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独木舟之道》附答案详细解析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典型题8篇(含答案和解析)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典型题8篇(含答案和解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我的创作生涯(节选)①一位评论家说我是唯美的作家。
“唯美”本不是属于“坏话类”的词,但在中国的名声却不好。
这位评论家的意思无非不是说我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我的作品没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教育作用。
我于此别有说焉。
②教育作用有多种层次。
有的是直接的,比如看了《白毛女》,了解劳动人名受到压迫,义愤填膺,当场报名参军打鬼子。
也有的是比较间接的。
一个作品写得比较生动,总会对读者的思想感情,品德情操产生这样那样的作用。
比如读《论语》,看到孟子反这个人毫不居功,我不会立刻变的谦虚起来,但总会觉得这是高尚的。
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常常是潜在的,过程很复杂,是所谓“潜移默化”。
正如杜甫诗《春雨》中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曾经说过,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
你很辛苦,很累了,那麽坐下来歇一会,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
我对生活,基本上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人类是有前途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我愿意把这些朴素的信念传达给人。
③我很喜欢宋儒的一些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生意满”,故可欣喜,“苦人多”,应该同情。
我的小说所写的都是一些小人物,“小儿女”,我对他们充满了温爱,充满了同情。
我曾戏称自己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大致差不离。
④关于写作艺术,我非常重视语言。
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
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
语言和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
语言不仅是所谓“载体”——它是作品的本体。
一篇作品的每一句话,都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谁也没有创造过一句全新的语言。
古人说:无一字无来历。
我们的语言都是有来历的,都是从前人的语言里继承下来,或经过脱胎、翻改。
【优质部编】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高一语文4月月考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
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
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九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带解析

九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带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胸存大道自从容周铁钧①大道生万物,百态出自然,天地人寰统归大道。
《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不是小道,不是小我;大道是理想信念、天性尊严、国家社稷、百姓黎民。
胸存大道,就会处变不惊,淡定从容,蕴含浩然正气,尽展光风霁月。
②“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人诬陷,被处极刑。
在刑场上,他给来送行的太学生弹奏了古曲《广陵散》。
他面琴席坐,神色安详,初起音律幽淡,逐渐沉郁悲愤。
弦断音止,嵇康仰天大笑,起身信步走向断头台。
他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愤世抗俗,用生命维护了高洁傲岸的尊严;他不卑不亢,激昂豪迈,用琴声演绎了一曲大道从容的千古绝响。
③苏东坡密州治蝗,徐州抗洪,杭州修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虽屡遭贬谪,九死一生,他依然能在孤独中不断成熟,修得淡泊与宁静。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经过了自省的沉淀、洗刷了偏激的淡定,是无须声张的厚实、散发光辉的睿智。
他于灾难之后重生,宠辱不惊,一心为国家社稷,一心为黎民苍生。
④可见,胸存大道就是信念坚定,爱憎分明;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
践行大道,就要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纵然形势千钧一发,生死攸关,依然如朝阳般喷薄,似苍松般挺拔。
自古及今,中华优秀儿女都在用生命和激情诠释着大道从容。
⑤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惨遭迫害、国破家亡时,仍胸怀收复失地、雪耻报国的激昂,这是古代民族英雄气节崇高的大道从容;西南联大师生在山河破碎、颠沛流离时,仍与国家民族共进退,这是现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大道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的大道从容表现为坚守节操,心存家国,恪尽职守。
⑥普通百姓,或许少有气吞山河的舞台,也没有慷慨悲壮的机遇,但诚实友爱、奉献互助,担家责、守国法,就是烟火平民的处世大道。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唯有胸存大道,才能无所畏惧,勇于担当,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课件:第16课秦腔

(2)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 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3)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 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 大乐……
(4)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 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 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 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 纹。
