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偏瘫加重现象的分析
9例表现为基底节区出血的脑动静脉畸形诊治体会

脑 的任何 部位 , 6 %以上分布于 大脑 皮质 , 而 0 外侧裂 区 A M V
约 占幕 上 病 灶 的 8 , % 累及 深 部 结 构 如 纹 状 体 、 囊 、 脑 区 内 丘
1女性 5 , 龄 4 ~ 3岁 , 均 6 例 年 57 平 2岁 , 有 6例 2至 1 6年的高血压病史 , 例有慢性头痛史 , 2 均无癫痫史 。
例, 按多 田公式估计 血肿量 5 l0 l平 均 7 ml血肿形 态 5 1m , 5 , 为类 肾形 、 团块状及 不规 则形 , 破入脑室 3 , 见其 他 占位 例 未
病 变 或 钙 化影 。 1 治 疗 情 况 - 4
9例病例均行手 术治疗 , 中入院后 即行手术治疗 7 , 其 例 保守治疗 1h和 3 h后病情恶化而 中转手 术治疗各 l , 7 9 例 行
预后 。
1 临 床 资 料
脑 出血是常 见病 、 多发病 , 占全部脑 血管病 的 2 ~ 0 0 3 %, 其常见病 因为高血压 、 动脉瘤 和动静脉 畸形等 。
A M 是脑血 管发 育异常 所致 畸形 中最常 见 的一种 , V 占 9 %以 上 , 病 的 高 峰 年 龄 是 2 ~ 9岁 , 均 2 0 发 03 平 5岁 , 发 生 于 可
如 年 龄 、 血压 史 、 痫 及 头 痛 史 、 高 癫 出血 部 位 等 均 难 以 做 为 判 断依据 , 常 C 通 T扫描 A M 所 形 成 的 脑 内 血 肿 的 形 态 和 病 理 V 演 变 与 高 血 压 或 其 他 原 因所 致 的 脑 内血 肿 相 似 , 如 在 周 围 但
13 影 像 学 表 现 - 所有病 例头 C T示 基 底 节 区脑 出 血 ,左 侧 5 ,右 侧 4 例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 2 ] 江基尧 , 朱诚主编.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 指南 [ M] . 上海 : 第 二军
医 大学 出 版社 , 2 0 0 3 : 2 0 2 - 2 0 7 .
[ 3 ] 格 罗斯曼 主编 , 王 任直译. 神 经外科 学 [ M] . 第二 版. 北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社 , 2 0 0 2 : 1 3 9 - 1 4 0 .
临 床神经外科 杂志 2 0 1 3 年第 1 O卷第 4 期
2 45
管及钛 网钛钉应在使用前打 开包装 , 减少在空 气 中的暴露 时 间。由于使用塑形钛网( 颞肌外 覆盖方式 ) 及钛钉 , 术 中分离 皮瓣方便 , 不容易损伤脑 组织 , 减少 出血 , 避 免了血性 脑脊液 造成 的堵管以及脑脊液外漏 导致 的皮瓣 下积液 , 并且 大大缩 短颅骨修补手术时间 , 减少 了感染 机会 。选取 中压分 流管在 多数情况下 , 就可 以取得 良好的效果 , 但普通 管毕竟不 良并发 症发生率高 ,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 , 体外可调压抗 菌抗虹吸分流 管可能是最理想的选 择。塑形钛 网颅骨修补的不 良并发症相 对较少 , 预防重点在于初次开颅时应 当尽可能修补 硬脑膜 , 发 现脑积水后尽早行同期手术 , 条件不成 熟时应先 行反 复腰穿 或持续引流 , 防止脑膨出导致皮瓣变薄 , 分离 皮瓣 时应尽可能 保 留较厚 的皮瓣 , 防止 颅骨修补后 感染或 钛 网外 露。有报道 同期手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 , 系分流过度所致 , 可根据术 中脑 室穿刺成功后测得的压力选择分 流 阀门, 有条件 者选择 可调 压分流管 , 术后一周取平 卧位等措施 。分流术 后感染 大多 为葡萄球菌 , 故围手术 期应 提高机体免疫力 , 选用 万古霉素预 防感染 J 。由于采用上述措施 , 1 5例患者无 一例发生 不 良并 发症 。2例植物生存 的患者 , 尽管术后 C T提示扩 大的脑室均 有不 同程度缩小 , 间质 水肿 均有所 好 转 , 肌 张力 增 高有所 改 善, 但意识障碍未改善 , 考虑系原发损伤较重 。 颅骨 修补和脑室一 腹腔分 流术同期进 行能够尽 早恢复 颅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显微外科手术带教体会

中国卫生产业CHINA HEALTHINDUSTRY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出血主要发生于基底节区。
近几年,我国高血压脑出血发生率日趋增长,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其手术治疗量约占神经外科手术中50%以上[1]。
临床上手术方式较多,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利用显微镜行侧裂脑岛血肿清除术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消除血肿,并降低颅内压,从而改善病情。
但手术过程中操作复杂,属于神经外科教学中的重难点。
因此该文结合外科手术特点以及临床实践经验,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显微外科手术带教体会进行总结。
1解剖相关知识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主要是指在高血压基础上,患者豆纹动脉微小动脉瘤破裂后产生的脑出血,其血肿位置主要位于外侧裂脑岛底部。
临床上应按照自然裂隙以及最短路径理念,选择经外侧裂脑岛入路效果最佳。
其中手术入路方式、外侧裂间静脉、皮层血管以及大脑中动脉分支均属于临床教学中难点[2]。
