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从五脏论治

合集下载

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

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

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关键词】水肿肺脾肾论治水肿的病因病机水肿的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如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肾阳不足,无权化水,都能导致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最易遭受外邪侵袭,风邪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主动但不单行,常挟寒热病邪,泛于人体,经皮毛、口鼻侵入,首犯于肺,肺伤则治节无权,肃降失司,司皮毛之功能阻滞,致使气化功能下降,脾失肺助,气不化津而为湿,湿困中轴,肺脾之气不能下通于肾,肾失开合之功,三焦水道壅塞或阻塞,因此水湿内停,风水相击,风激水泛为水肿。

脾为中轴,主升清降浊,运化水湿,治水之脏。

如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或冒雨涉水,久居湿地,必损伤于脾,使脾气亏虚,脾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停聚不行,横溢肌肤,而成水肿,或伤于寒湿之气,湿邪久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或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热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

肾居下焦,主开合,主五液,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正如《内经》说:“三阴结,谓之水。

”肺、脾、肾三脏病变势必影响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失职,胃和大小肠分化水谷失常,而致水饮失于代谢,泛溢肌肤,发生水肿病症。

其病机是由经络互相影响,内脏制化规律破坏所致。

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之发病,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实为水肿病机的关键所在。

历代医家对水肿的认识有关水肿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水胀”等名称,并对水肿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则等,作了简要的论述。

自《内经》以后,对水肿的理论和治疗,历代都有补充和发展,《扁鹊心书·水肿篇》从脾胃方面对水肿的病因病机做了论述。

到了东汉张仲景在《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里水”、“黄汗”、“心水”、“肝水”、“脾水”等十一类水肿的临床表现,论述了发汗利尿的证治要点,并拟定了越脾汤、越脾加术汤、防己茯苓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等治疗水肿的有效方剂。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

中医内科——水肿
5
(三)病因病机
1.与肺、脾、肾有关
《素问· 水热穴论》指出 :“勇而劳甚, 则肾汗 出, 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 外不得越于皮肤, 客于穴府, 行于皮里, 传为附肿” 。“故其本 在肾, 其末在肺” 《素问· 至真要大论》又指出 :“诸湿肿满, 皆 属于脾” 2.与疮毒有关 明代李梃《医学人门· 水肿》提出疮毒致水 肿的病因学说 , 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
基本病机:肺失通调, 脾失转输, 肾失开阖, 三焦气化不利。 病位:在肺、脾、 肾, 而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病性:阴水、阳水 转归:阴水、阳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水肿各 证之间亦可以相互转化。(如示意图) 预后:阳水易消, 阴水难治(如示意图)
中医内科——水肿
12
病理转变:
中医内科——水肿 15
阴水与阳水的区 别及相互转化? 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 水肿的病理性质 有阴水、阳水之分, 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阳水属实, 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 病位在肺、脾。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 多由饮食劳 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 病位在脾、肾。 阳水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正气渐衰, 脾肾阳 虚, 或因失治、误治, 损伤脾, 阳水可转为阴水。 反之, 阴水复感外邪, 或饮食不节, 使肿势加剧, 呈现阳水的证候, 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阴 水
饮食 劳倦, 先天 或后 天因 素
脾肾
发病 缓慢 ,病 程较 长,
肿多由足踝开始, 自下 而上, 继及全身, 肿处 皮肤松弛, 按之凹陷不 易恢复, 甚则按之如泥 ,
属里 、属 虚或 虚实 夹杂,
正 水 、 石 水
中医内科——水肿
19
三:相关检查

