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1)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1)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

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诗海拾贝岩居僧赵师秀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赏析】赵师秀作诗,常追求“清”的美学趣味,故多写荒寒之景,凄清之情,冷寂之境。
首联交代诗题,“开扉在石层”,所谓僻之又僻,本意在避世,所以自然“尽日少人登”。
颔联描写鸟过藤动、藤动花落的情景,非常细腻。
在那样一个清寂的环境中,“过”字显然更能显出僧人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
一个“寒”字,既是写实——树已枯而复绕之以藤,当然清寒;又是写意——以此烘托僧人的心迹之寂。
颈联承上更具体地来写僧人的生活。
煎茶而取冰下水,意在寄托情怀的高洁和心性的淡泊。
“香炷佛前灯”一句,呼应题目中“僧”字,这也是说其生活之清。
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故尾联结以向往之情。
这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进一步突出主题,使全诗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林撷英史铁生名言1.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2.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
3.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4.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
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
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
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5.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6.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7.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8.真实并不在我的心灵之外,在我的心灵之外并没有一种叫作真实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待在那儿。
9.时间的伟大在于它永远能自圆其说。
10.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11.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
◎作者卡片姓名史铁生生卒年1951~2010 籍贯北京相关资料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多个方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解读史铁生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领悟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引导学生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
二探究文章的环境描写方法和富于哲理性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精读、略读,提取信息、自主探究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一文中环境描写的品读二文中哲理性语言的探究教学难点探究理解文中富于哲理的语言,领悟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方法整体指导法;讨论探究法课型整体感知——鉴赏感悟——拓展表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预习要求:熟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导入听音乐。
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明确:《命运》,贝多芬。
简介贝多芬: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古今中外像贝多芬这样与不公平的命运勇敢抗争并且成功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散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二、作者简介(略)三、明确教学目标1、解读课文,重点:环境描写,哲理性语言。
2、评价史铁生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从中获得启发四、解读第一部分,探究:作者如何与地坛解下不解之缘?产生了什么思考?问题:“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地坛的?(用原文回答)明确:“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失魂落魄的作者来到地坛正是为了摆脱这种骨髓中的痛苦。
那么,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了几个问题?找到了什么答案?把这些文字打上记号,看完后请同学们举手发言。
(请学生读出原文,并谈谈自己的见解;教师参与探究)作者在地坛思考的三个问题是在地坛景物的启示下初步解决的,这部分有几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体现了地坛的什么特点?分析景物描写与作者心境的关系。
我与地坛(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节选),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经历和地坛对他的影响,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2. 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技巧,如拟人、比喻等,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4. 通过讨论和写作,让学生思考自己与身边事物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我与地坛》(节选)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体会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 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对生命的启示,思考自己与身边事物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 学会运用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
3. 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提升写作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讲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如拟人、比喻等。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对生命的启示。