若牵连患者动脉系统受损,可能造成脑梗死;伤害静脉系统则可能影响静脉回流现象,从而提高颅内高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在带教过程中,应重点指导实习生观察外侧裂区具体解剖结构以及相邻组织关系,从而提高其对外侧裂区解剖结构的理解。
同时详细讲解手术操作中极易伤害患者的步骤,增强保护动静脉的思想观念,从而防止患者动静脉血管受到伤害[3]。
2显微镜使用随着医疗设备不断完善,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中。
早期实习生需要在实验室内花费较长时间学习显微镜技术,已成为神经外科手术中必不可少的设备。
由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病灶位置较深,部分患者的血肿与中线较为接近,仅通过肉眼无法顺利完成手术,效果DOI:10.16659/ki.1672-5654.2018.16.139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显微外科手术带教体会杨栩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贵州贵阳550002[摘要]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主要公共问题。
脑内精细操作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影 响着 中老年人群 , 并 且有逐渐年 轻化 的特 点 。脑 出血是高 3 讨 论 血压 病最严 重的并发 症 , 高血压性脑 出血最 常见 的部位是 基 高血压脑 出血是脑血管病 中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 的一种 底节区 , 出血 多位 于豆纹动脉 , 一般 由粟粒 样微 动脉瘤形 成 疾 患 …。根据 我 国流 行病 学调 查结果 显示 为脑 卒 中高发 国 后 破 裂所 致 。有 报 道高 血压 性脑 出血在 我 国的 年发 病率 为 家 。多 年来 , 我 国的非手术治疗 高血压脑 出血 的死 亡率 高达 5 0 / 1 0 0 0 0 ~ 8 0 / 1 0 0 0 0 , 目前仍有上升的趋势。在以前的保守治 5 0 %~ 7 0 %, 3 / 4或更 多 的成 活者 留下 了不 同程度 的残疾 , 手 疗 死亡 率高 达 5 0 %一 7 0 %, 开 颅手术 的死 亡率 为 2 5 %~ 3 0 % 术治疗仍然 是当前治疗高血压脑 出血 的重要手段 。手术 目的 的。作 者 回顾 性 分析 了 2 0 1 0年 1 月~ 2 0 1 2年 1 月 江 苏省 金 主要 在于清除血 肿 , 降低颅 内压 , 使受压 的神经元有 恢复 的 湖县 人 民医 院神 经外 科收 治的 2 6 例高血 压脑 出血 的临床 资 料, 总结 手术 方法 治疗 高血 压性脑 出血 的手 术要 点注 意点 , 术后处理 等重 点方 面的认识 , 现 报告 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可能性 , 防止 和减少 出血 后的一 系列 继发性病 理变化 , 打破 危及 生命 的恶性 循环 J 。 目前神 经外 科 医师采用 的手 术方 法较多样 , 患者 的预后 也不尽相 同。基 底节 区是 高血压脑 出 血好发位 , 发病原 因是脑 内小动脉在 长期高血压刺激 发生慢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体会

s e s d i e d, 6 c a s e s s t i l l i n a c o ma , 1 3 c a s e s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p a r t i a l l y r e c o v e r e d, 3 9 c a s e s r e c o v e r e d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b u t wi t h h e mi p l e g i a, a n d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i t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p r o b l e m s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m e a s u r e s i n n u r s i n g o f h y p e r t e n s i v e c e r e b r a l h e mo r r h a g e i n b a s a l g a n g l i a a f -
1 1 c a s e s s t i l l wi t h l a n g u a g e d i s o r d e r . Co n c l u s i o n Wi t h e f f e c t i v e me a s u r e s f o o b s e r v a t i o n f o t h e i l l n e s s a n d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n u r s i n g, we c a n r e d u c e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c o mp l i c a t i o n s , i mp r o v e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f o p a t i e n t s a n d i n c r e a s e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s . Ke y wo r d s : h y p e r t e n s i o n; c e r e b r a l h e mo r r h a g e i n b a s a l g a n g l i a ; s u r g e r yD e p a r t m e n t o fN e u r o l o g i c a l S u r g e r y , T h e P r o v i n c i a l H o s p i t a l fA o n h u i , H e f e i 2 3 0 6 0 1 , C h i n a )
