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解读 微囊藻毒素

合集下载

水质微囊藻毒素的测定

水质微囊藻毒素的测定

水质微囊藻毒素的测定水质微囊藻毒素的测定1. 引言水是生命之源,但当水质受到微囊藻毒素的污染时,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对水中微囊藻毒素进行准确、快速的测定成为了保障水环境健康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水质微囊藻毒素的测定方法、应用和前景,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2. 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影响微囊藻是一类常见的浮游藻类,它们在水体中繁殖迅速,形成大量的藻华。

某些微囊藻会释放出毒素,称为微囊藻毒素。

微囊藻毒素的存在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可以引起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中毒,造成养殖业和渔业的经济损失。

3. 水质微囊藻毒素的测定方法目前,常用的水质微囊藻毒素测定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学法、物化法和分子生物学法。

3.1 生物学法:生物学法是通过动物或昆虫对水样进行毒性试验,测定微囊藻毒素的毒性。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时间成本较高,并且涉及动物使用,不符合伦理要求。

3.2 物化法:物化法是利用化学方法对水样中的微囊藻毒素进行检测。

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和操作简单等优点,但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

3.3 分子生物学法:分子生物学法是通过检测水样中微囊藻毒素基因或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存在和表达来测定微囊藻毒素含量。

这种方法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微囊藻毒素含量。

4. 水质微囊藻毒素测定的应用和前景水质微囊藻毒素的测定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水环境监测、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产养殖等领域。

对微囊藻毒素的准确测定可以及时预警和控制水质污染,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水质微囊藻毒素的测定方法将越来越简便、快速和准确,为水环境保护提供更高效的手段。

5. 我对水质微囊藻毒素测定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水质微囊藻毒素的测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准确测定水质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和解决水质污染问题。

微囊藻毒素的测定

微囊藻毒素的测定

微囊藻毒素的测定1.微囊藻毒素的毒性和结构水体中产毒藻类主要为蓝藻,如微囊藻、鱼腥藻和束丝藻等,其中,微囊藻可产生肝毒素,导致腹泻、呕吐、肝肾等器官的损坏,并有促瘤致癌作用;鱼腥藻和束丝藻可产生神经毒素,伤害神经系统,引起惊厥、口舌麻木、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简称MC)是蓝藻产生的一类自然毒素,是富养分化淡水水体中最频繁的藻类毒素,也是毒性较大、危害最严峻的一种。

目前已发觉的微囊藻毒素有70多种,其中微囊藻毒素-LR是最常见、毒性最大的一种,结构6-2所示。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饮用水水质标准》(其次版)中规定,微囊藻毒素-LR在生活饮用水中的限值为1ug/L。

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图6-2微囊藻毒素-LR的结构 (GB 5749-2006)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均规定微囊藻毒素-LR的限值为0.001 mg/L。

2.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办法目前常用的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办法有生物(生物化学)测试法和物理化学检测法两类,其不同点在于检测原理、样品预处理的复杂程度,以及检测结果的表达形式。

微囊藻毒素的几种检测办法的比较列于表6 -9。

表6-9微囊藻毒素的几种检测办法的比较我国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GB/T 20466-2006)中规定采纳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饮用水、湖泊水、河水及地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办法有机物指标》(GB/T5750.8-2006)中也规定采纳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的微囊藻毒素。

以下介绍高效液相色谱法。

(1)原理。

水样中的微囊藻毒素经反相硅胶柱萃取(固相萃取)富集后,其各种异构体在液相色谱仪中分别,微囊藻毒素对波长为238 nm的紫外线有特征汲取峰,经紫外检测器检测,得到样品中不同的微囊藻毒素异构体的色谱峰和保留时光,与微囊藻毒素标准样品的保留时光比较可确定样品中微囊藻毒素的组成,依据峰面积可计算水样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