5. 写作实践: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写作,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写作实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3. 评价学生的写作作品,检查学生对作者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4. 通过课后作业和长期观察,了解学生对生命思考和感恩心态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全文)等,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深度。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感悟生命的意义。
3. 提高学生朗读和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
2. 感悟生命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
2. 引导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课件或黑板。
2. 学生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提问:你们对地坛有什么印象?b. 学生分享对地坛的了解。
c. 教师简要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 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并与同学交流。
3. 课堂讨论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b. 学生分享对课文象征手法的理解。
c. 教师总结并板书象征手法的意义。
4. 感悟生命a.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b. 学生分享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c. 教师总结并板书生命意义的启示。
5. 朗读练习a.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b.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c. 学生展示朗读成果。
6.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a. 学生课后编写一篇以地为主题的短文。
b.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象征手法,并尝试运用到创作中。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讨论如何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
2. 组织学生参观地坛,实地感受地坛的历史氛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分析并总结每种象征手法的意义。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课堂实践1. 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创作一篇以地为主题的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教师总结点评。
九、作业布置2. 学生继续练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我与地坛》学案

一、活动步骤:以指导阅读《拣稻穗》作为引导。
(一)导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
2、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能力目标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
德育目标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二)、导学重点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并有自己的感悟。
(三)、导学难点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二、导入过程1.课前我们先听一段音乐,(播放音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首雄浑凝重激越而有昂扬的《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了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命运的人很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海迪、海伦·凯勒等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史铁生图片)面对残疾,史铁生也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了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他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在国外出版。
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理解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感悟。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
所以希望大家在课堂上能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2.简介作者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高中语文 示范教案(第三单元 散文(1)12 我与地坛(节选) 设计方案) 粤教版必修1

12 我与地坛(节选)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我与地坛(节选)》被认为是当代少有的富有深度和力度的散文。
作者史铁生以质朴深挚的语言,沉静地向读者讲述了自己经受命运打击之后的心路历程,袒露了自己在地坛中多年静思人生之所得。
文章主要围绕生死、命运等人生终极命题展开,也涉及作者对亲情、爱等永恒话题的感悟。
情感深挚真诚,感人至深,文笔优美自然,既富有一种庄严恢弘的沉郁大气,又处处显现出一种哲学家般的思想光辉。
《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3万字。
原文篇幅较长,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和第六部分。
与其他教材相异的是,编者在选辑编排课文时,并不是以突出人生思考和亲情感悟两条线索为出发点,而是将侧重点放在了思考人生,感悟作者面对厄运的态度这一层面。
对于缺少人生阅历和足够思悟能力的高一学生来说,这篇文章的思想深度及其略显沉重的语言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但对于自我心灵的审视和人生意义的思考是每一个人将不得不从事的工作。
因此,如果能在充分调动学生人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为人熟知的相关例子,引导学生品味出文章思想之醇美和语言之优美,则这样的一节课将是学生人生路上难得的精神洗礼。
思路方法由于文章阅读量大,在课程设置上又只是一篇拓展性阅读的文章,不宜丛生枝节,讲得过于繁杂。
因此教学设计应力求凝练简洁,通过对几个核心的问题的设置与研讨来突出品味思想内涵和品赏写景语言两个重点。
本文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扫除阅读障碍,把握文章大意。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相关的写景语言,交流讨论,了解“我”与“地坛”之间的关系,并品味沉静、优美的语言。
再次将研读重点放于课文第二部分,结合为人熟知的名人与厄运作顽强抗争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史铁生面对人生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尝试对生命之意义作有价值的追索。
最后,作为对文章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由人及己,学会面对自己的人生,面对不测的命运。