基底节区脑出血偏瘫患者自然康复过程中功能结局的分析

当代医学 2008年9月总第148期 C ont e m por a ry M e di c i ne,S pe t e m be r2008,Is s ue N o.148临床医学Cl in ic a l M ed i c i n e功能独立测量(FI M)是美国医学康复统一数据库(UD SM R)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广泛的临床验证,其信度和效度已得到确认[1,2]。
用FI M评侧脑出血后功能障碍者的康复情况,以了解出血部位影响其康复的研究,国内目前还鲜有报道。
1 材料与方法对**医院在2006年7月~2007年8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偏瘫患者进行FI M测评,其中壳核和内囊出血(Pt)38例,丘脑出血(Th)12例,三部位均受累(P+T)10例。
既往无肢体功能障碍。
60例患者在病程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相同的常规治疗,在自然康复过程中测评三次,即入选时(入院48小时内)、病程1个月、病程3个月时,结果测评使用FI M评分,FI M分两大部分即运动与认知,共18项,运动13项,认知5项,每项7分,共126分。
统计分析结果数据以 ±s表示,统计方法主要为方差分析(统计量为F)和两两分析的S-N-K,以P值<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软件处理。
2 结果2.1 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及出血量、住院天数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见表1。
2.2 三组于入选、病程1月、病程3月时FI M值的比较:三组在入选时及病程1个月时F I M值各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三次测评FI M认知分及其改变值中FI M认知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程3个月时(P+T)组的FI M运动分改善优于另两组(P<0.05);病程3个月FI M改变值(P+T)组的运动分改善明显优于另两组(P<0.01),且FI M总分改善优于另两组(P<0.0l)。
急性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预后分析

出血 急性 期各项指标 , 能够判 断病情程度 , 可对 内科 治疗能否 存活及远期疗效进行初 步判 断。
【 关键词 】高血 压
CT 预 后
基底 节 区脑 出血
临床 症状
颅脑
2 . 1 根据患者不 同的临床症 状 、 意识状 态 , 进行病 例存 活 数、 死亡数的 比较 , 分析脑 出血 患者临床症 状及意识状态对 预
基层医学论坛 2 0 1 3年 7月第 l 7卷第 1 9期
表3 患者 出血量 血肿破入脑室与预后 的关 系
急性高血压基底节区脑 出血的预后分析
毕 宗勤
( 镇 巴县人 民医院, 陕西 镇 巴 7 2 3 6 0 0 )
【 摘要 】目的
后 。方 法
分析急性高血压基底 节区脑 出血患者的预
1 - 3 治疗
所有 病例均人 院后完善 常规检 查 , 吸氧 , 危重
对 1 5 8例 高 血 压 基 底 节 区脑 出血 患者 , 通 过 入 院 时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 资料
2 0 0 5年—2 O l O年我 院 1 5 8例急性 高血
2 . 2 根据患者入 院时 血压 、 瞳孔对 光反射 、 颈抵 抗情 况 , 进行病例存活数、 死亡数 的比较 , 分析不同体 征与预后 的关 系。
见表 2 。
表 2 患者临床体征与预后的关系
2 结 果
意识状 况 、 头痛 、 头晕 、 呕吐 、 瞳孔 大小及对 光反射 情况 , 颅 脑 C T对基底 节区 出血量 大小、 有无破入脑 室等指标 的观察 , 对预 后进行 分析 。 结果 急性高血压基底 节区脑 出血 患者 临床症状
观察脑 重、 血压 高、 瞳孔变化 大、 出血量 多者预后不 良。结论
手术治疗重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

R e n Ho n g b o ,Qi Ho n g h u i ,Ni u Gu o d o n g ,L i u Bi n ,Do n g Yu ‘ ,Hu Z h i h e n g
( 1 .Ha n d a n C e n t r a l Ho s p i t a l ,Ha n d a n 0 5 6 0 0 1,He b e i ,C h i n a ;2 .T h e F i r s t Ho s p i t a l o f Ha n d a n,Ha n d a n 0 5 6 0 0 1 ,He b e i , C h i n a )
[ 摘要 ] 目的 对 比分 析 3种 术 式 治 疗 重 型 基 底 节 区 高 血 压 脑 出血 ( H I C H) 的 疗效 , 探
