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庸先生教我读书之道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似是故人来——《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知人论世,了解两位作者的读书经历和感受。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求学之道,读书之道。
4、文化理解与传承:感受经典的力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两位作者的读书经历和感受,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学习求学之道,读书之道。
【教法】讲述法、提问法、研讨法、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合【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朗读法【教学准备】导学案、PPT、视频教学过程一、导入:观看视频问:观赏完这则视频,大家对于体育竞技有什么感受或总结吗?(提示:你如何总结体育精神?)明确:竞技体育这条路,踏上了又怎能回头,哪位运动员不是怀有热爱与期待开始,以遗憾和不甘落幕,即使是拿着最耀眼的成绩离开,赛场在看到队友比赛时,还是会禁不住回忆难过,更何況是多次失利而离开呢?但他们却从末说过后悔,尽管生活一次次将他打倒,但他们仍一次次挣扎站起,说到“我仍然爱着这泥泞破碎的人间”。
问:著名的文学家赫尔曼·黑塞是怎么评价体育运动的呢?(提示:第一段)明确: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以看到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问:他用体育竞技来比喻什么?明确:真正的修养问:什么是“真正的修养”?(提示:文本第一段哪句话可以解释?)明确: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修养呢?黑塞说,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便是阅读,而我们中国的翻译家王佐良先生也在身体力行着终生阅读。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看看他们带给我们什么样的阅读指导。
二、明确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知人论世,了解两位作者的读书经历和感受。
胡林翼家训中的读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胡林翼家训中的读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胡林翼是清朝末年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曾任辛亥革命后湖南省临时省议会议员的政治家。
他在《胡林翼家训》中阐述了许多关于读书和学习的思想,这些思想对现代人也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
首先,胡林翼强调了“读书不足则智不明,思想不遍则事不通”。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入思考、全面的了解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进行高质量的思考,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懂得更多的知识,使自己的思路更加宽阔。
这对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改革都有很大的意义。
其次,胡林翼还讲到了“选择书本要精细,应取能广博自由之学”。
这说明了在选择学习的内容时,我们应该善于挑选,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才能让自己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这也提示我们在面对信息过载问题时,应该选择有价值、真实可信的信息,提高阅读选择的精准度和深度。
此外,胡林翼还谈到了“读书必须有理可依”,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条理性,不能盲目地去学。
而这也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提醒我们,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组织性,盲目堆砌知识无法给我们带来真正的进步。
最后,胡林翼提到了“勤奋苦学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和进步的道路上,我们必须付出努力和汗水,这是成功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和适应变化,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总之,胡林翼家训中的读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指导,包括:深入思考、拓宽知识面、有条理性的学习方法以及勤奋、不断进取的态度等。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可以从中汲取精华,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语文人教彩色版九年级上册(2014年修订)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好读书 读好书》PPT课件

规 则:
1.第一个条件猜出得12分 2.第二个条件猜出得8分 3.第三个条件猜出得5分 4.第四个条件猜出得3分
他是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曾 科举屡试不第 他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 木三分”;后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 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
他是一位德国诗人 他花了近60年的时间写成了一部长篇诗 剧 他的代表作与《荷马史诗》,但丁的 《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 称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 青少年时代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 烦劳》 歌德
向同学推荐一本 自己读过的好书。
共同进步!
他因作品繁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 的称号。 他字“舍予” ,含有“舍弃自我”, 亦即“忘我”的意思。 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茶馆》、《龙须沟》等大量文学 作品, 舒庆春
规 则:
1.故事形象生动10分. 2.故事新颖20分.
孙中山先生在东京从事革命活动时,得到 了日本友人犬养毅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结 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平日时相往来,无 话不谈。一天两人又见面了,犬养毅问道: “我每次看望孙先生,谈不了几句,先生 就要讲革命。先生于革命之外,还有没有 别的嗜好呢?”
