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本科教学课件·史学概论

合集下载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历史广义的历史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属性。

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两类。

狭义的历史指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历史的过程史学本体论又称历史本体论或历史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理论。

其核心问题是社会历史观。

诸如历史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或有什么样的规律等等。

对于此类问题是否能做出科学的回答,从根本原则上决定这里是研究是否反映客观历史真相。

历史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是对史学研究成果作知识性反思的理论产物。

集中回答历史知识如何形成、何以可能的问题。

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题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历史认识的一般形式,形成历史认识的诸多因素,历史认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历史认识的检验等。

史学方法论或称历史科学方法论、历史研究方法论。

它并不指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指关于史学方法的理论,或者说,它是一种可以用于历史研究的普遍方法理论,抑或可以说,拿一定的世界观来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便是方法论。

在这个意义上,也可称之为“方法学”。

从另一个角度说,史学方法论也可以理解为论史学方法。

《史学要论》李大钊著,李大钊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这是他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论。

他阐述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历史学的科学地位、历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研究的任务等问题,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理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旧史学,并倡导史学革命,提出要以唯物史观“改作”、“重作”全部历史。

合力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概论》课件
通过史学研究,人们可以深入探究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从而更好地认识和评价不同文化、不同时代 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
史学研究还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和启示。
史学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史学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广泛,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文化传 统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01
定量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和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 趋势。
定性分析
02
03
比较分析
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资料,对历 史事件、人物等进行深入剖析和 解释。
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资料进 行比较分析,发现其中的异同点 和发展变化。
撰写研究报告
撰写提纲
根据研究问题和资料情况,制定详细的研究报 告提纲。
通过学习史学概论,学生可以了解历史学的本质、特点和学 科体系,掌握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 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应用历史知识服务于现实 社会。
史学概论的发展历程
史学概论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历 史学家对于历史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论就有了一定 的思考和探讨。
社会调查资料需要经过科学设计和严谨分析,才能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需要与其他资料 进行相互印证和补充。
04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确定研究问题
明确研究方向
在大量阅读和了解相关领域的基 础上,确定一个具体、可操作的 研究问题。
口述历史资料
口述历史资料是指通过口头叙述的方 式记录下来的历史资料。这种方式可 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人们 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历史。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概论课件

马克思主义史学本体论
唯物史观 肯定上述三中本体论的合理一面,否定
其不合理的一面 唯物史观的“物”的含义:人自身的物 质生产(和与之相应的精神生产)的实 践活动和实践能力。马克思“把感性理 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或“实践的 唯物主义”
历史学方法论
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
人本主义
两种倾向: (1)强调领袖、精英人物的精神决定历
史进程 代表人物:英国的柯林武德:一切历史 都是思想史 兰克学派: (2)强调群体的、大众的精神决定历史 进程 代表人物:马克斯· 韦伯:《新教伦理 与资本主义精神》

人本主义
2.
历史没有规律 因为人的意志、目的、动机是变化无常 的,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无规律可循 的
第一节 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 的古代史学
天命-神学史观是唯心史观 特征:把人类社会历史的一切现象及其
变化的终极原因归结为天命或神灵意志 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由当时小生产和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活和与之 相应的普遍的人身依附关系决定(生产 力)
讨论

“周承殷命”
希罗多德 克罗齐

科学主义
表现为结构功能主义,强调通过经验观察
到的经验世界及其经验规律才具有首要的 意义。 特点: 1. 人类社会中存在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 它们在长时期里支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 命运,决定历史的进程 对结构的不同认识和说法 如: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功能总系 统 代表:法国年鉴学派:
圣奥古斯丁
托马斯· 阿奎那
思考题
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据
主导地位?请列举例子说明天命-神学 史观在古代史学的表现,中外至少各一 个。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概论》课件

