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处理工艺
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方法的研究

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方法的研究
研究背景:
微囊藻毒素是污染水环境的主要原因。
它们会引发许多毒理作用,可能通过不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对网络生态系统有害。
为了减轻微囊藻毒素对人体和环境的潜在毒性危害,十分必要的是开发有效的水处理技术来降低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浓度,实现安全饮用水和水质保护。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集中研究微囊藻毒素去除方法,E-NTU法作为我们探讨的重点。
本研究将探讨微囊藻毒素去除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例如水温,加药量,pH值,来水流量和沉积时间等,以及膜过滤和活性炭及其他技术对微囊藻毒素去除效果的比较研究。
本研究还将针对微囊藻毒素去除时的工艺经济性进行评估。
研究进程:
本研究将以实验室和室内水处理系统为主要研究载体,主要研究步骤如下:
(1)详细研究微囊藻毒素的分类,观察其出现在水中的状况及其分布特征。
(2)测定不同pH值下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汞板培养及凝集剂),并深入研究去除机理。
(3)应用E-NTU法进行微囊藻毒素去除实验,探讨水温、加药量、pH值、来水流量和沉积时间等条件下的E-NTU法微囊藻毒素去除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影响规律。
(4)研究膜过滤、活性炭和其他技术的去除效果,并探讨去除效果的机理,对比不同技术在同等条件下对微囊藻毒素去除效率的区别。
(5)本研究将建立模型,测算技术在各个参数下的经济性分析,以评估微囊藻毒素去除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经济性。
微囊藻毒素毒理过程

微囊藻毒素毒理过程
微囊藻毒素是一种由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等蓝绿藻产生的一类有毒物质。
微囊藻毒素具有很强的毒力,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危害。
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摄入:微囊藻毒素主要通过水源中的微囊藻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
一般人们通过饮用含有微囊藻毒素的水源,或者食用受到微囊藻污染的水生动植物,都有可能摄入微囊藻毒素。
2. 吸收:微囊藻毒素可以通过消化系统、呼吸道和皮肤等途径被吸收到人体或动物体内。
其中,消化系统是最主要的吸收途径。
3. 分布:微囊藻毒素在体内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被带到各个器官和组织中。
特别是肝脏、肾脏、肺、脑和肠道等重要器官是微囊藻毒素的主要靶器官。
4. 毒性作用:微囊藻毒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
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细胞膜、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和抗氧化系统等。
微囊藻毒素还可以引起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损害器官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5. 代谢和排泄:微囊藻毒素在体内会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转化成一些次级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可能仍然具有一定的毒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囊藻毒素会被排泄出体外,主要通
过尿液、粪便和呼吸等途径。
综上所述,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包括摄入、吸收、分布、毒性作用和代谢排泄等过程。
针对微囊藻毒素的毒性机制和毒理过程的研究对于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活饮用水藻类检测和去除技术探讨

生活饮用水藻类检测和去除技术探讨1 引言藻类是指一群在水中以浮游方式生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其种类繁多,均含叶绿素,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带绿色的有规则的小个体或群体,是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气候变暖,大量的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中,使得水中营养盐大量超标,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为藻类的滋生泛滥提供了物质条件。
根据笔者多年对水库原水藻类的监测,藻类数量多达每升水中上千万个,常造成滤池堵塞,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用水的供给。
因此,为了减少藻类对生活饮用水处理的影响,需要加强生活饮用水藻类的监测与控制。
2 藻类对生活饮用水处理的影响含藻类水进入水厂后,对制水生产工艺,水处理剂和消毒剂的用量和构筑物池壁及出厂水质都会造成一定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堵塞滤池藻类进入滤池,可在滤池中大量繁殖,在滤池表面形成毯状物堵塞滤池,造成滤速减低,过滤周期缩短,冲洗频率加大,浪费冲洗水量,使产水量降低,影响出厂水质。
2.2 增加净水处理剂的用量在光合作用下,水中PH值升高,由于藻类存在,水中溶解氧增加,矾花密度降低,沉淀去除率下降,导致净水药剂的投入量增多。
2.3 产生色、臭味影响出厂水质藻类使水产生甜、苦、酸等不同味道。
有些藻类会使水产生鱼腥臭味。
色是藻类次生物,差不多藻类都有色,而用户对饮用水中有色相当敏感,常因此而反映抱怨,对水质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有些藻类的降解产物中含有四氯乙烷,二甲基二硫化物等毒性物质,能引起人、动物中毒。
2.4 干扰水处理操作水中的藻类使水质发生变化,生长着和死亡的藻类都会使水的PH值、碱度、硬度、溶解氧和有机物质发生变化,造成处理上的麻烦。
藻类使水中的有机物增加,就增加了消毒剂的用量,有时要添加其它水处理剂。
3 生活饮用水藻类的检测技术3.1 藻类的检测技术水样中藻类的检测通常采用显微计数和测定叶绿素a两类方法。
借助显微镜和计数框对水体中藻类的数量或体积直接进行定量称为显微镜计数法。
先进的氧化工艺去除水中的蓝藻毒素