博览群书,确是中山先生的一大嗜好。他早年随 兄长孙眉去檀香山上学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 了华盛顿、林肯等几位美国著名总统的传记。回 国后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专心致志攻读正课外, 利用点滴时间,广泛涉猎中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 学的书籍,同学们赞赏他的见多识广,给他取了 个“通天晓”的雅号。手不释卷啃面包。
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 了高官。
看名人怎样读书
• •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 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 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 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 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 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 的“三杰”之一。 •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 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这是继党的十八大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之后,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这一提法不仅把“倡导全民阅读”提上了一个新高度,更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浸染着书香的民族,不仅诸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流传至今,还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不读书,其犹夜行”等让世人耳熟能详的关于读书的名言。
胡适,作为中国知名学者、思想家、诗人、史学家、作家,对读书赋予了深层次的解释。
他认为:“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求真理”;“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关于读书,胡老先生提出了他的观点:(1)要读何书。
胡适说,“关于这个问题,《京报副刊》上已经登了许多时候的“青年必读书”;但是这个问题,殊不易解决,因为个人的见解不同,个性不同。
各人所选只能代表各人的嗜好,没有多大的标准作用。
所以我不讲这一类的问题。
”在我个人看来,正如人的身体成长需要营养均衡一样,个人智慧的成长也需要广泛阅读,要像蜜蜂采蜜一样,你采过的花儿多了,那样酿出的蜜,才会更甜,更有营养。
文艺、传记、科技、外文等,只要你广泛涉猎,你都会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2)读书的功用。
胡老先生说,“从前有人作“读书乐”,说什么“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在我们不说这些话了。
要说,读书是求智识,智识就是权力。
这些话都是大家会说的,所以我也不必讲”。
在我个人看来,当今世界,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流行的主题,科技文化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毫无疑问,不读书,注定你会被时代淘汰,跟不上发展的脚步。
(3)读书的方法。
胡老先生说,“我今天是要想根据个人的经验,同诸位谈谈读书的方法。
我的第一句话是很平常的,就是说,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胡适著作《怎样读书》读书笔记

胡适著作《怎样读书》读书笔记书本内容之:陈中凡谈读书陈中凡(1888?1982),原名钟凡,字?(jiào)玄,号觉元。
江苏盐城人。
中国古典文学家,红学家。
与胡小石、汪辟疆并称南大中文系「三老」。
陈中凡1888年出生于江苏宿迁;1911年毕业于两江师范学校学堂,受业于李瑞清、缪荃孙、陈三立诸名师;1914年后才考入北京大学习哲学,毕业后留校工作。
陈中凡博学洽闻,治学根基深厚,从研究书目学、注疏群经到文学批评史,以及先秦、两汉、隋唐五代、宋元金文学史等,无不涉猎,晚年侧重古代戏剧史分子生物学,在文学、历史学、哲学乃至目录学、古文字学、教育学、艺术史诸方面均有建树。
著有《古书读校法》、《中国文学批评史》等书,其中《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中国首部文学批评史。
《怎样读书》收录陈中凡先生谈读书比藏西县的文章《读什么书》,主要讲述读书的穆伊县问题,主要介绍的是海外古代书籍的分类及其阅读。
陈中凡文章:《读什么书》摘抄和提要注:内容基本是摘抄,基本已是文章的文章内容概括(摘句法),在做真正的内容偷懒概括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删减增补修改,做更准确的概括,更简洁的表达,做到语句连贯、衔接自然。
现在科学繁重,所以读书要讲求最经济的方法。
现在学校中各科专业课常识都要讲究,读专门序言的时间很少,所以读书的思想观念要改变。
书籍是各种知识的宝库,读书为着要解决问题,否则可不必读。
我们要用最经济的方法去读最有用的书。
现在各种书籍汗牛充栋,浩繁已极,可以分门别类。
旧时代采用七分法或法民泽。
所谓七分法实在是六分法,如六艺。
四分法就是把中国分为经史子集四种,但经应该归到文学一类,所以中国旧书可以分为三类,就是史学、哲学思想和文学。
史学诸方面的书籍很多,如《二十四史》。
史可以分为两种,就是通史和专史。
其次要讲到哲学,这是思想的问题。
春秋有三大家。
第一是道家。
第二是儒家。
第三是墨子,包含名家和发夹。
其次还有批评家、怀疑学派、相宗等。
胡适的阅读教学法

