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来备课了)
如何进行有效的质性研究

如何进行有效的质性研究质性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理解现象和探索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有效的质性研究,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的要点。
一、研究设计在进行质性研究之前,需要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研究设计。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质性研究设计:1. 个案研究:对一个或少数几个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以全面了解个案的特点和内在机制。
2. 集体研究:对某个特定群体或社区进行观察和访谈,以揭示其共同经验和共享的价值观。
3. 现象学研究:探索并描述某个现象的本质和特征,从中寻求新的理论或概念。
4. 场所研究:研究特定场所的组织结构、文化和经验,以深入了解其功能和影响。
选择适合研究目的和问题的设计是进行有效质性研究的关键一步。
二、数据收集1. 访谈:通过面对面或电话访谈,获取研究对象的经验、观点和态度。
访谈前需要提前准备问题的大纲,并灵活调整问题顺序和深入程度。
同时,注意保护被访者的隐私和权益,确保访谈过程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2. 观察: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交互和环境,收集实时的数据和现象。
观察可以是参与式的或非参与式的,取决于研究者的角色和研究对象的需求。
同时,注意记录观察结果和感受,并及时整理和分类。
3. 文件分析:通过分析文献、报告、档案等文件,了解研究对象的历史和背景,获取定量或定性的数据。
文件分析是质性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提供研究对象的主观和客观的信息。
4. 焦点小组:组织一群研究对象进行集体讨论,获取多元化的观点和互动。
焦点小组需要明确讨论的议题和参与的人员,以确保讨论的有效性和深度。
三、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旨在从收集的数据中归纳出模式、主题和理论,进一步理解研究对象和问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1. 文本分析:对访谈、观察记录和文件等文本数据进行分类、编码和解释。
文本分析需要建立明确的范畴和概念,以揭示数据背后的意义和关系。
质性研究的五种方法

质性研究的五种方法质性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旨在探索和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复杂性,强调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
质性研究方法不仅着眼于表面现象,更注重研究背后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在进行质性研究时,研究者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来获取和分析数据。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质性研究方法:1. 访谈法访谈是质性研究中最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之一。
它可以是结构化的,即研究者使用预先设计的问题向被访者提问;也可以是半结构化的,即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灵活适应被访者的回答给出追问。
访谈法可以通过深入对话和交流,揭示出被访者的观点、感受、体验和看法。
2. 观察法观察法主要通过研究者的观察行为和环境来获取数据。
观察可以是参与性的,即研究者直接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并观察记录;也可以是非参与性的,即研究者被动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而不干预。
观察法适用于研究社会行为、文化实践和组织活动,它可以揭示视觉、听觉和非语言等多种数据。
3. 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通过对文本材料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其内在含义和主题的方法。
文本可以是书籍、报告、采访记录、社交媒体帖子等等。
研究者可以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如内容分析、话语分析和语义分析等来研究文本。
文本分析可以看到文字表面背后的隐含信息,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文本所传达的意义。
4. 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通过对特定个体、事件、组织或社群进行深入研究来了解其全貌和内在结构的方法。
个案研究可以通过访谈、观察和文献研究等方式来收集数据。
个案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特定情境和现象非常有价值,因为它可以探索个体或组织的背景、动机、决策和反应。
5. 现象学研究现象学研究是一种关注现象本身的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对于被研究对象的直接经验和感受的关注。
现象学研究倡导研究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亲身经验获取数据,如日志记录、个别内省和焦点小组讨论等。
现象学研究鼓励研究者“回归事实本身”,探索物质和社会世界中的本体特征和维度。
综上,质性研究的五种方法包括访谈法、观察法、文本分析、个案研究和现象学研究。
第二章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第五节 讨论研究关系
3.文化背景和种族 研究者的文化背景和种族对质的研 究进程和结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五节 讨论研究关系
4.社会地位与受教育程度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相对社会地位 以及受教育的程度对研究的关系也有着 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五节 讨论研究关系
5.性格特点与形象整饰 (1)研究者的性格不仅会影响研究 的质量,而且对研究者选择课题也有一 定的影响。 (2)研究者的形象整饰也可能对研 究的关系产生影响。
(三)科学的目的 此类目的与“纯粹的”科学研究有关, 指的是为人类认识世界、追求真理提供 有益的知识和探索思路。
第三节 界定研究的背景知识
一、现有的研究成果 指的是在研究者将要探讨的研究现象 和问题范围内,目前学术界已完成的有 关研究和发现。
第三节 界定研究的背景知识
二、研究者的经验性知识 是指研究者本人与研究问题有关的个 人经历及自己对该问题的了解与看法。
研究问题: 教师在教研中是如何合作的?
