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河流地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4.3河流地貌的发育

1.教学活动:展示不同河流地貌的图片,如长江三峡、黄河三角洲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貌的特点。
2.提出问题:通过图片展示,提出问题:“为什么河流会在某些地方形成壮观的峡谷?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河流地貌有哪些类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导入新课:在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河流地貌的发育,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3.实践作业:
a.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河流地貌,拍摄相关照片,并配以简要文字说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b.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关注河流地貌的保护与利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作业要求:
a.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证作业质量,确保所学知识的巩固。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河流地貌,收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7.总结评价: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后作业及拓展延伸
1.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河流地貌知识的掌握。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深入了解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学习能力: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河流地貌的发育规律。
5.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珍惜资源的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特征及形成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掌握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如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河流阶地等,并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5)总结提升: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5.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成因、分布特点,结合实例进行流地貌现象,运用GI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河流地貌的类型、成因、分布特点及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与河流地貌相关的问题。
3.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进行解答,强调河流地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4.了解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掌握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河流地貌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

3.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4.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三峡风光宣传片,营造生动、直观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4.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如移民、工程建设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提出探究性问题:“长江三峡地貌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此外,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分析家乡的河流地貌特征、调查当地河流生态环境状况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认识其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类型及特点,能够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
1.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以长江三峡为例,让学生探讨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如移民、工程建设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
河流地貌教案高中新教材