浅谈从肺脾肾论治功能性水肿

浅谈从肺脾肾论治功能性水肿

功能性 水肿病 人 往往 不 能 说 出其 确 切 起病 日期 , 我们 从临床 实践 中观察 到功 能性水肿 患者绝 大 多数处 于“ 阳不足 而 阴有 余 ” 的状 态 , 质 柔 弱 虚 胖 , 情 缠 体 病 绵, 以本虚 标实之 里寒 证居 多 。
2 肺、 、 脾 肾三脏病 变 的水肿 症状 由于肺 脏病 变而 引 发 的水 肿 , 临床 表 现起 病 迅 其
屡见 功效 , 总 结如 下 。 现 1 功 能 性 水 肿 与 肺 脾 肾 三 脏 关 系 .
土不 制水 而反克 , 肾虚则 水 无 所 主而 妄行 。 三 者 以 肾 ”
为本 , 以肺 为标 , 以脾 为制 , 为水 肿 病机 的要 害 。 肺 主气 , 主宣 发 和肃降 , 通调水 道 , 主一身之 气 , 肺
诊: 服上 药后尿 量 多 , 浮肿 大减 , 症减 , 余 效不更 方。连
服2 0剂 , 症 悉解 , 用 归脾 丸 , 诸 后 以善 其 后 , 访 至今 随 未复发 , 身体 强健 。
按: 患者是 因术后 失血过 多, 气血虚 弱 , 气不化 水 , 虚肿 乃成 。方 中以党参 、 芪、 黄 白术 益 气健脾 , 脾 运 使

18 ’ 60
光明中医2 1 0 1年 8月 第 2 6卷 第 8期
C G C A gs2 1. o 2 . JM M uut 0 1 V l 68
降 , 气不 降失其通 调水 道 之 职 , 肺 而使 水 肿 加重 , 脾 若
虚 不能制水 , 水湿 壅盛 , 必损及 阳, 则导致 肾阳亦 衰 ; 久 反 之肾 阳 虚 衰 , 能 温 养 脾 土 , 肾 俱 虚 亦 使 水 肿 不 脾
[ , ] 赵 晓 琴 , 剑锋 . 草 酸 二 钠 对 急 性 肺 损 伤 大 鼠 肺 巨 噬 细 胞 白 5 6 张 甘 细胞介素 1 及 1 O 8表 达 的 影 响 [ ] 中 华 结 核 和 呼 吸 杂 志 , J.

JT叔叔慢慢教-228-水肿病与五脏的关系

JT叔叔慢慢教-228-水肿病与五脏的关系

JT叔叔慢慢教-228-水肿病与五脏的关系【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水肿病与五脏的关系(桂林本14-49、14-50、14-51、14-52、14-53条)【14.49】心水为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躁,阴肿。

【14.50】肝水为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痛,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14.51】肺水为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14.52】脾水为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14.53】肾水为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行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因为五脏中的某一脏的问题而造成的水肿病各有什么样的特征。

比如说你是心脏坏了,变成水肿病是怎么样的,肺脏坏了变成水肿病是怎么样的。

那我想,这五条在我们今天做临床上的检证,并不觉得他有大问题,肝病造成的水肿的确就如同张仲景说的这个调调,心脏病造成的水肿大概就是张仲景说的这个调调。

我觉得并不是说这五条讲的是谎话,他讲的是临床上真的可以观察得到的事情。

但是这五条很讨厌的一点是,除非你就拿着这五条对着病人这样子在检查这样看,不然的话,你大约是会觉得读起来很迷糊,怎么讲呢?比如说他“心水为病”,这个开头,如果你把这个开头的这个“心水为病”四个字遮掉的话,你说“身重而少气”,这个感觉上好像是脾不好还是肺不好,然后你说“不得卧”,这哪一脏不好也可能不得卧。

然后“烦躁”那这是肾虚还是心虚啊,那“阴肿”你当然会想到可能是肾脏的问题才会造成阴肿。

所以问题是这些张仲景给的线索固然是临床上的真实,可是你要把它归纳成,真的是哪一脏造成的那个症状还是很乱的。

那当你把五条都在一起看的时候,这样的问题特别的明显,你会觉得,哎呦,怎么这个条文讲的是肝的问题,但看起来好像是肾不好啊,就是有这种混乱的感觉。

我想,这几脏有水的问题,如果要说一个归纳的结果的话,当然这归纳的结果也是很勉强的归纳了啊。

就是我们上面的两脏是心肺,下面的三脏是肝脾肾,他肝跟脾跟肾脏的问题造成的水肿,他的文字里面都有肚子大这件事情,就是“其腹大”这个词在下三脏有出来,那上两脏,就没有肚子胀大的这个说法啊,那比较有的是什么?身体肿啊,发重啊,不好睡啊之类的问题啊,那不过我们姑且就先把它读过一遍啊,看看大家回去要忘掉多少再说吧。

中医内科:水肿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水肿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水肿辩证论治。

细目一:概述一、水肿的概念及源流1.水肿的概念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2.水肿的源流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其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

《金匮要略》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

该书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在治疗上提出了发汗、利尿治法的适应证:“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了水肿必须忌盐。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云:“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便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

