月的寒冷天气,那肃杀的冰封雪盖,似乎已将一切美好冻结。

曾问过一个远方的朋友,在零度的天气里,会有什么花儿开放。

她想了想,告诉我,是雪花!的确,在我们这里,有时九月末就开始飘雪,那时夜里的气温,就是在零度左右。

在她的印象中,那样的环境里,只能有雪花盛开,虽美丽,却寒冷。

一种没有温度的绽放,只能点染眼睛,却无法温暖心绪。

③只有那真正有韵味的绽放,才是真正能勾人心魄,摄其心魂的。

④我有个朋友,也许你一眼看不出她的能量,只是小小可爱,平淡无奇。

可她却总是有种让人敬佩的韧劲富含其中,觉得她是那样一个美丽有内涵的女子。

让人在众多娇艳美丽的玫瑰中,才觉得她是最美丽的那株。

因为她的心,她的气质使她周身都散发着光芒,那无穷无尽的力量把人深深地吸引住,让人不觉赞叹不止。

要把自己的内心充实起来,也许你一时只是一颗花苞,不能像其他花朵一样为人称赞,可你慢慢的积累天地之精华,慢慢等待,终有一天,你的绽放,会夺得所有人的目光,会是百花丛中最艳丽的一朵,香飘十里,让人难舍难忘。

⑤在小兴安岭,每年的深秋,在寒冷初临的时候,入目的便是缤纷的五花山。

远远望去,山披彩衣,红枫青松,黄杨白桦,还有各种成熟的野果,就如在山上开了大朵大朵的花,而且愈冷颜色愈是清艳。

这是比雪花更早开的五花山,直到第一场雪到来,山岭才渐渐素淡起来。

⑥作为一年中最冷季节的开始,这种绽放是极动人心魄的。

而想起我们面临生活中即将到来的种种艰辛坎坷,却常常彷徨犹疑,就算有信心度过,也是心绪沉重。

而我的一位朋友,却是不同。

她早就预见了自己未来生活的苦难,也知一切终不可避免,却是依然微笑如初,仿佛要到来的并不是自己的生活。

初中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1)

初中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1)

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1)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寂寞梁实秋①寂寞是一种清福。

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

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场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

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②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

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

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③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④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

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

(杭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一 第一类 散文阅读( 考点一、二、三、)

(杭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一   第一类 散文阅读( 考点一、二、三、)

④点明文章的行文线索(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一件 物,或是一件事等,这篇记叙文的标题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 线索);
⑤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⑥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二)概括内容 厘清思路、概括内容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基 础,通常有概括要素法、分析比较法、串联组合法、中心事 件提炼法、标题扩展法五种方法。
以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为 例,文中既写到了长妈妈喜欢切切 察察,虽然没有知识,却礼节多, 规矩多,“烦琐之至”,体现了作 一篇文章的内容要点不一定一次 者的厌恶与不耐烦。同时也写到她 就能抓住,这就需要反复地进行 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 比较分析,分析内容的主次,准 海经》,并对此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分析比较法 确抓住文章表达的主要意思。有 那么作者究竟想表达哪种思想感情? 的文章还需要分析文中的关键词 从文末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 句和段落,这样,文章的内容也 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中 就容易归纳了 便不难看出,作者采取了先抑后扬 的手法,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 感激、怀念和祝愿之情以及对年幼
典型考点:理解文中两个“我”的情感变化
类别二:托物言志散文 托物言志散文是散文的一种特殊的类型,通常采用比喻、 象征等手法,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 托物言志类散文从内容上分为三种形式:托物喻人、托物 抒情、托物寓理。 代表性文章:《白杨礼赞》 典型考点:体会象征手法
类别三:写人记事散文 写人记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 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 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感情。侧重于从叙 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 思想感情。 代表性文章:《老王》《散步》 典型考点:把握人物特质,梳理事件脉络

中考语文现代文(散文)阅读 专题训练 共32篇 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散文)阅读 专题训练 共32篇 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共32篇参考答案(一)答案:1、①交假币自责愧疚,②表心意深受教育。

(意近即可)(2分)2、不能。

这一段交待假币来历和辰的经济状况,(1分)为后文辰自责、赎罪埋下伏笔。

(1分)(意近即可)3、①老教授穿着寒酸;(1分)②收到钱后被小偷偷走;(1分)⑧收到假币却不知道学生在欺骗他(1分)。

这三张假币来历不寻常,留下它是为当年帮助和爱护学生的行为留下见证和纪念(2分)(共5分,意近即可)4、示例:辰:可以及时直接向教授说明情况,表达内疚,向老师认错。

