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生物高考试卷分析
高三生物试卷分析

高三生物试卷分析
高三生物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本次考试采用的是潍坊的试卷,卷面分值为100分,题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选择题占45分,非选择题占55分。
试卷主要考查了生命物质的组成,物质的输入与输出,细胞能量的供应,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等基础知识。
试卷整体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又突出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的能力和分析能力,尤其是对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的控制。
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运用分析、推理等能力,符合新教材大纲的要求。
二.成绩分析
这次参加考试的共有56人,最高分98分,最低分15分,平均分69.36分。
90分以上9人,80-89分7人,70-79分12人,60-69分15人,60分以下13人
各题得分情况:
三.学生答题情况
从各题得分情况看,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明显比上次考试有所提高,但对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部分还不能完全掌握,尤其是遗传部分和实验部分。
部分学生对试卷中的信息不能正确理解和提取,导致分析错误,对遗传实验中的数据不能准确分析,没有理解照实验的单一变量的控制方法。
四.教学建议
教师第一轮复习要重视课本,夯实基础的基础上要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重视每周一练,尤其要重视实验。
讲透课本中经典实验的同时还要注意课本中隐含的实验及实验方法。
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复习课上要求精讲多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规范学生答题。
力求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中生物试卷分析

高中生物试卷分析一、试题评价本次高中生物试卷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依据,结合高中生物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贯彻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体现了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从题量、题型、覆盖面、难易程度等方面来看,本次试卷是一份质量较高的试卷。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1、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分析从试卷情况来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大部分题目能够正确解答。
但在一些题目上,学生失分较严重,如选择题中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等知识点上。
这表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加强学习和训练。
2、实验能力及分析能力分析实验题是生物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学生容易失分的地方。
从试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实验题的解答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验设计不合理;二是实验操作步骤不规范;三是实验数据分析不准确。
这表明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实验课程的学习和训练。
3、答题技巧和应试能力分析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一些学生在答题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答题时间分配不合理;二是答题思路不清晰;三是答题语言表述不规范。
这表明学生的答题技巧和应试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学习和训练。
三、教学建议根据以上分析,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成绩和应试能力,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从试卷情况来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一些知识点上还存在不足之处。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加强对重要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要注重知识点的和整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2、加强实验课程的教学和指导实验题是生物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学生容易失分的地方。
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课程的教学和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要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数据分析方法,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最给力高考天津卷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分析

3 , . s, , ,2010年高考天津卷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分析王安云一.试卷特点2010年高考生物学科试题,内容符合考试说明的指导思想,考查内容基本上都在考试说明的要求范围内,考核内容的覆盖率高,总体来说试题新颖、灵活,试题的难度和2009相比较平稳。
总体上看,试题重视能力的考查,特别是注重探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图表曲线应用能力和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力的考查。
主要特点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重视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在全面考查的基础上,突出了对重点内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试题没有回避往年的高考内容,在去年考查了基因工程之后,今年再次考查,去年考了第一步获取目的基因,今年考查了基因工程的另外三步。