”此外,严用和对于水肿的治疗,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础上开创了补法,使水肿的治法更为完备。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立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

二、《丹溪心法》中对阴水、阳水分类的认识;《素问·汤液醪醴论》对水肿治则的认识《丹溪心法·水肿》将本病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

”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

三、水肿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论及的水肿主要以肾性水肿为主。

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

五苓散:善治水肿的千古经方

五苓散:善治水肿的千古经方

起颜 面 、四肢浮 肿有 紧束 、胀 满感为特 征 ,常伴 有 月经 不调 ,经期 前后加重 。
水忡往 往局限 于双下肢 或眼睑 等部位 , 重者可- ] I 展至 全身 ,症 状可 间歇 发作 或
射肺 ,或喘 或咳 者 填 药物组 成包拈 猪苓 1 2 g、泽 泻
2 0 g 、白 术 1 2 g 、侠 1 2 g、桂 枝 1 0 g l - 5
述 ,后 又有 临床实 践检验 ,可用于治疗 生 化之源 ,主运 化水谷 精微及 水湿 。若
功能性水忡 。
睥 失健运 ,水 湿不化 ,加上 肾气 足 ,
气化失调 ,水 液泛滥而 溢于肌 肤 ,发为
外 解 太 阳之 表 , 能 人膀 胱 而 温 化
气 ,故可 助 利小 便之 功 , 佐 弱
国 匡 硝 一 … …
w u w a n g q u j c y y 1 2 0 O O m G n 责 编 , 一 吴 王 群
五苓散 :善治水肿的千古经方
文 /杨峰 ( 河 南省 南 阳市 第 一 人 民 医 院 中医 内科 主 任 医 师 )
功能性 水8 中,又 称 特 发 性 水 9 中,
碍性疾 病 。 该 病 、女 均 可 发 生 , 中年 女 性 ( 尤其是 更年期 女性 )更为 多见 ,以晨
畏 土 ,故 其制在 睥 ;今 怖虚 则气不 化津 而 化水 ,脾虚 则土不制 水而 反兜 ,肾虚 则水无所主而妄 行。” 然 而 ,女 性 功 能 性 水 呻 的病 因病 机与一 般水 9 中 略 有所 区别 ,多由 于脾肾 亏虚 ,气化失 常 ,水液泛溢 所致 。肾藏
理 功能 发生紊乱 ,体 内水液代谢 失 衡而 引发功能性 水 肿。睥 为后天之 本 ,气血 水 消 肿 之 力 , 为 臣 药 ; 白 术 健 啤 盖 气 ,运 化 水 ,以 转 输 阴 津 .利 丁 水 精 四 布 ,而 不 直 驱 之 于 下 ;桂 枝 ,既

水肿辨证论治

水肿辨证论治

水肿辨证论治水肿是因外感风寒湿热毒邪或内伤劳欲、饮食情志失调、久病体虚,使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阖,终致三焦失去宣上畅中导下功能、膀胱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而致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出现以体表浮肿胀大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甚者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其病机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与心肝两脏密切相关,临床不可忽视。

本病发病率高,可见于西医多种疾病过种程中,因而病情复杂,且易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

1治法1.1 消肿当调气: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脏腑组织各种机能活动、水液代谢全赖气的推动,气机通畅则水液不会潴留,气虚气滞均可导致水肿的发生或使原有水肿加重。

所以治疗水肿要注意补气行气及调理气机的升降开阖。

“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

邪气犯肺,宣降失司,肺气郁闭,则水道不通,自当据表寒表热的不同而疏表祛邪、宣散肺气,表解亦当少佐发汗药于利尿剂中,目的在于宣开肺气,肺为水之上源,里气得通则水道通畅。

湿困中焦,升降受阻,脾气滞而不运则水停,故当在澡湿利尿的基础上加用行气之品能更好地起到运脾利水的作用。

行气可疏肝、调理气机使三焦通达水道畅通,同时脾主运化、肾司开合与肝之疏泄功能息息相关,当预以重视。

1.2 消肿当活血:“血水同源,血不利则为水”。

水肿常有血瘀见症,尤其是水肿日久气血虚衰,络脉瘀阻,形成血瘀。

则属虚实夹杂。

瘀不除则肿难消。

常选加桃仁、红花、赤芍、泽兰、坤草、丹参、水蛭、蜈蚣、全蝎。

但活血利水多耗气,故用此类药宜加用补气药防之,气充能使活血化瘀药作用增强。

活血祛瘀法往往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1.3 消肿重培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水肿既病正气己然内虚。