河流地貌教案高中新教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及其分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解释河流地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增强保护河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概念:解释什么是河流地貌,它包括哪些基本类型。
2. 河流的形成与发展:介绍河流的起源、流域的形成以及河流的演变过程。
3. 河流地貌的类型:重点讲解河谷、三角洲、河漫滩等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特征。
4. 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探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河流地貌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传授河流地貌的基础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河流地貌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地貌特征。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河流进行观察,实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实际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系统讲解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点。
3. 案例分析:选择典型的河流地貌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4. 实地考察:安排时间带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5. 总结反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进行解答。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检查: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地考察,评估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模拟实验、视频资料等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3)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4)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重、难点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以及港口的选择。
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欣赏有关虎跳峡的影像资料。
师:通过观看以上虎跳峡的影像资料,我们能感受到河流对地表形态具有强烈的塑造作用,会形成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
依据原因,可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展示【学习目标】:1、以河谷的演变为例,学会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2、以冲积平原为例,能够阐明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3.能够通过实验模拟、网络查询、实地勘察等手段辩证分析认识其他外力作用地貌的形成原因。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如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瀑布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河流地貌的魅力。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
(3)如何将河流地貌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本章节的教学设想如下: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类型。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如:“为什么河流会形成峡谷?”“冲积扇和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等。
3.实地考察:利用周末或假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河流地貌,了解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要求:拍摄照片,记录考察过程,撰写考察报告,不少于800字。
4.小组讨论: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究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合理建议。
要求: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形成书面报告,不少于1000字。
5.创作展示: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份关于河流地貌的手抄报或PPT,展示河流地貌的美丽风光和地理意义。
5.学生在团队合作、讨论交流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河流地貌的形成原理及主要类型;
(2)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
(3)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区分;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习⽬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侵蚀作⽤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2.过程与⽅法通过⾃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掌握学习地理的⽅法,提⾼提炼信息、分析理解归纳等综合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对祖国⼤好河⼭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2)树⽴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流⽔侵蚀作⽤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导⼊设计以《绿⽔青⼭看中国》中《猜猜我在哪》环节东营导⼊,突出东营⼟地的形成与黄河作⽤的关系,引出河流与河流地貌,以黄河为例探讨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发育初期(1)侵蚀地貌观看黄河源头图⽚认识河流发育初期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的录像和对⽐图,分析河流在此时起的主要作⽤,认识下蚀和溯源侵蚀。
教师活动:结合图⽚显⽰的沟⾕形态发⽣了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作⽤是什么?师⽣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式,同时结合黄河上游湟⽔⾕地、刘家峡,让学⽣认识河流发育初期侵蚀地貌并认识“V 形⾕”。
过渡:对⽐实验前后的两幅图⽚,随着沟⾕的加深加长,沟⾕中的⼟去哪⾥了,导出堆积地貌的影响(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学⽣活动:阅读教材P79 分析洪(冲)积扇的形成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形成过程中,河流主要起到了什么作⽤?教师活动:引导学⽣分析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分析河流搬运能⼒与柳树的关系,总结洪(冲)积扇不同区域,沉积物颗粒⼤⼩变化有何规律?为什么?承转:河流出⼭⼝形成了冲积扇,我们延河流继续向前,来到内蒙古⾼原,这⾥我们会看到黄河⼜是另⼀番景象。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1课时示范教案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2.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非常强大而普遍的作用力。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河流地貌主要包括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侵蚀作用:下蚀向源侵蚀侧蚀(板书分别介绍)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下面我们就以河谷的演变来认识这3个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分析课本图4.17放映ppt结合版图讲解)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发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生(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师非常好。
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
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生“V”字形。
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出示图片“长江三峡”)李白的诗《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常见地貌形态——以河流地貌为例
沙市五中肖俊【课标解读】
本节选取地理1第四章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一部分内容。
课标2.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
课标3.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
本节内容旨在向学生提供地貌形态变化的基本原理,让学生能探究内外力作用地表形态的基本机制——内力作用通过奠定地貌格局,外力作用加以修饰。
以河流地貌为例,着重通过外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参与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变。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紧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地表形态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通过岩石圈物质循环,实现地质构造的不断演变和地貌形态的塑造、再塑造。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着重阐述内、外力的表现与岩石圈物质的运动,既从宏观层面架构内、外力作用地表形态演变的机制,又从微观层面说明岩石圈物质作循环运动。
第2节《山地的形成》则侧重于地质构造的学习,通过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和岩浆活动构造运动阐明内力作用于常见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则侧重于微地貌的学习,河流(外力)侵蚀、搬运与堆积塑造着地表形态。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往各自旅游过程中偶尔见识过各种常见的微地貌形态,譬如:溶洞、河岸、海滩等,有较好的感性认识基础,在本节学习过程之中,能获得较好的理性提升。
在本章第1节、第2节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理论有了一定把握,对于岩石圈物质运动与能量迁移机制有了较好的认识,对于本节学习提供理论基础(第1节)及同类知识迁移的条件(第2节)。
【教学目标】
学生在认识一些常见的地貌形态之后,重点学习河流地貌;以长江流域地貌为例,学生通过情景嵌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说明不同河段地貌表现、不同外力作用形式的表现;学生最终认识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长江流水的绵绵悠长,培养亲近自然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1、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河流堆积的三种形态;
2、河漫滩形态特征与曲流发育。
【教学难点】
1、河流侵蚀所表现的河谷形态;
2、河漫滩形态特征与曲流发育。
【学法指导】
1、情景嵌入:以身边的长江为例,让学生明了身边有地理,刺激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内同学的合作讨论,提升对地貌基本原理的认识;
3、自主探究:初步掌握地貌基本原理,自主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
【情景切入】PPT播放地貌实景照片——学生认识地貌(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突出主题】常见地貌——流水地貌——河流地貌——长江地貌(吸引学生注意力);
【自主探究】山区河段——金沙江段河谷横剖面形态及其成因;
1、自主探究:(图片展示)这是金沙江的一处,请问这里地形特征及河谷横剖面形态如何?(学生简要回答)
2、自主探究:(图片展示)根据景观图片及学习材料,请你分析这种河床断面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说明,教师点评)
【阶段小结】河流侵蚀形式及河谷形态。
(板书)
河流侵蚀形式:
•下蚀:河床加深
•侧蚀:河床展宽
•溯源侵蚀:河道延长
河谷呈“V”型
【承前启后】山地(横断山区)与平原(成都平原)连接点——河流出山口山麓地带;
3、自主探究:(图片展示)富饶的成都平原西侧便是巨大的横断山区,来自山区的碎石、泥沙随水流奔腾而下,出山口之后会怎样呢?(学生依据学案结合课本回答)
(教师归纳)来自山区的泥石出山口后,因水流分散、速度下降而呈扇状相继沉积下
来,形成规模,便是冲(洪)积扇。
【前后衔接】魅力三峡(景观欣赏)。
【自主探究】平原段(江汉平原)河流(荆江)形态及河谷横剖面形态;
(图片展示)九曲回肠,荆江河段的历史变迁。
(学生感受河流还可以自由摆动)
(图片展示)学生指出此处地表形态特征、河流形态及河床横剖面形态。
(教师答案)
4、自主探究:请问,此处河道为何弯弯曲曲,河床为何为浅宽型? (学生说明,老师点评)
【小组合作】凹凸岸的深入分析,曲流发展的发育机制;
1、认识河曲(教师讲解)
2、河曲流水——单圈螺旋(教师引导学生认识)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下列四个问题
(1)、河曲发育所依赖的地形条件(第一小组)
(2)、河流发育所依赖的动力条件(第二小组)
(3)、说明平原段河曲发育的过程(超链接:河漫滩的运动)(第三小组)
(4)、说明江汉平原的形成过程(第四小组)
【阶段小结】河流堆积地貌及平原段河床形态。
(板书)
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出山口—山麓冲(洪)积扇
•平原段河曲—河漫滩平原
•河流入海口—河口三角洲
河谷呈“U”型
【辨析提升】
1、北半球河流侧蚀作用都是在右岸较为明显吗?(学生上台作图说明)
2、弯曲的河段一定存在河漫滩吗?(学生辩论,教师利用“金沙江大拐弯”总结)
【典型例题】例题讲解,巩固知识。
1.常见的河流侵蚀地貌有 ( A )
A.河流阶地、大峡谷
B.喀斯特地貌、坡地地形
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
D.角峰、U形冰川谷
2.关于河流侵蚀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向河口方向的侵蚀叫溯源侵蚀
B .侧蚀使河流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C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叫下蚀,它使河床加深
D .溯源侵蚀使河口不断加宽,海岸后退
读“陆地地形与海洋示意图”,分析回答第3~4题:
3.图中B 处的地形名称是( A )
A .冲积扇
B .河流三角洲
C .山脊
D .悬崖
4.河流堆积物从B 到A 处堆积的情况是( C )
A .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
B .由B 处到A 处依次是粘土、粉砂、砂、砾石
C .由B 处到A 处依次是砾石、粘土、粉砂、粗砂
D .由B 处到A 处依次是砾石、砂、粉砂、粘土
5.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D )
A .①—a ,②—b ,③—c
B .①—b ,②—a ,③—c
C .①—c ,②—b ,③—a
D .①—c ,②—a ,③—b
6.与河流位置a ,b ,c 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 )
A .侵蚀,搬运,沉积
B .侵蚀,沉积,搬运
C .沉积,搬运,侵蚀
D .搬运,沉积,侵蚀
7、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下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B )
A 、河源
B 、凸岸
C 、凹岸
D 、河口 【课后作业】河流入海口(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情感提升】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得到升华。
(教师结课)
【教学反思】。