先进的氧化工艺去除水中的蓝藻毒素Highlights•有害藻华(HABs)正在成为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持续挑战。
•细菌毒素被认为是一组天然毒素,被发现对陆生哺乳动物比对水生生物群有害。
•由蓝藻引起的细菌毒素通过暴露或摄入受污染的水而对人体健康构成风险。
•细菌毒素可以通过膜从水中去除,在活性炭上吸附和臭氧化。
•QEERI的一项研究将调查基于臭氧的高级氧化对去除蓝藻毒素的影响。
Abstract调查水源水质是选择处理某些水污染物的技术的关键因素。
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是饮用水系统工程师,管理人员和监管机构的主要任务。
制定应急计划对供水系统是必要的,拥有多重屏障系统是一种开始熟悉的方法,以避免任何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公众暴露于水污染的可能性。
由于气候变化,农业活动排出的营养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不当和其他问题,有害藻华(HABs)正在成为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连续挑战。
由于气候变化,农业活动排出的营养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不当和其他问题,有害藻华(HABs)正在成为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连续挑战。
处理这种挑战的某些技术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它们对水系统可持续性的影响。
基于臭氧和臭氧的高级氧化工艺(AOP)的成功应用对缓解与蓝藻毒素相关的挑战产生了重大的兴趣。
Keywords臭氧高级氧化工艺藻毒素藻华1.Introduction过去几十年来,水系统工程师,主管部门和研究人员一直面临着与有害藻华(HAB)有关的问题[1]。
公众开始担心没有妥善解决这些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问题。
HABs是微观藻类的增殖,可能通过产生积累在某些物种如鱼类中的毒素来危害生态系统。
生物量积累可能对其他生物和食物网有负面影响[2]。
在直接食用或间接接触环境中的有毒贝类或毒素后,潜在的人类疾病和死亡率可能会导致人类患病或死亡。
另一个严重的影响是海岸线社区的经济福利和商业生存。
旅游业和当地的海鲜产业是一些直接可见的影响。
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分析与去除方法及氧化降解机制研究

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分析与去除方法及氧化降解机制研究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分析与去除方法及氧化降解机制研究导言: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但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水资源的污染日益严重。
由于人为活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由蓝藻属和绿藻属产生的环境毒素,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开展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分析与去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方法微囊藻毒素具有高毒性和易溶于水的特点,因此需要对富营养化原水中的微囊藻毒素含量进行准确测定。
目前常用的微囊藻毒素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
其中,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通过抗原与微囊藻毒素结合反应来检测样品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优点。
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则可以实现对微囊藻毒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方法针对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去除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超滤、活性炭吸附等,可以实现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和分离。
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氧化法、还原法等,通过氧化剂或还原剂来分解和去除微囊藻毒素。
生物方法则是利用微生物对微囊藻毒素进行生物降解。
三、氧化降解机制研究氧化降解微囊藻毒素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对微囊藻毒素的化学性质和降解机制的研究,可以实现高效、快速而环境友好的微囊藻毒素去除。
目前常用的氧化降解方法主要包括过氧化氢氧化法、高级氧化过程(AOPs)等。
过氧化氢氧化法通过添加过氧化氢来氧化降解微囊藻毒素,具有简单、经济的特点。
而AOPs则是基于光化学原理,通过紫外光、臭氧等来产生高级氧化物并分解微囊藻毒素。
这些方法在微囊藻毒素去除中显示出了较好的效果。
结论: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分析和去除是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的重要研究方向。
微囊藻毒素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P C可 去 除 8%的 毒 素 。L m e 等1 活 性 炭 滤池 与 常 规 净 A 5 a br 6 t l 将
水 单 元 组 合 , 以 脱 除 8 % 以上 的 MC 出水 残 留毒 素 浓 度 控 可 0 ,
常 规 的 混 凝 沉 淀 净 水 单 元 丁 艺 对 水 中 藻 毒 素 去 除 率 很
低 , mb r Hi eg等i研 究 了 传 统 净 水 工 艺 中 混 凝 剂 对 不 同 MC 的 I
制 在 01 . ̄ / , 于 1 几 的 限定 标 准 。 .加 5 g 低 L g
尽 管 活 性 炭 可 以 有 效 地 去 除 水 中 的 有 机 物 及 水 中 的 藻 毒
弱。 Leabharlann 目前 , 日趋 严 重 的水 体 富 营 养 化 使 水 华 爆 发 成 为 全 球 性 的 环 境 问 题 。构 成 水 华 的 藻类 主要 为蓝 藻 , 大 量 繁 殖 不 仅 会 其 引 起 腥 臭 , 致 水 质 下 降 , 响水 厂 的 正 常 运 行 , 分 藻 属 还 导 影 部
国内外 自 2 0世 纪 7 0年代 末 开 始 研 究 合 适 的 MC去 除 方 法 , 现
已 取 得很 大 的进 展 。
1 传 统饮 用水 处 理 工 艺对 微 囊 藻 毒素 的 去 除
11 单 元 净 水 工 艺 对微 囊 藻 毒素 的去 除 .