《付青主女科》治疗产后水肿“必以大补气血为先”,说明治疗水肿要注意扶正培本。

当据气血阴阳及肺脾肾心之不同而补之。

不可一味利之,可能越利越肿或肿势易于反复。

肾阳虚损,血浆蛋白低于20 克/升者更应先培其本再图消利。

常以济生肾气丸为主,选加阿胶、紫河车、红参等血肉有情之品扶正培本,常收到较好的疗效。

水肿中医辩证论治

水肿中医辩证论治

水肿中医辩证论治水肿是指由外感、内伤多种原因造成肺脾肾三脏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致使体内水液潴留,泛滥于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西医学中心原性水肿,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所见之肾原性水肿,低蛋白血症、维生素B,缺乏症、严重贫血等引起的营养不良性水肿,甲状腺机能减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引起的内分泌性水肿,以及特发性水肿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早在《内经》时代,中医学对水肿病已有了较为系统与朗确的认识。

《内经》中出现了风水、石水、涌水的名称,对水肿症状已作详细描述,如《灵枢·水胀》说:“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素问·评热病论》中说:“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对水肿的病机病位,《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阴阳别论》指出:“三阴结谓之水”。

《素问·水热穴论》说:“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又说,“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下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

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按表里上下把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5种类型;又由五脏发病的机制与证候,言及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中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充分认识到水肿病之危重难愈,指出:“人中百病,难疗者莫过于水也。

水者,肾之制也。

……又三焦壅,荣卫闭络,血气不从,虚实交变,水随气流,故为水病”。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将水肿划分成“十水候”;同时指出了水肿病与肾、脾、胃三脏密切相关,说:“肾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与胃合,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今胃虚不能传化水气,使水气渗溢经络,浸渍脏腑,脾得水湿之气,加之则病,脾病则不能制水,故水气独归于肾,三焦不泻,经络闭塞,故水溢于皮肤,而令肿也”,又说,“水病者,由脾肾俱虚故也……令人上气体重,小便黄涩,肿处按之,随手而起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脏为水邪壅闭,阴水积而成形,气机 不畅,喘促胸闷。 以荆芥、防风、羌独活之风能胜湿,鼓舞清阳,宣散 上焦湿邪,柴胡、前胡、枳壳、桔梗等调和气分茯苓淡 • 用葶苈子、杏仁等逐肺水,降肺气,气 渗中焦之湿,地榆、槐花清利下焦湿热,三焦俱清,大 机畅通,水道通利,水液代谢则归于正 气一转,其气乃散。 常。
• 将35例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20 例,对照组15例,分别于疗程 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 结果: 治疗组采用子午捣臼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方法。治 疗组显愈率达70 %, 有效率达 95 %。对照组显愈率达60 %, 有效率达86.7 %。治疗组显愈 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说 明针灸有明显消除水肿的作用。

肝脏疏泄功能正 常是保证水液 正常运行的必 要条件。
《格致余论》说:“司疏泄者,肝也。”
肝失疏泄,气机不利
三 焦 水 道 不 畅
水 停 则 气 阻
水液的敷布运行受阻
血液流通受阻
水湿之邪停滞不行
肝水肿的临床表现
仲景指出:“肝水者,不能 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 液生,小便续通”。 除此之外,常见患者形体 消瘦、纳差,腹胀大嗳气, 小便短少、下肢肿甚、舌质 暗、脉弦等。
中药外治法
中药外治法是将中药炮制成不同的剂 型,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使药物直接作 用于患处,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皮肤、 黏膜、肌肉、筋骨,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 种方法。 吴尚先在《理论骈文》说 :“外治 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所异者法 耳。”说明了外治法与内治法在病因、病 机、辩证用药上是相同的,只是给药方法, 吸收途径不同而已。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青水者,先从面目,肿遍一身, 其根在肝。赤水者,先从心肿, 其根在心。黄水者,先从腹肿, 其根在脾。白水者,先从脚肿, 上气而咳,其根在肺。黑水者, 先从脚趺肿,其根在肾……”