关于微囊藻毒素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微囊藻毒素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微囊藻毒素的调查与分析--食品安全与卫生论文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依靠食物来提供能量继续生存下去,甚至于世界上所有生命都需要食物,而且每一刻都在某个地方存在进食的现象,俗话也说“民以食为天”。

所以,食物,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中都是尤为重要的,自然而然的,食品安全与卫生检测就是攸关生死的大事了,对于食物中所含毒素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了。

通过学习这门通识课,我学到很多,也发现其中乐趣之多,感到这门课非常值得学习。

既然我是水产学院的一员,相对而言就对水产品更为熟悉,所以就选择调查分析一些常见的食品鱼类所含毒素。

作为满足人类食物要求的重要产业,淡水水产养殖业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也给养殖区域的水环境带来严重后果。

2001年7、11月有人对太湖水域进行调查,发现次生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MC对水体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采自太湖的28尾淡水鱼体内均检出MC,其中,肝脏中MC含量远远高于肌肉中含量。

肝脏中含量最高的是鲤鱼、鲢鱼和鳙鱼,肌肉中最高的是鲢鱼和鳙鱼。

间接证明我国局部地区人群肝功能损害,甚至肝癌的高发可能与当地的水源、食品鱼类有密切关系。

微囊藻毒素是由蓝藻水华,如固氮的鱼腥藻、束丝藻、拟柱胞藻、胶刺藻和节球藻等暴发所产生的一种肝毒素,它对蛋白磷酸酶1 和蛋白磷酸酶2A 具有抑制作用,因此与肿瘤促进作用有直接关系。

微囊藻毒素为七肽单环肝毒素,结构中存在着环状结构和间隔双键,因而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它能够强烈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性,当细胞破裂或衰老时毒素释放进入水中,同时它还是强烈的肝脏肿瘤促进剂。

MC具有水溶性和耐热性,易溶于水,甲醇或丙酮,不挥发,抗pH 变化。

化学性质相当稳定,自然降解过程十分缓慢。

1996年巴西一透析中心因透析液遭MC污染最终导致53人死亡。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江西鄱阳湖的调查显示,水体微囊藻毒素最大为1 036. 9pg·ml-1,同时发现鱼体内有毒素积累。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及其治理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及其治理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及其治理研究进展微囊藻毒素是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后产生的最大危险物质之一,对人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

文章主要从藻毒素的危害、致毒机理、分析检测方法及其去除方法等方面,对近年来对藻毒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标签:微囊藻毒素;检测;去除方法微囊藻毒素(MC)是由微囊藻(Microcystis)、浮游蓝丝藻(Plankt othrix)、鱼腥藻(Anabaena)和颤藻(Oscillat oria)等淡水藻类产生的环七肽肝毒素[1]。

微囊藻毒素是”水华”产生的最大危险物质之一。

它不仅直接污染饮用水源,还可以在水生生物中富集,通过食物链而进入高等级生物体内,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1 微囊藻毒素的致毒机理根据藻毒素对生理系统、器官和细胞等主要器官的不同影响,一般分为肝毒素、神经毒素和接触、肠胃刺激性毒素。

有报告指出藻毒素可能促进肿瘤的发生[2]。

微囊藻毒素可以促进机体内脂类物质过氧化反应,破坏机体氧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的平衡,而体内自由基和许多疾病和外源性损伤的病理过程都有关联[3]。

2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水环境中MC的分析检测是研究其在水环境中分布和迁移规律以及去除方法的基础。

目前MC的检测方法可以简单分为:生物检测法、免疫检测法、蛋白磷酸酶抑制法、色谱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

2.1 生物检测法生物检测法分为动物实验和细胞学实验。

动物实验是通过研究藻毒素对动物的急性毒性作用来验证其毒理效应。

但其缺点是不能进行定性分析,且检测灵敏度不高。

细胞学实验是利用原代肝细胞来检测藻毒素,可大大减少受试动物的使用量,同时受试细胞的同质性还可避免在动物实验各出现的个体差异,缺点是对操作者要求较高,要求操作人员掌握一定细胞培养技术。