4.在街头看一回人的风景,犹如读一本历史,一本哲 学。你从此办事情,看问题心就不会那么窄了,目光就不那么 短了,不会为蝇头小利去勾心斗角,不会因一时荣辱而狂妄和 消沉。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 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 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看人》)
在 80 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 风景和生活情态。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 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等,自传体长篇小说《我是农 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 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背景解读
贾平凹是地地道道的陕西农村出身的人,生长的故土、家 庭背景、成长历程、艺术观念、文化传统等角度,形成贾平凹 散文地域特质的美学理念、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即使身处城 市多年,他依然不改乡音,不忘乡情。黄土高原的野山野地、 一草一木、乡亲父老,连同那高亢的秦腔、自足自乐的生活方 式一起,构成了贾平凹全部创作的“根”,也构成了他散文创 作中鲜明的民俗性和地域文化意识。《秦腔》就属于这类题 材。
湖北高考现代文强化阅读题及答案

湖北高考现代文强化阅读题及答案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
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
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如“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练习题(有答案,内容全)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题(内容全,有答案)一、选择题1、小说《鲁宾逊漂流记》是以第(A)人称写的A第一人称 B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P1】2、鲁滨逊当兵阵亡的哥哥是(A)A大哥 B二哥【P1】3、1632年,鲁滨逊出生在(A)家庭A上流社会 B中层阶层 C层社会【P1】4、鲁滨逊弟兄三人,他排行(C)A老大 B 老二C老三【P2】5、从小,鲁滨逊对一切没有兴趣,只想(B)A学法律B航海 C参军【P2】6、鲁滨逊初次航海的时间,是(A)A 1951.9.1B 1952.9.1C 1953.9.1 【P7】7、初次出海,鲁滨逊第(A)天不再晕船A二 B三 C 四【P8】8、鲁滨逊第一次出海,第(B)天到达雅茅斯锚地。
A5 B6 C7 【P8】9、第一次出海,船遭遇风暴,船长先砍掉船的(B)A主桅B前桅 C后桅【P9】10、初次出海,船遭遇风暴,船舱进水。
鲁滨逊和船员靠(B)得救。
A小船B小艇 C木板【P10】11、鲁滨逊初次航海,遭遇了(C)灾难A船撞毁 B海盗C风暴【P9-10】12、鲁滨逊初次航海失败,他选择了(C)A回家 B当兵C去伦敦【P12】13、鲁滨逊第二次航海,不幸成为(C)A水手 B商人C奴隶【P13】14、鲁滨逊成为海盗船长的奴隶后,利用(B)逃跑A小艇 B小舢板 C救生衣【P14】15、和鲁滨逊一起射杀狮子的人,是(B)A星期五B佐立 C船长【P14】16、带鲁滨逊到巴西成为种植园主的船长是(B)人A英国B葡萄牙 C法国【P18-20】17、鲁滨逊在巴西呆了(B)年,再次冒险航海。
A5年B四年 C六年【P23】18、鲁滨逊出海冒险,去非洲贩卖黑人,船在(A)附近触礁沉没。
A南美洲 B大洋洲 C北美洲【P25-29】19、初次出海,船遭遇风暴,船舱进水,船在(B)沉没A温特尔灯塔B雅茅斯锚地 C伦敦【P10】20、初次出海,鲁滨逊遇到了(B)次灾难A一次B两次 C三次【P11】21、在伦敦,鲁滨逊和(A)成为朋友A船长 B水手 C商人【P12】22、第二次航海,鲁滨逊在船长朋友的指导下,懂得了(A)A做生意B水手的基本常识【P13】23、鲁滨逊在海盗船长家中,做了(B)年奴隶A三年B两年 C四年【P13】24、鲁滨逊和佐立射杀狮子,开了(B)枪A一枪B两枪 C三枪【P14】25、鲁滨逊和佐立射杀狮子后,佐立砍下狮子的(C)带回来A头 B腿C脚【P15】26、第二次航海,鲁滨逊和佐立先射死的是(A)A狮子 B豹子 C老虎【P15】27、黑人剥豹子的皮,用的是(B)A小刀B木皮 C竹签【P17】28、鲁滨逊和佐立在(A)发现了贩卖黑奴的葡萄牙船A佛得角 B巴西 C雅茅斯锚地【P18】29、葡萄牙船长用(B)西班牙银币买下佐立A180 B60 C90 【P19】30、鲁滨逊用(C)信号向葡萄牙船求救A摇旗帜 B鸣枪C摇旗帜和鸣枪【P18】31、鲁滨逊第三次冒险出海,立(A)为种植园和财产的全权继承人A葡萄牙船长 B佐立 C父母【P24】32、鲁滨逊第三次冒险出海,第(A)天遇到了强烈飓风A12 B15 C17 【P25】33、鲁滨逊第三次冒险出海,目的是(B)A斗海盗B贩卖黑奴C买小商品【P23-24】34、鲁滨逊第一次爬到他们出事的大船上时,首先发现(A)。
(现代文阅读题)阅读答案:《灯火》(高考全国卷)(含答案解析).docx

(现代文阅读题)阅读答案:《灯火》(高考全国卷)(含答案解析).docx《灯火》(高考全国卷)(含答案解析)现代文阅读题____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灯火萧萧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
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我们叫它“番仔油灯”。
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
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显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夜深的候,面一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一点,雅随之而起,如果能翻几“聊”,或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年小,只李白的杵、王冕的荷花!最温暖的当然不是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的人影,一老一少,祖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的一段祖相系的深情,那是祖母无怨的,无尽的心,所有的念都从温馨的画面入、泛起??当灯芯黑了,我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原来就是的啊!那情景仿佛剪西窗一般,灯芯越越,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壁、屋梁熏黑,因此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不随便改,以免房子到留下黑的油烟。
那的煤油灯,我家好像只有三,人在客的候,灯随我在客,夜如果是在祖母的房,灯就随着我去。
有,到一半,要到客拿西,那得提着灯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息将灯吹熄。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专版课件:第二板块 技法四 “多维探析法”在意蕴类题目中的应用

第⑥段写独木舟所给予
结合 文本 的情 感倾 向