画概念框图
认知 情感
理解
行动
原因
困难
成功
因素
教研
效果 教学
学习
学校 文化
第四节 确定研究对象
一、“目的性”抽样 在界定了研究现象、确定了研究问题、 讨论了研究目的与意义、分析了研究的 背景知识后,质的研究方法的下一个环 节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选择,解决找谁 进行研究问题。所谓抽样指的就是这样 一种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地点、 时间、事件、行为、意义等进行选择的 行为。
案例分析
定义重要概念
“某农村”? “贫困”? “地区”? “学生”? “辍学”? “现状”?
质的研究问题举例
1、“后进生”是如何成为“后进生” 的?
质性研究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步骤

质性研究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步骤质性研究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那么你对质性研究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质性研究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质性研究的概念质性研究,即定性研究,是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对量化研究而言。
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充分地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实际互动来理解他们的行为。
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等。
质性研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意义理解、交互影响、生活经历和现场情景,在自然状态中获得整体理解的研究态度和方式。
质性研究以描述的方式实现意义的理解,根本的问题,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与思辨的研究、科学的研究不同研究传统,具有了独特的研究风格和特色。
质性研究的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现象,聚焦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2、文献综述,反思自我经验3、选择研究对象,探讨研究关系4、选择研究方法5、进入研究现场,收集资料6、分析资料,建构理论7、写研究报告8、质量检测(效度、信度、推广度、伦理问题)质性研究的方法ground theory(根基理论):现象学:认识论epistemology: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女性主义个案研究 (case study):实地勘察调查法(Fieldwork):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视觉分析(visual analysis);论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论文写作中的质性研究方法

论文写作中的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是一种探索性、开放性的研究方法,用于深入理解现象的本质、特征、意义和背后的关系。
在论文写作中,质性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以帮助研究者深入挖掘问题,提供详细的数据和背景信息。
本文将介绍质性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步骤,并讨论在论文写作中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一、什么是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非数值型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特点。
与定量研究方法相比,质性研究注重研究对象的个体差异、背景信息和特定情境的理解。
通过观察、访谈、文献分析等方式,质性研究方法提供了丰富而深入的数据,可以帮助研究者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二、质性研究方法的步骤1. 研究设计:确定研究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质性研究方法。
常见的质性研究方法包括个案研究、现象学、资料分析、文本分析等。
2. 数据收集:根据研究目的和方法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工具和技术。
常用的数据收集技术包括访谈、观察、问卷调查、文件分析等。
通过这些技术,研究者可以收集到详细的、全面的数据,并保持开放的态度,以便发现新的观点和问题。
3.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发现数据中的模式、主题和关系。
常用的数据分析技术包括内容分析、主题分析、理解归纳等。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应该持有批判的态度,不仅仅从数据中发现问题,还要考虑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4. 结果报告:将研究结果整理成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在结果报告中,研究者应该清晰、准确地描述研究过程、分析结果和结论。
同时,还可以通过引用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三、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论文写作1. 选择合适的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合适的质性研究方法。
对于不同的问题,可能需要不同的方法。
例如,如果研究的是某个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可以选择现象学方法;如果研究的是某个案例的个体经验和观点,可以选择个案研究方法。
2. 数据获取和整理:通过访谈、观察、文献分析等方式,获取详细的数据。
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方法

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用于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不同,它不是为了量化现象而是为了描绘和分析现象的质性特点。
质性研究方法通常是非结构化的、探索性的和开放式的,需要研究者进行自由的观察和深入交流。