• 现在由于他们逃离了庄园或行会的束缚,开始自己独立的生 活,再也不把庄园主或行业主看作是自己的保护者或恩人。 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发现上帝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 由于人身的自由和商品交换的平等原则,使他们产生了自由 和平等的观念。逐渐抛弃了人身依附和贵贱不平等是上帝安 排的旧观念。一种强调个人独立、平等、自由的新的社会历 史观开始出现。
• 在这些团体中,普通人受到团体首领的保护,因而与这些首 领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庇护—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又称为人身 依附关系。 • 当时的人们不理解这种依附关系是怎样形成的,认为除了这 种关系外,不可能有其它关系的选择。 • 当他们在思考自己的历史命运时,往往把这种处境归结为命 中注定,以及超自然力量支配的结果。
• 西方古代的天命—神学史观 • 克罗齐在评价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时说”关于全部历史 的动力问题常常被一般化了。……。命运或不变的必然性是 不是压迫人类的,人是否不过是任性的命运的玩物。人是不 是被睿智而精明的天命所统治的?……认为神本身并不关心 人类事务,而只关心报复和惩罚。”
• 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的历史观 • 把上帝看作决定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最高主宰。人类的社会 历史进程只不过是在实现上帝预先制定好了的计划。 • 该计划就是,所有的人分为“上帝的选民”和“上帝的弃 民”。 • 前者是真正的基督徒,后者是虚假的假基督徒。两者混杂居 住,难以区分。 • 最后上帝来审判,让罪恶的弃民永受魔鬼统治,而选民则永 享天国之乐。
• 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发展活动。意 思和感性相对 ,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 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 做事情。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 为。反之就是非理性 。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概论的意义
历史研究:了解 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为历史 研究提供基础
社会认知:通过 历史了解社会变 迁、文化传承, 提高社会认知能 力
价值观教育:通 过历史学习,培 养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世界观
决策参考:为政 府决策提供历史 借鉴,提高决策 的科学性和合理 性
史学的起源和发展
史学的起源:古代中国、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都有史学记载 史学的发展:从古代到现代,史学经历了从口述到文字、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 的发展过程 史学的分类:包括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
学术诚信:尊重历史事实,不篡 改、伪造历史
学术伦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 不抄袭、剽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引用 文献要注明出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术道德:保持学术独立,不因 利益而歪曲历史事实
史学研究的学术评价和引用规范
学术评价:客观公正,尊重事实,避免主观臆断 引用规范:注明出处,尊重知识产权,避免抄袭和剽窃 学术伦理:遵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成果,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促进学术进步,推动学术发展
史学概论的学科特点
历史性:以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为研究对象
实证性:注重史料的搜集、 整理和考证
综合性:涉及历史、哲学、 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批判性:对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
价和批判
创新性:不断探索新的研究 方法和理论,推动学科的发
展和进步
史学概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历史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历史学的升华
现代主义 史学:强 调历史研 究的现代 性和多元 性
史学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概论ppt课件

史学概论ppt课件

历史知识的解放性特质
历史知识的功能并不在于它能指示具体行 动。它的功能在于,经由扩大人们自我认 识的历史视野,进而提升行为能力,以及 开启更多的行动机会。
历史知识的功能在启示人们,社会化过程 中,获得自由的机会何在。人们的个别的 自我意识,经历史知识注入以后,可以扩 大而产生“我是全人类的一部分”的意识。
历史学的现实意义
钱穆: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以往历史,在 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 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 例。否则历史将不成为一种学问,而人类亦根本 不会有历史性之演进。(《国史新论·自序》) 钱穆:诊病必须查询病源,建屋必先踏看基地。 中国以往四千年历史,必为判断近百年中国病态 之最要资料,与建设将来新中国惟一不可背弃之 最实基础。 (《国史新论·自序》)
他必须首先确定他想发现的东西是什么,然后要 确定什么样类型的发掘点可能挖出他想要的东西。 这是“问答逻辑”的中心原则,也适用于考古。
第二条原则是,由于真正的历史是思想的历史, 历史中就不存在什么“事件”了,被误称为“事 件”的东西实际上是行动,它表明了行动者的某 个思想(意图、目的);因此,历史学家的任务 就是识别这个思想。
爱德华·卡尔:《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 事实》。
第三讲 史义
两种错误的倾向:发现社会发展的密码——元史 学;古董癖和文物癖 历史学与“通人教育” 历史学的用途: 1、“差异”的意义(一种有关各种可能性的清单; 帮助区分持久性现象与暂时性现象;直面痛苦) 2、“背景”的意义(整体感;历史的不重复性) 3、“过程”的意义(发展序列预测;对一些所谓 “真理”提出质疑的能力)
历史学是关于现在的学问
历史知识所要达成的,是以深刻的时间面向说明 现今社会。 以历史方式研究过去,对史家而言,他所要研究 的过去,根本是现社会在过去先行发生的事情。 历史知识是现今(社会及人)借着过去事迹为媒 介的自我认识。而这个过去,不管它是以如何的 方式进入现状之中,它又将走出现今状态之外, 朝向未来。 人类的自我,借着历史知识为媒介,展开自己对 自己的认识:历史知识是自知的知识——知识的 主人,认识他自己是某个历史演变的结果;也洞 识他在与时俱移的(个人与世界的)活动中,所 形成的个性。