111 混凝 沉淀 ..
素 , 水 体 中 的 天 然 有 机 物 ( O 会 与 极 性 较 弱 的 藻 毒 素 竞 但 N M) 争 吸 附位 , 而 降 低 活性 炭对 毒 素 的吸 附 效 能M 从 。此 外 , 了避 为
免 吸 附 的 蓝 藻 细 胞 破 裂 , 止 被 吸 附 的毒 素重 新 进 入 水 中 , 防 还 需 对 滤 池 进 行 较 频 繁 的反 冲洗 , 这 给 水 厂 实 际 运 行 带 来 一 定 影 响 。有 研 究 指 出 , 尽管 利 用 活性 炭 吸 附 可 获 得 良好 的 MC去
自来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

自来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前言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环状七肽化合物,为分布最广泛的肝毒素。
其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它能够强烈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性,还是强烈的肝脏肿瘤促进剂。
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颁布实施对水源水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在“GB/T 20466-2006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基础上做了一些方法改动,大大提高了该方法做自来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回收率。
方法中使用Labtech D-SPE全自动固相萃取系统对水中的微囊藻毒素-LR进行固相富集萃取,D-SPE全自动固相萃取系统使用的是膜片萃取,萃取速度快,1L水样的萃取全过程只需27分钟。
通过D-SPE全自动固相萃取系统建立的方法回收率及平行性良好,适合水中微囊藻毒素-LR的检测。
关键词D-SPE全自动固相萃取系统,水,微囊藻毒素-LR, GB/T 20466-20061、设备及试剂D-SPE全自动固相萃取系统,莱伯泰科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LC600 二元高压梯度高效液相色谱,莱伯泰科公司;标样:微囊藻毒素-LR标准物质(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20μg/mL,溶剂:甲醇);标样工作液:将20μg/mL标样用甲醇稀释至浓度为2μg/mL;甲醇(色谱纯, Fisher Chemical);三氟乙酸(分析纯,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磷酸二氢钾(分析纯,北京化学试剂公司);磷酸(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公司);超纯水;固相萃取膜(3M, C18 47mm);磷酸二氢钾溶液(0.05mol/L):称取 6.8g磷酸二氢钾,用水溶解,定容至1000.0mL;磷酸盐缓冲液:用20%(体积分数)磷酸溶液将磷酸二氢钾溶液调至pH到3;洗脱液:用甲醇将0.1mL三氟乙酸定容至100.0mL。
2、测试过程2.1 样品预处理1L 自来水中加入100mg硫代硫酸钠,超声30min,待萃取。
2.2加标样品在2.1的样品中加入200μL的2μg/mL微囊藻毒素-LR标准工作液,样品的加标浓度为400ng/L。
微囊藻毒素毒理过程

微囊藻毒素毒理过程微囊藻毒素毒理过程1.引言微囊藻毒素是一类常见于淡水和海水中的有害物质,可以对生物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了解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对于保护大自然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主题。
2.微囊藻毒素的来源和分类微囊藻毒素是一类由蓝藻门下微囊藻属(Microcystis)产生的毒素。
这些微囊藻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淡水湖泊和河流中,是一种致病菌。
根据其毒性作用和化学结构,微囊藻毒素可分为七大类,包括微囊藻毒素-LR、微囊藻毒素-RR、微囊藻毒素-YR等。
3.微囊藻毒素的摄入途径微囊藻毒素的摄入主要通过两个途径: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和食用受污染的水生生物。
饮用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会导致急性毒性反应,包括腹泻、呕吐、肝脏损伤等。
食用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生生物也会引起中毒症状,如恶心、头痛、肌肉疼痛等。
4.微囊藻毒素的毒理机制微囊藻毒素的毒理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机制实现:肝脏损伤和细胞毒性。
微囊藻毒素进入人体后,首先被肝脏吸收和代谢,引起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微囊藻毒素还会干扰细胞膜的完整性,破坏细胞内平衡,导致细胞死亡和组织损伤。
5.微囊藻毒素的影响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长期摄入微囊藻毒素会导致慢性中毒,增加患上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
微囊藻毒素还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6.微囊藻毒素的监测和防控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对微囊藻毒素进行监测和防控非常重要。