从不同角度进行考查,试题的再次出现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既保持了突出考查学科中的重点与难点,又保持了重点知识内容考查的相对稳定,对中学生物教学也起到稳定作用。
(2)重视探究能力的考核实验探究能力是高考的要求之一,这些均在高考试卷体现。
试卷中考查有关实验方面的内容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设计题,通过这三方面的试题考查了考生多层次的实验能力。
其中考查基础实验中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知识;考查根据研究目的设计探究实验,并对可能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和分析。
(3)重视生物知识与生产实践环境保护的联系今年的高考试卷重视与生产、环境保护的联系,较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中“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观点解释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些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要求。
通过杀虫剂杀灭蚊子的例子,考查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也不要靠单纯的记忆,要联系实际进行理解记忆,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凸显新课程理念,联系生产生活实践,着重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高考生物试题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
2023年全国新高考一卷生物试题评析

2023年全国新高考一卷生物试题评析
对于2023年全国新高考一卷生物试题的评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生物试题充分体现了对生态学知识的考查。
在试题中,通过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导学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命题方式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生态学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其次,生物试题也融入了体美劳教育。
比如,全国甲卷第31题以某旅游城市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后城市环境发生的变化为背景,展现水体清澈、鱼跃鸟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这种命题方式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生物知识,也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和培养。
最后,生物试题的命题方式也体现了对实际问题的关注。
试题通过呈现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这种命题方式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2023年全国新高考一卷生物试题在命题上注重了对学生生态学知识的考查,有机融入了体美劳教育,同时也体现了对实际问题的关注。
这种命题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基础。
高中生物试卷分析

高中生物试卷分析高中生物试卷分析(一)一、试卷结构及特点(一)、试卷结构本试卷共分为两个大题,第一大题:选择题为单选,20道,每题2分,双项5道每小题3分;第二大题:填空题,共4道,共45分分。
(二)、试卷特点a.试题内容源于教材,特别注重基础,各类知识在试题中的分布基本合理。
本次考试范围是必修三的第一章至第三章。
鉴于月考时着重考查过神经-体液调节的内容,因此本次考试重点考查免疫调节和植物激素调节的内容。
b.选择题相对比较容易,试题内容全部源于教材,只要学生掌握了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能很快的作出正确的选择;但也有少部分题如:7、8、9、24、25、等题目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识图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c.非选择题部分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试题注重对学生摄取信息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的考查。
经分析,归纳其中的优点与不足,现总结如下:(一)、试题注重综合能力以及实验设计、问题分析能力的考查(二)、以基础知识为主、重视能力的提高在本次试题中,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基本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在这份试题中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到开学后所讲课本的大部分内容,尤其注重新学习的及高考考纲要求的内容,突出重点,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很好的测试出来,并且为以后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二、选择题分析综合比较,针对高于0.7的,教师可以简单进行综合总结;对于其他的正答率较低的,进行各个击破,重点讲解。
<1>、针对高于0.7的进行简单的综合总结。
1.第1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
内环境成分指组织液、血浆、淋巴中的成分,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等。
2.第2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组成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理化性质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3.第3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稳态是相对的处于动态平衡4.第5题,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5.第7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高三生物试卷分析精选

高三生物试卷分析精选高三生物试卷分析XXX高三生物备课组对本次试卷进行了分析。