史学概论1·绪论 ppt课件

史学概论1·绪论 ppt课件

史学概论1·绪论
19
陕西师范大学的赵吉惠《史学概论》:
“历史学,是在历史记录的基础上, 经过整理、鉴别、分析,对历史实践 或历史过程所做的判断、解释、说 明。”
31.10.2020
史学概论1·绪论
20
天津师范大学庞卓恒主编的《史学概论》说:
“历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历史现象和过程 的探寻和描绘,揭示寓于其中的历史规律。 所以,一句话,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 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因此,由于历史学是以此两重性的事物 为研究对象,那么,它究竟应该是什么个 样子?有着什么样的性质与特征呢?
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一直讨论至今,主 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关于历史学性质的讨论
❖ 观点1:历史学是科学(伯里、兰克、周祥森) ❖ 观点2:客观和科学只是历史学努力达到的目标 (白寿彝) ❖ 观点3:历史学是一门艺术(克罗齐、屈维廉) ❖ 观点4: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罗素、刘节) ❖ 观点5:历史学是一种人文知识 ,而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
“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 华东师范大学王斯德在《历史学:人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必修
之学》一文中说:
历史学是“人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必修之学” 。 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在《中国史学史纲》中说: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记载与撰述的综合活动, 这便是史学。”
31.10.2020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 动之本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 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 鉴者也。史的目的:求得真事实, 予以新意义,予以新价值,供吾人 活动之资鉴。”
近代 学者
的 主要 观点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 念》中说:
历史学是一种研究或探 讨,历史学要弄明白的是活动 事迹:即人类在过去的所作 所为。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 的解释而进行的。历史学是 “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

南开大学历史课件 21页PPT文档

南开大学历史课件 21页PPT文档
中国古代史分为前期史和后期史两门课,第一 学期学习前期史(先秦—南北朝);第二学期学习 后期史(隋唐—明清),每周6学时,每学期6学分。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开端
第一节 原始人群
一 从古猿到猿人 二 猿人遗迹 三 古人及其生活 四 新人的形成
一 从古猿到猿人
●人由古猿而来
人由古猿演变而来, 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 祖先。
宋兆麟等著 林耀华主编
元谋人
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 县上那蚌村。
关于元谋人化石的地质 时代和绝对年代,学术 界存在不同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属早更新 世期 , 据古地磁测定 的年代,在距今170万 年左右 ;
另一种意见认为 ,在中 更新世,因为古地磁年 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 可能距今60万~50万年 或更晚。

北京猿人的特征
●能够制造和使用 劳动工具 ●能使用天然火 ●摆脱了杂交的婚 姻形态
●生活艰苦,寿命 比较短暂
北 京 猿 人 复 原 图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北 京
北京人使用过的石器