2.2 色谱分析法分析MC的色谱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LC-MS),毛细管电泳技术(CE)等。

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环境监测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对藻类毒素及其同系物可做到定性和定量分析,是了解藻类毒素化学性质和结构的重要手段。

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

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

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水体污染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其中,富营养化现象引起极大的关注。

微囊藻毒素是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成为了当前生态环境领域内的重要课题之一。

1. 微囊藻毒素的来源及其生态学研究微囊藻是一种重要的水生微生物。

其生长发育旺盛,能够在水体中迅速繁殖,并产生微囊藻毒素。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能够影响脊椎动物、贝类和其他水生动植物生长、繁殖及免疫系统的毒素。

微囊藻毒素在水体中广泛存在,不仅对水生动植物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研究应作为富营养化问题的重要环节加以关注。

微囊藻毒素在水体中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水体温度、酸碱度、PH值、水深、营养盐等因素息息相关。

通过对这些环境因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微囊藻毒素在水体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有效防治微囊藻毒素提供理论依据。

2. 微囊藻毒素的毒理学研究微囊藻毒素在生态环境中的毒理学效应与其在机体内的毒性作用密切相关。

微囊藻毒素在人体内进入肝细胞及其他器官,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变高、纤维蛋白原合成、蛋白质合成、核酸合成和荷尔蒙合成等生物过程受到抑制或干扰,使人体细胞交流信号失常,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中毒和死亡。

因此,微囊藻毒素的毒理学研究成为寻找有效控制水生生物污染的重要课题之一。

近年来,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暴露实验来研究微囊藻毒素在生物体内的毒性作用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实验结果表明,在饮用含有微囊藻毒素的水后会影响人体内的脑部神经细胞,甚至导致瘫痪和死亡。

此外,微囊藻毒素还会对人体内多种器官造成伤害,破坏人体正常代谢和免疫系统,给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3. 微囊藻毒素的治理及其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对水环境的快速破坏,微囊藻毒素对生态系统的危害逐渐加剧。

治理微囊藻毒素的措施包括增加水中氧气含量、增加水体流动性、减少污染源、降低水体温度和营养盐含量等措施。

微囊藻毒素毒理过程

微囊藻毒素毒理过程

微囊藻毒素毒理过程微囊藻毒素毒理过程1.引言微囊藻毒素是一类常见于淡水和海水中的有害物质,可以对生物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了解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对于保护大自然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主题。

2.微囊藻毒素的来源和分类微囊藻毒素是一类由蓝藻门下微囊藻属(Microcystis)产生的毒素。

这些微囊藻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淡水湖泊和河流中,是一种致病菌。

根据其毒性作用和化学结构,微囊藻毒素可分为七大类,包括微囊藻毒素-LR、微囊藻毒素-RR、微囊藻毒素-YR等。

3.微囊藻毒素的摄入途径微囊藻毒素的摄入主要通过两个途径: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和食用受污染的水生生物。

饮用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会导致急性毒性反应,包括腹泻、呕吐、肝脏损伤等。

食用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生生物也会引起中毒症状,如恶心、头痛、肌肉疼痛等。

4.微囊藻毒素的毒理机制微囊藻毒素的毒理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机制实现:肝脏损伤和细胞毒性。

微囊藻毒素进入人体后,首先被肝脏吸收和代谢,引起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微囊藻毒素还会干扰细胞膜的完整性,破坏细胞内平衡,导致细胞死亡和组织损伤。

5.微囊藻毒素的影响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长期摄入微囊藻毒素会导致慢性中毒,增加患上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

微囊藻毒素还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6.微囊藻毒素的监测和防控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对微囊藻毒素进行监测和防控非常重要。

监测主要包括对受污染水源和水生生物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

防控措施则包括定期监测水源水质状况、强化污水处理、建立水源保护区等。

7.个人观点和理解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微囊藻毒素的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加重。