一、试卷结构及特点一)试卷结构本试卷生物部分包含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
其中单项选择题20个,共40分,非选择题全为必考题和选修,共50分,总分为90分。
二)试卷特点1、试题内容源于教材,注重基础,各类知识在试题中的分布基本合理。
考点覆盖面较广,突出考查主干内容。
2、选择题部分难易适当,重点考查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3、非选择题部分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试题注重对学生摄取信息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
试题层层推进,使得试题有了较好的区分度。
二、试卷的整体分析试卷着重考查了学生对生物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突出考纲中的难点。
试题导向正确,难度适中,注重基础和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性、解题的规律性、思维的灵活性,体现新课标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诊断、指导和激励作用。
我校试卷答题情况具体分析如下:1-10题中1.2.3.4.5.6.考查基础知识,较简单,学生一般能够准确判断对错。
第7题考查细胞增殖的有关知识,得分率不高说明基础知识掌握欠缺。
第9.10题得分率不高,考察遗传的相关计算、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低。
11-20题中15.16.18相对简单,得分率较高。
第11题考查遗传的物质基础,考察DNA的结构,有近半数同学多这一些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
学生失分原因在于判断失误。
第12题考查细胞转录、翻译的的过程。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第1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
1、3题说明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因素的内在联系以及实验设计能力还欠缺。
2题考察光合作用的场所变换,以及细胞结构(生物膜)的相关知识。
4题说明学生的审题能力及对数据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2题考查实验,问题有审题不清,书写不完整等。
2023高考生物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3高考生物全国卷试题评析2023年高考生物全国卷试题评析一、总体评价2023年的高考生物全国卷试题,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对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试题整体呈现出“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特点,既检验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对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具体分析1. 知识覆盖面广,考查基础扎实今年的生物试题知识点分布广泛,覆盖了生物学的主要领域。
试题注重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考查,如细胞结构、代谢过程、遗传规律等。
这要求考生对生物学有系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
同时,试题也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对实验设计、数据解读等能力的考查。
2. 聚焦学科素养,强化综合能力试题特别注重对学生生物学学科素养的考查,如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等。
在考查学生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强调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例如,通过实验分析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这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
3. 创新题型设计,引导创新思维今年的生物试题在题型设计上也进行了创新。
例如,出现了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题,要求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类题型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应试转向应用,从死记硬背转向理解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强调实验探究,培养实践能力生物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探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今年的试题加大了对实验探究的考查力度,特别是对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和实验结论的考查。
这要求学生在掌握实验理论的基础上,具备实际操作和实验分析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5. 贴近生活实际,引导学以致用试题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为背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这种联系实际的考查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总结与建议2023年高考生物全国卷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科素养、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高三生物试卷分析范文

高三生物试卷分析范文一、试卷基本情况。
1. 试卷来源。
本次试卷为人教版高三生物综合测试卷,旨在全面考查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为即将到来的高考进行有效的模拟训练。
2. 考试范围。
3. 题型与分值分布。
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简单应用,涉及细胞结构与功能、遗传规律、内环境稳态、生态系统等多个知识点。
非选择题(共5题,共计40分):包括填空题、简答题和实验分析题等。
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如细胞代谢过程、遗传实验设计与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计算等。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 选择题答题情况。
第1 10题。