胡适的阅读教学法胡适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阅读教学法对于当今的教育界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胡适的阅读教学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阅读的目的、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态度。
阅读的目的是指阅读的目标和意义。
胡适认为,阅读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他强调,阅读不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娱乐,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和有思想。
因此,学生在阅读时应该明确自己的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材料,并且要有意识地去思考和分析。
阅读的方法是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胡适认为,阅读的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因为不同的阅读材料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
他提出了“三步阅读法”,即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然后仔细阅读每一段,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最后进行总结和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和看法。
此外,胡适还强调了阅读的速度和节奏,认为阅读应该快而不乱,慢而不死板。
阅读的态度是指阅读时的心态和态度。
胡适认为,阅读应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地质疑和思考。
他提出了“三问阅读法”,即在阅读时要不断地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章?作者在说什么?我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通过不断地问自己问题,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阅读材料。
胡适的阅读教学法对于当今的教育界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他的阅读教学法强调了阅读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材料。
其次,他的阅读教学法提出了多样化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从而更加高效地阅读。
最后,他的阅读教学法强调了阅读的态度和心态,让学生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地质疑和思考,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阅读材料。
胡适的阅读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实用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借鉴和应用胡适的阅读教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胡老师文言文翻译

胡老师幼时,家道中落,然其志向不衰。
每至寒窗苦读,灯火阑珊,其父母常以《孝经》、《论语》等儒家经典劝诫之,胡老师遂以此自勉,勤学苦练,以求上进。
及长,胡老师负笈游学,遍访名山大川,广交贤达,博采众长,学识日进。
胡老师曾言:“读书须有志,志者,志在四方;读书须有恒,恒者,恒心不易。
”此言深得吾辈认同。
胡老师治学严谨,注重实践,常以身作则,教育学生勿忘本,勿失道。
其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益匪浅。
一日,胡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左传》,言及晋文公与秦穆公之会盟,曰:“晋文公以礼待人,秦穆公以诚相见,两国遂成盟友,共谋大业。
”胡老师又曰:“人之所以能立身处世,在于诚信二字。
”此言使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感悟到诚信之重要。
胡老师教学生,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
一日,胡老师见一学生迟到,遂责之曰:“学海无涯,光阴似箭,尔何故迟来?”学生答曰:“老师,我路上遇到了一位老人,帮助他找到了失散的亲人,故迟到了。
”胡老师听后,微笑曰:“善哉!助人为乐,乃君子之风。
今后,尔当以此为榜样,传承仁爱之心。
”胡老师对学生关爱备至,常以家书勉励之。
其家书曰:“吾儿,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尔须立志高远,勤学不辍,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胡老师家书,言简意赅,饱含父爱,使学生深受感动。
胡老师一生,淡泊名利,专心致志于教育事业。
其弟子遍布天下,皆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胡老师虽已年迈,然仍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胡老师文言文翻译如下:胡轩,字子涵,吾乡之杰出人才也。
其人博学多才,才情横溢,谦逊有礼,品德高尚,人皆敬仰之。
胡轩自幼好学,早起晚睡,勤奋不辍,故学业有成,名扬四海。
胡轩幼时,家境衰落,然其志向不衰。
每当夜深人静,他仍在苦读,父母常以《孝经》、《论语》等儒家经典劝诫他,胡轩遂以此自勉,勤学苦练,以求上进。
长大后,胡轩外出求学,遍访名山大川,广交贤达,博采众长,学识日进。
胡轩曾言:“读书须有志,志者,志在四方;读书须有恒,恒者,恒心不易。