监测主要包括对受污染水源和水生生物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
防控措施则包括定期监测水源水质状况、强化污水处理、建立水源保护区等。
7.个人观点和理解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微囊藻毒素的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加重。
我认为,全面了解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并采取有效的监测和防控措施,是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8.总结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The eutrophication has led to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freshwater cyanobacteria blooms. The concentration of algae toxin in water increases rapidly with the proliferation of cyanobacteria. Microcystin (MCs) is a strong hepatotoxin and has carcinogenicity, which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In this article, author mainly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on the removal of intracellular and extracellular (lysed) algal toxins, introduced the process of removal of algal toxins from three aspects of physical methods, chemistry, and biology. This passage also summarizes the current treatment process simply and introduces the outlook.
石颖、马军等学者的研究表明相同投量的高锰酸钾复合药剂(PPC)预氧化的沉后水除藻率比预氯化高 14%,并显著降低了滤后水的 UV254 和 THMs 前致物[12]。此外高锰酸钾还能有效去除水中的嗅味物质, 但使用不当时可能导致出水色度和锰含量超标。臭氧也是一种常用的预氧化剂,其在杀灭藻细胞的同时 还存在藻毒素释放以及与其他有机物竞争氧化而大幅增加臭氧消耗的问题,所以在藻类高发期臭氧预氧 化不是最佳选择[8]。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含有环状七肽结构的毒性物质,其分子结构[4]如图 1 所示微囊藻毒素的一般结构 为 D-丙氨酸-L-X-赤-β-甲基 D-异天冬氨酸-L-Z-Adda-D-异谷氨酸-N-甲基脱氢丙氨酸,相对分子质量 1000 左右。MCs 肽支链 Adda (3-氨基-9-甲氧基-2,6,8-三甲基-10-苯基-4,6-癸二烯酸)是藻毒素表达生理活 性所必需的主要结构[5]。MC 具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最普遍的是 MC-LR、MC-RR、MC-YR (L、R、 Y 分别代表亮氨酸、精氨酸和酪氨酸)。以 MC-LR 生理毒性最为显著,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微囊藻毒 素。比如,太湖地区水体中分布的藻毒素以 MC-LR 为主,含少量 MC-RR 和 MC-YR,一年中 7~8 月蓝 藻爆发期后,太湖中藻毒素浓度逐渐升高,9 月达到最高值[6]。由于蓝藻毒素具有肝毒性、神经毒性、 基因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癌性[7]。因此饮用水中藻毒素的残留会为人类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传统的净 水技术对藻毒素去除效率不高,难以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及中国规定的饮用水中藻毒素含量标准 (MC-LR ≤ 1.0 ug/L) (GB 5749-2006, 2006; WHO, 2011),因此寻找高效的藻毒素去除方法已经成为当前迫 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光降解–氧化联用 微生物降解
优缺点
传统吸附剂吸附效果不稳定,影响吸附效果的因素多,研究新型吸附 剂可提高吸附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副作用。
具有良好的藻毒素去除效果,但成本昂贵,技术要求高, 系统运行不稳定。
常见的净水工艺选择的氧化剂会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高级氧化技术 对去除溶解性藻毒素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Table 1. Comparison of intracellular algal toxins removal processes 表 1. 除藻工艺方法比较
除藻工艺 物理方法
方法名称 膜滤法 慢滤池 超声波改进除藻率 预氯化
优缺点 选择合适孔径的滤膜去除率高,破坏率低,但运营成本昂贵,
技术要求高。
Open Access