拟安排2课时。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我与地坛》(节选)。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3)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会珍惜和感恩。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与地坛》(节选)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讨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我与地坛》(节选)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讨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把握。
(2)对作者观点和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对某个地方的特别情感,例如家乡、母校等。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这个地方的故事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与地坛》(节选)。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进行小组分享,互相交流。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2)学生参与小组合作项目,以展示的形式表达对某个地方的特别情感和记忆。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对小组合作项目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我与地坛(节选)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燃起生的希望,开始珍视生命
40秒
(三)第三处:古园的景物,构成排比,这些看似伤感的景物背后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可以看出地坛是看似寂静、落寞,实则生气盎然,展现着生命的永恒
可以看出我是充满希望,抗争命运、活出精彩
作者从荒芜的地坛得到了生命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请你结合“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在园中景象的感召下,“我”明白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降临之前,我们都应努力活着,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
是的,“对彼岸的搁置,就是对此岸的珍重”,在这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来到之前“,我们都应尽力追求,尽兴活着、活得漂亮、活出精彩,努力让自己的生命焕发生机。
我与地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梳理散文写作思路、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以及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学习史铁生所传递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情感,感悟人生。了解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如何才能实现生命的意义。理解自然天地与生命哲思的关系。
40秒以内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鉴赏地坛中写景段落,由浅入深地依次发现地坛的不同特点,从而体会到作者眼中的地坛蕴含的人生哲理,并对于本文的借景抒情、寓理于景的写作艺术有了切身的体会。实现了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有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到位,加以点拨之后,学生对于自然天地与生命哲思理解都比较深入。
然而野草荒藤尚能“自在坦荡”,我却不能。
我——苦闷、绝望
70秒
(二)第二处:课文第五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诗海拾贝岩居僧赵师秀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赏析】赵师秀作诗,常追求“清”的美学趣味,故多写荒寒之景,凄清之情,冷寂之境。
首联交代诗题,“开扉在石层”,所谓僻之又僻,本意在避世,所以自然“尽日少人登”。
颔联描写鸟过藤动、藤动花落的情景,非常细腻。
在那样一个清寂的环境中,“过”字显然更能显出僧人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
一个“寒”字,既是写实——树已枯而复绕之以藤,当然清寒;又是写意——以此烘托僧人的心迹之寂。
颈联承上更具体地来写僧人的生活。
煎茶而取冰下水,意在寄托情怀的高洁和心性的淡泊。
“香炷佛前灯”一句,呼应题目中“僧”字,这也是说其生活之清。
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故尾联结以向往之情。
这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进一步突出主题,使全诗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林撷英史铁生名言1.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2.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
3.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4.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
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
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
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5.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6.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7.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8.真实并不在我的心灵之外,在我的心灵之外并没有一种叫作真实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待在那儿。
9.时间的伟大在于它永远能自圆其说。
10.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11.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
◎作者卡片姓名史铁生生卒年1951~2010籍贯北京相关资料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多个方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作“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地坛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偶然间“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坍圮..(tān)(pǐ)亘.古(ɡèn)窸窣..(xī)(sū)瞬.间(shùn) 嘈.杂(cáo) 譬.如(pì)福祉.(zhǐ) 耽.搁(dān)2.多音字剥剥.蚀bō切切.除qiē剥.皮bāo迫切.qiè琢 雕琢.zhuó 熨 熨.帖 yù 琢.磨 zuó 熨.斗 yùn 稍稍.微 shāo 抢抢.购 qiǎnɡ 稍.息 shào 呼天抢.地 qiānɡ 二、字形辨认 ⎩⎪⎨⎪⎧yuán(缘)分yuàn(掾)属不容置huì(喙) ⎩⎪⎨⎪⎧屋yán(檐)zhān(瞻)仰shàn(赡)养⎩⎪⎨⎪⎧lǚ(捋)胡须fú(浮)躁饿piǎo(殍) ⎩⎪⎨⎪⎧sì(肆)意yì(肄)业zhào(肇)事⎩⎪⎨⎪⎧妥tiē(帖)tiē(贴)近zhān(沾)湿 ⎩⎪⎨⎪⎧xī(恓)惶sǎ(洒)脱qī(栖)身三、词语辨析1.遭受 遭遇 遭受:指受到不幸或损害。