胡林翼家训中的读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胡林翼家训中的读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胡林翼(1755-1812),字代谕,号茗池,又号锦川,山西长治无定河人。
清代道光年间进士、红学家、书法家。
其家训是《胡氏家训》。
胡林翼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他在家训中的读书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意义。
一、胡氏家训中的读书思想在胡林翼的家训中,他对读书的重要性作了深刻的阐述。
他提倡“诗书不离口”,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培养读书的习惯,学习经史子集,才能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人。
他主张孩子应当“先学一个字”,坚持“不识字者不得语”,强调学习的基础是识字,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字基础,才能开展更深入的学习。
这种“字为本”的观念,体现了胡林翼对读书的重视和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知。
胡林翼还强调“学贵精,不贵多”,他认为读书要求精,而不是追求数量。
他说“读书如饮酒,乃往事也非多”、“读书犹如饮酒,乃往事之味”,意思是读书要有深刻的体会和领会,而不是单纯为了堆积知识。
他还强调“读书要有所求”,即读书要有思考,有目的,不是空洞的温习和背诵。
胡林翼的读书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读书的重视和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知,但与此也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人们常常陷入繁忙的生活中,而忽略了对读书的重视。
胡林翼提倡“诗书不离口”,意思是要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融入日常生活中,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重视读书的习惯,将其融入到生活中去。
尤其是对于孩子,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让他们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胡林翼主张“学贵精”,不贵多,强调的是读书要求深,而不是数量。
在现代社会,信息面前的挑战,我们更应该注重深度阅读,而非浅尝辄止。
我们应该抛弃浅薄的读书观念,培养深度阅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增强自己的内在修养。
三、结束语通过对胡林翼家训中的读书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读书的重视和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知。
这些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思庸先生教我读书之道
2014-05-19 082749中国社会科学在线作者:郭双林
核心提示30年前,我曾有幸聆听胡思庸先生给我们年级的本科生授课。
1984年大学毕业后,我又考入先生名下,攻读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
先生天分极好,能诗善文,掌教席之初曾经讲授先秦诸子,旧学底子极为深厚。
其为人治学,崇尚“有所不为,文不虚发”,近代史家刘大年先生曾称赞其“纯正严谨”。
我随侍先生七年,得到了很多。
今日,谨将当年跟随先生读书学习的点滴记录下来,以怀念先生。
30年前,我曾有幸聆听胡思庸先生给我们年级的本科生授课。
1984年大学毕业后,我又考入先生名下,攻读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
先生天分极好,能诗善文,掌教席之初曾经讲授先秦诸子,旧学底子极为深厚。
其为人治学,崇尚“有所不为,文不虚发”,近代史家刘大年先生曾称赞其“纯正严谨”。
我随侍先生七年,得到了很多。
今日,谨将当年跟随先生读书学习的点滴记录下来,以怀念先生。
围绕学术研究读书
我是1980年9月考入河南大学历史系的。
入学以后,虽然有时也听到任课老师们提及先生,但直到1981年秋我才对先生有所了解。
当时学校学报每期出版后,都要给学生宿舍送一本,同学们往往会传着看。
《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刊有先生的《龚自珍思想略论》一文,当时我们宿舍的同学传看后,都认为先生的文字非常漂亮。
这期杂志我至今依然保留着。
大学三年级时,中国近代思想史选修课是先生和郑永福老师给我们讲的。
先生先后讲了“序言”、“鸦片战争前思想界的概况”、“林则徐、魏源的维新先驱思想”、“清代经学的发展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四讲。
翻看当年的听课笔记,情景历历在目,在我日后的知识构成、讲课方式和治学风格中,都深深地烙着先生的印记。
随先生读研究生期间,先生大都在家里给我们上课。
当年听课笔记记录,第一次讲课时间是1984年10月2日晚上。
讲授的内容包括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史料与研究著作、争论的问题三方面。
对有关鸦片战争的史料和研究著作,先生从实用的原则出发,系统介绍了有关这一问题的主要史料和代表性著作,其中《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因是研究近代史的最基本史料,要求我们通读,起码读到1943年。
中国史学会所编《鸦片战争》六册要求通读,起码将宾汉的《英军在华作战记》和魏源的《道光洋艘征抚记》通读,阅读时要先读书后解题。
对日本佐佐木正哉的《鸦片战争前中英交涉文书》、《鸦片战争研究》、《鸦片战争后中英抗争》三本资料集,强调了特点和重要性。
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和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为必读书。