1. 藻毒素的介绍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调查,全球 30%~40%的湖泊和水库遭受了富营养化的影响[1]。水体富营养化 导致淡水蓝藻水华爆发日趋普遍。蓝藻水华带来的主要危害是在有毒蓝藻细胞破裂后向水体中释放多种 不同类型的藻毒素。淡水中引起水华的藻类主要是蓝藻门的微囊藻属、鱼腥藻属、束丝藻属和颤藻属。 它们都能产生藻毒素,其中分布广、危害大的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以下简称 MC) [2]。历史上因 为藻毒素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很多,其中最为严重的一件是 1996 年巴西 Carurau 透析中心的致命 MC 中毒 事件。该事件中经确认有 52 人因为 MC 污染了肾透析水而造成死亡[3]。
去除率早期高,后期下降,且占地面积大,运行周期长。
实验室运行对促进除藻率有效,但需严格控制条件, 实际应用仍需时间。
去除率高,但会产生有害卤代氯化好,但会导致出水色度和锰 含量超标;而臭氧预氧化则会大量消耗臭氧,不适合藻类高发期
预氧化。
生物方法
混凝工艺
混凝剂选择不当反而导致破坏藻细胞而溶解性微囊藻毒素的浓 度,需筛选出还是的混凝剂投入应用。
Treatment Process of Microcystin in Drinking Water
Siqi Shi, Jianhua Li College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Mar. 28th, 2020; accepted: Apr. 22nd, 2020; published: Apr. 29th, 2020
有学者研究了超声波对去除藻类的效果。实验室结果表明,与直接凝固相比,在 40 kHz 和 60 W 下 15 秒的超声处理可以改善藻类凝固去除率 12.4%。但当增加超过 60 W 的超声波功率会产生负面结果。
DOI: 10.12677/aep.2020.102032
284
环境保护前沿
石思琦,李建华
实验室中降解效率良好,实际投入使用还需对催化剂进行改性,以提 高藻毒素的降解效率。
依次使用 UV 和臭氧(UV/O3)在降解和解毒微囊藻毒素-LR 方面表现出 比臭氧和紫外线的单一或综合应用更好的性能,同时降低了臭氧的使
超声辐射对于藻类去除是有效的。但是,由于技术的某些限制,实际应用仍然需要时间[11]。 3.2. 化学方法
目前水厂一般采用预氯化杀灭水中的藻细胞并去除部分溶解性藻毒素,很好地解决了后续处理构筑 物藻类滋生的问题;但氯会与水中有机物作用生成多种有害卤代物,且藻细胞易被氧化破裂释放藻毒素、 嗅味物质和 THMs (三卤甲烷)前致物。
摘要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淡水蓝藻水华爆发日趋普遍。水体中藻毒素含量随蓝藻的大量增殖而快速升高,其中 微囊藻毒素(MCs)是强烈的肝毒素,具有致癌性而引起广泛关注。文中主要介绍了去除胞内和胞外(溶解) 藻毒素的相关研究,从物理方法、化学、生物三个方面介绍藻毒素去除工艺,并对目前的处理工艺进行
文章引用: 石思琦, 李建华.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处理工艺[J]. 环境保护前沿, 2020, 10(2): 282-289. DOI: 10.12677/aep.2020.102032
283
环境保护前沿
石思琦,李建华
量为 100 ku)进行藻细胞的去除试验,结果表明该微滤膜对藻细胞的去除率 > 98%,对藻细胞的破坏率 < 2% [9]。因此水厂可根据水源藻类的类型选择合适孔径的滤膜,通过微滤来去除水体中的藻细胞,且不 会破坏藻细胞和释放藻毒素。但运营成本昂贵,技术要求高。
Figure 1. General chemical structure of microcystins 图 1. 微囊藻毒素(MCs)的结构通式
3.3. 生物方法
水体和底泥中的某些微生物能够释放对藻类有害的物质或者促进食藻生物繁殖,从而杀灭水体中的 藻类[14] [15],微生物除藻对水体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但是达到效果耗时较长,目前微生物除藻的研究并 不透彻,其具体的除藻机理和反应中间产物都不明确,实际应用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4. 去除溶解性藻毒素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保护前沿, 2020, 10(2), 282-289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0 in Hans. /journal/aep https:///10.12677/aep.2020.102032
Keywords
Algal Toxins, Microcystin, Degradation, Intracellularalgal Toxins, Extracellular (Lysed) Algal Toxins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处理工艺
石思琦,李建华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0年3月28日;录用日期:2020年4月22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29日
去除溶解性藻毒素工艺方法比较如下表 2。
Table 2. Comparison of extracellular algal toxins removal processes 表 2. 去除溶解性藻毒素工艺方法比较
去除溶解性藻毒素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生物方法
方法名称 吸附法 膜滤法 化学试剂氧化法 光降解
3. 除藻工艺(胞内藻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