水渍妄行
饮食失节
脾失运化 产生水湿 困脾 水肿
久病劳损
病机发展
治法治则——健脾燥湿
脾气虚弱 生冷饮食等 积湿阻遏 不能运化水湿 脾阳失健运
3、李东垣——脾胃气虚,水湿内蕴
《兰室秘藏》云:“诸湿肿满, 皆 属脾土”。
脾为后天之本 运化水谷 湿浊
饮食劳倦
脾胃虚弱
水肿
4、朱丹溪——脾虚湿盛 •《脉因证治》:“论水肿之因,其始则一, 其变则二,皆脾胃之土生焉。 •《丹溪心法》:“水则肾主之, 土谷则脾主之,惟肾虚不能行 水,惟脾虚不能制水,胃与脾 合气,胃为水谷之海,又因虚 而不能传化焉。故肾水泛溢, 反得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 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 注于肌肉,而发肿矣。”
水 肿
病 机
1、刘完素——热极生湿 •热郁生湿(火生土) 火热怫郁——阳气不达——水湿不利——水肿 •湿与火热兼化 “诸水肿,湿热相兼也” “湿热相搏,则怫郁痞膈,小便不利而水肿也” “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 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
2、张从正——阳气不足,气化不利 •《内经》:“阳气耗减于内,阴精 损削于外,三焦闭塞,水道不行” •《儒门事亲》:“夫湿者,为太阴 湿土之主也”,“肾以水为之主”。
• 外治法操作方法通常包括 外敷法、熏洗法、搽擦法、 热云法等,其主要方剂中 药多以大黄、芒硝、牵牛 子、甘遂等泻下药,黄柏、 山栀等清热药,冰片、麝 香等开窍药组合而成。 • 这些中药通过缓解局部炎 症、促进局部循环等,从 而达到减少组织间隙中过 多液体,消除水肿的目的 。
治法治则
治肝以制水(疏泄,行气,利 气) 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散方上酌 加桃仁、红花,地鳌虫,丹参、 郁金等活血化痰之品。旨在气 行痰化、瘀击血畅、土木调和, 水道自成。
丁樱教授把从肝论治作为水肿的治疗大法: 肝气郁滞者,疏肝解郁; 肝阴不足者,滋养肝阴; 肝虚寒凝者,温肝散寒; 肝胆湿热者,清肝利胆; 肝血瘀滞者,活血散结; 肝阳上亢者,平肝潜阳,使肝之气血阴阳得调, 疏泄得宜,水液运行输布正常; 由肝而及肺脾肾功能失调者,则扶土抑木,或佐 金制木,或肝肾同治,使肝与肺脾肾功能协调而 达到治疗水肿的目的。