本文将介绍质性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和优势。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种类质性研究方法包括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可以独立使用或结合使用,这取决于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质性研究方法:1.深度访谈:研究者可以采取个别访谈、焦点小组等方式,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交流,以获取深层次的信息和感受。
2.观察法: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语言和环境,来获取研究对象的信息。
3.文件分析:对案例、文件、报告等进行分析从中获取研究对象的信息。
4.民族志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以文化和社会生活为对象,探索不同社会组织和文化的差异性。
二、质性研究方法的特点质性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开放性和探索性:质性研究方法不受传统研究框架的限制,可以对问题进行深度探究,不断寻找新的线索。
2.主观性:在质性研究方法中,研究者起着扮演观察者和分析者的角色,因此其个人信念和价值观会影响研究者的分析。
3.侧重描述:质性研究方法注重表达和描述现象,通过描述深层次问题和场景,产生洞察力和理论。
4.低可重复性:质性研究方法中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情感、价值观等,即使相同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采取的方法和分析容易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三、质性研究方法的应用1.文化研究:质性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对特定问题进行广泛探究,探索文化因素对特定事件和行为的影响。
2.阐述性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特定话题、行为和想法,从而准确描述和解释现象。
3.社会学研究:质性研究方法可以用在社会问题的研究中,例如了解纽约的贫民窟,或者探讨社会里的少数群体和歧视现象。
四、质性研究方法优势1.详尽和深入:质性研究方法的取样精度高,可以获得详尽信息,也可以更好的有效帮助理解研究对象的特质和特征。
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4.1-课件

(三)反身性(reflexivity):
检视’what was happenning’外,也必须检 视’how people know what was hap-penning’; 检视被研究者所持的观点,也必须检视研究者 自身所持的观点,及研究者所处身的环境,并 予以表述。研究行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行动。
• 小结:
质性研究强调的是「理论应自数据产生而非 预设理论」。
六、质性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
• 自然性:注重自然情景与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开
放性思维。与定量方法的变量简化和控制形成鲜 明对照。
• 理解性:从主观的角度理解当事人的生活世界。 • 反省性:研究者本人的主观性以及研究者与被研
究者的互动交流是研究的构成部分,它们是不可 避免的。研究者对它们的反思本身就是一种资料, 成为研究的一部分。
► 质性研究认为科学研究是需要研究者亲自的参与, 并经感同身受及主观的诠释,以产生知识。
• 扎根理论的发展步骤 • 质性研究很多是采用「扎根理论」为基础,步骤
如下:
• 1.先由数据中寻找「事例」 • 2.将事例分门别类 • 3.对分类后事例诠释 • 4.以其它数据再一次验证此诠释 • 5.将低层次的分类系统,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 类
• 注意:
• 有些学者使用质性方法常用的一些技术,例
如访问、观察来搜集资料,但是随后他们却 把这些资料译码再用统计技术加以分析。所 以,事实上他们实在以量化方式处理质化资 料。请注意,当我们指称一个质性研究时, 我们并不是指上述这种用量化方式分析质性 资料的过程;我们所指的乃是利用非数学的 分析程序,凭借各种方式,包括观察、访问 来搜集资料,并且利用例如文件、文书、书 籍、录音带,甚至人口普查这种为其他用途 而搜集到的量化资料加以分析的程序
论文中的质性研究方法与分析技巧

论文中的质性研究方法与分析技巧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和不同学科领域的需求,质性研究在学术界和实践中越来越受重视。
质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观察、访谈、文本分析等手段,以探索和理解现象背后的意义和复杂性。
本文将介绍质性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并讨论如何进行质性研究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1. 质性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质性研究方法强调对现象的深入理解,关注个案和具体环境,以及参与者的主观经验和意义。
相对于定量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更注重描述、解释和探索,并借助诠释学、符号学等理论来分析数据。
其基本原理包括:(1)深度理解和描述现象;(2)研究者主观介入和实践参与;(3)数据的语境相关性;(4)数据的主体性和多样性。
2. 质性研究方法的常用技术(1)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现象来获得全面和真实的数据。
观察可以是直接观察,也可以是参与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需要保持客观和反思,尽可能减少主观偏见。
(2)访谈法: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谈来收集数据。
访谈可以是结构化的,即按照预定问题进行;也可以是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即允许研究对象自由发挥和表达观点。
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需要灵活应对,提问的技巧和对话的质量至关重要。
(3)文本分析法:通过对文本材料进行分析,包括书面文本和口头表达。
文本分析可以采用内容分析、语义分析、叙事分析等不同的方法,以揭示其中的主题、意义和模式。
3. 质性研究数据的分析和解释(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质性研究中,数据的收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取得的数据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收集的数据可以是文字记录、录音、录像等形式,需要进行整理和分类。
(2)数据编码和归纳: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对数据进行编码,将类似和相关的内容分类和整理。
编码可以是基于事先设定的研究框架,也可以是基于数据本身的新分类。