这部分题目主要考查必修一的基础知识。
例如第3题:“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很多学生错选了选项A“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正确答案是线粒体内膜。
这反映出学生对有氧呼吸过程中具体的反应场所理解不够清晰,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与氧结合生成水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整体这10题的正确率约为70%,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必修一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仍存在部分知识点混淆的情况。
第11 20题。
主要涉及必修二的遗传相关知识。
第15题:“某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为a,其中一条链上鸟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则互补链中鸟嘌呤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比例为()”。
这题的正确率较低,仅为30%左右。
学生在做这题时,对于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相关计算存在较大问题,不能准确运用公式进行推导。
这反映出学生对遗传部分的计算类题型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加强训练。
第21 30题。
涵盖了必修三及选修部分内容。
第28题:“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这题的错误率较高,约为40%。
学生错选了选项D“生态工程的目的是保护环境”,正确答案是生态工程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 s, , ,2006年生物高考试卷分析试卷特点:1、注重对生物学基础和主干知识的考查:生物试题集中考查了生物学的两大主干知识内容,即生物的新陈代谢和遗传进行专题考查,其中植物的光合--呼吸作用以实验的形式考查内容,占22分;基因、遗传规律占26分。
突出了对这两大重点知识的重点考查。
其他基础知识包括細胞、免疫、生命活动调节及生态学内容进行了深入、全靣的考查。
这有利于考生对生物学双基内容的学习和把握。
2、试题灵活、新颕、联系实际,注重对生物学原理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如第2题将免疫反应转换成图形的方式进行考查,第3题以动物細胞培养技术为背景深入考查学生的细胞与細胞工程知识,第5题通过“乳房发生器”产生治疗人的遗传缺陷病的乳汁为背景考查的知识更为广泛深入,包括基因的结构、转录、转基因操作等基因工程知识。
体现了命题的时代感和实用性。
3、突出了对理科思维能力的考查,把实验设计要求、创新思维引向深入:所有生物试题均突出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判断能力。
两道非选择试题都以实验内容呈现,占32分之多。
课本中找不到现成答案,使只会死记硬背公式概念的学生得不到分。
如第30题验证“叶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气体产生和消耗”实验,试题不仅有生物学科内知识综合,还有理化知识的综合,实验步骤安排必须周宻合理、顺序不对即不能正确完成实验。
第31题(4)的遗传实验推断,也充分体现今年试题对理科思维能力考查的力度,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体现了生物学科作为实验科学的理科特点。
“实验探究”作为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对培养应用创新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而今年生物试题将为中学教学与创新人才选拔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与良好的导向作用。
06年理科试卷整体情况看三、从学生答卷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1)生物实验的理念普遍重视不够:生物学本是实验科学,本次高考的实验内容较往年又有所增加,这是加强双基、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的重要举措。
目前中学的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法有侍于提高。
不少学校对必修本的实验操作采取简单的背实验的方法,对有些实验步骤的安排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些老师也甚至认为中学生物学实验都只是对课本现有基本原理的验证,只要原理记住了,实验目的和结果知道了,就没有必要都去做。
学生没有动手作实验,没有对实验的目的、用品及设计思想进行理解,在实验复习的训练中往往设计一些“套路”,遇到实验设计方面的试题,让学生套用。
没有真正注重对实验实质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及分析应用的训练。
学生不会用科学理性的实验分析去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准确表述。
如第30题,可以说每个考生都知道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呼吸作用吸收O2放出CO2。
也都知道“对照实验”的原理。
可答卷中反映出多数学生没有按照验证实验的要求安排实验步骤,一开始就错误地将两个对照实验的试管分别放在光下或黑暗中作对照实验,这种双变量的实验安排怎么会作出正确的结果呢!还有些考生没有读懂题意,就匆忙作答,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得不到分。
(2)基础不稳、基本概念掌握不全面: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这种转变对只会死记硬背的考生无疑是致命一击。
考生应会综合运用生物学基本知识,解决新背景下的新问题。
有些考生困审题不严谨而大量失分,如第4题在有“竞争”环境下也将锄足蟾蜍蝌蚪的增长快当成J型增长,而错判失分。
(3)语言表达能力不到位:不能正确运用生物学术语进行表述,思考不周宻、不全靣或思维达不到深度。
四、答卷逐题分析(1-5题,每题6分)1.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
这些细胞位于A.大脑皮层 B.垂体 C.下丘脑 D.脊髓[答案]C [答题情况][分析解答]在这里下丘脑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位于两个大脑半球之间、垂体之上,属于脑干的一部分,属于神经系统,具有神经传导功能,这在中学课本中是没有明确提及、但通过解剖位置和作用上可被推知的。
对下丘脑的明确认识是在高中课本的“体液调节”中,下丘脑可接受冷觉在冷感受器传导来的刺激产生“促甲状腺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使甲状腺产生甲状腺素,而且在甲状腺素过多的情况下又可通过“反馈抑制作用”抑制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减少对“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的分泌,可看出下丘脑又是内分泌活动体液调节的枢纽。