心之阳气不足
诸脏诸腑不得温煦
脾阳不足, 三焦不畅, 健运失司 肺气虚弱, 肾阳亏虚, 气行阻滞, 水谷不能 不能通调 气化失常, 则水道不 化生精微, 水道,下 水道开合 利,水饮 不利 反聚为湿, 输膀胱 停聚, 湿聚为饮
水饮停聚,泛溢肌肤而为肿
临床表现
• 《丹溪手镜》有云:“烦心短气,卧 不安,为心胀”; • 《脉因证治》中曰:“按其腹,随手 而起,如裹水之状,短气不得卧者, 为心水。” • 《医学启源》云:“心有水气,身肿 不(得)卧,烦躁。心(胀)气短,夜卧 不宁,懊馕,气(逆)往来,腹中热, 喜水涎出。” • 以上总结的临床表现主要: 全身水肿(下肢为甚),喘息心 悸,怔忡、胸闷(胸痛)、短气、肋 痛不适或有痞块,不能平卧,咳吐痰 涎,舌质淡或舌边有瘀点。
肺为有形之痰饮壅闭,阻碍气化功能, 刘渡舟 有形之结,必藉泻肺之品,使气化得通, 湿热蕴毒,壅滞三焦 顽水得行。 治疗以加减败毒散为主
现代医家治验
• 赵绍琴 • 湿热内蕴,邪毒下迫,深入
下焦,伤及血分,治疗上宗 宣肺开郁之法 • “辛以润之” “透” • 多选荆芥、防风、苏叶、白 芷、独活、杏仁等
• 《冷庐医话》称“黄芪实表,表虚而水聚皮
里膜外而成肿胀,得黄芪以开通隧道,水邪 驱逐胀自消矣。”
二、养肺阴 • 金燥则,不能滋腻,当以
清补
• 药如麦冬,沙参、百合、知母甘
寒滋润之品,肺阴濡养,使化源 充足,水道通利”
现代医家治验 泻肺
• • • •
提壶揭盖”之意
• 《普济方〃水病门》中云:“大凡
治水,只可徐徐轻取,不要暴使过 峻之药,以残伐人之肾气。”
• 选用辛温宣肺之品,用药量不宜过
大,时间不宜过长,以“微汗出” 为宜
补肺
一、补肺气 • 肺气不足,气机升降失调,则水道亦难以肃 降正常,从而形成水肿
• 补肺气,助升降,通水道,张仲景擅用黄芪
• 王耀光教授:
慢性肾病所致的肾性水 针对不同种类的水气 肿多为本虚标实之证, 病,不拘泥于一方 主要责之于脾肾之虚, 一法,而是着重辨 夹水、湿、浊、淤诸 证论治,灵活运用 邪 祛风胜湿、清热利 治当扶正与驱邪兼顾, 湿、淡渗利湿、温 以健脾温肾为主,配 化寒湿、峻下逐水 合清热利湿、滋阴养 诸法治疗水肿。 血、活血祛瘀等法。
治法治则
治当扶正祛邪,标本同治,补益心气, 温振心阳,强心以顾其本;活血化瘀, 利水消肿,利水以去其标。 选用防己黄芪汤为主方加减化裁。 药用黄芪、党参、桂枝、葶苈子、汉 防已、五加皮、泽兰、泽泻、生白术、 车前子、益母草、红花。其中黄芪、党 参、桂枝益气温阳强心;葶苈子、汉防 己、五加皮、泽兰、泽泻、白术、车前 子、益母草利水消肿,减轻心脏负担; 加红花助益母草、泽兰活血,可促进利 水消肿,取“血不利则为水”,血行则 水易消之意。

肺气不利 宣降失司
三 焦 水 道 不 畅 水 停 气 阻 风 水 易 搏
肺气亏虚
肾 不 摄 水
水液停聚不行 • “肺者,气之本也” • 肺为“水之上源”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 故从肺论治水肿
宣肺、补肺、泻肺
• 宣肺运用开鬼门法,以麻黄为代表药 • 补肺意在通过强化肺脏化气行水的功能而达
到“洁净府”的目的,以黄芪为代表药
健脾为主, 佐以燥湿
燥湿为主, 佐以健脾温脾
常用中药:苍术、白术、厚朴、寇仁等。 常用方剂:实脾饮、胃苓汤等。
气虚、阳虚 痈疡疮毒
内归脾肺
水肿正气渐衰
水液代谢受阻
补益脾肺之气
清热解毒法

温化作用
肾 司开阖 下焦通畅
清者泌于前
阳加于阴
阴阳平衡
浊者泌于后
水道畅通
治法治则——温肾利水为主
• 张宗礼教授认为 :
现代医家治验
• 时振声 • 肺气失宣 • 凡病程短,或有肺经症状或
有外感者,宣肺利水法治疗 后病人并不出汗,而是尿量 明显增多,肺气得宣,水湿 得利,即“启上窍而利下窍” 之法
针灸治疗水肿
一、古籍 • 《素问〃汤液醪醴论》“繆 刺其处” • 《普济方〃针灸》
现代临床实验
• 现代医学通过临床对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
患者进行研究对比,治疗组38例,平均年 龄48岁,给予针灸+利尿剂(呋塞米20mg bid)进行治疗,对照组36例,平均年龄46 岁,给予常规服用利尿剂呋塞米20mg bid。 取穴位置为水分、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阴陵泉 、太溪、复溜。 • 操作方法为足三里、三阴交用捻转补法, 其余穴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每日一次, 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统 计结果发现治疗组有效率为89﹪,治愈率 为38﹪,对照组有效率86﹪,治愈率为 33﹪,通过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 泻肺在于降肺气、泻肺水,加强肃降功能,
以杏仁、葶苈子为代表药
宣肺
• 开鬼门:轻清辛味入肺经的药物, 开宣腠理、发汗以散水 • 补肺意在通过强化肺脏化气行水的
功能而达到“洁净府”的目的,以 黄芪为代表药
• 泻肺在于降肺气、泻肺水,加强肃
降功能,以杏仁、葶苈子为代表药
• 汗法治疗水肿取得是“下病上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