编码后,研究者可以进行数据的归纳和总结,找出数据中的主题和模式。
(3)数据解释和理论构建:通过对编码后的数据进行解释和理论构建,质性研究可以提供深刻的见解和理论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来备课了)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来备课了)一、质性研究的概念质性研究又称质的研究,或称定性研究,是对某种现象在特定情形下的特征、方式、涵义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解释的过程。
对于质性研究尚缺乏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①Denzin 和Lincoln把质性研究看成是一种在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观察、交流、理解、体会和解释的过程。
②Strauss认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验证或推论,而是在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
研究过程重视被研究者的参与及观点之融入;同时对于研究结果,质性研究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强调借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③陈向明将质性研究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是一个从实际观察的资料中发现共性问题的过程,属于探索性和叙述性的研究。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本质的区别是建立在不同的哲学观和专业范式的基础上的。
量性研究建立在实证主义的专业范式的基础上,遵循客观、有效、实用的原则;而质性研究则建立在诠释主义的专业范式或批判主义的专业范式基础上,该类范式认为理解一个过程的最佳途径是去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
二、质性研究的基础理论质性研究不是来自一种哲学、一个社会理论或者一种研究传统,它受到多种不同社会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
在质性研究中也存在很多其他不同的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者个人所受训练的流派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同、研究的情境不同,都可能采取一种不同的对待和处理理论的方式。
目前主要还是从以下几种理论取向来剖析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主义。
(一)建构主义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的态度。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所谓“事实”是多元的,是社会的建构。
建构过程必然受到主体的影响,隐含着个体的价值观念。
文化价值观、社会意识形态和生产方式等都会对建构过程产生影响。
因此,用这种方式建构起来的“事实”不存在“真实”与否,而只存在“合适”与否的问题。
建构主义具有3个主要特征:①建构主义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的态度;②在认识论上,建构主义主张交往互动;③在方法论上的阐释与辩证取向。
建构主义的经典例子:当我们看见在一个房间里有一些七八岁的孩子一排排坐在桌子后面,手里拿着书,眼睛望着前面正在说话的成年人,我们马上会将这一场景解释为“上课”。
而我们对这一事物的理解是基于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之上的。
如果我们从来没有在这个星球上居住过,或者从来没有上过学或者目睹过此类场面,我们有可能将其解释为“一些孩子坐在一个屋子里,前面有一个大人在讲话”。
或者更有甚者,我们对“孩子”、“坐”、“屋子”、“大人”、“讲话”这些概念都会有不同的解释。
(摘自: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二)后实证主义19世纪初叶, 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孔德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 提出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世界。
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
它与19世纪初叶,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哲学有区别。
与实证主义不同之处包括:①在本体论上,后实证主义者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是其真实性不可能被完全描述,即客观真理虽然存在,但是不可能被人们完全证实;②在认识论上,后实证主义者认为我们所了解的“事实”只是客观实体的一个部分或者一种表象。
研究就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和方法对表象进行“真伪”辨识,而逐步接近客观真实;③在方法论上,后实证主义采取的是自然主义的做法,强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收集资料。
(三)批判主义批判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兰克福学派、黑格尔、马克思和弗洛依德。
本体论上,批判主义(criticism)认为, 现实中存在矛盾,矛盾使事物变化, 形成否定之否定。
实体是一种实现的过程,而不是事物的现实状态。
批判主义所持的是一种“历史的现实主义”, 认为真实的现实是由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种族和性别等价值观念塑造而成的。
在认识论上, 批判主义提倡交往的、主观的认识论, 研究结果受到价值观念的过滤。
研究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真实意识, 去除虚假意识。
在方法论上, 批判主义提倡平等对话, 批判反思,解脱潜意识所造成的情绪困扰。
它批评科学的自我误解, 反对科技专家统治,并认为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是一个直接的关系,必须通过意识的启蒙。
批判主义主要特征包括:①批判理论高举批判的旗帜,把批判视为社会理论的宗旨,认为社会理论的主要任务就是否定,而否定的主要手段就是批判;②反对实证主义,认为知识不只是对于“外在”于那里的“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③通常运用将日常生活与更大的社会结构相联系起来的方法来分析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批判理论指导下的研究重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对话,通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间的平等交流,逐步去除研究者的“虚假意识”,达到意识上的真实,也同时试图通过对话和交流来消除研究对象对“现实”的无知和误解,唤醒他们在历史过程中被压抑的真实意识,逐步解除那些给他们带来痛苦和挣扎的偏见,提出新的问题和看问题的角度。