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三 古人及其生活
又称早期智人,距今二三十万年到 四 五万年间
■大荔人(陕) ■许家窑人(晋) ■马坝人(粤) ■丁村人(晋) ■长阳人(鄂) ■金牛山人(辽)
分段 时的 为为 期历 旧石 和史 石器 氏分
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
一般认为,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是从猿到人过渡
阶段中正在形成的人。 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大约300多万年前,人就完
全形成了,这就是早期猿人。到约200万年或150万 年前时期,又发展为晚期猿人。
云南禄丰古猿下颌骨化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历史观与历史哲学。历史观是对人类客观历史的概括性、 历史观与历史哲学。历史观 历史观与历史哲学 总体性认识。历史哲学是将某种历史观予以理论的、系统 的论证。二者的区别是历史观可以不作理论论证性的表述, 可以寓于其他历史撰述或散见于判断的表达。历史哲学也 可称之历史理论,解决诸如社会历史的根本性质、历史是 否发展、如何发展,历史发展的动力如何,历史发展的方 向及有无规律等重大问题。 4.史学理论。所谓理论,是一种总体性、抽象性的系统化 史学理论。 史学理论 认识,并且以逻辑论证的形式表述出来的学说。史学理论 史学理论 是将历史 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历史 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的区别在于研讨的对象不同,二者不 应混淆,但又存在密切的联系。史学理论应解决诸如历史 学的性质、任务、特点,历史学可否真实反映历史,史学 的功能,历史认识如何检验,史家的应有基本素质,史学 的研究方法等等问题。
目录页
五、学习史学概论的必要性与学习方法
1、史学概论的内容,包含着史学理论、历史观念、史学 方法治史技能等等内容,这是整个历史学的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程,可以提高分析能力、思维水平,使学习和 研究历史较快地进入系统化境界。 2、历史学科的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目标是建立系统化的 历史知识结构,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而记忆具体史实 实际是有限度的。这样,教学中缺乏理论思维而偏重具 体知识的记忆,是不可取的。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 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3、史学概论的学习,要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要将史 学理论结合具体历史知识赖对照思考,要学与思相结合。 4、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墨守既定的历史结论。 5、认真学习基本理论,特别要掌握辩证法这一思想方法。
2. 历史学 历史学可以简称史学,界定了 “历史” 的 概念之后,其定义就迎刃而解。历史学 历史学是系统叙 历史学 述和研究人类以往的各种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历 程的学科。即对于以往人类活动及社会状况的条 理化、系统性认识。 近代以来,多种流派的史家往往混淆“历史” 与“历史学”之间的区别,造成混淆的原因,一 是有语源学、外语翻译、外来语应用上的问题, 二是主观主义学派故意含混言之,以推行其思想 见解。因为混淆了历史与史学的区别,他们就可 以拒绝回答或拒绝关注这样的问题:在我们记载、 叙述及研讨的历史内容之外,究竟是否存在过客 观的人类生活与社会活动?
1.
“历”与“史” 历 ”
历,下部字形是一只脚,表示空间的移动,上部两个“禾”字,庄稼一 熟至又熟,表示时间的流动,总和一起是空间、时间的流动历程,又引伸 为多种语意。当“历”与“史”联接成词,于时甚晚,已无语源学意义。
பைடு நூலகம்
史,字形为右手持中,惟对中的解释,各家歧义甚多, 《说 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清人吴 大瀓认为“中”,是“简”,即木、竹的写字片。文字学家江 “ 永则认为:凡官府薄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 王国维《释史》(《观堂集林》卷六)考证,“中”字在甲骨 文和金文中的原始意义是盛放简策之器,后引申为薄书。史的 字形既是手持薄书之人,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 为事。”徐复观认为“中”从口,是官员右手持笔在简册上写 出祝词而以口上告于天,中间一竖应当直延长到手内。可见多 数解释最后都归结为书写文字的简册。因此,“史”最初是指 掌握简册的文官,即《周礼·天官冢宰》所言:“史掌官书以赞 治。”后来具有掌存文告及记载史事的职能。至战国时期, “史”具有了记载性文件的含义。
目录页
三、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1.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a.按研究的空间范围划分:中国史、国 别史和地区史。 b.按研究的时间跨度划分:通史、断代 史 c.按社会历史中的某一纵向内容进行专 门研究产生的学科,如经济史、军事 史、文化史 、政治制度史、思想史等 专门史。
黄遵宪在1889年,将“历史”一词用于史学著作中。 黄遵宪在《日本国志》(1889年出版)介绍日本兴办 西学状况时说:“明治四年,设立文部省,寻颁学制 于各大学区,分设诸校。……有小学校,其学科曰读 书、曰习字、曰算术、曰地理、曰历史。”十年后, 与日本学术界有密切关系的学者罗振玉、王国维开始 频繁使用“历史”一词,这样历史一词就渐为学界通 用。 “历史”这个词语从翻译和外来语中产生 之际,就带 上客观历史与史学模糊不分的缺陷,应当予以重新厘 定和改造。而中外主张历史学应当求真的史家,如刘 知幾、修昔底德、兰克等等,实际是将历史与史学区 别看待的。