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读第一卷,格林堡的《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可读可不读。
第二次上课的时间是同年10月30日晚上。
先生要求我们汇报读书情况,并解答问题。
听课笔记记录了“读书要点”和“指导要点”两项内容。
前者写道:“同时看几本书,没有做卡片,数量太少”;后者写道:“读书千万要记笔记、卡片,否则过后即忘”,“读书固然要重具体事件,但不能局限于具体事件,而应该注意全面,要看得远一点,看到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看来当时先生对我们的读书情况并不满意。
根据印象,在此前后,我曾阅读了先生开列的大多数必读书目,其中对佐佐木正哉的三本资料集我是点读的,对每条史料都曾做过笔记。
我最初发表的《论〈南京条约〉中的“商欠”问题》、《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对舟山群岛的侵略》两篇文章就都是从这三部书中读出来的。
第三次课是1985年1月21日下午。
此次先生讲授太平天国。
他全面介绍了研究太平天国必须阅读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官书、文书等第一手资料和李秀成自述、时人记载的一般史料。
先生对太平天国的史料极为熟稔,对每种史料,不仅能详细说明其内容,而且能够说清其来历,以及学术界的不同看法。
他要求我们通读《太平天国印书》,而且最好读线装本,平装本因错误太多,只可查阅,不能引用。
先生特别要我们注意版本,因为太平天国的许多官书有重刻本,刻本与重刻本之间往往有所不同,如果忽略版本,很容易上当。
根据先生的要求,我曾通读了《太平天国印书》以及罗尔纲的《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张德坚的《贼情汇纂》和英国人呤唎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等基本文献。
先生教我读书,是如何围绕学术研究去读书,如何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组织材料,撰写学术论文。
但我至今未写过一篇有关太平天国的文章,实在有愧于先生的教诲。
在史料中发现问题
中国近代史研究专题这门课,先生给我们讲课的时间可能就是四次,但就是这有限的几次课,却让我终生受益。
去年给中国人民大学新生讲“学史入门”讲座,我用“胡思庸先生教我读书,龚书铎先生教我思考”两句话来概括我的成长历程,其中前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件事。
我在此处所说的读书不是指普通的读书,而是如何围绕学术研究去读书,如何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组织材料,撰写学术论文。
我的学术研究,就是从这样的读书过程中起步的。
读硕士研究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写学位论文,而写论文最困难的是选题。
当时文化热正在风行,于是我把考虑的重点放在了东西文化交流方面。
研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海国图志》是一本绕不开的著作。
一日,我和先生谈及这个问题,先生提醒我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这本书。
这话当时让我一愣。
在我的潜意识中,我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海国图志》,完全没有想过,也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
虽然我当时同意试试看,却没有理解这个选题的学术意义。
后来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出版后产生的广泛影响,充分证明了当年先生在这方面的远见卓识。
基本方向确定后,我在先生的指导下,把河南大学图书馆的图书卡片通查了一遍,发现鸦片战争时期的世界地理研究并非兀然而起,它是战前西北地理学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战争结束后这股风气也没有停止,而是发展为后来的中俄边疆地理研究和蒙元史研究。
于是论文上拓下延,时限从鸦片战争时期扩展至鸦片战争前后,即从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大约40年时间。
1986年夏我外出访学,此行的计划是途经西安、兰州、内蒙古,最后到北京。
任务有两个:访查相关文献资料;访问有关学者。
此次访学,历时一个多月,我先后查阅了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国家图书馆古籍部、北京师范大学的相关资料,并访问
了许多知名学者。
当时梁廷枏的《海国四说》点校本尚未公开出版,先生曾代我向当时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的骆宝善老师借阅了部分胶片。
1986年春节期间,先生甚至同意我专程到北京中华书局查阅《海国四说》的点校本书稿,后来因其他原因未能成行。
先生还亲自把孙中山的《〈支那现势地图〉跋》中的一段话抄在卡片上交给我。
论文写作期间,先生建议我把论文各章节的题目拟得俏皮一些,但绞尽脑汁,我也无法让题目俏皮起来,于是只得作罢。
记得一次在谈论文时,我无意中说了一句:“中国的近代化不是西方侵略者施舍的,而是中国人自己走出来的。
”话音刚落,先生便打断我的话,说:“就这么写,把这句话原原本本地写上去。
”论文初稿经郑永福老师审读后,又送交先生批改。
先生虽在百忙中,还是对全篇论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修改。
我至今仍保留着这份珍贵的手稿。
毕业后我留在了河南大学工作。
后来先生把家搬到郑州,每次回老家路过,我都要去看望先生。
先生对我可以说是耳提面命,谆谆教诲,而我则是奉命唯谨,亦步亦趋。
但终因天生鲁钝,所得有限。
尽管如此,先生在教学方面极大地影响了我。
直到今天,我在读书、教学方面仍然在使用先生教我的方法。
同样,我的治学风格也明显烙有先生的印记。
不过,在撰写学术论文方面,我始终未能学到先生的精髓,这是我至今引以为憾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