遭遇:碰上或遇到敌人、不幸或不顺利的事;遇到的事情(多指不幸的)。
2.身临其境 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多指亲自去体验。
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加否定副词“非”“不”表示否定,还可以用作“想”的状语。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形容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四、词语积累1.雕栏玉砌:形容富丽的建筑物。
2.失魂落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为失常的样子。
3.绞尽脑汁:形容费尽脑筋。
4.朝不保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
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1.“我”为什么经常到地坛去?[我的理解] “我”两条腿残废了,找不到人生的出路,就到地坛去逃避现实的世界。
2.“我”在地坛做些什么?[我的理解] 思考人生,尝试写作。
3.文脉梳理我与 地坛(节选)⎩⎪⎨⎪⎧⎭⎪⎬⎪⎫第一部分 写“我”与地坛⎩⎪⎨⎪⎧地坛的荒凉冷清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园子给“我”的启示第二部分 园神给“我”提出的问题⎩⎪⎨⎪⎧要不要去死为什么要活下去为什么要写作园神告诉“我”答案生命的感悟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名师指津] 从摇着轮椅进入园中,考虑“我”的精神状态。
根据第六段回答第二问。
[我的理解] 精神状态:失魂落魄、颓废、迷惘、困惑。
“我”在思考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2.“我”与地坛的关系如何?[名师指津] 从“我”与地坛的缘分、从地坛得到的启示等方面回答。
[我的理解] 地坛离“我”家很近,“我”与地坛似乎很有缘分。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3.第一部分最后一段,作者用了六个“譬如”来描写地坛里的景物。
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是为了说明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名师指津] 紧扣六个“譬如”前的那句话(结合前文)回答第一问;第二问从修辞手法和其作用方面回答。
[我的理解] 作者用六个“譬如”来说明“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它固守自己的本色,印证着古园历久而弥新的活力,这种活力正是作者参悟的自然法则下生生不息的自然生命力的所在,它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从表现手法上讲,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气势,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
4.地坛是作者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作者感悟生命意识的“导师”,地坛和作者的相同点是什么?作者从地坛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名师指津] 从他们共同的遭遇方面作答。
[我的理解]相同点 启 示 地坛 曾经庄严神圣的地坛被人们遗忘了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我”虽然残疾但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 史铁生 双腿残废的“我”似乎被世间遗弃了[名师指津] 注意课文第一部分第七段的前半部分。
[我的理解] 在“死”的问题解决后,作者接下来就要思考如何“活”的问题,而活的问题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地坛中的景物向作者昭示着各种可能性,吸引着作者去解答。
6.作者在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中,为什么还细致地描写了地坛中的小生命的活动?[名师指津] 结合文章第一部分第五段内容,从这些小生命给作者的启迪方面考虑,填写下表。
[我的理解]瓢虫写作者的思考状态:想累了,歇一会儿,忽然走神了蝉蜕经历了一场思想的“蝉蜕”,一种新生,痛苦之后的新生露水生命短暂,但也有它的坦荡,也有它的辉煌草木生长感到生命的顽强、可敬、可爱,卑微的生命也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它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名师指津] 重点解说“不衰败”,从园子里小生命的生存状态方面作答。
[我的理解] 不矛盾。
因为进入史铁生眼中的是些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都很卑微,繁华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无暇也无意关注它们,可是它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正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园子才不再“衰败”。
“荒芜”是历史的见证,“并不衰败”则是现实的真实。
不衰败的现实使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生命进行抗争。
景物描写,生动传神◎写法指导怎样才能把景物描写得生动传神?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
只有抓住特征写景物,才能做到“真”,才能让读者看完以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景物。
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
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
”3.要体现地方色彩。
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
”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加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的地方的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
”4.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
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即“物皆着我之色彩”,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然景物,使所写的景物直接渗透出作者的感情。
◎范文示例在一块废墟上,有一处地方是红蚂蚁的山寨。
红蚂蚁是一种既不会抚育儿女也不会出去寻找食物的蚂蚁,它们为了生存,只好用不道德的办法去掠夺黑蚂蚁的儿女,把它们养在自己家里,将来这些被它们占为己有的蚂蚁就永远沦为了奴隶。
夏天的下午,我时常看见红蚂蚁出征的队伍,这队伍大约有五、六码长。
当它们看见有黑蚂蚁的巢穴时,前面的队伍出现一阵忙乱。
几只间谍似的蚂蚁先离开了队伍往前走。
最后,它们终于找到了黑蚂蚁的巢穴,就长驱直入地进入到小蚂蚁的卧室里,把它们抱出了巢穴。
在巢内,红蚂蚁和黑蚂蚁有过一番激烈的厮杀,最终黑蚂蚁败下阵来,无可奈何地被强盗们把自己的孩子抢走。
走出人生的困境史铁生双腿瘫痪,身患重疾,在经历过苦闷与彷徨之后,他开始发奋创作,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等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品。
1985年以来,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并认识到“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史铁生虽然无法用双脚站立行走,但他的思想却“走”得很远。
萧伯纳说:“生命的道路在于把地狱变为天堂,把人变为上帝,在于在那‘苦难的山谷’里点起一盏万年灯,普照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