我认为,全面了解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并采取有效的监测和防控措施,是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8.总结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至关重要。

微囊藻毒素光降解途径研究的开题报告

微囊藻毒素光降解途径研究的开题报告

微囊藻毒素光降解途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微囊藻毒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淡水和海水中的天然毒素,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潜在的危害。

由于其耐热、耐化学处理的特性,传统的水处理方法难以对其有效去除。

因此,寻找一种高效、环保、经济的微囊藻毒素去除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近年来,光催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领域。

利用光催化反应可以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其可控性好且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性。

针对微囊藻毒素,利用光催化技术进行降解具有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采用光化学反应器,通过调节氧气流速、光照强度、反应时间等条件,研究微囊藻毒素的光催化降解途径。

对比静态和动态的降解效果,探究微囊藻毒素的降解动力学特性。

同时,将对催化剂种类和负载方式进行探究,提高微囊藻毒素的光催化降解效率。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实验草图(示意图略)2. 实验步骤:(1)预处理微囊藻毒素水样(2)制备TiO2光催化剂(3)调整反应条件,进行反应(4)对产物进行分析测试3. 实验设备(1)光化学反应器(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3)高效液相色谱仪四、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历时一年完成,具体的进度安排如下:(1)前期准备(1个月):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制备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设备安装调试;(2)实验设计(2个月):制定实验方案,进行预实验,优化反应条件,确定最佳的光催化反应条件;(3)正式实验(6个月):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光催化反应,记录产物形成情况及其浓度变化,并进行分析;(4)结论和讨论(3个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数据并撰写研究成果。

五、意义和价值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1)探究微囊藻毒素的光催化降解机理,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2)研究TiO2光催化剂的性能和应用,为更好地应用该技术提供理论基础;(3)提高了对微囊藻毒素水样的处理效率和控制各类有机污染物污染的能力,有重要的环保及实用价值。

微囊藻毒素对水体和生态系统影响分析

微囊藻毒素对水体和生态系统影响分析

微囊藻毒素对水体和生态系统影响分析概述:微囊藻毒素是一种由淡水藻类产生的有毒化合物。

当水体中存在大量微囊藻毒素时,可能会对水体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分析微囊藻毒素对水体和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并探讨可能的防控方法。

1. 微囊藻毒素的来源和分布:微囊藻毒素主要由微囊藻属(Microcystis)等产生,这些藻类通常在温暖、浅水和富营养化的水体中繁殖迅速。

全球范围内,微囊藻毒素的存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问题。

其分布主要受到气候、水体营养状况以及水体流动性等因素的影响。

2. 微囊藻毒素对水体的影响:微囊藻毒素的存在对水体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首先,高浓度的微囊藻毒素会使水体呈现绿色或蓝绿色,降低水体的透明度。

这会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氧气交换,从而导致水体富氧层下降,死亡生物的腐烂进一步加重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其次,微囊藻毒素对水体中的底栖生物和浮游植物具有毒性。

微囊藻毒素进入食物链后,可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中毒效应,甚至引起生物大量死亡。

这对水生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微囊藻毒素还对水体中游泳和饮水等人类活动构成潜在威胁。

高浓度的微囊藻毒素存在时,人们接触受污染的水体可能会引发皮肤过敏、呼吸道感染和肝毒作用等健康问题。

3. 微囊藻毒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微囊藻毒素的存在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高浓度的微囊藻毒素可能导致大量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破坏了食物链的稳定性。

这不仅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损害,还直接影响渔业和周边社区的生计。

此外,微囊藻毒素还可能影响湖泊和河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某些物种对微囊藻毒素更为敏感,而其他物种可能对其相对具有抗性。

这可能导致物种结构的改变,从而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4. 防控微囊藻毒素的方法:为了减轻微囊藻毒素对水体和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是防控微囊藻毒素的关键所在。