三、质性研究的目的质性研究关注特定的现象和社会情境,对其目的的不同阐述有:①深入了解事物或现象的的本质和真实状况,即对研究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但不对此做预测和改变;②引出经历和行为的脉络化的本质,并试图对其进行精细的、深度的、综合的分析。
质性研究注重于对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和深入的理解,这与护理的整体观念相一致。
质性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并重视研究者对研究过程的参与和结果的影响,要求研究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不断地反思;③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④质性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深入认识少数个案生活的本质,而达到认识大多数人生活中深层次体验的目的四、质性研究的意义质性研究在进一步深入理解人类的体验如疼痛、关怀、无力感、舒适等方面非常有意义,其作用表现为①可以是研究者产生新思想;②能为量性研究打下基础;③能深化量性研究结果的认识;④是收集情感资料的重要途径。
因此质性研究在护理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
(一)临床护理质性研究主要以护理实践为基础,采取多学科融合,发挥质性研究的作用,揭示护理实践活动中现象后面的本质和内涵,研究的课题涉及:护士行为的伦理性;护士解决问题的过程;护士经理工作压力的体验和应对方式;关于ICU护士的伦理两难研究;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重组研究;急性患者在ICU的体验研究;自尊死亡内涵的研究;护士与患者关于药物治疗的交流功能与结果研究;ICU病人生理功能限制经历的过程研究等。
(二)质性研究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为管理者提供了在医院护理管理领域内确认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借鉴。
质性研究也可用于收集来自下属关于如何做好工作和哪些需要改变的信息。
已经开展的研究课题包括:新聘护士生活经验的现象学研究;护士离职现象研究;新护士在实践环境中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学习过程研究;对新护士进行团队精神训练经验的研究;护士工作疲溃经历研究,护士的伦理困境;护士精神支持的体验研究;护理管理者与服务对象冲突的研究———两个不同的世界;综合医院护士长角色适应过程研究;临床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等。
(三)护理教育方面的质性研究主要是了解学生思想及学习经历,并通过研究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或揭示和区别教学的有效性等。
开展的研究案例如:护士学生实习准备性评价;本科护士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男性护士学生的临床体验研究;中专护士学生的社会化过程经历;本科生课程整合的学习体验研究;护士学生社区实践经历研究,实习护士学生的临床决策模式等。
(五)另外,人际沟通模式也是质性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与会专家从研究的角度对人际沟通模式进行了深层面的分析,提出人际沟通模式分为表面结构和深层结构,沟通的表面结构包括人的表情、动作、单词等,深层结构包括人的理念、情绪、价值观等。
通过专家层层分析和阐述,使与会代表对人际沟通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护理专业与人打交道,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而质性研究就是通过不同研究方法解释人群感受及体验,揭示简单现象背后的本质因素,启发护理人员对临床护理内涵的深刻反思过程,对护理学科的内涵建设具有实用意义。
质性研究的方法学知识及质性和量性方法综合研究理论框架能够为护理人员开展护理专业领域研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护理专业人员更好地解释说明护理专业领域的现象和问题提供方法学理论框架,是护理专业开展综合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指南。
同时,质性研究结果可以为临床护理依据提供基础,培养护理人员的专业性思维,丰富护理研究者的实践知识和技能。
同时,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可以启发护理人员用专业思维解决临床护理问题,帮助护理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护理现象,多层面、多角度地理解现象。
五、质性研究的基本步骤(一)研究设计质性研究设计主要包括:①研究的现象与问题;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③研究的背景知识;④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⑤研究的评估和检测手段。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人,即被研究者,而且包括被研究的时间、地点、事件等。
质性研究因其特性,使用的是“非概率抽样”中的“目的性抽样”,即抽取那些能够为本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
“目的性抽样”有很多具体的策略:强度抽样,最大差异抽样,同质性抽样,关键个案抽样等等。
例如:强度抽样:指抽取具有较高信息密度和强度的个案,目的是了解在这样一个具有密集,丰富信息的案例中,所研究的问题会呈现什么状况。
比如:对“电大成人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的调查,就可以选择一个课业相对繁重的专业中的在职学员人群作为个案调查的基地。
那么我们便可以比较充分地了解目前电大的在职学员课业负担可能重到什么程度,这么重的负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什么影响。
(三)资料收集质性研究资料的收集主要采用观察(Observations)、访谈(Interviews)、实物收集(Documents)等主要方法手段。
(四)资料的整理分析质性研究资料的分析不同于量化研究资料的分析,当资料收集好以后,就需要对资料进行归档、分类、编码、归纳分析。
(五)成果表达质性研究成果也是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加以表达,同量化研究报告所不同的是,质性研究报告在写作时首先要考虑读者对象、叙述风格、叙述人称、书写角度、研究者的位置(与被研究者、研究问题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