(2分)免得内心长时间受到良心谴责。

(1分)(言之有理即可)老教授:可以暗地里找辰谈话,及时指出他的错误,也可以允诺辰缓交学费或帮代交学费,(2分)这样可以让辰及时明白并纠正自己的错误(1分)(言之有理即可)5、示例:(1)题目:“泪流满面”写出了辰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答案:写出了辰明白真相后内心的震撼,激动。

(2)题目:辰决定还要向老师再学习几年,他还要向老师学习什么呢?(二)答案:1、(1)wéi(2)zài(3)jiù(4)chù(共2分,每小题0.5分)2、做事守规矩(安分守己)(1分)围绕“爱护树木、热爱自然、有朴素的环境意识”回答即可。

(共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分)3、围绕“比喻、拟人或语言生动形象”回答皆可。

(共4分,评析3分,语言表达1分)示例①“像冬夜的守护神”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火炉的重要,驱走了冬日的严寒,带来了温暖。

示例②“眨着眼睛”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

示例③这句话语言生动形象,用“守护神”形象地写出了火炉的重要,用“眨着眼睛”生动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

4、围绕“火炉吞吃柴火承接上文,寒假跟大人上山拉柴引起下文”回答即可。

(共3分,分析2分,语言表达1分)5、围绕“冬季漫长、天气寒冷、工具破旧、路途遥远、找风倒木困难、扛风倒木累”回答即可。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文学作品阅读专题训练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文学作品阅读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九) 文学作品阅读一、[2020·宿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17分)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刘世河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而过。

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树绿荫浓,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

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

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

”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

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

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

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

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

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

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真题及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真题及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真题及答案第一篇:小说阅读1、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阅读以下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并回答问题。

《狂人日记》......2、根据上述短篇小说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问题一: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问题二: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如何?问题三:主人公为什么被认为是疯子?答案:问题一: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任天辉。

问题二:主人公的精神状态非常紊乱,他在日记中不断地表达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感受。

问题三:主人公被认为是疯子,是因为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愤怒,导致他行为异常。

第二篇:散文阅读1、散文是一种文体形式,它以散文的方式表达情感、抒发作者的心情。

请阅读以下散文,并回答问题。

《雨巷》......2、请回答以下问题:问题一:散文中的“雨巷”有什么特别之处?问题二: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问题三:散文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答案:问题一:散文中的“雨巷”是一个狭窄的巷子,它经常被雨水所淹没,因此给人一种潮湿、阴暗的感觉。

问题二: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对生活中的孤独、寂寞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思念。

问题三:散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形容雨巷的景象,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其中的凄凉和寂寞。

第三篇:诗歌阅读1、诗歌是一种以抒发思想、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文学形式,请阅读以下诗歌,并回答问题。

《登鹳雀楼》......2、请回答以下问题:问题一:诗歌中的鹳雀楼是什么意象?问题二: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问题三:诗歌中有哪些修辞手法?答案:问题一:诗歌中的鹳雀楼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壮丽、高远的景色,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人们追求卓越的向往。

问题二: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叹和对江山历史的思考。

问题三:诗歌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形容鹳雀楼的壮丽景色,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总结:通过对以上三篇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体的特点和风格。

中考现代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含答案(1)

中考现代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含答案(1)

中考现代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含答案一、托物寓意类散文阅读技巧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

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

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1.托的是何物?2.为何要在“所托之物”上倾注饱满的笔墨与情感?3.“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4..言的是何志?这四个“要件“,理解,剖析,品味得正确与否,全面与否,透彻与否,直接影响着阅读的质量,影响着对该散文的理解程度。

其一,是何物,是第一层次的理解;是何种情景之中(既要参照作者的协作背景又要盘点文中的具体景况)与何种情态之中的物,是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理解。

只有把握了这三个层面的“所托之物”,方可以说对这个问题有了较全面、细致、深刻的理解。

对于“所托之物”理解、认识得愈全面,愈透彻,就愈有利于以下几个“要件”的理解与把握。

其二,这是一个与表达意图紧密关联的写作技巧问题。

在托物言志类散文中,从篇幅上不难发现,对“所托之物”进行细致刻画,生动描写的文字比例都很大,并且又都饱含着作者的爱憎与激情,弄清作者这样处理的初衷,对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及主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作者“所言之志”必须通过“所托之物”来表达,即“物”是“载体”,“志”是“信息”。