讨 手 术 治 疗 策 略 。方 法
2 7 0例 重型 基 底 节 区 H I C H 患 者 分 为 大骨 瓣 开 颅 血 肿 清 除 术 组 l 2 0
i n t r a c e r e b r a l h e mo r r h a g e ( H I C H)i n b a s a l g a n g l i a r e g i o n , a n d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o p t i m a l s u r g i c a l t h e r a p y s u i t a b l e f o r t h i s d i s e a s e .
・ 3 6 3・
手 术 治 疗 重 型 基 底 节 区 高 血 压 脑 出血 疗 效 观 察
张 山 , 要 跟 东‘ , 任 洪波 ’ , 祁 红辉 , 牛 国栋 , 刘 斌 , 董 雨‘ , 胡 志恒 。 ( 1 .河北 省邯 郸 市 中心 医 院 , 河北 邯郸 0 5 6 0 0 1 ; 2 .河 北省邯 郸 市 第一 医 院 , 河北 邯 郸 0 5 6 0 0 2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偏瘫加重现象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3-05-23T09:36:31.5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5期供稿作者:李夏煌张雪松孙立群戴增智陈俊涛姜贵方官小江
[导读] 针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肢体偏瘫有继续加重现象进行探讨。
李夏煌张雪松孙立群戴增智陈俊涛姜贵方官小江
(云南省开远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云南开远 661600)
【摘要】目的针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肢体偏瘫有继续加重现象进行探讨。
方法将研究组57例和对照组64例术后肢体偏瘫加重的特点、高峰时段进行比较;加强研究组相关治疗环节(术前、术中、术后血压的控制、尼莫地平扩血管、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中心静脉压的监控)后的效果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有术后肢体偏瘫程度继续加重现象,研究组为16%,对照组为31%;两组发生偏瘫的高峰时段均在术后第11~15天,而对其它时段:1~2天、3~5天、6~10天及15~20天发生的偏瘫加重现象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差异性。
研究组在高峰时段(11~15天)偏瘫的加重现象低于对照组,χ2=3.955,P=0.047<0.05,有差异性。
结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容易发生肢体偏瘫程度继续加重现象,但加强相关治疗环节后对降低高峰时段的偏瘫发生率有临床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偏瘫分析
我们临床工作中发现,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行血肿清除术后原偏瘫肢体瘫痪程度有加重的现象。
我科从2005年1月开始至2011年3月对此现象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研究组57例,男38例,女19例,年龄40~72岁,平均61岁。
壳核出血55例,尾状核出血2例,其中出血破入脑室33例,一侧瞳孔散大5例。
对照组64例,男40例,女24例,年龄39~74岁,平均63岁。
壳核出血61例,尾状核出血3例,其中出血破入脑室41例,一侧瞳孔散大8例。
2.入选标准:①有高血压病史;②入院时意识状态:意识模糊、嗜睡到中度昏迷,GCS6~13分;③所有病例6小时内手术;④按公式∏/6×a×b×c计算,出血量约40~90ml;⑤头部CT检查明确诊断;⑥无明显手术禁忌症,排除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及肿瘤卒中引起的血肿;⑦术后立即复查头颅CT证实无出血;⑧术后1~2天意识障碍有不同程度改善,患者能配合或部分配合查体,肌力至少1级;⑨1~2周后复查头颅CT排外并发脑梗死。
3.加强研究组相关治疗环节:按照临床路径要求强调整个治疗流程的重点环节有:①血压:术前一般不急于降血压,当血压
≥200/100mmHg,静滴甘露醇125ml,术中血压≥110/70mmHg,术后血压控制在≥180/105mmHg左右,根据病情的好转慎重逐渐降压。
②甘露醇的应用:术前有瞳孔光反射消失或一侧瞳孔散大时,静滴甘露醇125ml~250ml。
③扩血管改善循环:a.尼莫地平:强调早期:术中即开始用微量泵持续泵入;足量:体重<70kg,1mg/h,体重>70kg,1.5mg/h;足程:持续使用14天后改为口服。
b.对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术后一周开始辅以静滴如丹参等改善循环。
④术后滴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
⑤术后严密监控中心静脉压,以保证有效循环血量的平衡。
⑥维持酸、碱电解质的平衡不容忽视,尤其防止医源性的低钾、低钠、低氯发生。
⑦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对照组64例,资料是回顾性的分析,对上述相关治疗环节强调不够,治疗过程中未使用尼莫地平、依达拉奉注射液。