的是无边无际的水域和 自由,是毫无约束的漂 流和探索;它如同风一 般自由,可以随心所欲 地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 地方。这是对追求自由
心灵的感悟。
结合 作者 的思 想观 点
第⑧段写荡舟漂流会感 到自己终于可以直接面 对真实的生活本质,是 对生存之道的感悟。
独木舟小巧灵活,不受水 域限制,荡舟人可以到达 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充 分享受划独木舟带来的自 在与乐趣,体验到无拘无 束的心灵自由。
荡舟人背着行囊,远离家 园,漂流荒野,就能直面 生活的本质,懂得简单就 是幸福,从而获得精神的 充实与内心的宁静。这是 一种生存之道,体现了一 种朴素的生活哲学。
结 第⑦段写通过荡舟体
⑬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 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⑭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 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⑮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 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 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 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 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 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 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 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 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 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 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 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 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 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独木舟之道[美]西格德·F.奥尔森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
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
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
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
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
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
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得。
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③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
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
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
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
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
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
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
在狂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④急流也是一种挑战。
尽管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但凡是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它们的怒吼和激流。
人们可以在大船、驳船、橡皮船及木筏上冲过急流,然而,只有在独木舟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流及其力量。
当独木舟冲向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急流边缘,继而被它那看不见的力量所掌控时,在全神贯注之中是否也会有隐隐的不安?起初,并无速度的感觉,但是,陡然间你便成为急流的一部分,被卷入吐着白沫、水花四溅的岩石之中。
当你明白已经无法掌控命运,没有任何选择时,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荡舟人一样高喊着冲入激流,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当小舟完全处于河流的掌控之中时,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
当他凭借着技巧或运气穿过河中的沉树、突出的岩石和掀起的巨浪时,他没必要得到别的奖赏,只要他体验到那种欢乐就足矣。
⑤印第安人说,只有傻子才在急流中荡舟。
然而,我却知道只要有眼里闪烁着探险的目光,心中怀有触摸荒野之愿望的年轻人,就会有人在急流中荡舟。
体验大自然的风雨及风险是可怕而又奇妙的,尽管我也悲叹年轻人的鲁莽,可是也疑惑倘若没有它,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知道这种鲁莽不对,可是我赞成年轻人敢想敢做的精神。
我赞许他们所知道的那种荣耀。
⑥然而,比冲过白浪、迎战飓风或躲过它们更重要的是那种感性认识,即只要水路之间有可以连接的陆路,就没有你去不了的地方。
独木舟所给予的是无边无际的水域和自由,是毫无约束的漂流和探索,那种感觉是大船永远无法体验的。
帆船、划艇、汽艇和游艇无不因其重量和规模而受制于所航行的水域。
但独木舟全无这种限制。
它如同风一般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
⑦只要有水路的地方,就有连接水路之间的小路。
尽管路上长满了荒草,有时难以被发现,但它们总是在那里。
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
荡舟人喜欢划桨的声音及它在水中移动的感觉,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
在人类实施机械化运输和学会使用舵轮之前很多年,古人便划着小木舟、兽皮制作的打猎小舟和独木舟在大地的水路上运行。
荡舟人随着桨的划动和小舟的前行而摇荡时,便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
⑧当他荡舟漂流多日,远离自己的家园时;当他查看外出的行囊,知道那是他的全部家当并将靠着它旅行到任何他想去的新天地时,就会感到自己终于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生活本质。