通过减少污水排放、限制化肥使用以及控制水体流动性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抑制微囊藻的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项目解读微囊藻毒素(1)1 概述微囊藻毒素藻毒素主要的结构特征为N-甲基脱氢丙氨酸及两个L-氮基酸残基x和Z,根据1988年制定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或MCYST)命名法规定.x,Z二残基的不同组合由代表氨基酸的字母后缀区分。

常见的有LR,RR,YR三种毒素,L,R,Y分别代表亮氨酸,精氨酸,酪氨酸。

微囊藻毒素的一般结构为环(D-丙氨酸-L-X-赤-β-甲基-D-异天冬氨酸-L-Z—Adda-D-异谷氨酸-N-甲基脱氢丙氨酸),其中Adda(3氨基9-甲氨基2,6,8-三甲基10-苯基-4,6-二烯酸)是微囊藻毒素生物活性表达所必须的。

已证实微囊藻毒素是一种肝毒素,能抑制蛋白质磷酸酯酶,从而帮助解除对细胞增殖的正常的制动作用,促进肿瘤的发育。

微囊藻毒素虽然主要存在于藻细胞中.但研究表明藻细胞死亡解体后·不断有藻毒素释放到水体,对人类的饮用水源造成危害,已证明某些地区的肝癌高发率与饮用水源中的水华大量发生有关。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具生物活性的单环七肽,这类毒素主要由淡水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ns aeruginosa)产生,此外其他种类的微囊藻,如绿色微囊藻(M.viridis)、惠氏微囊藻(M.wesenbergii)以及鱼腥藻(Anabaena)、念珠藻(Nostoc)、颤藻(Oscillatoria)的一些种或株系也能产生这类毒素。

目前所检测到的微囊藻毒素异构体已超过50多种。

微囊藻毒素有不同的脂多糖和极性.毒性也不同,微囊藻毒素-LR是最早被阐明化学结构的藻毒素.在对藻毒素的研究中也多以它作为研究对象。

它是一个环状的7肽分子,分子量约为1000道尔顿,许多国家出现的由藻毒素引发的事件大都与微囊藻毒素-LR有关。

2 分析方法测量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总量(包括所有种类,而非仅仅微囊藻毒素-LR)是很重要的。

酶联免疫法(ELISA)是一种灵敏度很高适合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

小鼠生物测试是一种重要的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它可在几个小时内检测出样品的潜在毒性,并且区分开肝毒素和神经毒素。

这个鉴定决定了致鼠死亡毒素最小用量,不足之处在于它不适合测定低浓度的藻毒素;特别是在饮用水中,它没有表明毒素类别。

因为某些蓝藻(cyanobacteria)可同时产生微囊藻毒素和类毒素(anatoxin)·类毒素可以在几分钟内杀死小鼠,而微囊藻毒素要在1个小时内杀死动物,该方法无法区分。

蛋白磷酸酶生物检测法是另一种水样中MCYST-LR的定量方法。

水样不必处理就可以检测到毫微克水平的微囊藻毒素,是一种很快的方法,许多样本可在几小时内定量。

但是,它并非只针对微囊藻毒素,它也显示了其它阻止蛋白磷酸酶作用的物质。

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质联用法是目前定性和定量测定微囊藻毒素最好的方法。

测定MCYST一般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这是基于溶质、极性流动相和非极性固定相表面间的疏水效应建立的一种色谱模式。

采用C18反相硅胶柱和紫外检测器,其柱效高、分离度好、保留机制清楚,广泛用于分离、分析和纯化;通过紫外光谱条件下的吸光度与标准品出峰相对比.可同时定性、定量测定MCYST—LR(分子量为994).MCYST—YR(分子量为1044),MCYST-RR(分子量为1009)等。

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O.01μg/L。

液质联用法可分别检测到含量为37ng/L、42ng/L和23ng/L的MCYST-LR、MCYST-YR、MCYST-RR.由于它高度的选择性,无须清洗步骤.操作简单。