4.手术:两组均采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手术切口设计以距血肿中心最短为准,颞部采用直切口或马蹄形切口,额部采用横切口。
手术在显微镜下按规程操作。
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统计软件,行χ2检验,P<0.05,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偏瘫加重情况比较
注:*P>0.05无差异性;**χ2=3.955,P=0.047,P<0.05,有差异性。
说明:肌力恢复到5级者均为尾状核头出血患者。
三、讨论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室质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20%~30%,年发病率为(60~80人)/10万人,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在脑出血中大脑半球出血占80%。
基底节区出血指壳核出血、丘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其中壳核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占50%~60%,丘脑出血约占24%,尾状核头出血较少[1]。
丘脑出血>20ml者预后较差,本文主要探讨术后偏瘫加重的特点,故主要针对壳核出血进行。
本文研究组强调了疾病救治的整体观念,加强相关治疗环节。
危重患者保证酸、碱水盐电解质的平衡是最基础的,也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特别要防范医源性低氯、低钠、低钾的发生,这样有利于脑细胞的代谢。
预防脑循环的障碍,研究组对术前、术中、术后高度观注血压,以保证脑组织的灌注,特别术中尿量是焦点之一,因为部分患者在术前静滴甘露醇,术中待血肿清除后会出现血压骤降,造成脑灌注压不足。
脑出血早期由于血肿及水肿压迫,可以使正常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并因此产生大量刺激免疫系统的抗原,导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激活,引起强烈的免疫应答过程,使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被激活,激发肿瘤坏死因子产生。
再通过细胞因子级联反应诱导白介素-6等其他因子的产生。
同时,脑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及血凝块中的成分刺激均可促进白介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的大量产生[2]。
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作为炎症因子,参与了脑出血后的脑损伤[3-4]。
有报道称尼莫地平能抑制、减少
IL-6和TNF-a的生成与释放,促进脑功能的恢复[5],另外,尼莫地平的扩血管作用,能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引起的缺血性神经损伤,本文研究组在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时强调了早期。
依达拉奉注射液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能抑制细胞的凋亡,改善脑灌注、对脑损伤时有保护作用[6]。
根据表1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容易发生肢体偏瘫程度继续加重现象。
②偏瘫加重从术后第3~5天开始,到11~15天进入高峰时段。
③肌力恢复到5级者为尾状核出血患者,说明尾状核出血预后好。
④研究组在高峰时段肢体偏瘫加重发生率为16%,而对照组为31%,两组统计学处理P<0.05,有差异性,说明研究组在强调相关治疗环节后取得明显疗效,有临床价值。
⑤根据本文两组病例的对照研究,从表1中P<0.05,有差异性变化的数据仅在11~15天高峰时段,而其他时段P>0.05,无意义,虽然结果并不让人欢欣鼓舞,但加强相关治疗环节是有价值的,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按救治流程加以规范。
参考文献
[1] 吴江主编.神经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0-171.
[2] 吴万福,胡长林.炎性细胞因子在脑出血继发脑损害中的作用.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303-306.
[3] 张明伟,彭俊,刘阳,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和颅内血肿液中IL-1β、IL-6、TNF-a的含量研究.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0,9:138-141.
[4] 金凡,侯博儒.肿瘤坏死因子与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569-572.
[5] 何志聪,李文娟,李站辉,等.尼莫地平对脑出血患者血中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a含量的影响.右江医学,2010,38:386-388.
[6] 薛晶,韩东,邓方,等.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2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