以前他在一些烦琐小事中花费了过多的精力,如今才回到一种古老明智的生活惯例之中。
不知何故,生活突然间变得简单圆满;他的欲望所剩无几,迷茫与困惑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幸福和满足。
⑨划桨和荡舟的感觉中有魔力,那是一种由距离、探险、孤独和宁静融合在一起的魔力。
当你与自己的独木舟融为一体时,便与独木舟所经过的山水密不可分。
(选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低吟的荒野》,有删节) 1.根据③④两段内容,分别概括在不同情境下划独木舟的乐趣。
(4分)顶风破浪:冲过急流:【答案】顶风破浪:奋战抗争,欢乐得意。
冲过急流:挑战风险,超然生死。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本题的答题重点,应该根据题目要求,从文章相关段落中找出符合要求的词句,回答问题。
根据③段内容“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可以得出“奋战抗争”;根据③段内容“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可以得出“欢乐得意”。
根据④段内容“急流也是一种挑战。
尽管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但凡是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它们的怒吼和激流”可以得到“挑战风险”;根据④段内容“当你明白已经无法掌控命运,没有任何选择时,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荡舟人一样高喊着冲入激流,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可以得到“超然生死”。
2.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分)(1)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答:【答案】荡舟人划桨灵活自如,得心应手,船桨犹如荡舟人身体的一部分,融为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做题的重点是联系上下文,从文章中找出体现句子含意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本题的答案在下面的句子中“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此句正是对画线句子的解释,写出了“荡舟人划桨灵活自如,得心应手”和“船桨犹如荡舟人身体的一部分,融为一体”两个特点,对句子进行概括,即可得到答案。
(2)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
答:【答案】长满荒草的小路,是通向历史,连接传统的路;荡舟人走过时,便与往昔旅者心灵相通,并从他们那里得到精神的鼓舞。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本题做题的重点是联系上下文,从文章中找出体现句子含意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根据下文内容“荡舟人喜欢划桨的声音及它在水中移动的感觉,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可以得出“是通向历史,连接传统的路”;根据“荡舟人随着桨的划动和小舟的前行而摇荡时,便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可以得出“荡舟人走过时,便与往昔旅者心灵相通,并从他们那里得到精神的鼓舞”。
3.有人认为第⑤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
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
(6分)答:【答案】(1)不可删,结构上,⑤段承接上文对急流中荡舟之乐的描写,并转入下文对独木舟之道的阐发,衔接顺畅自然;内容上,⑤段所强调的敢想敢做的探险精神,是独木舟之道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化。
(2)可删,结构上,⑥段首句可以承接④段,删去⑤段,上下文联系更加紧密。
内容上,⑤段意在强调独木舟体现的探险精神,而此意已蕴含在上文关于荡舟之乐的描写之中,删去不影响文章内涵,且使文章意味蕴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答题的关键是要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套语要慎用,关键是要用对,用得准确,与具体内容结合。
可以答不可删去。
原因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结构上要考虑上下文关系,第⑤段承接上文对急流中荡舟之乐的描写,并转入下文对独木舟之道的阐发,因此,具有过渡作用。
内容上,第⑤段重点强调敢想敢做的探险精神,对于文章主旨是深化。
也可以答可以删去。
原因也是联系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结构上,删去⑤段,⑥段首句可以承接④段;内容上,⑤段意在强调独木舟体现的探险精神,删去不影响文章内涵。
4.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
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
(8分)答:【答案】(1)独木舟之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划独木舟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荡舟的过程既能够感受荡舟之乐,欣赏自然之美,也能从自然中获得启迪。
(2)独木舟之道即生存之道,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
荡舟人背着行囊,远离家园,漂流荒野,就能直面生活的本质,懂得简单就是幸福,从而获得精神的充实与内心的宁静。
(3)独木舟之道即探险之道,就是崇尚一种敢想敢做的挑战精神。
狂风暴雨和激流中,充满着变化多端、无法预测的险情,荡舟其中,能够真正感受自然的力量,激发出置生死于度外、抗争命运的勇气与豪情。
(4)独木舟之道即自由之道,就是追求一种超越限制、摆脱羁绊的自由境界。
不受水域限制,荡舟人可以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充分享受划独木舟带来的自在与乐趣,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是对独木舟之道蕴含的人生哲理的探讨,只要观点鲜明并言之成理即可,但答案内容必须从文本出发,不能脱离文本胡乱发挥。
从文本实际内容看,从独木舟之道蕴含的作者感悟切入,理由的陈说可能要更容易些。
作者的感悟首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文章中第③段关于荡舟和晚上休息的内容的介绍,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之美——与大地和睦相处,感受荡舟的过程之乐,欣赏自然之美。
文章中第①段告诉我们:能直面生活的本质,懂得简单就是幸福,从而获得精神的充实与内心的宁静。
文章中第④⑤段表现了作者崇尚敢想敢做的挑战精神,这是敢于挑战的感悟,表现了作者对于摆脱羁绊的自由境界的追求!23.(2014·福建卷·T13-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