3.部分中外史家对“历史”的定义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 1866-1952)认为:“历史存在 . 于我们自己的胸中,才能找到那种熔炉,使确凿的东西变成 为真实的东西,使语文学与哲学携手去产生历史。”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Edward Hallett Carr, 1892-1963): “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 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 马克思、恩格斯给历史下过这样的定义:“历史可以从两方 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 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 约。” 梁启超:“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 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李大钊说:“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 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 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 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尸,不 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我们所研究 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
南开大学本科教学课件·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乔治忠 孙卫国 编著
教学大纲
思考题
第一章 导论
一、基本概念的理论解析 二、历史学的渊源 三、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四、历史学的学科特点 五、学习史学概论的必要性与学习方法
目录页 目录页
一、基本概念的理论解析
理论思维是以概念和范畴运行的,作为理论著述,若 不对基本概念作出明晰的界定和解析,不是自身认识的 浅薄、混乱及迷茫,就一定是企图贩卖欺人之谈。本课 程的首要讲述,就是必须解析历史、历史学、历史观、 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史学概论等等基本概念。 1. 历史 历史是客观事物发展演化的历程,是不依赖于我们 今天主观意识的以往的客观存在。站在人类的角度, “事物”有两大系统,一是自然,二是社会,一般所言 的历史,主要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历史 历史, 历史 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在这个客 观历程中,包涵着人类能动的主体活动以及与自然界相 互作用。
2. 以特定对象或特定方法为轴心的综合研究 科目:历史文献学、历史器物学、历史考 科目 据学、历史地理学、历史年代学等。 3.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史 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学史、史学理论、历史编纂学、史学评论 等。 这构成历史学分支学科的基本部分,随着时 代的发展,还会不断产生新的分支与组合。
2. “历史”的来历
今天“历史”一词引入自日本(歷史 れきし), 而日本翻译自欧洲。希腊用“Historia” 称历史, 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的《历史》,书名是 Historiai,即以此字为“史”之起源。而这个字的 含义有“探究”、“查询”之意,意指一门记叙往事 的学问。中国虽然也出现过“历史”的写法,但那只 是“一个又一个史书”的意思。据有的学者考证, “历史”名词,是日本学者福泽谕吉(1835-1901) 于1860年创造的。1860年1月,德川幕府派使团赴美 交换《日美通商条约》,福泽谕吉为使团成员之一。 返国时,他带回一本《韦伯斯特大辞典》(Webster English Dictionary),这是日本引进的第一本英文 字典。回到日本,他写《西航记》,遂用“历史”对 译英文history,于是这个词语得以广泛采用。其实, 如果准确地翻译希罗多德的著述,书目应当是“历史 的叙述与探究”。
目录页
二、历史学的渊源
历史学的产生,是由人类对于本身社会活动的记忆行为,经过外化而形 成。记忆是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与其他高级动物不同,人类的记忆很早 就具有了辅助性的转移至身体之外的外化储存方式。结绳、刻木、图画等 等都是辅助口耳相传的工具,其共同特点是记忆部分地从人的头脑外化出 来。待到文字发明并且逐渐成熟,大部分记忆信息则可以完整地成为外化 储存。 除文字之外,历法的出现可以为记事提供明确的时间因素,是连续性历 史记载的又一必要条件。从自觉的连续性史事记录而萌发,到对史事记录 有所取舍、判断、评析、引伸及综合编纂,历史学即具备了产生和发展的 基础。 《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周礼·天官冢宰》:“史掌官书以赞治。”
目录页
四、历史学的学科特点
1、综合性:历史学研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举凡以 、综合性 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 具体事件、人物等等,均在探讨范围。史学不仅 研究各个组成部分,而且注意到不同内容间的相 互联系,予以综合,力图得出统一的概括性、规 律性的认识, 2、写实性 写实性:历史学不仅对研究对象予以总结和概括, 写实性 还必须记述客观史事的真情实况。 3、动态回顾性 动态回顾性:历史学将既往的人类活动,视为前 动态回顾性 后相承、连续发展的过程,因此研究已经消逝的 史实,是一种动态的回顾。这有助于找出事件的 前因后果。动态的回顾,是通古今之變,是把握 历史发展的轨迹与方向。站在当今时代的思想高 度上回顾历史,这种回顾是向前展望结合一起的。
5.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产生于近代,它不是一个系统学科 史学概论
的名称,只作为一个传习知识的课程载体。其 主体内容应当是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但史学 理论与历史理论有极密切联系,又离不开史学 史内容的辅助,因此成为历史理论、史学理论、 史学方法论、史学技能修养、史学史内容的综 合组装体。而各家的此类著述、各学校的课程 内容,构成均有较大差异。史学概论的这种性 质,正好适合向大学生传授关于历史学的综合 性理论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