因而既具有传导兴奋又能合成和分泌激素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只有在下丘恼。
2.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
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答案]A[答题情况]滿分平均分标准差难度区分度选A 选B 选C 选D6分 4.8 2.4 0.8 0.48 0.8 0.1 0.08 0.02 [分析解答]人体免疫机制对于第二次抗原入侵可激起记忆细胞快速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在图型上出现第二次抗原免疫中抗体浓度显著增高的趋势,即第二峰值远高于第一次抗体产生的峰值量。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疫苗要经过多次注射、以激增足够多的抗体用于御病的道理。
本题图象选项中,C显示的是第二次抗原免疫反应比较低落持久; 图象B和D也均不符合上述情况,只有图象A正确地表现了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的浓度变化情况真实过程,是正确选项,有80%考生正确选出,该生物题属于容易得分题。
3.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中的人效应T细胞能产生单克隆抗体B.培养中的人B细胞能够无限增殖C.人的成熟红细胞经过培养能形成细胞株D.用胰蛋白酶处理肝组织可获得单个肝细胞[答案]D [答题情况][分析解答]用于动物细胞的培养的细胞多数是取自动物胚胎或刚出生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体细胞即已分化的组织细胞,必须通过胰蛋白酶的处理,使之彼此分离开,形成单个细胞,以避免细胞的接触抑制作用,才行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最后形成细胞株。
如取自肝组织、骨髓等的细胞培养增殖。
在进行这种离体的、离散的动物细胞培养时还要注意细胞本身的结构特性,如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是不能进行传种接代的,因而没有培养意义。
而“单克隆抗体”则是由特定的的效应T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人工杂交瘤细胞,这种杂种细胞既具有肿瘤细胞无限增殖能力,又其有源源不断产生特定抗体的能力,因而仅由效应T细胞或B 细胞进行培养是不可能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也就不会持续产生大量特异性的抗体。
此题对动物细胞培养的正确叙述是D,有82%考生正确选出,该题属于全卷生物题中容易题。
4.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欢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答案]C [答题情况][分析解答]本题通过图表中的四组柱状图型“说话”,其三种蝌蚪数量的变化包含着丰富的自然信息。
四个池塘中分别放入有三种等量的蝌蚪,而放入四池塘中捕食蝌蚪的水螈则不同:由零至呈级数的增长。
由柱状图所显示三种蝌蚪相对百分含量可知,在没有水螈的池塘中,三种蝌蚪是属于不同的“种”,它们之间存在着种间斗争,属于竞争关系。
锄足蟾蜍蝌蚪数量增加得最快、数目最多,而雨蛙蝌蚪数量显著减少,几乎被竞争淘汰出局。
而蟾蜍蝌蚪与两者的竞争关系不十分明显,其数量表现较为稳定。
说明尽管三种蝌蚪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彼此间竞争的烈度有显著差别,结果数量上明显不同。
随着投入在每个池塘水螈数量(只)的不同,出现在三池塘中三种蝌蚪数量发生明显的变化,总趋势是随着水螈的增多,三种被捕食的蝌蚪总数量逐渐减少,说明水螈与蝌蚪之间是捕食关系。
这是食物链中捕食关系的正常体现。
再看在这种情况下三种蝌蚪由柱状图表现的彼此间相对数量发生的变化:其中锄足蟾蜍蝌蚪数量在逐渐池中减少显著,表明水螈最喜欢捕食的是该种蝌蚪,其次是蟾蜍蝌蚪,而不太喜食雨蛙的蝌蚪,由于水螈对锄足蟾蝌蚪的大量捕食,锄足蟾蝌蚪的数量逐渐减少,对另外两种蝌蚪的竞争排斥作用逐渐减弱,致使雨蛙蝌蚪在三种蝌蚪的比例(相对数量)不降反升。
由此可以看出,水螈的存在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竞争结果,。
使之它们之间达到一种数量上的平衡状态。
体现出自然界物种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错综复杂的关系。
使我们再一次认识到每一种现存的生物,都是长期严酷的自然选择下的产物,都有其生存的合理性及价值,其多样性的存在符合自然规律。
5.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的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转基因羊。
但是,人凝血因子只存在于该转基因羊的乳汁中。
以下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细胞中凝血因子基因编码区的碱基对数目,等于凝血因子氨基酸数目的3倍B.可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重组DNA分子导入羊的受精卵中C.在该转基因羊中,人凝血因子基因只存在于乳腺细胞,而不存在于其它体细胞中D.人凝血因子基因开始转录后,DNA连接酶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 [答案]B [答题情况][分析解答]本题借初中生物中讲过的“乳房发生器”,展开基因及基因工程过程的问题:将人的凝血因子基因导入羊的受精卵后,培养出“能产生含有人的凝血因子”乳汁的转基因羊,它为患有先天凝血障碍的遗传病人提供了廉价高效的药物补给,只要饮用这种羊奶就可以同时治疗遗传病。
这是充满智慧的遗传工程技术给人类患者带来的真正实惠。
这种转基因羊从受精卵开始的个体发育时就插入有人的“凝血因子基因”,因而该羊的所有体细胞中存在有人的“凝血因子基因”。
因而C项错误。
人的“凝血因子基因”能够在该羊乳腺分泌细胞中选择性的进行表达,因而使乳汁中含有人的凝血因子。
由于人的“凝血因子基因”中包括有不能表达的内含子序列,因而编码区中碱基对数与凝血因子氨基酸数并不能呈简单的3倍关系,在该段基因“转录”的结果中,其碱基对数也要远远多于成熟的信使RNA中的碱基数目,因而A项是错误的。
在此“转录”过程中参与的酶是解旋酶,而不是DNA复制时才参与的DNA连接酶,因而选项D是错误的。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即可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重组DNA分子导入羊的受精卵中,这是将目的基因直接导入受体细胞中的一种方法,一般要使用“运载体”与目的基因形成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中。
30.(22分)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蒸馏水、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的O2和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