方法依据: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3环境水平和人体摄入途径人体暴露的途径主要是饮用。

从湖水、河水中人体暴露是很少的;因为MCYST—LR不能穿过表面的细胞膜.因此通过这个途径接触的机会很小。

有些人通过消费含有海藻的食物会接触到微囊藻毒素;在淋浴时吸入McYST LR(使人体接触)的可能性也很小;另外,MCYST—LR是水溶性和非挥发性的,因此它不能被啼吸入和吸收;除非在以空气中以水溶胶形式存在。

加拿大艾伯特的湖水中MCYST-LR的水平在4~605μg/g干重.有时高达150Oμg/g干重。

1990到1992年在艾伯特的19个湖中.从380个水华样品中70%多都检出了微囊藻毒素,而日本的水华样品中(1989~1991)MCYST-LR的含量为27~622μg/g干重,MCYST-RR和MCYST-YR含量为11~979μg/g干重和9~356μg/g干重。

微囊藻毒素总量的最高水平超过了1723μg/g干重。

对于艾伯特的供水来说.原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为0.15~4.3μg/L.在11.5小时内最大变化率为59%。

而处理后水变化率不超过10%。

超过5个星期的观察,确证了上述变化的可信性。

1993年夏天,以加拿大的Manitona曾有水华发生的Shoal湖水为水源水,处理后供水中检出了MCYST—LR(含量超过了O.5μg/L)。

同样在1995年.对Manitona西南部160个地表水进行了藻类的研究.原水中藻毒素的含量超过0.1μg/L,处理后的饮用水中也有藻毒素,从城市供水系统和家庭蓄水中提取的样品中有68/含有藻毒素。

那些常规的净化系统只能去除部分藻毒素,处理前原水中藻毒素的浓度<0.1~1.0μg/L,处理后水中藻毒素的浓度<0.1-0.6μg/L。

上海医科大学现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测定的水源及自来水中MCYST-LR数据见表1。

表1 我国部分地区水样中微囊藻毒素McYsT—LR的检出情况《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项目解读微囊藻毒素(2)上页表格:略根据以上数据,经过良好处理后的水中所有微囊藻毒素的总量会不超过1μg/L.4 实验动物及人体动力学特征和代谢最大的接触途径就是从口腔摄入,未做口服微囊藻毒素后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大鼠和小鼠静脉或腹膜注射带放射性标记的藻毒素后,微囊藻毒素通过胆汁在肠和肝中传递,大约70%会滞留于肝中,肾和肠中的MCYST-LR的含量也会急增。