作者对“物”的细致刻画与生动描写,其实就是在逐渐地明朗自己的“所言之志”,就是在逐渐地物化自己的写作意图。

其三,是探究写作意图与写作方法间的关系的问题,对于中学生,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欣赏诗歌的方法与技巧,品味作者对“所托之物”的精心描绘及其饱满激情,然后去“猜”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将可能的寓意都罗列出来,对照文章的整体思路与侧重点,用筛选法逐一推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选取最恰切、最精当的“中心意思”,这个过程就是获取二者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1)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1)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曹积三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

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

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

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

”我感到一阵宽慰。

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

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

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

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

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

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

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

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

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

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

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

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

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

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一例简述你心目中的“素 颜如雪”。
示例一:一个女同学,扎着马尾辫,穿着干净的校服, 坐在 教室里安静地 读书,即是“ 素颜如雪”。 __示例二: 一束绽放的芦苇,插在青花瓷的瓶内,于微风中摇曳,素 净淡然,即是“素颜如雪”。
【解析】(1)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能力。选文具体 描述“素颜如雪”的内容为第②~⑨段,其中第②段的写 作对象为“栀子花开”,其“素洁清香”;第③⑤段的写 作对象为“张岱、季羡林文字”,其“优雅纯粹”;第⑥⑦ 段的写作对象为“林风眠、吴冠中画作”,其“纯洁静 美”;第⑧段的写作对象为“钱钟书、杨绛的暮年爱情”, 其“素净如雪”;第⑨段的写作对象为“唐诗宋词中的意
⑥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 洁。白衣女子坐在堂中,黑发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 纯洁素雅,安详从容。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她们 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你会感到,原来娴静 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
⑦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 残荷前,惊呆了。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 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一瞬间,荷的清气 扑面而来。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 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
(4)从修 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示例 :运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 把暮年的季先 生比喻成 一树梅,生动形象地写出 季老先生简净、纯粹的人生境界, 表达了对季老的赞 美之情。 (5)文章 以“素颜如雪”为题,好在哪里? 表达 作者对“素颜 ”的赞美, 点明文章的主 旨;是全 文的 线索;以形象 的比喻和诗意 的语言,引起 读者的阅读 兴趣。
境”,其“清澄素洁”。(2)此题考查首段的作用。首段一般 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本段用凤凰古城中的一 家银饰店铺点出文题,开篇点题。(3)此题考查词语理解能 力。题干明确了“第④⑤段”,也是对答案的一种暗示, 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到原句或答案的相关语句。比如第④段 中的“风尘俱静,素雅纯粹”,第⑤段中的“清新自然,
⑧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有一幅油画, 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 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桌上放着 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 不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 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 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 接见来宾。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 生读书。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终 无语,竟是最深情时。
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一)
1.(2015·聊城)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 素颜如雪
①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 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 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 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我在心里默念着, 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似一杯萦绕在舌尖 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
②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 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 洁和美好。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 幽的清香。
③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 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籁寂静, 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 净。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 茶香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
朴无华”,表达一种赞美、敬仰之情。(5)解答此题时,要把 握文章的行文脉络,分析题目的含义,进而体会其表达效 果。文章首段点题,紧接着围绕此进行了大篇幅的具体阐 述,最后结尾一段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由此断定,文章 标题即文章的主旨,亦是全文的线索。再从题目修辞运用 上分析,将“素颜”比作“雪”,生动形象而又不乏文雅 诗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6)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题 干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简述“素颜如雪”的例 子。要能把握文章主旨,描写要有意境。“素颜”可以是 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素雅纯洁则是其共性。
⑨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 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 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 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⑩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 境界。
素面相见”,由此很容易归纳作答。(4)此题考查语句赏析能 力。题干中“从修辞的角度”,明确了赏析的角度。首先 应明确指出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其次结合上下文具体分 析使用该修辞手法所达到的表达效果,一般答题格式:运 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有力地表现了或强调 了)……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画线句运用了比 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暮年的季羡林”,喻体为“一树 清寒的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季先生的“至情至性,质
(1)作者 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 内容? 栀子花开的素洁清 香;张岱、季羡林文字的素雅自然; 林风 眠、吴冠中画 作的纯洁静美 ;钱钟书等暮 年爱情的素 净如雪;唐诗宋词 中意境的清澄素洁。 (2)第① 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引出下 文。 (3)如何 理解第④⑤段的“好文字”? “好文字”是素雅 纯粹、清新自然的文字。
④几 百年来,赏雪 吟诗的文人 们来去匆匆, 唯有张岱 手中 的笔,极简极 淡。他似乎信 手在西湖的舟 中泼洒一幅 水墨 丹青,寥寥数 笔,清淡、素 净之极。好.文.字.原来正是 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 素雅纯粹。那些文 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味。
⑤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 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 素面相见。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 简静,纯粹。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 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 的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