经静脉注射后,MCYST-LR在血浆中的半衰期,α射线为O.8min,β射线为6.9min。

但是肝中有放射性标记3H MCYST-LR的浓度经过6d观察后仍无变化。

MCYST-LR很快就会被排泄掉,有75%在12h内排泄掉;余下24%在6天后排泄掉,有9%通过尿排出.15%通过粪便排出。

MCYST-LR不易穿透细胞膜,不会进入组织。

它经多种有机离子传送系统穿过回肠,大部分进入肝细胞,在那里它与40000道尔顿分子量的蛋白质共价结合。

肝在解毒微囊藻毒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排泄产物常在尿和肝胞质部分发现。

这些产物结构待定,微囊藻毒素一LR的解毒产物更易溶于水。

5 动物实验急性暴露据报道动物摄入含大量蓝藻(cyanobacterial)细胞(>106/ml)的水时会有致命危险。

McYST-LR毒性极强,小鼠的腹膜注射LD50量为25-150μg/kg体重。

小鼠口腔摄人LD50量为5000μg/kg体重(平均)。

大鼠更高剂量的腹膜注射几种常见微囊藻毒素(MCYST-LA、-YR和-YM)的LD50量是相似的,而MCYST-RR是它们的10倍。

微囊藻毒素主要是肝毒素。

经过静脉注射或腹膜注射急性接触微囊藻毒素后,会产生严重的肝损害,主要有肝细胞的组织分裂,窦状结构损伤,肝重增加导致肝内出血,休克,心脏功能衰竭,最后死亡。

其它器官如肾、肺也有影响。

对肠的损害是运输微囊藻毒素导致的,它与肝细胞的损害相似。

短期暴露小鼠(雌、雄各15只)口服MCYST-LR,剂量为0,40,200和1000μg /kg体重/d共13周。

最低剂量组无变化。

200μg/kg体重/d组雌、雄小鼠出现轻度肝病理变化。

最高剂量组,所有雄鼠和大多数雌鼠出现肝变化包括慢性炎症、肝细胞退化和出血沉淀物。

雄性小鼠在两个最高剂量组,会有免疫血清转氨酶明显增加,免疫血清谷氨酰转移酶明显减少,全部血清蛋白和血清白蛋白都有很小却很明显的减少。

雌性小鼠在最高剂量组也有转氨酶变化。

最高剂量组的雄鼠和雌鼠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摄食量增加了14%和20%,但体重有7%降低。

MCYST—LR的NAOEL量为40μg/kg体重/d。

在另外研究中,将铜绿微囊藻提取物加入猪(每组5只)的饮用水中,剂量为280、800和1310μg/kg体重,观察44d,提取物中含有至少7种藻毒素异构体,其中确定的毒素以MCYST-YR为主要成分。

280μg/kg体重组无异常变化,而其它药剂组都发现猪的肝受到损害。

猪在最低剂量组的剂量与LOAEL的量相近即为280>g/kg体重/d。

长期接触小鼠通过饮用水口服铜绿微囊藻提取物5个浓度(相当于750—12000μg/kg体重/d的MCYST—YM)一年。

在较高剂量组,死亡率增加,支气管肺炎的发病率增加.也观察到慢性肝损害,没有肝癌发生.但作者认为有一些促进癌细胞生长的证据。

这项研究未建立确定的NOAEL值。

生殖毒性为了研究MCYST—LR对胚胎的影响及对小鼠本身致命的伤害,对四组26只雌性小鼠进行口服研究。

从怀孕的第6至15天进行每天一次的喂养,剂量为0、200、600、2000 g体重。

记录临床表现、体重和食物摄入量,怀孕到第天-雌小鼠被解剖研究,发现胎儿已出现不正常。

2000μg体重处理组.小鼠母体表现182000 g/kg 出毒性和致命作用,26只中有9只死亡或是过早衰老死亡:经解剖这些小鼠肝大部分异常·有证据证明胎儿死亡,畸形或生长迟缓。

由实验结果可知NOAEL的量为600>g/kg体重,/d。

致突变性和相应终点从微囊藻毒素提纯的毒素,在无S9酶活化作用,沙门氏菌Ames实验(TA98,TAl00和TAl02菌株)中,没有观察到致突变影响。

在枯草芽孢杆菌多基因孢子化实验中所采用的168和hcr-9菌株致突变性为阴性。

相反·对人体采用这种毒素随剂量增加染色体断裂增加。

致癌性在研究中发现微囊藻素有促进肿瘤发展的作用。

在一个分为两个阶段的小鼠皮肤致癌实验中.先将二甲苯蒽(DMBA)(500μg)给6组(每组20只)3个月大的Swiss雌性小鼠中的4组施用。

一周后,这些经过DMBA处理的小鼠做不同实验·第一组饮用水,第二组饮用含有微囊藻提取物的水,第三组在身体表面涂巴豆油并且饮用水,第四组巴豆油加上微囊藻提取物直接食用。

未经DMBA处理的两组小鼠.一组只饮用水,另一组饮用含微囊藻提取物的水。

52d以后,在DMBA处理的小鼠中饮用含微囊藻提取物水的发现皮肤癌细胞,并且多于其它组。

因此推断饮用含微囊藻素的水起到促进癌细胞形成的作用,但是其作用机理并不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